中國 >貴州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安竜縣 > 明十八先生墓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明十八先生墓投訴電話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明十八先生墓位於安竜城西天榜山麗,是埋葬為南明永歷小王朝而死節的18位朝內官員的古墓。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秋,唐王朱聿鍵政權宣告崩潰,丁魁楚、程式耜等擁立桂王朱由榔即帝位於廣東肇慶。次年一月改元永歷。在清軍的不斷進攻下,小朝廷輾轉遷到貴州安隆。因有大西農民軍做支柱,抗清形勢有所發展。但農民軍內部的矛盾和永歷朝廷的黨爭也日漸加劇。秦王孫可望專橫跋扈,滋長了割據野心,朱由榔遂於永歷六年(1652年)十一月定計詔李定國回師,保衛安竜,不慎謀泄。永歷八年(1654年)三月,孫可望派心腹鄭國招大學士吳貞毓等18人,誣以“欺君誤國,盜寶矯詔”罪,全部處死。遺骸叢葬於北關馬場。史稱“十八人之獄”。朱由榔移駐昆明後,對安竜死難諸人分別予以贈恤,並建廟勒碑,表日“十八先生成仁處”。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專祠、虛舟和多節亭,爾後多次維修。
  這段300多年前的公案,歷代史傢有褒有貶,毀淮不一。但古跡一直為後人評說。墓地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前為石牌坊,坊上有石獅、麒麟、人物、花鳥、雕工精細。坊後為十八先生墓,刻有十八人死節事趿絶命詩。
No. 2
  “明十八先生墓”在安竜縣城天榜山下,為南明永歷朝臣貞毓等18人殉難處。
  明十八先生墓的墓區約4000餘平方米,由墓區、祠堂、摩崖三個部分組成,依次漸高,四面高墻圍護。墓園依山勢逐級嚮上。墓前是一座4米高,6米寬的大石坊四柱三門,坊上刻有“巋然千古”、左右分刻“成仁”、“取義”8個大字,係貴州省著名書法傢陳恆安先生補書,坊 上鎸刻鬆、梅、竹、蘭花卉浮雕。墓前有
  小石坊一座樹於大石坊之後,上刻“明十八先生之墓”7字,坊柱、坊幅上刻雲竜、獅子,刻工精細,形態生動。坊後即墓,以細磚塊石鑲砌成圓形,直徑2米,封土高2.5米。墓後 兩側樹有18塊石碑,鎸刻歷代憑吊詩文,均係當代貴州書法傢的墨跡,書體各異,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墓區遍植鬆柏花木,莊嚴肅穆,遊人至此,油然生發出一種感慨蒼涼,異代同悲之感。
  “十八先生祠”建於墓後,地勢較墓區略高,石級層疊而上。“享堂”面對陵墓,歇山頂28柱石木結構,兩廂配殿為16柱硬山頂石木結構,堂殿均以浮雕石礅作柱礎,配以捲棚式回廊、刻花門窗,細磨石板鑲嵌地面,翹檐飛斜,雕梁畫棟,凝重古雅。
  享堂內原設置十八先生慄主牌位,現改懸20幅“明十八先生之獄”繪畫,係貴州國畫傢黃天虎所繪,配有文字,以便遊人觀賞並瞭解史事。
  東、西廂配殿為硬山頂,正殿為歇山頂。墓區陳列有出土後經修復的“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碑。
  享堂之後有”忠泉”一方。江之春《安竜紀事》載:十八先生殉難之時,“安竜之三尺童子,也無不流連嘆息”。據傳,當時天色突變,風雨交作,天榜山麓忽有泉水涌出,百姓說是天公流淚,因此,將此泉名為“忠泉”。忠泉水清冽甘甜,細流涓涓,從石罅中流出,池水澄碧如鏡,上有石橋橫跨。泉口石壁鎸刻“忠泉”二字。泉後緊傍山岩,岩下即“多節亭”;亭後石壁中央,有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興義府知府余云煥補刻的“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亭右岸畔有粉墻青瓦長方形建築,形似小船,名“虛舟”;
  兩邊石壁上,有李烈鈞、居正、王伯群、吳鼎昌、任可澄等題刻。明十八先生墓現已列為貴州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5年(1916年),南籠縣知事洪寅加修墓,在墓前建石坊一座,以壯 觀瞻。1937年,縣長張曾復呈請撥款修墓、祠,中央行政院、貴州省政府允準撥款修復,並定於每年農歷四月八日為公祭日。蔣介石題“碧血千秋”,居正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王伯群題“浩氣長存”,李烈鈞題“瀛州神境”,吳鼎昌題“重如泰山”,任可澄題“藏碧輝岩”,鬍剛題“浩氣長存”,劉時範題“天地正氣”,均刻於麓石壁。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府張重修墓,其於張之洞撰(《十八先 生文)》刻石列於墓左。張鎂興義府試院右側改建“十八先生祠”,祠宇軒敞, 有祠門、敬業堂、流芳亭、懷清亭、享堂、正祠、多節亭、淨香池等,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諸多建築造型各異,工藝精湛,與府試院諸建築渾然一體。祠內詩文楹聯衆多,不少出於名傢之手,如洪亮吉、葉酉、舒位、趙翼等人,語義深刻,書法精湛。張之洞代父作<十《先生祠堂記)刻》勒碑。但鹹同時這些東西均毀於兵火。
  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知府余云煥,安義鎮總兵何雄輝重修十八先生墓,將十八先生祠復建於墓後山麓,在墓區修建亭榭、池塘,種植花草樹木,余云煥補刻“十八先生成仁處”大字於墓後石壁。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知府李祖章修墓,增建“虛舟”、“多節亭”。
  解放後,省、縣人民政府對保護這一古跡分重視,迭次撥款維修祠、墓,1964年,省政府將它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1987年總計撥款20多萬元。將祠墓全面修復,對外開放。
  1646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歷帝朱由榔在安竜一住四年,可是義軍將領孫可望圖謀不軌,將吳貞毓、張祿福等18位大臣殺害、後李定國率師擊敗孫可望,永歷帝下詔為18位大臣建廟立碑,追贈謚號。安竜天榜山麓,至今保存有南明王朝遺跡“十八先生墓”。
  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扼殺自成起義軍建立的政權,明朝江諸王曾先後建立起4個政權,以圖恢復明室,又相繼被清軍所滅。1646年,一批明朝遺臣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於廣東肇慶,次年改元永歷。永歷政權建立後,調動南方各省明軍抗擊清兵南下,但在清軍強大攻勢下,顛沛流離,亡命於粵、桂、湘、黔四省。
  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犧牲後,遺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部將統領,並確立聯明抗清大計方針。1652年2月,孫可望遣兵迎永歷帝入居安竜。李定國率師東進,與清軍浴血奮戰,軍威大振,迫使清廷曾打算與之議和。隨着抗清鬥爭的節節勝昝,孫可望逐漸滋長稱帝之心,後挾永歷朝廷以自重。永歷帝如坐危城,欲召李定國統兵入衛,於是與朝臣合謀,不料謀泄,孫可望遣將至安竜問罪,將18名朝臣下獄、殺害,史稱“十八先生之獄”。這一史事,《明史》、《清史稿》和《永歷實錄》、《安竜紀事》等歷史著作均有記載。
  陳翰南明內閣大學士吳貞毓等十八人殉難後,其傢屬及安竜百姓將他們合葬於城內西北隅天榜山下。
  永歷十年(公元1656年)正月,李定國由廣西至安竜為十八人壘墓,建廟於馬場。永歷十二年(公元1658年)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赴安竜為十八人樹碑(此碑於1980年修墓時始出土)。碑鎸“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九個大宇,由朱由榔親題。至此“十八先生”之稱便流傳下來。十八人的姓名、職官及死難事,係由通政使尹三聘題寫。清康熙以後,曾有不少名人學士為之立碑修基,賦詩作文撰對。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始建十八先生專祠。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張鎂重修十八先生墓、祠。張之洞撰《吊十八先生文》。
  清康熙中,南籠廳通判曾為十八先生墓立碑,略載十八人姓名、殉難始末及諸臣絶命詩於後。乾隆初,朝廷為吳貞毓等賜祭,守土官將《明史•吳貞毓 傳》刻於碑石。於“享堂”中增設十八殉難朝臣粟主;配殿中附祀古其品、李如月、林青陽三位明臣。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貴州學使洪亮吉、南籠府知府曹廷奎修墓,瀋“?”(此字為左右結構,左邊是“火”、右邊是“鼎”)撰記立碑。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興義府知府陳熙“?”(此字為左右結構,左邊是“衤”、右邊“甫”)修墓。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知府朱著詩二首,刻石列於墓右。
  大學士吳貞毓、兵科給事張鎸、翰林院檢討蔣圪昌、李開元、吏部都給事徐大人、大理寺少卿楊鐘、太僕寺少卿趙賡禹、光祿寺少卿蔡績、武安侯鄭允元、江西道御史周允吉、御史李頎、朱議泵、福建道御史鬍士瑞、武選郎中朱東旦、中書任鬥墟、易士佳、司禮太監張福祿、全為國等十八人。
  明末以來,著錄十八先生死難一事的史書和野史筆記甚多,如《明史》、《清史稿》、《貴州通志》、《興義府志》、之春(《竜紀事)》屈大鈞(《竜 逸史)》王夫之<《歷實錄)》查繼佐<《季南略)》;許多文人學士寫下了無數憑 吊詩文。這一古跡自修復開放以來,吸引了國內外衆多研究南明史專傢學者及遊人,已先後接待過10多個國傢的外賓。
  南明古都_安竜http://gz.xinhuanet.com/zfpd/qxnz/al/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