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昌珠寺投訴電話拉薩市旅遊投訴電話:0891-66508080891-6324691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昌珠寺門票價格35元/人(有學生證可能衹花2元)
昌珠寺特別提醒昌珠寺和雍布拉康是在一條路綫上,可以參觀完雍布拉康後返程時在昌珠寺停留一會兒,最好事先和司機講好,免得引起加價糾紛。
澤當鎮上有中巴綫路直達昌珠寺,票價為2元/人。也可以搭機動三輪車前往,來回大約10元錢。
昌珠寺位於澤當鎮南郊外兩公裏處的貢日山南麓,由鬆贊幹布主持修建。昌珠寺是西藏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是吐蕃時期西藏第一座佛堂之所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昌珠”,在藏語中意為鷹和竜。傳說,文成公主初入藏時,夜觀天象,日察地形,發現吐蕃全域的地形極似一仰臥的羅剎女,極不利於吐蕃王朝立國,須在羅剎女的心髒和四肢建廟以鎮之。於是昌珠寺便屹立在了羅剎女的左臂上。而關於建寺則另有一則傳說,相傳建寺前此地乃是一個湖泊,湖中有惡竜作亂,被鬆贊幹布化身為的大鵬降伏後纔得以建寺,因此將這座鎮妖之寺取名為“昌珠寺”,也是為紀念鬆贊幹布降伏妖魔的善行。
昌珠寺由大殿、轉經圍廊,廓院三部分組成,共二層,磚木結構。主要建築是措欽大殿,底層供養鬆贊幹布、釋迦牟尼、觀世音的塑像。二層殿名“乃定學”傳為昌珠寺中最古老的殿堂,主供蓮花生佛像。主殿裏供奉着一幅當年乃東澤措巴的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
據說昌珠寺在建寺初期,還曾有一尊能說話的度母像供在主殿裏。另外,在托且拉康殿內,至今還仍保存着一個土竈,上面還放有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曾使用過的一個陶盆,而“托且”在藏語中的意思是“謝謝”或“感謝”,所以該名意味深長。
由於傳說蓮花生大師和米拉日巴等著名的佛教高僧都曾在昌珠寺附近修行過,其修行地遺址仍存,所以昌珠寺一帶仍為許多佛教信徒的朝拜聖地。
參觀要點
珍珠唐卡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聲名遠播的鎮寺之寶——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綫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堅期木厄額鬆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後出資製成的。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緑鬆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剋,珊瑚4.1兩(計1997顆)。這幅價值連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釋迦牟尼唐卡
此外還有文成公主親手綉製的釋迦牟尼唐卡,它與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樓頂二層最靠後的一間房裏,平時遊客稀少時不開放,需要去找管鑰匙的人將門打開。
跳神面具
昌珠寺內的跳神面具也十分精緻漂亮,另外該寺還存有吐蕃時期的壁畫,與墻壁上細膩的新繪壁畫相映成趣。 |
|
位於山南雅礱河東岸的貢布日山南麓,距乃東縣約二公裏,屬格魯派寺院。建於鬆贊幹布時期,據說文成公主曾在該寺駐足修行。寺中懸挂有一口銅鐘,在整個西藏都很有名。藏語中,昌是鷹、鷂的意思,珠是竜的意思。相傳此地在建寺前有一惡竜,被鬆贊幹布化身為大鵬降伏後纔得以建寺,故得名。蓮花生和米拉日巴等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昌珠寺周圍修行,其修行地遺址仍存,是佛教信徒朝拜的聖地。
昌珠寺珍珠唐卡為鎮寺之寶,所畫的是堅期木尼額鬆像(觀世音菩薩憩息圖)。整個唐卡長2米,寬1.2米,共耗珍珠26兩(計29026顆),鑲嵌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緑鬆石0.91兩(計185粒),珊瑚4.1兩(計1997顆),黃金15.5剋。
昌珠寺係吐蕃時期第一批興建的佛教寺廟之一,地當昌珠區治所。這兒林木蔥蘢,風景絶佳,古往今來一直是山南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 |
|
昌珠寺建於鬆贊幹布時期。傳說文成公主用五行算法算出妖魔羅剎女的一臂在貢布日山的西南方向,需建一寺鎮壓,方能保證國運昌盛,而那兒是一大湖,湖中有一五頭怪竜在興風作浪,於是鬆贊幹布即在貢布日修法,終成正果,遂令大驚鳥降伏了怪竜,湖水也隨之幹涸,昌珠寺亦即在此建成。傳說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是將昌珠寺和鬆贊幹布、文成公主及大昭寺聯繫在一起,至少說明關於該寺始建於鬆贊幹布時期的說法是可信的。
昌珠寺最早的建築,是現主寺對面的小殿,名“乃定拉康”,習慣上則常稱“乃定學”(第一層)、“乃定當”(頂層)。乃定學東西長10.2米,南北寬7.3米,內有六柱。殿內後壁原供奉佛像甚多,本尊則為鬆贊幹布。乃定當與乃定學範圍相同,本尊為蓮花生。據說這幢早期建築當年是用“貝瑪”草堆砌起來的,而現在的建築則是石木結構,說明是晚期修繕的格局。
昌珠寺最初的規模很小,據說衹有六門六柱和祖拉康,以後該寺在原有建築上曾經三次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
(一)寺史記載:“乃東貢瑪司徒菩堤幢曾對該寺大加修建”。其時代因而不會早於公元1351年。這次修建後增添了較多佛堂,可以說大體奠定了以後昌珠寺的格局。
(二)五世達賴時期曾對該寺作過較多修繕和增建,加蓋了大殿金頂、錯欽大殿門的門樓,除其底部留有少量原來建築外,餘皆五世達賴時期改建和增建。該寺前庭院南側的桑阿頗章也係其時的建築。
(三)“七世達賴格桑嘉措亦曾修繕此寺”。這次修繕和擴建後的昌珠寺,規模比以前擴大了百倍,面積達4667平方米(長81米、寬57.6米),擁有21個拉康和漫長的轉經回廊,屋頂飾以富麗堂皇、熠熠生輝的金頂,更顯得非同凡響。 |
|
悠久的歷史和宏偉的建築,吸引着成千上萬的香客絡繹不絶前去轉經朝佛。五世達賴以後的歷代達賴每年還要定期來此添香禮佛。昌珠寺作為山南地區“三聖寺”之第一,在信徒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擴建後的昌珠寺,佈局形式新穎別緻,獨樹一幟。它分前後兩部分,前部為一小庭院,後部是以錯欽大殿為中心的拉康大院。進了大門都是小庭院。
寺院大門內門道上部懸挂着一口銅鐘,上有藏文銘文兩圈,陽文,字形與桑耶寺鐘同。據王堯先生考證,鐘係吐蕃王朝赤德鬆贊時期所鑄,施主王妃菩提氏,與桑耶寺鐘施主甲茂贊為同一人。此鐘係漢僧監鑄,是唐蕃之間文化、宗教密切交流的歷史見證。
小庭院長23.6米,寬16米,周圍一圈回廊,廊頂一層僧房。庭院北側係桑阿頗章,約建於十七世紀以後,是南宗寧瑪派為便於該派僧衆朝見來此禮佛的達賴喇嘛而修建的住房,故其內茶房、柴房、糧物倉庫、膳食、住房一應俱全。後來又於1938年將其底層正中改建為三進三間的密宗拉康。桑阿頗章的地下還有一暗道。暗道從頗章外邊西南一隅通出,裏邊的出口則在今拉康內西墻南側北端附近。暗道內還有兩個狹長的儲藏室。
步入大門,是該寺的拉康大院,為該寺的主體和建築精華所在。大院前有高大的門廊,門廊兩端與圍繞在整個大殿外面的轉經回廊相界,適成一周,是為該寺外轉經回廊。門外兩側塑護法神像二尊,站於兩旁;門內兩邊又塑四大天王,分立左右。大院內,前部中央為天井院落,其後接錯欽大殿。圍繞天井院落和錯欽大殿一周,則是內轉經回廊。沿着中轉回廊四周,內嚮分佈着十二個內容各異的拉康,形成了井然有序的朝佛“流水綫”,信徒們循此便被導引去依次朝拜各個佛尊。這種佈局和大昭寺大殿佈局是很相似的。
中轉回廊均以單拱柱或十字拱柱承檐,但拱柱形製有早有晚,早期的拱柱下的礎石形如復盆,上刻蓮辯,後期礎石則無雕鑿。回廊南北西三面墻壁上均有壁畫,南北壁繪佛傳故事,西壁則繪五世達賴、固始汗、第巴桑結三像,壁畫似清代以後的作品。
錯欽大殿上午形製頗特殊。錯欽大殿面寬五間,深三間,其四周並不用石墻封閉,而是梁柱成間,全為名堂,且開間很大,與早期建築風格迥異,應是後增建部分。
中間回廊四周十二拉康裏,以祖拉康地位為最重要。祖拉康位於後部中央,其左右各一配殿,左為麯結拉康,右乃脫切拉康,門皆西嚮。三個拉康連為一組,周圍又築回廊一周。祖拉康開間較大,規模三進三間,主像為三世佛,兩側塑十大菩薩立像。三世佛係銅鑄,塑型精緻秀麗,從面形看,似溶進了內地某些風格。其背光、頭飾亦較簡單,然而塑鑄精細。
祖拉康和錯欽大殿之間亦有廊房相接。廊房三進五間,中間部分有矮柱,在中間的左右門柱上,各有一座木雕的護法神座像。座像體型矮胖,形態怪異,略似內地方士造像。雕像渾厚有力,作風古樸,是較早期的藝術創作。在廊房的左右間還建置有比較小型的塔數座,建置年代先後有別,係陸續增建。
麯結拉康本尊為鬆贊幹布,左為尺尊公主,右為文成公主,靠左臂係祿東贊立像,右臂前乃吞米·桑布紮立像,桑布紮一側還有無量光等佛像。塑像相當古樸生動,特別是王後立像造型,豐滿神逸,堪稱佳作。
脫切拉康內一柱,主供千手觀音,塑像相當高大。其背光以千手相襯,兩旁各塑脅侍一尊,造型精美,為早期作品。拉康周壁繪有壁畫,其中有則丹拉思布佛,據釋他曾給鬆贊幹布生活上有過的幫助。有趣的是殿之西南角有一立樁型的土竈,上面還放置一盆型陶器,傳說為文成公主當年所用之物。
祖拉康前廊房左右盡頭亦建有拉康四個,其右邊自後嚮前為達金拉康、若丹拉康,左邊一對稱為次巴拉康、德謝拉康。四個拉康規模較小,皆衹有一柱。
達金拉康本尊為釋迦牟尼,釋迦頂上置孔雀毛的華蓋。釋迦左右則分塑馬頭明王和護法神像各一尊。
若丹拉康主供十一面觀音,左右列塑祖師像,四壁滿繪各種形式的塔。
次巴拉康本尊為長壽佛,其左側塑三尊菩薩立像,右側塑兩尊護法神像。
德謝拉康主供泥塑藥師佛,其中間和左右兩壁共塑佛像九尊。
這四個拉康中達金拉康和次巴拉康風格上似係原來所建,其餘兩個拉康的建築、塑像多係後世所為。
拉康大院北側中段,又闢一喜珠節拉康。拉康二進三間,中供十一面大慈悲觀音塑像。塑像精美古樸,與一般十一面觀音迥異。主尊左為菩薩像,右乃蓮花生塑像,殿中墻壁上繪有宗喀巴、甲曹傑、剋珠傑等格魯派祖師像。
剋珠傑拉康對面相應位置是鷗金拉康。該拉康是一世熱振所建,分前後兩室。前室開三進三,靠右壁中部塑無量長壽佛,其右側則塑護法神像一尊。後室三進三間,殿中設一神龕,內供一層樓高的蓮花生像。龕後靠壁設一神壇,上塑蓮花生桑巴瓦,還有其它衆多而各不相同的蓮花生像。後室前壁則左右各塑一護法神像。
拉康大院盡西兩邊(大院前門兩邊)亦有東嚮拉康各一,係五世達賴時期所建而成的。右邊為阿巴拉康,左邊是通追拉康。阿巴拉康一進三間,主供一層樓高的五世達賴塑像。五世達賴左側列塑宗喀巴等黃教祖師像,右側列塑法王阿底峽和歷世達賴像;通追拉康本尊為宗喀巴,兩側為祖師像和歷世達賴像。
出阿巴拉康往北有一南嚮闢門的小拉康名叫“貢康”。貢康後部中供一高大護法神坐像,全身黑色,手足作爪狀。塑像造型威嚴,手法粗獷有力。其它壁前皆置有臺架數層,上面擺者各種形象的護法神像,塑造得也極精緻,手法古樸而形象怪異,可能是與建築同時的早期作品。
靠近若丹拉康和德謝拉康的地方,原來還各建有窣堵坡式石塔一座,其中北側一塔時代較早。此外,在寺東南一隅外邊還有蓮花生殿一座。該殿三進三間,門西嚮。此殿雖係晚期增建,但因保存完好,現在卻是該寺唯一香火旺盛之地。
大典二層圍繞着天井與天棚四周的是面積較大的平臺通道,通道周圍在原下層佛殿的上部位置也築有數座佛堂。
二層的南部有拉康兩座,偏西側則是護法神殿,偏東側者為噶鳩拉康。護法神殿位於鷗金拉康之上,二進三間,室內後二柱之間置神櫥一列,內塑護法神像。櫥後有一狹長通道,內供倉巴像。右壁前設有經櫥,原來藏經約二百餘函。神殿前部又有兩柱廊屋,其三面墻壁均有壁畫,內容全係各種護法神形象。
噶鳩拉康位於德謝拉康之上。該拉康左右兩側及後壁設有壇座,壇座上立塑護法神像。後部正中壇座上為時輪金剛像,右一右二亦皆雙身護法神像。在左右兩壁前壇座上亦均塑雙社或單身護法神像,四身護法神像造型奇特,是在一個嘎拉巴碗形的臚器中,疊立四個姿態各異的護法神,為護法神造型例中極少見者。噶鳩拉康屬密宗,拉康內造像多係早期作品。
二層東部祖拉康及脫切拉康之上,是珠投拉康,拉康分內外兩室,兩室後壁及左右壁皆列佛櫥,內置祖師像八十尊,一曰八十名修行者。外殿以蓮花生為主像,內殿以宗喀巴為主像。像皆尺餘高。泥塑外塗土黃、棕色、緑色等彩色油漆,形如琉璃,此種塑像作法也很少見。與珠投拉康緊鄰還有一嘎加拉康,正好在麯結拉康之上,拉康門嚮北,三進三間,主供泥塑紅教主尊一百個。
二層的西部,即拉康大院的門頂上,正中為達賴的行宮,行宮的北邊有較小的房屋兩間,名結月康,乃傳為貴族休息之所,其中原存銅法器及用具甚多。有一件大明宣德年款的銅鈸,是很珍貴的文物,文革中惜已流失,現山南地區文管會有一徵集來的銅鈸,與之年款相符,是寺藏原物。
昌珠寺龐大、輝煌、壯觀的建築群體是西藏地區建築歷史上的光輝成就之一,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寶貴結晶,也是西藏文化、宗教發展演進的物質見證。國務院於1961年3月4日正式公佈,將昌珠寺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年浩劫中昌珠寺亦未免大難,除被其時用作糧物倉庫和僧人居住的少數建築有幸存留外,錯欽大殿和絶大多數的拉康、轉經廊等建築皆蕩然一空,其他文物也散失殆盡。
撥亂反正以來,黨的文物政策得到了認真貫徹,劫後餘存的古老建築也得到了妥善保護,散失文物有關單位也在努力設法追回。現在我們看昌珠寺,現存建築中那些屬早期的蓮瓣柱礎,夯墻及略晚的伏獸、廊柱,還有已存的石佛像等藝術作品(有些並非昌珠寺物),仍然是藝術史上的寶貴資料。 |
|
保存珍珠唐卡的房間在大殿樓頂二層最靠後的一間房裏,有時遊客稀少時那間房是鎖着的,需要去找管鑰匙的人將門打開。
乃東路距離昌珠寺6公裏,步行約一小時。
參觀要點:
珍珠唐卡
提到昌珠寺不得不提到它那聲名遠播的鎮寺之寶——珍珠唐卡,是一件世界罕見的珍寶。這幅用珍珠串起成綫條繪出的“觀世音菩薩憩息圖”(堅期木厄額鬆像),是元末明初的西藏帕莫竹巴王朝時期,由當時的乃東王的王後出資製成的。整幅唐卡長2米,寬1.2米,鑲嵌珍珠共計29026顆,鑽石一顆,紅寶石二顆,藍寶石一顆,紫寶石0.55兩,緑鬆石0.91兩(計185粒),黃金15.5剋,珊瑚4.1兩(計1997顆)。這幅價值連城的唐卡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釋迦牟尼唐卡
此外還有文成公主親手綉製的釋迦牟尼唐卡,它與珍珠唐卡均保存在大殿樓頂二層最靠後的一間房裏,平時遊客稀少時不開放,需要去找管鑰匙的人將門打開。
門票: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