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 > 昆陽之戰
目錄
No. 1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
  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占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衹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昆陽之戰是“新莽”(由王莽建立的新政權)末年(公元8年~公元23年),以緑林農民起義軍為主體的劉玄漢軍,在昆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葉縣)地區大破王莽軍主力的反擊戰。
  王莽建立“新”政權後,階級矛盾更趨激化。農民起義遍及河水(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其中緑林、赤眉聲勢最大。
  “新莽”政權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初,緑林軍乘王莽主力嚮東攻擊赤眉軍的時機,在比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軍的部分軍隊,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後來推舉漢朝王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製,年號更始。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派上公(官職名)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萬人攻下昆陽、 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王莽派大司空(官職名)王邑火速趕赴洛陽,與大司徒(官職名)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企圖一舉撲滅漢軍。
  王莽軍隊發到潁川(今河南禹縣),迫使劉秀的部隊撤回昆陽。當時昆陽漢軍僅八九千人,一些將領見王莽軍聲勢浩大,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的道理,說服各位將領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漢軍無路可走,乃决定由王鳳、王常等率衆守城,劉秀率13名騎兵赴定陵、郾縣調集援兵。
  劉秀等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守將,率步兵騎兵1萬多人援昆陽。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復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內外夾攻,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死傷慘重。又恰遇雷雨,王莽軍萬餘人被淹死。
  昆陽之戰,劉秀等漢軍將領,以昆陽守軍鉗製強敵,用精幹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莽軍主力,為漢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創造了條件,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昆陽之戰詳細資料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臺後“托古改製”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衆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衆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在當時的衆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緑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嚮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紮,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産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緑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着又在淯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製,年號更始。更始政權的建立,標志着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趨於被動。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嚮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
  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那裏徵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决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裏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併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近昆陽。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衆寡懸殊,不易取勝,因而主張避免决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决定由王鳳、王常等率衆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一帶調集援兵。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涌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緑林軍交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嚮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裏的主力,屆時昆陽城即可不戰而下。
  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40餘萬王邑軍輪番嚮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嚮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裏處列成陣勢,準備接戰。王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衹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衆奮勇進攻,反復猛衝,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占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為堅决;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利的天平開始嚮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回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嚮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裏,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製,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領萬人迎戰劉秀的衝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
  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睏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註,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使得滍水為之不流,衹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百科大全
  Kunyang zhi Zhan
  昆陽之戰
  中國新莽末年,以緑林農民起義軍為主體的劉玄漢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地區大破王莽軍主力的反擊戰。
  王莽建立“新”政權後,階級矛盾更趨激化。農民起義遍及河水(黃河)南北和江漢地區,其中緑林、赤眉聲勢最大。
  地皇四年(公元23)初,緑林軍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之機,在比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王莽軍甄阜、梁丘賜部,繼又在□陽(今河南新野東北)擊潰嚴尤、陳茂軍,勢力發展到10餘萬人。二月,推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製,年號更始。劉玄政權為阻止王莽軍南下,保障主力奪取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派上公王鳳、大將王常、偏將劉秀等率約2萬人攻下昆陽、 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王莽派大司空王邑急赴洛陽,與大司徒王尋調集各州郡兵40餘萬南進,企圖一舉撲滅漢軍。
  五月,王莽軍進抵潁川(今河南禹縣),迫使進至陽關(今禹縣西北)的劉秀部撤回昆陽。當時昆陽漢軍僅八九千人,一些將領見王莽軍聲勢浩大,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的道理,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漢軍無路可走,乃决定由王鳳、王常等率衆守城,劉秀率13騎赴定陵、郾縣調集援兵。王尋、王邑圍困昆陽城後,恃衆逞強,拒絶嚴尤棄圍昆陽、直趨宛城、擊滅劉玄漢軍主力的建議,又反對“圍城必缺”以動搖漢軍軍心的主張,意欲擒殺漢軍首領,血洗昆陽,進而消滅圍宛漢軍。遂圍昆陽數十層,並掘地道,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陽守軍合力抵抗,堅守危城。
  劉秀等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步騎萬餘馳援昆陽。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復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繼又假傳已剋宛城,王莽軍軍心動搖。接着,劉秀親率3000勇士密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出其不意地迂回至王莽軍側後,猛擊其中堅。王尋、王邑仍視漢軍不堪一擊,同時又恐州郡兵失去控製,遂令各營不準擅自出兵,獨率萬餘人迎戰。漢軍勇猛衝殺,王莽軍陣勢大亂,王尋被殺。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內外夾攻,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死傷慘重。又恰遇雷雨,□水(今葉縣沙河)暴漲,王莽軍萬餘人被淹死,僅王邑、嚴尤、陳茂等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昆陽之戰,劉秀等漢軍將領,以昆陽守軍鉗製強敵,用精幹援軍搗敵要害,大破王莽軍主力,為漢軍進軍洛陽、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創造了條件,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萬海峰 張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