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健康 > 昆蟲疾病
目錄
No. 1
  昆蟲疾病就是昆蟲感染的疾病。
  要想成功的飼養某種昆蟲,首先要過防病這一關,否則昆蟲會因染病大批死亡。飼養昆蟲時,先要對引進的蟲源預備飼養1-2代,檢查蟲源是否攜帶病原體。其次飼養人員對可能在飼養過程中昆蟲發生交叉感染的疾病應有相應的預防措施。然後正式飼養才能開始。飼養人員對飼養對象的觀察要耐心、細緻,對飼養中昆蟲的某些表現需特別註意,如行為異常、生長異常、發育與蛻皮異常、生殖異常、消化排泄係統失調、蟲體有特殊氣味、蟲體外表的改變、體軀上的傷口、腫脹以及其他可觀察到的病癥等。
  1.感染真菌病昆蟲的特徵
  感染真菌後的昆蟲最顯著的特徵是蟲體內或體表出現菌絲。在感染的初期昆蟲表現出一般特徵,如停食、衰弱和迷嚮。寄主通常改變顔色,在真菌侵入處的表皮上出現暗色斑。以後,被寄生的昆蟲漸漸死去,死後不久的蟲體內充滿産抱菌絲,或體表覆蓋菌絲。
  如在昆蟲體表覆蓋白色孢子粉者,可能是白僵菌感染;緑色孢子覆蓋的昆蟲,可能是緑僵菌感染;淺黃緑色抱子是黃麯黴,帶有淺黃色抱子的是粉狀擬青黴。然而上述真菌中有的菌株,可能不産生這種顔色特徵,在瓊脂培養基上通常也不産生色素。除顔色外,寄主死亡的狀態也可作為一個特徵。例如,蒼蠅或蝗蟲被蟲黴菌感染,寄主牢固地附着在基質上,或散落在地上。蟲體質地均勻程度也是一個鑒定特徵,例如是否有孔洞,是否乳酪狀、硬化等。
  2.感染細菌病昆蟲的特徵
  通常由於腸道是細菌最初侵染的器官,首先出現的病癥與飼料和同化作用有關。食欲降低、停食、腹瀉、腸道麻痹和嘔吐,是一些細菌初期感染的特徵。以後病蟲可呈現遲鈍(不活潑),出現痙攣,行為失調;出現一般性麻痹,並伴隨敗血癥而死亡。有一些昆蟲感染後,可出現嚮高處移動或躲藏在葉下等行為的變化。某些細菌可使蟲屍出現特殊的顔色,例如,蟲體紅色,說明存在賽氏黏質菌。蜜蜂幼蟲感染蜂疫芽抱桿菌後,變黃色或灰色,而感染了幼蟲芽抱桿菌的蜜蜂幼蟲,變成暗褐色;日本金龜子幼蟲尾部感染了乳狀芽抱桿菌後,變白色,別的細菌大多在感染後使寄主變成黑褐色。這些顔色是由於細菌腐解蟲體所引起的。
  3.感染病毒病昆蟲的特徵
  受病毒感染的昆蟲可以表現形態學、生理學和行為方面的癥狀。癥狀嚴重程度和類型,隨病毒和有關寄主而不同。鱗翅目幼蟲被核多角體病毒感染後可以表現出行為異常,如嚮植株頂部遷移,並在該處停止取食和變衰弱,蟲體組織解體然後死亡,血腔內的包含體大量釋出。老熟病蟲化蛹後蛹體有類似的癥狀。葉蜂幼蟲受npv感染後可以呈現暗白色、黃色的褪色反應(特別是在第三到第四背板),其食欲喪失,變遲鈍。常常以肛門排出褐色或牛奶狀液。沼澤大蚊的幼蟲隨病害的發展而變亮,最後變成白堊色。鱗翅目幼蟲受胞質多角體病毒感染後,一般生長遲緩。隨着病害的發展,感病的中腸可使體壁呈灰黃白色或微白色。再往下發展,多角體常常被吐出或隨糞便排出。感病幼蟲的外皮不斷裂,和核多角體感染後相似。
  顆粒體病毒的有關癥狀沒有什麽特殊,並且不同種類的昆蟲癥狀有所不同。通常起初的癥狀是顔色變白,隨之喪失食欲。可以出現體壁的斑駁化,多數情況下腹部外表漸漸變灰白色或牛奶黃色,這是脂肪體受感染的緣故。當感病組織分解時,釋放大量的莢膜,血淋巴變渾濁和牛奶狀。有的昆蟲,蟲體死後內部組織液化,當真皮受感染時,外皮變得非常脆,與核多角體病的癥狀相似。然而,真皮如果未感染,外皮就依然比較堅固。受虹彩病毒感染的幼蟲,可以從感病組織的乳白色、彩虹色、藍色、緑色或褐色上加以辨認。.其他非包含體病毒的癥狀似乎衹限於它們的寄主和病毒的類型。例如,遺傳給果蠅的“西格馬病毒”使果蠅對二氧化碳敏感。用慢性或急性癱瘓病毒感染的蜜蜂顯示的癥狀是顫動,以及功能協調喪失。蜜蜂幼蟲因囊胞病毒死時細胞沿底部伸長,頭部比蟲體其餘部分黑一些。
  4.感染原生動物病昆蟲的特徵
  昆蟲遭受原生動物感染後,很少有特殊的癥狀。大多數呈現一般癥狀,其中包括個體小、畸形、遲鈍、蛻皮睏難、取食減少、平衡失調和産生白色糞便排泄物,寄主出現體表透明,上表皮常有白色不透明的或膨脹區。而另一些昆蟲被原生動物感染後,表現在它們的體壁上出現黑斑。然而,在多數情況下,衰弱或死亡是昆蟲感染原生動物後的基本特徵,必須進一步用顯微鏡加以證實。
  5.感染立剋次氏體病昆蟲的特徵
  虱子被普氏立剋次氏體和斑疹傷寒立剋次氏體感染後不出現初期的癥狀,但在感染的過程中,腸壁遭到不可恢復的損害。在死亡前的幾小時,由於吸進的人體的血液進入虱子的血腔,虱子變為微紅色。跳蚤感染麻疹傷寒立剋次氏體後,行動遲緩並且死亡。但不變紅。在飼養中因饑餓、窒息、高溫、溺水、損傷、中毒和其他化學試劑所導致的癥狀歸因於非傳染性疾病,應通過具體分析確定致病原因。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昆蟲疾病
  insect diseases
    昆蟲疾病(inseet diseases)分傳染性和
  非傳染性兩類,前者由各種昆蟲病原微生物裏引起的
  疾病;後者是由機械損傷、中毒、營養和代謝失調、
  育紊亂、腫瘤以及遺傳等因素造成的疾病。昆蟲的傳
  染病發生較普遍,已受到重視。
  侵染和傳播方式昆蟲病原體一般通過口、肛門、
  氣門、生殖孔等處侵入;也有不少病原體可穿過表皮
  或經卵傳染。其感染途徑可概括為:①接觸傳染,即
  病原體與蟲體接觸而直接侵入體內;②傷口傳染,即
  病原體從昆蟲的相互咬食、天敵刺咬或機械傷口侵入
  蟲體;③食入傳染,即病原體通過昆蟲取食而侵入;
  ④胚胎傳染,即病原體侵入雌蟲生殖係統,並侵入正
  在母體內發育的卵。
  疾病的傳播方式有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前者是
  病原體己存在於昆蟲母體內,蟲卵形成時將病原體包
  入,或産出時污染卵面,甚至整合到母體的細胞結構
  中,使孵出的幼蟲、蛹、成蟲也都連續地帶有病原體。
  病原體隨寄主世代相傳;後者是由一個蟲態的病蟲將
  病原體傳到同一蟲態或同時並存的下一代相同蟲態的
  健蟲,也包括不同種的個體間傳播。
  診斷昆蟲疾病診斷的目的是準確判斷疾病類型,
  為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提供依據。診斷中,首先
  接觸到的是昆蟲的病徵和癥狀。病徵表示形態或解剖
  係統的異常,體色、附器或體軀結構的改變。癥狀表
  示任何行為及功能的異常;如不正常的動作,對刺激
  反應不正常,發育停滯,消化障礙(瀉痢、嘔吐、食欲
  差),不能交配,不能産卵,呼吸率及心率不齊,早期
  死亡等;綜合癥狀表示:一組癥狀同時存在或某些癥
  狀的特殊組合,或一種特殊疾病順序發生的癥狀。診
  斷的步驟分為病史和病情的收集、病蟲體軀檢查、實
  驗室檢驗及資料分析與斷癥。
  病史和病情的收集首先正確鑒定病蟲學名,如
  一時未能定出學名,必須將成蟲標本保存好備查;正
  確診斷疾病與正確鑒定蟲名在診斷中有同等意義。如
  果是益蟲,應盡可能確定其品種或品係名稱;由於品係
  不同感病程度往往有差異。還應記錄病蟲的採集地與
  環境概況及日期、病蟲寄主名稱、採集人、當時病蟲
  數量及感病程度、感病蟲態。採集病蟲時應同時采回
  正常活蟲,采回或送檢病蟲的同時,即應記錄病情,
  可能包括一般病徵及癥狀。如有多頭病蟲,應記錄到
  疾病發展的早期、中期和後期。
  病蟲體軀檢查體軀檢查主要是形態解剖及生理
  或功能的檢驗。檢查病蟲體軀,應對健蟲有所認識,首
  先檢查體態、體色、體斑、體表覆蓋物、氣味等。如
  可能與正常活蟲對比則更有助於診斷的進行。記錄輕
  病及重病、瀕死及死後的變化以作進一步診斷的參考。
  如有多個標本則可做係統的解剖檢查;檢查皮膚及附
  器、消化係統、排泄係統、循環係統(包括血淋巴)、內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