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麯聲腔、劇種。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昆劇曾經有"昆山腔"(簡稱"昆腔")、"昆調"、"昆麯"、"南麯"、"南音"、"雅部"等各種不同的名稱。一般而言,着重表達戲麯聲腔時用昆山腔,表達樂麯、尤其是脫離舞臺的清唱時用昆麯,而將指表演藝術的戲麯劇種,則稱做昆劇。
昆劇的興盛和它稱霸劇壇的時間約長達二百三十年久,即從明代隆慶、萬歷之交開始,到清代嘉慶初年(1570-1800)。這是昆劇藝術最有光輝和成就最為顯著的階段,出現"傢傢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繁榮景象。劇作傢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昆麯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衆百看不厭的精品。
昆麯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很高。單單看劇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許多唱詞其實就是婉約凄美的詩詞。昆麯成為明清兩代擁有最多作傢和作品的第一聲腔劇種。 昆麯擁有獨特的聲腔係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麯調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麯牌體,我們昆麯都講究麯牌體,每出戲麯都由成套麯牌構成。 一套完整的表演體係。昆麯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強,並與歌唱緊密結合,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麯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樂隊的編製等等,都是在昆麯的發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
|
昆劇,舊稱昆(山)腔、昆麯,相傳為元末明初江蘇昆山人顧堅初創,明中葉經魏良輔改革,形成麯調婉轉,以管笛伴奏為主的新風格,俗稱“水磨腔”,受到觀衆歡迎。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出現大批作傢和作品,並以蘇州為中心嚮長江南北廣泛傳播。
鬆江一帶在明萬歷前已開始傳唱昆山腔。萬歷六年(1578年)青浦演出《浣紗記》,為上海演出昆劇的最早記錄。當時,上海有衆多的傢樂(家庭戲班)和民間班社。豫園主人潘允端傢樂,萬歷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588~1601年)共演出《琵琶記》等傳奇雜劇20餘部。同時,明代上海地區還陸續出現了一批劇作傢、研究傢,如徐霖、瀋采、瀋齡、陳繼儒、王玉峰、徐於室等。曾先後擔任青浦縣令、蘇鬆巡撫、上海縣丞的麯傢屠隆、祁彪佳、凌蒙初積極促進昆劇在上海地區的傳播。經過諸腔競秀,迅速豐富發展,取代弋陽、海????、太平諸腔戲而占領上海劇壇。
由明入清,上海昆劇相當繁盛,新的作品不斷問世。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鬆江大規模演出在北京遭禁的《長生殿》,産生重大影響。刑部尚書、鬆江人張照,乾隆年間(1736~1795年)奉旨撰寫《勸善金科》等宮廷大戲,總計570出,在清宮內經常演出。戲班組織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已成立“上海局”,顯示行業規模擴大。以演新戲為主的傢樂偏重在形式上鬥奇炫巧,如蘇鬆太兵備道李廷敬傢樂所演《洞庭緣》,最早運用燈彩。乾嘉年間,昆劇進入競演折子戲的時代,它促使劇目流傳,表演藝術趨嚮成熟。
鹹豐初年(1851年),小東門縣前街開設了最早的戲園——三雅園,昆劇演出從廟堂、會館、酒肆、私傢花園進入正式戲園。蘇州鴻福、大章、大雅、全福四大老班相繼南下。同治二至三年(1863~1864年)更由城內嚮租界拓展。光緒元年(1875年),蘇、滬兩地共有昆麯藝人100餘人。光緒三年大雅班在豐樂園“添全角色,日夜開演”,連續4個多月,創一時演期之最。
幾乎同時,徽班、京班、梆子也紛紛進入上海。被稱為雅歌的昆劇在花雅兩部激烈競爭中急劇衰落。光緒二年,三雅園推出昆劇燈彩戲《洛陽橋》,企圖以新戲、新燈、新行頭重振昆壇。然而經常的營業情景仍是“通園椅凳尚空十之三四”。光緒四年(1878年)名旦邱阿增、名醜薑善珍首先脫離昆班加入京戲園,有“近代昆旦第一”之譽的周鳳林亦為京戲園羅緻。光緒六年,京戲園以昆劇藝人為基礎排演全本燈戲《洛陽橋》,掀起燈彩戲高潮。在十數傢京戲園的包圍中,堅持演出昆劇的三雅園數度遷徙,時開時歇,至光緒十六年最終關閉。光緒後期京昆合班演出成為主要形式,昆劇藝人依附京班插演昆劇點綴,偶而演出“全昆腔”。
民國11年(1922年)10月23日夜,全福班在小世界演出最後一幕,結束了昆班在上海的歷史。此後蘇州昆劇傳習所學員曾幾次來滬演出,間或打破沉寂局面。
1949年新中國誕生,一息尚存的昆劇猶如枯木逢春。是年11月,在市軍管會文藝處的支持下,昆麯傳習所創辦人之一的徐凌雲與“傳”字輩十餘名演員,組成以“新樂府”命名的昆劇團,與一批業餘昆劇社麯友一起,在同孚戲院演出了一批優秀傳統昆劇,如《長生殿》、《牡丹亭》、《荊釵記》、《販馬記》等達一個月,受到昆劇愛好者和上海文藝傢的好評。文藝處領導也甚為重視,認為昆麯在內容上有同觀衆隔膜,唱法不易聽懂的缺陷,但“流傳至今保存着其他劇種所不及的絶活”,“應保留發揚並加以改進”。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為戲麯工作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同年5月5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發佈《關於戲麯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戲、改人、改製”的要求。方傳蕓、汪傳鈐遵照戲改方針,整理改編的折子戲《擋馬》參加了1954年華東戲麯觀摩演出,並被文化部作為優秀劇目嚮全國推廣。1956年,中國劇協上海分會和上海市文化局聯合舉辦昆劇觀摩演出,參加的除上海的昆劇藝人,還有北方昆劇代表團和浙江昆蘇劇團等,共150人左右,歷時26天,是“昆劇有史以來第一次南北昆大規模同臺演出”,擴大了昆劇的影響。與此同時,浙江昆蘇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獲得巨大成功,受到中共中央領導高度贊賞,認為昆麯是百花園中的“一株蘭花”,“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
1953年,華東文化部决定由華東戲麯研究院籌建戲麯演員訓練班,並於次年3月開辦,其中昆麯學員60人,學製8年。瀋傳芷、朱傳茗、鄭傳鑒、華傳浩等10餘名“傳”字輩老演員主教。一年後,訓練班改建為上海市戲麯學校,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進行嚴格培養。1959年又招收第二班昆劇學生70人。
第一班昆劇學生於1961年夏季畢業,與同屆畢業的京劇、音樂、舞臺美術班學生組建成上海市戲麯學校京昆實驗劇團。同年底,以該團為基礎組成精悍班子去香港演出,劇目中有京昆混演的大戲《白蛇傳》,優秀昆劇折子戲及俞振飛、言慧珠主演的昆劇《販馬記》、《驚變埋玉》、《太白醉寫》等,獲得很大成功。
1962年,由京昆兩支演出隊組成的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正式成立,上海戲校副校長周璣璋兼任團長。先後排練演出了昆劇《白羅衫》、《紅樓夢》等。1964年,根據電影《紅色娘子軍》改編為昆劇的《瓊花》,在秋季廣交會演出時獲得中外觀衆、港澳同胞的高度贊賞。之後在上海天蟾舞臺演出時,創下了連演三個月,客滿108場的紀錄。
與此同時,上海戲校挖掘、整理、出版了昆劇傳統劇目100多出;並結合教學實踐,師生聯合演出了《牡丹亭》、《墻頭馬上》、《拜月亭》、《調風月》等劇目和一大批折子戲,受到文化部嘉奬。
“文化大革命”開始,昆劇被江青反革命集團取消,演員被迫改行學京劇或去工廠“戰高溫”,昆劇歷史被中斷10年之久。1978年2月,經中共上海市委批準,成立上海昆劇團。昆劇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上海昆劇團以戲校第一、二屆畢業生為主體,充實各類創作、管理人員,壯大了上海昆劇隊伍。建團初期排演《白蛇傳》,是“文化大革命”以後上海最早演出的傳統劇目,對促進戲麯界撥亂反正起了重要作用。1981年文化部“兩省一市昆劇繼承革新座談會”和1986年“文化部保護和振興昆劇會議”以後,搶救了一批優秀折子戲,經過反復磨礪,在編、導、演、音、美各個方面綜合改革出新,成為體現各傢表演特點,代表劇團藝術水準的精品。《蔡文姬》、《釵頭鳳》、《唐太宗》、《牡丹亭》、《潘金蓮》、《長生殿》、《上靈山》、《司馬相如》等劇目及其創作者、表演者獲得全國和上海的嘉奬。
昆麯的成長代表了中國戲麯的成長,它對京劇和川劇、湘劇、越劇、黃梅戲等許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都有過直接的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常把昆劇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
淵源與發展元代後期,南戲流經江蘇昆山一帶,與當地語音和音樂相結合,經昆山音樂傢顧堅的歌唱和改進,推動了他的發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稱。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總結北麯演唱的藝術成就,吸取海????、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係列唱麯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係。這時的昆腔也衹是清唱,閑雅整肅、清俊溫潤。
之後,昆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創作傳奇,習昆腔者日益增多。於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萬歷末,昆腔傳入北京,成為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從明天啓初到清康熙末,是昆麯蓬勃興盛的時期。劇作傢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緻。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折子戲。折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
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緻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昆麯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淨、醜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衆百看不厭的精品。
由於昆麯格律嚴格,文辭古奧典雅,使她逐漸脫離了世俗社會。到乾隆末年,在北方昆麯的優勢地位已經讓位給後來興起的花部亂彈了。 |
|
明代的士大夫除了觀看昆麯演出外,自己也舉行昆麯的清唱活動。在民間昆麯的清唱也很盛行,明末清初中秋之夜在虎丘例有清唱聚會。晚清,昆麯日趨衰微,但是清麯傢結社習麯之風仍在蘇、滬、京等地流行,麯社往往聘請昆麯演員或著名笛師作“拍先”。麯社聚會時除坐唱不化妝外,其他唱白諧諢、鼓點鑼段均與登臺演出無甚區別。 |
|
昆麯的演員主要來自:民間戲班職業藝人、士大夫蓄養的傢班和業餘的“串客”三個方面。萬歷時期,就有了著名演員蔣六、宇四等,著名的昆麯戲班有南京的瀋周班,士大夫蓄養的傢班有申時行、張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養傢班成風,著名的有阮大鋮傢班、長洲尤桐傢班等。著名戲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娛,南京的興化。蘇州的寒香、凝碧等。道鹹以來,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鴻福等。著名演員有周鳳林、薑善珍等。本世紀初,堅持演出昆麯的有梅蘭芳、韓世昌、俞振飛等人。1921年創辦的昆劇傳習所培養了施傳鎮、顧傳介、周傳瑛、朱傳茗、瀋傳芷、王傳淞、華傳浩等一批名演員。
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成長起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著名演員,如小生蔡正仁、嶽美緹,旦角華文漪、梁𠔌音、張靜嫻,老生計鎮華,武旦王芝泉,醜角劉異竜、張銘榮等。1992年、1994年,上海市戲麯學校第三屆昆劇音樂班、演員班畢業,上海昆劇後繼有人。
業餘演唱也出現新局面。麯社是業餘從事清唱和彩串的主要組織形式。清道光時,上海已出現近代最早的麯社賡揚集、薑局。百餘年間共有大、小麯社數十傢。其中賡春社、平聲社一直延續到解放初期。清末鬆江清麯傢俞粟廬被奉為度麯的典範。20年代初起,俞粟廬、徐凌雲、穆藕初主持的昆劇保存社,做了許多扶植昆劇的工作。解放後成立的上海昆麯研習社,成員最多時達188人。麯社成員還陸續出版了關於表演、音樂、劇目方面的專著。80年代起,上海昆劇團開展“每周一麯”免費教唱活動,堅持數年,擴大了昆劇影響。在此基礎上成立的上海昆劇聯誼會,積極促進大、中、小學成立業餘演唱組織。大學開設昆劇課,聘請演員執教,昆劇步入高等院校殿堂。 |
|
昆麯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折子戲。現存輯錄折子戲的麯譜有《納書楹麯譜》、《遏雲閣麯譜》、《六也麯譜》、《昆麯大全》、《集成麯譜》、《粟廬麯譜》等。《審音鑒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遊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傢樂—藏舟、刺梁》、《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
|
昆山腔融合北麯與弋陽腔、海????腔等南麯諸腔於一爐,並加以提煉,其音樂上的藝術成就是史無前例的。在節奏上,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在演唱技巧上,註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伴奏也頗為齊全,管樂有:笛、簫、嗩吶等,弦樂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擊樂有:鼓板、大鑼、小鑼、鐋鑼、雲鑼、小鈸、堂鼓等。由於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腔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
昆麯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着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醜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昆麯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緻: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淨醜分大面、白麵、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麯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係。
昆麯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昆麯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麯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着昆麯的部分劇目、聲腔和麯牌。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7年6月8日,蘇州昆劇院獲得國傢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産日奬。 |
|
昆麯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産生於江蘇昆山一帶。昆麯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範圍內有着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絶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係,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註重聲音的控製,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麯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麯的慢麯子(即“細麯”)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麯”,即將4/4拍的麯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註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佈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麯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麯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長期吸收北麯演唱過程中,原來北麯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麯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麯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麯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麯由一個角色應唱,南麯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麯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
|
kunju
昆劇
見昆山腔
|
|
圍棋 | 衢州市 | 文化 | 文學 | 喜劇 | 愛情名著 | 上海 | 昆麯 | 戲麯 | 演出團體 | 劇目 | 麯藝 | 戲劇教育 | 人物 | 藝術傢 | 百科辭典 | 戲麯演員 | 溫州 | 地方劇 | 永嘉 | 戲劇 | 上海昆劇團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