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昆侖奴
目錄
No. 1
  亦作"昆侖奴"。古代豪門富傢以南海國人為奴,稱"昆侖奴"。
No. 2
  亦省稱"昆奴"。特指昆侖奴磨勒。唐裴鉶《傳奇.昆侖奴》有昆侖奴磨勒,負崔生逾十重垣,與紅綃妓相會,並幫助出奔的故事。見《太平廣記》捲一九四◇因以藉指熱心助人婚事者。
No. 3
  古代豪門富傢以 南海 國人為奴,稱“崑崙奴”。《宋書·王玄謨傳》:“又寵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羣臣。” 唐 裴鉶 《傳奇·昆侖奴》:“時傢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談》:“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謂之 崑崙 奴。”
No. 4
  亦省稱“ 崑奴 ”。特指 昆侖 奴 磨勒 。 唐 裴鉶 《傳奇·昆侖奴》有 昆侖 奴 磨勒 ,負 崔生 逾十重垣,與紅綃妓相會,並幫助出奔的故事。見《太平廣記》捲一九四。後因以藉指熱心助人婚事者。 清 鈕琇 《觚賸·薑楚蘭》:“ 蘭 折簡緻生曰:‘資 虯髯 之帑,濟鷫裘之睏,未為過也。願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昆侖奴的來源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出土了唐代黑人俑20世紀40年代西安地區出土的唐代黑人俑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註,隨後唐代黑人俑被不斷發現。為了查明唐代黑人來源問題,葛承雍教授遍查了各種史料,並在唐代黑人俑最多的西安幾個歷史博物館和文物庫房進行了仔細的辨認,與同行討論磋商後,提出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而是東南亞和南亞的新解釋。這一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學術刊物《中華文史論叢》上。
  葛承雍仔細分析了非洲黑人和南海黑人的區別,儘管他們都體黑捲發,但兩者在外形上有差異。被稱為“昆侖奴”的南海黑人不是非洲的尼格羅人種,而應該是尼格裏托人,又叫矮黑人,一直到現在這些類似非洲黑人的部落和種族仍散居在馬來半島以南的諸海島上。
  當時黑人為什麽會來到中國呢?葛承雍教授說,一種是作為年貢送往京城長安,一種是作為土著“蠻鬼”被掠賣到沿海或內地,還有一種是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者。
  許多人知道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首詩叫《昆侖兒》:
  昆侖傢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
  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
  金環欲落曾穿耳,蠃髻長捲不裹頭。
  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考證
  據現代考證,中國歷史上的“昆侖奴”就是來自西貢(外海昆侖島(今昆山島))上的亞洲馬來黑人。而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嚮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而古人發音不準確,誤將“柴棍”讀為“昆侖”,這纔有了“昆侖奴”的名稱。
  從服飾上來看,後來出土的黑人俑也大都是上身赤裸斜披帛帶,橫幅繞腰或穿着短褲。這與唐代高僧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中記載的昆侖人形象“赤腳敢曼”非常符合,“敢曼”是梵語,指下身所穿的貼衣,這都是南海黑人極為明顯的特點,與古代非洲黑人服飾完全無關。葛承雍說,此前許多權威學者大都認為唐代黑人是從非洲來的。
  又有一說法!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南蠻,『自林邑以南,皆捲發黑身,通號為昆侖。』
  昆侖奴的描述,不約而同的都指嚮來自中南半島的吉衊或占婆族,越南華僑對越南少數民族也稱高山族,湘西漢族從前也稱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是婆羅洲幾內亞的南島嶼族,卻都有捲發黑身的特徵,僅因為部落文化的差異,被一概稱為高山族或昆侖奴,或許並不為怪。
  鄭和下西洋領航的千裏眼、順風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侖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獻中並沒有關於鄭和的記載,僅載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幹預’的經過,當永樂初年間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過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竜江(湄公河)而上,明史並載稱到達真臘,若以一個龐大艦隊出使,深入登陸真臘極為睏難,可能分遣使節,從何仙一帶登陸入吳哥城,昆侖奴又可擔任翻譯‘舌人’,則研究中國與南洋的關係,昆侖奴是相當重要的,否則謎題依舊渾沌。
  蘇雪林考據這個題目,從昆侖一辭的由來和淵源,偏重“昆侖”山究竟何在?以及漢武帝的考證定位昆侖山,用數萬字在學術上的價值無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給後人一片思想空間。結論不外乎昆侖指的是高大的山,這似乎太狹窄了。在我看來昆侖根本衹是一個復詞,屈原的辭賦中用昆侖兩字最多,因為屬於上古文字,可以從辭學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體答案來。
  何喜文四川白蓮教人,反清復明失敗後,一度活躍閩粵海面為海,後組織天地會,部屬黃忠同、張公引、梁文英、楊子福、周遠權以昆侖島為大本營,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侖奴部分來自昆侖島的奴隸市場,昆侖島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島,距湄公河出海口約一百二十公裏的昆山島,目前還是越南的囚犯島,不對外開放,由大、小昆侖共十四島群組成,總面積七千七百公畝,十八世紀初曾被東印度公司占據。文獻記載昆侖奴為爪哇土著,被賣到中國後作為封建社會的奴婢買賣,在廣東我遇到一個出租車司機,他到今天還在尋找與他同種的人,與中原任何種族都不相同的後裔,明顯的與印尼、婆羅洲、幾內亞等南島嶼族酷似,問他們自己出身來歷,俱已經同化為中國人,並且滿口廣東話並曾刻意的到西域尋根,就是沒有同類人種,由於昆侖奴在中國並沒有列入正史記載,考據也睏難,並不能以地域遠近作論斷,我也不敢貿然據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侖奴,僅僅側面推敲訊問父親、母親來歷,回答像父親但父親早已過世,也是終生沒有遭遇任何同類,至於父親尚有哪些親戚,僅稱尚有姊妹遠嫁沒有聯絡,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長壽的(五十出頭蒼老白發體格骨型完全不同漢人),他的待人態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樂天。
昆侖奴稱呼來源
  至於昆侖奴的稱呼從何時開始?與昆侖又有何關聯?一般考據都是從來自昆侖族或昆侖國下手,特徵就是膚色黑捲發等,與中原漢族的黃膚直發截然不同,卻沒有更具體的證據和文獻,以證明古時卻有昆侖國或昆侖族存在。中國最早接受四夷朝貢的始自秦代,漢唐延續下來,又以唐朝徵服少數民族最多,僅從文字記載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後就有外族奴隸了。又僅就外型稱昆侖奴,為何不稱黑奴?看唐嚴立本所繪職供圖,跟隨滿臉絡腮鬍的亞利安人奴從,體型並不高大,赤身遮體的裝扮雖與昆侖奴接近,卻與昆侖兩字無關,唯一奇特之處,就是顱頂呈雙峰狀,這在一些佛教地獄圖畫和鬼卒塑像中的羅剎相似,是否附會之作也不可考,若強附為這就是昆侖奴的解釋,又不倫不類。一般繪畫難免有誇張強調的技巧,卻不能說成昆侖奴的特徵,果若與類似發音強加在昆侖兩字的解釋,繆誤如出一轍,都犯了相同的錯。
  唐南夷列傳一百四十七記載南蠻,“自林邑以南,皆捲發黑身,通號為昆侖。”還有其他中南半島的古國中,如婆利國也是‘拳’發,婆羅門教的盤盤國、真臘國等,“自神竜以以後,真臘分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澤處,謂之水真臘半,以北多山阜,謂之陸真臘…。。水真臘國,其境東西南北約八百裏,南至小海,北即陸真臘,期王所居城號婆羅提拔。國之東界有小城,皆謂之國。
  另外隋書列傳四十七記載林邑古國,‘其人深目高鼻發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纏身。越史記載真臘並古扶南國及林邑國,宋稱為占臘。
  扶南於公元前一世紀由天竺婆羅門教力士(羅漢)娶女王柳葉建立,屬印度與少數民族混血,當時文化高於四鄰,三世紀吳左太衝吳都賦記為扶南國。漢朝時扶南國(柬埔寨)經四川進貢甘蔗芭蕉,兩千年前甘蔗為柬國特産,故四川自古特産芭蕉、甘蔗,實地訪問堅江、河仙確實芭蕉種類繁多,購買時必須整序依層數計價,迄今當地華人流傳“貢蕉”說法。公元前二○六年,漢滅秦,秦宗族沿江避難南遷,建國於百細灘地,繼續南進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並扶南國而建真臘,真臘Chanla(秦來)柬語呼華人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統一全境與中國交遣使節。七世紀真臘分為陸真臘、水真臘,八○六年闇耶跋摩二世建婆羅門吳哥城,一一一二年蘇利耶跋摩建吳哥小城(吳哥窟),復遠征占婆,疆土遠及占婆,故宋稱占臘。水真臘沿九竜江迄於海,十三世紀元軍壓境萬象國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邏大舉進攻,真臘放棄著名古都,另建羅壁城,一四三一年復受挫於暹羅,從此註定夾於越南與泰國間。後王室不合政爭頻頻,真臘僅有今日高棉。周觀達真臘風土志繼續稱“真臘”國,並且抵達吳哥窟,法人依此篇記載發現吳哥窟遺址,並且開始復舊工作,期間經過日軍占領中斷,戰後繼續重建工作,由於石磚編號資料遺失,工程異常艱難,近年嚮外界開放成為觀光重地。
  真臘宋書稱占臘,元書稱瞰浦衹,清稱本底國。與阮越爭霸後入貢受越保護封為高棉國,秦來與(china)及真臘發音接近,不僅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法人稱越高寮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應該無誤,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稱。另外‘殊城周咨錄’‘皇民象胥錄’‘武備志’‘古今圖書集成’‘明史外國傳’近代史書均稱高棉。西人稱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別於China,以行殖民。
  柬國並沒有出海良港,過去屬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領(十七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地圖載Kam kau港口),若以真臘滅扶南古國,扶南國人從河港乘船流亡海島,河仙必定是出發地之一。越南曾在堅江省美林社“澳腰港”發掘古時帆檣,有金幣及女妝用具(銅鏡)古物,堅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棲山(是否即芳城現址不確定),據說東湖常有神仙出沒,所以稱河仙,今有永濟渠運河北通朱篤。河仙地區於十七世紀前後,海南島人莫敬玖率族人移墾開發,歷三代通商經略繁盛,華人移民迄今。
  古時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亞馬遜河流域,至今依然有與世隔絶的土著部落民族,因為近親繁殖根本就沒有繁衍的生存機會。弱勢文化的種族,若不與強勢文化通婚同化,結果就衹有滅絶一途。臺灣的平埔族,就是融於移墾的漢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當初平埔族是臺灣最大又最衆多的原住民,卻因為漢文化的強勢而消滅。
  或許昆侖奴根本就指來自遠山的少數民族,在臺灣的原住民邵族中傳出,當初山中有身高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後來被消滅絶跡,卻留下該族矮人祭的傳統習俗,因為邵族認為許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傳授,而且矮人族的靈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為祖靈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區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訪問中,竟然指着深山中一塊斷裂兩半的巨岩,說是他們祖先的發源地,巨岩的外觀就像平頂的岩壁,依此,當然有些部落種族會將自己的來源,說成高原高山,若說昆侖奴就是高山族之意,應不為過,如同今日稱高山族為少數民族,或原住民或邊疆民族一樣普通,至於奴一字,在中國古代相當普遍,滿清皇朝的大臣,對貴族階級依然自稱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處都有褓母或傭人,顯然昆侖奴褪去過多的聯想,不過是來自四夷的奴婢罷了。
  究竟奴婢的來源如何?西方有販奴記載的包括西非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羅馬及埃及都有以戰犯為奴的紀錄,有些甚至被閹割或斷舌,另外被徵服而全族遷徙的也不勝枚舉。廣州被認為是自古南洋奴隸的進口地,至於人口販子多半是海盜或流亡軍人,拉壯丁獲拉夫參戰的不乏先例,將擄來的少數民族販賣他地,自古就有。當然從西方沿絲路通商中國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隸充當苦力,別以為中國衹是接受奴隸,中國人被賣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還有許多滯留在美國的廉價勞工,在地下工廠做着出賣勞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侖奴的描述,不約而同的都指嚮來自中南半島的吉衊或占婆族,越南華僑對越南少數民族也稱高山族,湘西漢族從前也稱少數民族為高山族,但是婆羅洲幾內亞的南島嶼族,卻都有捲發黑身的特徵,僅因為部落文化的差異,被一概稱為高山族或昆侖奴,或許並不為怪。
  昆侖島最先出自元周觀達的真臘風土志一文。昆侖島乃隸屬越南南海中的小島,當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強加附會成昆侖奴來自昆侖島,根本就是倒果為因的謬誤。但是昆侖島早就是海盜基地應該不錯,當然成為販奴市場也不無可能,衹不過到了中國被稱為昆侖奴罷了!恰好昆侖島在文獻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侖形狀,所以周觀達命名為昆侖島,並不算是違誤,反而錯誤的解讀纔是笑話。要解决這個疑惑,當然衹有登島求證,求證的並不是島嶼的外觀,許多大海中的島嶼在不同角度和距離下,視覺上都擬似雙並,但我從可靠的圖繪上看的真切,昆侖島在兩島間的峽道很窄,兩旁島嶼如懸崖峭壁,衹是沒有確實高度比。
  電視劇-昆侖奴
  劇情介紹
  主要演員:周初明 郭淑賢 李月儀 陳泰鳴 鄭各平 傅友明 陳澍承 塔琳托雅 劉謙溢 梁田 李凌傑 吳開深
  集數:20
  産地:新加坡
  年份:1994
  分類:古裝劇
  在綫觀看地址:http://www.wuxiadianying.cn/lxj/3865/
  劇集簡介:
  代代以採藥為生的昆侖族人,為應付連年進貢,以致民不聊生,在中原道長無觀的“策劃”與鼓動下,群舉反攻長安,卻不幸敗亡。少年摩勒(周初明飾)從此流落中原。摩勒天資悟性過人,盡得無觀的真傳,練得一身好武藝,並因緣赴會結識白衣女子張穎,夜郎之行,兩人互生情愫,但張盜走受詔書不辭而別。無觀終透露摩勒的生母乃長寧公主,當年因被派和親回紇,途中被安祿山加害,幸得摩伽相救,誕下摩勒,後來卻被史思明尋獲而殺死。摩勒誓言殺史思明報仇,便下山前往洛陽,途中邂逅張潁(郭淑賢飾)和紅綃(李月儀飾)兩位紅顔知己,交織出一段纏眠的愛情。雖周旋於兩女之間,但歷盡波折後摩勒與張穎的愛情愈發深刻。摩勒奉師傅之命臥底,為了取下史思明的首級,假意投靠。後經過種種變遷,不禁感嘆權欲薫心、政途多詐,更驚悉自己的身世是無觀所編造,摩勒决定與張穎回到昆侖族人身邊,過其平淡生活。
  周初明-摩勒
  郭淑賢-張穎
  李月儀-紅綃
  陳泰鳴-史朝義
概述
  早在唐朝,長安就已經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了,各種膚色的人滿街走,見怪不怪。當時流傳的一句行話,叫做“昆侖奴,新羅婢”。新羅的婢女等同於今天的菲傭,受過專業訓練,乖巧能幹;而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貴族豪門都搶着要。
  許多人不知道在中國唐朝時期黑人奴僕和黑人藝人很多。“唐代還有黑人?”當我和許多朋友談到葛承雍教授關於唐代黑人來源問題的研究成果時,他們的臉上馬上顯現驚訝懷疑的表情。他們似乎並不關心葛承雍教授研究的“從哪裏來”這個主要問題,而更關心唐代中國有很多黑人這種說法是否屬實。我和幾位日本人談起這個問題時,他們更是難以相信,一再問:“有什麽證據嗎?”葛承雍教授是國傢文物局下屬的文物出版社的副總編輯,他說,確實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甚至連他的同事都提出了同樣的疑問。
  也難怪,我們學過關於唐朝的歷史,看過關於唐朝的電影和電視劇,讀過關於唐朝的小說,但是似乎從未發現唐代黑人的影子。
  電視劇 《大明宮詞》裏有一段情節表現了這個事實:
  太平公主與韋氏瀏覽於街頭,旁邊叫賣的商販吸引着她們。最終,太平公主拉着韋氏來到一處賣面具的攤位前。
  太平公主:這是什麽面具?黑如鍋底,鼻子這麽寬……
  攤主:公子不知,這叫昆侖奴面具,大海盜王世傑剛剛從海那邊販回來一批昆侖奴,個個體壯如牛,卻性情溫良,踏實肯幹,一到長安就被貴族豪門瓜分殆盡。如今,上街能帶兩個昆侖奴保鏢,是世傢少爺們最時興的玩意兒!小姐何不趁過節也買兩個面具,趕趕時髦?
  當時許多人在看過這段後嚮葛教授請教關於昆侖奴的問題。原來唐朝人所稱呼的昆侖奴就是黑人奴僕。在唐代各類史書和筆記小說中,“昆侖”二字甚至作為形容詞用來描述臉面烏黑的中國人。
文學作品中的昆侖奴
  1、簡介
  唐代黑人飛檐走壁,藝高人膽大在唐代傳奇小說中,《昆侖奴》是很有名的一篇,京劇《盜紅綃》說的就是這段故事,我國京劇表演藝術傢袁世海和厲慧良都表演過黑人“昆侖奴”。紅綃是唐朝大歷年間一品官員郭子儀傢中的一個歌女,容貌美豔。而崔生是某個大官的兒子,也是容貌如玉。有一天崔生代父親看望生病的郭子儀,看見了紅綃,兩人一見鐘情。後來崔生回到傢中害起了相思病。他的黑人奴僕摩勒知道後决定促成這樁好事,三更天拿了一個鏈子錘幾分鐘就把郭府中兇猛如虎的看傢狗給殺了,然後背着崔生越過10重高墻和紅綃見了面,後來兩人决定永遠在一起,這個黑人又同時背着二人越過重重高墻跑回了傢。金庸認為《昆侖奴》是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說之一。
  唐代自安史亂後﹐出將入相的勳臣﹐大抵生活驕奢淫逸。篇中窮奢極欲的一品勳臣﹐正是當時權貴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勢掠奪民間女子為歌妓﹐紅綃便是被他出鎮朔方時“逼為姬僕”的。昆侖奴磨勒拯救被壓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則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故事結尾處﹐老僕昆侖奴磨勒在圍捕中“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嚮”﹐頗具浪漫色彩。
  本篇語言簡潔﹐敘述婉轉。篇中描寫崔生看見伎人時的靦腆﹐紅綃對崔生以手勢示意的動作﹑獨坐空閨長嘆盼望的心情及面訴苦衷的言詞﹐都很生動傳神。
  《太平廣記》收錄此篇。明代梁辰魚據以撰寫《紅綃》雜劇﹐梅鼎祚則寫有《昆侖奴》雜劇。
  可是我們似乎都忽視了摩勒原來是個黑人大俠。葛承雍教授說,在唐代史料中和許多傳奇小說中,黑人都是能夠飛檐走壁的大俠。他們大都水性非常好,能夠鑽入水中為主人撈起落入水中的物品,還能像猴子一樣快速爬上桅桿。從非洲來的黑人恐怕很難有這樣的功夫,因此這一點也能夠佐證他的觀點——唐代黑人來源不是非洲。
  2、裴鉶《傳奇·昆侖奴
  大歷中有崔生者,其父為顯僚,與蓋代之勳臣一品者熟。生是時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稟孤介,舉止安詳,發言清雅。一品命伎召主人室。生拜傳父命,一品忻然慕愛,命坐與語。時三伎人,豔皆絶代,居前以金甌貯緋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進。一品遂命衣紅絹伎者,擎一甌與生食。生少年赦伎輩,終不食。一品命紅綃伎以匙而進之,生不得已而食,伎曬之。遂告辭而去。一品曰:“郎君閑暇,必須一相訪,無間老夫也。”命紅綃送出院。時生回顧,伎立三指,又反掌者三,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雲:“記取。”餘更無言。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然凝思,日不暇食,但吟詩曰:
  誤到蓬山頂上遊,明玉女動星眸。
  朱扉半掩深宮月,應照瓊芝雪豔愁。
  左右莫能究其意。時傢中有昆侖奴磨勒,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生曰:“汝輩何知,而問我襟懷間事?”磨勒曰:“但言,當為郎君釋解。遠近必能成之。”生駭其言異,遂具告知。磨勒曰:“此小事耳,何不早言之,而自苦耶?”生又白其隱語。勒曰:“有何難會。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姬,此乃第三院耳。反掌三者,數十五指,以應十五日之數。胸前小鏡子,十五夜月圓如鏡,令郎來耳。”生大喜,不自勝,謂磨勒曰:“何計而能達我鬱結乎?”磨勒笑曰:“後夜乃十五夜,請深青絹兩匹,為郎君製束身之衣。一品宅有猛犬守歌伎院門外,常人不得輒人,人必噬殺之。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曹州孟海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今夕當為郎君撾殺之。”遂宴犒以酒肉,至三更,攜煉椎而往。食頃而回曰:“犬已斃訖,固元障塞耳。”是夜三更,與生衣青衣,遂負而逾十重垣,乃人歌伎院內,止第三門。綉戶不扃,金睢微明,惟聞伎長嘆而坐,若有所伺。翠環初墜,紅臉纔舒,幽恨方深,殊愁轉結。但吟詩曰:
  
  深𠔌鶯啼恨院香,偷來花下解珠。
  碧雲飄斷音書絶,空倚玉蕭愁鳳凰。
  侍衛皆寢,鄰近闃然。生遂掀簾而入。姬默然良久,躍下榻,執生手曰:“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又不知郎君有何神術,而能至此?生具告磨勒之謀,負荷而至。姬曰:“磨勒何在?”曰:“簾外耳。”遂召人,以金甌酌酒而飲之。姬白生曰:“某傢本居朔方。主人擁旄,逼為姬僕。不能自死,尚且偷生,臉雖鉛華,心頗鬱結。縱玉箸舉饌,金爐泛香,雲屏而每近絝羅,綉被而常眠珠翠,皆非所願,如在桎梏。賢爪牙既有神術,何妨為脫狴牢。所願既申,雖死不侮。請為僕隸,願侍光容。又不知郎君高意如何?”生揪然不語。磨勒曰:“娘子既堅確如是,此亦小事耳。”姬甚喜。磨勒請先為姬負其囊橐妝奩,女”此三復焉。然後曰:“恐遲明。”遂負生與姬而飛出峻垣十餘重。一品傢之守禦,無有驚者。遂歸學院匿之。
  及旦,一品傢方覺。又見犬已斃。一品大駭曰:“我傢門垣,從來邃密,扃甚嚴,勢似飛騰,寂無形跡,此必是一大俠矣。無更聲聞,徒為患禍耳。”姬隱崔生傢二載。因花時駕小車而遊麯江, 為一品傢人潛志認。遂白一品。一品異之,召崔生而詰之。生懼而不敢隱,遂細言端由,皆因奴磨勒負荷而去。一品曰:“是姬大罪過。但郎君驅使年,即不能問是非。某須為天下人除害。”命甲士五十人,嚴持兵仗,圍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嚮。然崔傢大驚愕。後一品悔懼,每夕多以傢童持劍戟自衛。如此周歲方止。十餘年,崔傢有人見磨勒賣藥於洛陽市,容發如舊耳。
  -----------------------------------------------------------------------------------------------------------------------
  傳奇·昆侖奴
  昆侖奴(裴鉶)
  大歷中有崔生者,其父為顯僚,與蓋代之勳臣一品者熟。生是時為千牛,其父使往省一品疾。生少年容貌如玉,性稟孤介,舉止安詳,發言清雅。一品命妓軸簾,召生入室,生拜傳父命,一品忻然愛慕,命坐與語。時三妓入,豔皆絶代,居前以金甌貯含桃而擘之,沃以甘酪而進。一品遂命衣紅綃妓者,擎一甌與生食。生少年赧妓輩,終不食。一品命紅綃妓以匙而進之,生不得已而食。妓哂之。遂告辭而去。一品曰:“郎君閑暇,必須一相訪,無間老夫也。”命紅綃送出院,時生回顧,妓立三指,又反三掌者,然後指胸前小鏡子,雲:“記取。”餘更無言。
  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怳然凝思,日不暇食。但吟詩曰:“誤到蓬山頂上遊,明璫玉女動星眸。朱扉半掩深宮月,應照瓊芝雪豔愁。”左右莫能究其意。時傢中有昆侖奴磨勒,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生曰:“汝輩何知,而問我襟懷間事?”磨勒曰:“但言,當為郎君解釋。遠近必能成之。”生駭其言異,遂具告知。磨勒曰:“此小事耳,何不早言之,而自苦耶?”生又白其隱語。勒曰:“有何難會。立三指者,一品宅中有十院歌姬,此乃第三院耳。返掌三者,數十五指,以應十五日之數。胸前小鏡子,十五夜月圓如鏡,令郎來耶?”生大喜,不自勝,謂磨勒曰:“何計而能導達我鬱結?”磨勒笑曰:“後夜乃十五夜,請深青絹兩匹,為郎君製束身之衣。一品宅有猛犬守歌妓院門,非常人不得輒入,入必噬殺之。其警如神,其猛如虎。即曹州孟海-之犬也。世間非老奴不能斃此犬耳。今夕當為郎君撾殺之。"遂宴犒以酒肉,至三更,攜鏈椎而往,食頃而回曰:"犬已斃訖,固無障塞耳。"
  是夜三更,與生衣青衣,遂負而逾十重垣,乃入歌妓院內,止第三門。綉戶不扃,金缸微明,惟聞妓長嘆而坐,若有所俟。翠環初墜,紅臉纔舒,玉恨無妍,珠愁轉瑩猷。但吟詩曰:“深洞鶯啼恨阮郎拜,偷來花下解珠璫-。碧雲飄斷音書絶,空倚玉簫愁風凰。"侍衛皆寢,鄰近闃然。生遂緩搴簾而入。良久,驗是生。姬躍下榻執生手曰:"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又不知郎君有何神術,而能至此?"生具告磨勒之謀,負荷而至。姬曰:"磨勒何在?"曰:"簾外耳。"遂召入,以金甌酌酒而飲之。姬白生曰:"某傢本富,居在朔方ǎ。主人擁旄-,逼為姬僕。不能自死,尚且偷生,臉雖鉛華-,心頗鬱結。縱玉箸舉饌,金爐泛香,雲屏而每進綺羅,綉被而常眠珠翠,皆非所願,如在桎梏-。賢爪牙既有神術,何妨為脫狴牢。所願既申,雖死不悔。請為僕隸,願侍光容。又不知郎君高意如何?"生愀然不語。磨勒曰:"娘子既堅確如是,此亦小事耳。"姬甚喜。磨勒請先為姬負其囊橐妝奩,如此三復焉。然後曰:"恐遲明。"遂負生與姬而飛出峻垣十餘重。一品傢之守禦,無有警者。遂歸學院而匿之。及旦,一品傢方覺。又見犬已斃。一品大駭曰:"我傢門垣,從來邃密,扃鎖甚嚴,勢似飛騰,寂無形跡,此必俠士而掣之。無更聲聞,徒為患禍耳。"
  姬隱崔生傢二載,因花時駕小車而遊麯江,為一品傢人潛志認。遂白一品。一品異之。召崔生而詰之事。懼而不敢隱。遂細言端由,皆因奴磨勒負荷而去。一品曰:“是姬大罪過。但郎君驅使逾年,即不能問是非。某須為天下人除害。”命甲土五十人,嚴持兵仗,圍崔生院,使擒磨勒。磨勒遂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嚮。然崔傢大驚愕。後一品悔懼,每夕多以傢童持劍戟自衛。如此周歲方止。後十餘年,崔傢有人見磨勒賣藥於洛陽市,容顔如舊耳。
譯文:
  唐代宗大歷年間,有一位崔生,他父親是一個地位顯赫的官員,與當時的勳臣一品很要好,崔生當時任宮中警衛。一品患病。崔生的父親命他去探視。崔生很年輕,容貌如玉,性情耿直,舉止安祥,語言清雅。一品命一姬女捲起門簾,召崔生入室,崔生拜過一品後,傳達了他父親的關懷之情。一品很喜歡崔生,讓崔生坐在面前,二人閑談。這時有三個豔麗無比的姬女站在前面,手捧着金飾的食器,食器中盛着用糖水浸過的鮮桃。一品讓一位身穿紅綃衣的姬女端了一碗給崔生吃,崔生年輕,在姬女面前顯得很羞澀,沒有吃。一品又讓紅綃姬用匙喂崔生。他不得已纔吃了,姬女笑了,崔生要告辭回去。一品說:"你要閑暇時,必須經常來看我,可不要疏遠了老夫。"命紅綃姬送崔生出院。這時,崔生一回頭,看見那姬女伸出三個手指,又連續翻了三掌,然後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鏡子,說:"記住。"沒有再說其它話語。崔生回來,先嚮父親轉達了一品的意思。返回學院後便神迷意亂,臉也瘦了,話也少了,衹是癡呆呆地想心事,整天不吃飯,他卻吟了一首詩。
  誤到蓬山頂上遊,明璫玉女動星眸。
  朱扉半掩深宮月,應照璚芝雪豔愁。
  他身邊的人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這時,他傢有一個叫磨勒的昆侖奴,去看了看崔生,說:"你心中有什麽事,竟這樣抱恨不已?你為什麽不和我說。"崔生說:"這是我心裏的事,你們怎麽能知道。"磨勒說:"你說吧,我一定能為你解除憂愁,不論什麽難事,我都能辦成。"崔生覺得這話不一般,便把他這段經歷告訴了磨勒。磨勒說:"這是小事一件,何不早說,你自找苦吃。"崔生又把紅綃姬的隱語說了。磨勒說:"這有什麽難的,伸三個手指,是說一品傢有十院歌姬,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說十五日後。胸前小鏡子,是說十五的月亮圓如鏡,叫你去相會。"崔生一聽非常激動,高興。他對磨勒說:"用什麽辦法才能解開我心中的鬱結,達到我的願望呢?"磨勒笑了,說:"後天晚上,就是十五夜,請你用兩匹青絹,做一套緊身衣服。一品傢有猛犬,看守歌姬院門,一般人是進不去的,進去也將被咬死。那犬,其警如神,其猛如虎,是曹州孟海之犬,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別人不能殺死它。為了你,我就要殺死它。"崔生便弄來了酒肉,犒賞磨勒。到了那晚的三更,磨勒拿了煉椎走了,衹過了吃頓飯的時間他回來了,說:"犬,已經叫我打死,這回沒有障礙了。這晚三更後,崔生換上了緊身青衣,磨勒背着他飛過了十多重院墻,到了歌姬院,在第三院停下了,門也沒鎖,燈還亮着,衹看着紅綃姬長嘆而坐,好像在等待。她不戴頭飾,不施脂粉,滿腹怨恨,滿面悲戚,她在吟詩:深洞鶯啼恨阮郎,偷來花下解珠璫,碧雲飄斷音書絶,空依玉簫愁鳳凰。宮中的侍衛都睡了,周圍很寂靜。崔生便慢慢地掀起門簾進去了,過了一會兒,紅綃姬認出來人是崔生,便急忙跳下床,拉着崔生的手,說:"我知道你很聰明,一定會悟出我隱語的意思,所以那天才用手語。可我不知道郎君你有什麽神術,才能到這深宅大院?"崔生便把磨勒為他出的主意,並背他飛到這裏的經過告訴了紅綃女。姬女說:"磨勒在哪?"崔生說,在簾外。便把磨勒叫進屋,用金飾杯盛酒叫磨勒喝。紅綃姬告訴崔生說:"我傢原來很富有,住在北方,是一品用武力逼迫我做了姬女,沒能自殺,苟且偷生,臉上雖然塗脂抹粉,心裏卻很苦悶。就是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鋪金蓋玉,這都不是我希望的,我好像在監獄裏似的,賢僕磨勒既有這麽高明的神術,何不幫我逃出監牢,衹要我的願望實現了,雖死不悔。我情願為奴僕,侍候在你身旁,可是,我不知道郎君有什麽高見?"崔生衹是悶悶不語。磨勒說:"娘子既然這麽堅决,逃出虎口,衹是小事一件。"姬女非常高興,磨勒先為紅綃姑娘把隨身用的衣服,妝奩背出去三次,然後說,恐怕晚了就要天亮了。磨勒便背崔生和姬女,飛出高墻大院十幾處,一品傢的守衛,都沒發現。回來後到學院隱藏起來。天亮了,一品傢纔發覺,又看到了犬已死,一品大吃一驚,說:"我傢墻高院大,警衛森嚴,門戶緊鎖,來人是飛騰而來,沒留一點痕跡,必定是俠士所為,這事不要聲張,以免惹禍招災。"紅綃姬在崔生傢隱居二年,到了春暖花開季節,她坐着小車去遊麯江,被一品傢人暗中認出來了,告訴了一品。一品有點疑惑,便召來崔生追問此事,崔生膽怯不敢隱瞞,便詳細地把前後經過都說了,最後說都是因為磨勒背着纔去的。一品說:"是姬女的罪過,但她已服侍你幾年了,也不能嚮她問罪了。但我要為天下人除害。"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包圍崔生的院子,叫他們抓捕磨勒。磨勒呢,手持匕首,飛出高墻,輕如羽毛,快如鷹隼。儘管箭矢如雨,卻沒能射中他,頃刻之間,不知去嚮。崔傢卻是一片驚慌,一品也有些後悔和後怕,每到晚上,配備了很多持劍執戟的傢童自衛巡邏,這樣做了一年多。十多年後,崔傢有人看見磨勒在洛陽市賣藥,面貌還和從前一樣。
中國歷史
  Kunlunnu《昆侖奴》 唐代傳奇裴所撰《傳奇》中的一篇“昆侖”是唐代對今中印半島及南洋群島的一種泛稱。“昆侖奴”是對那一地區人民僑居中國者的通稱。本篇寫崔生與某一品勳臣的歌妓紅綃相戀,但一品傢門垣深密,鎖禁甚嚴,無由相會;幸得崔生傢中老僕昆侖奴磨勒幫助,救紅綃出牢籠,使有情人終成眷屬。 唐代自安史亂後,出將入相的勳臣,大抵生活驕奢淫佚。篇中窮奢極欲的一品勳臣,正是當時權貴的典型概括。一品恃勢掠奪民間女子為歌妓,紅綃便是被他出鎮朔方時“逼為姬僕”的。昆侖奴磨勒拯救被壓迫的弱女子,成全青年男女對幸福愛情的追求,則反映了人民的願望。故事結尾處,老僕昆侖奴磨勒在圍捕中“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頃刻之間,不知所嚮”,頗具浪漫色彩。 本篇語言簡潔,敘述婉轉。篇中描寫崔生看見伎人時的靦腆,紅綃對崔生以手勢示意的動作、獨坐空閨長嘆盼望的心情及面訴苦衷的言詞,都很生動傳神。 《太平廣記》收錄此篇。明代梁辰魚據以撰寫《紅綃》雜劇,梅鼎祚則寫有《昆侖奴》雜劇。             程千帆 吳志達
近義詞
昆侖兒, 昆奴
包含詞
昆侖奴傳昆侖奴面具昆侖奴夜盜紅綃
《仕女書法合册》昆侖奴仕女書法合册昆侖奴清王素《仕女書法合册》昆侖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