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時間簡史
目錄
時間簡史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作者: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自1988年首版以來,它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0萬册,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
  
  讀後感:在BBC拍攝的一部記錄片裏,曾有過這樣一個人:骨瘦如柴,患有肌萎縮性(脊椎)側索硬化癥,斜躺在電動輪椅上,因為失語,每天衹能依靠電腦語音合成器與人交流。他的科學成就震撼了自然科學界,而且對哲學、宗教也産生了深遠影響。霍金的重度殘疾及其在廣義相對論、宇宙學領域的非凡成就,體現了人類驚人的意志潛能和理解力。
  
    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科普著作,同時,也是一部散發着文學、邏輯清香的曠世經典。在霍金教授這部著作裏,文字娓娓遊走,思緒楚楚鋪開。明晰的脈絡,散文般優美的語言,把個紛繁深奧的宇宙描述得如此清澈、通透、迷人。全書共十二章,從宇宙起源開始,有條不紊地講述了時間、空間的性質及黑洞等人類對宇宙的最新認知。在原版基礎上,霍金教授新增設了《蟲洞和時間旅行》一章,結合人類對宇宙的最新觀測結果,客觀地探討了人類進行星係旅行以及在時間中旅行回到過去的可能。
  
    在《膨脹的宇宙》章節裏,霍金告訴我們,現在的證據暗示,宇宙可能會永遠膨脹下去。但可以肯定的是,既然宇宙已經膨脹了150億年,即便將來要坍縮,至少還要過這麽久纔可能。到那時候,除非我們在太陽係以外開拓了殖民地,否則人類早就隨着太陽的泯滅而死亡殆盡。
  
    關於黑洞,他安排了兩章篇幅。對黑洞的本性,他揭示道:黑洞畢竟不是真的黑暗,它們像一個熱體一樣發光發熱,它們越小,發熱發光越厲害,所以看起來荒謬,而事實上卻是,也許小的黑洞可以比大的黑洞更容易探測到。為便於普通受衆的理解,他舉例作了說明。如果一個航天員落到黑洞中去,黑洞的質量將增加,但是最終這額外質量的等效能量,將會以輻射的形式回到宇宙中去。這樣,此航天員在某種意義上被再循環了。這是一種非常可憐的不朽,因為當航天員在黑洞被撕開時,他的任何個人時間概念幾乎肯定都達到了終點!甚至最終從黑洞輻射出來的粒子種類,都和構成這位航天員的不同,航天員所遺留下來的僅有特徵就是他的質量或能量。
  
    關於蟲洞和時間旅行問題,在第十章裏,教授精密的思想引導着我們,探討了可以進行時間旅行的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打破光速壁壘,即超光速旅行,但最後被相對論和費爾實驗室的實驗經驗所否掉。因為哪怕是一個極其微小的粒子,即使註入再大的功率,我們的粒子加速器也衹能把它加速到99.99%%光速。
  
    另一種可能就是藉助蟲洞。蟲洞思想最早是由愛因斯坦和納珍•羅森提出來的,因此被人們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今天的人們稱為蟲洞。形象地說,蟲洞就是一個時空細管,它能把兩個相對遙遠的幾乎平坦的區域連接起來,這樣人類就有可能通過蟲洞這一時空捷徑來實現時間旅行。但十分遺憾的是,蟲洞並不能維持得足夠長久,使航天飛船完成穿越。當蟲洞縮緊時,飛船會因此撞到奇點上去。有的科學家又提出,一個先進的文明把時空以某種方式捲麯。對此,霍金教授告訴我們,日食發生時的光綫偏折現象及卡西米爾效應,都為時空捲麯的存在提供了證據。時空捲麯確實存在,但人類對其發生的原理還缺乏基本認識,因此,教授纔推出一個無奈的結論:時間旅行的可能性仍然未决。
  
    霍金教授還認為,宇宙不僅僅有一個單獨的歷史,它有所有可能的歷史,每一種歷史都有自己的概率。同時還提出了協調歷史方法和選擇歷史假說,以解决時間旅行回到過去可能碰撞到的巨大矛盾,如一個人被允許回到以前並改變歷史,則會出現他親手殺死尚為孩童時期的祖父或同自己的祖母戀愛結婚的佯謬。
  
    霍金三次訪問中國,深愛中國文化,遊歷過長城,喜歡中國食品,非常嚮往西藏。 2002年8月19日,江澤民在中南海會見他,他說再過五十年,中國有望成為領導世界科學的國傢。正是出於對這塊曾誕生過華夏文明,並在五千年裏生生不息的神奇國度的熱愛和嚮往,為了使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瞭解他的學說,霍金教授特別委托自己的中國籍學生吳忠超先生將此書譯成了中文。
  
    宇宙,浩繁廣遠,又不可思議。誰能相信,就是這樣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卻創造了極富思想精神的生命物種,創造了像霍金這樣能夠最終理解它的人。在這個欲望橫流、理想淪喪的物質社會裏,他代表了人類,並用自己殘弱的身軀和無比卓越的智慧,求證了人類存在的尊嚴。
  
    推薦理由:科普著作的典範,在眼睛和大腦飽受煽情的文學作品和快餐式的勵志叢書折磨之外,讀讀這本書,反而是對大腦的一種放鬆和對邏輯思維的一種鍛煉。
概述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裏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00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衹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纔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産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將哈勃的發現當成現代宇宙論的誕生是公平的。哈勃發現,從星係光譜的紅移可以推斷,越遠的星係以越快的速度離開我們而去,這表明整個宇宙處於膨脹的狀態。從時間上倒溯到過去,估計在100億到200億年前,曾經發生過一樁開天闢地的大事件,即宇宙從一個極其緊緻、極熱的狀態中大爆炸而産生。伽莫夫在1948年發表的一篇關於熱大爆炸模型的文章中作出了一個驚人的預言,早期大爆炸的輻射仍殘存在我們周圍,不過由於宇宙膨脹引起的紅移,其絶對溫度衹餘下幾度左右,在這種溫度下,輻射是處於微波的波段。但在1965年彭齊亞斯和威爾遜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之前,人們並不認真對待此預言。
  一般認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用於描述宇宙演化的正確的理論。在經典廣義相對論的框架裏,霍金和彭羅斯證明了,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最著名的奇點即是黑洞裏的奇點以及宇宙大爆炸處的奇點。在奇點處,所有定律以及可預見性都失效。奇點可以看成空間時間的邊緣或邊界。衹有給定了奇點處的邊界條件,才能由愛因斯坦方程得到宇宙的演化。由於邊界條件衹能由宇宙外的造物主所給 定,所以宇宙的命運就操縱在造物主的手中。這就是從牛頓時代起一直睏擾人類智慧的第一推動力的問題。
  如果空間-時間沒有邊界,則就不必勞駕上帝進行第一推動了。這衹有在量子引力論中才能做到。霍金認為宇宙的量子態是處於一種基態,空間-時間可看成一有限無界的四維面,正如地球的表面一樣,衹不過多了兩個維數而已。宇宙中的所有結構都可歸結於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所允許的最小起伏。從一些簡單的模型計算可得出和天文觀測相一致的推論,如星係、恆星等等的成團结構,大尺度的各嚮同性和均勻性,空間-時間的平性,即空間-時間基本上是平坦的,並因此纔使得星係乃至生命的發展成為可能,還有時間的方向箭頭等等。霍金的量子宇宙論的意義在於它真正使宇宙論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它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在這部書中,霍金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係、黑洞、誇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麽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時間簡史》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0萬册,成為國際出版史上的奇觀。該書內容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但是從那以後無論在微觀還是宏觀宇宙世界的觀測技術方面都有了非凡的進展。這些觀測證實了霍金在該書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其中包括宇宙背景探險者(COBE)的最新發現,它在時間上回溯探測到離宇宙創生的30萬年之內,顯露了霍金超人的時空感知能力。
作者簡介
  此書作者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傢和宇宙論傢。70年代,他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奬。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着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繫在一起。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嚮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剋尺度(10^-33釐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泡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嚮量子宇宙論。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裏,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裏,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衹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衹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衹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産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傢——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係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目前擔任着也許是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托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瞭解他的學說。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學習後期,開始患“肌肉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運動神經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剋服身患殘疾的種種睏難,於1965年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這個時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問題上,創立了宇宙之始是“無限密度的一點”的著名理論。1969年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1972-1975年先後在劍橋大學天文研究所、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部進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學高級講師,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盧卡斯講座數學教授。其間,1974年當選為皇傢學會最年輕的會員。1974-1975年為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費爾柴爾德講座功勳學者。1978年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奬愛因斯坦奬。霍金的成名始於對黑洞的研究成果。在愛因斯坦之後融合了20世紀另一個偉大理論──量子理論,他認為,宇宙是有限的,但無法找到邊際,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無法找到邊際一樣;時間也是有開始的,大約始於150億到200億年前。1988年獲沃爾夫物理學奬。
  他被譽為自愛因斯坦以來世界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傢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現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出生於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紀念日,現年67歲。他因患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禁錮在一張輪椅上達20年之久。雖然他無法言語,但他的思想卻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霍金思想為喜歡仰望星空、探尋宇宙秘密的人提供了一次最好的宇宙學啓蒙教育。
  1985年霍金喪失語言能力,表達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臺電腦聲音合成器。他用僅能活動的幾個手指操縱一個特製的鼠標器在電腦屏幕上選擇字母、單詞來造句,然後通過電腦播放聲音,通常製造一個句子要5、6分鐘,為了合成一個小時的錄音演講要準備10天。1988年寫成科普著作《時間簡史》,至1995年10月該書發行量已超過2500萬册,譯成幾十種語言,中譯本也已出版。
  1990年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1995年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史蒂芬·霍金教授是當代享有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今的愛因斯坦。他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他是英國皇傢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霍金1942年1月8號出生於英國牛津,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可能因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所以小時候對模型特別着迷。他十歲時不但喜歡做模型飛機和輪船,還和學友製作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戰爭遊戲,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這種渴望驅使他攻讀博士學位,並在黑洞和宇宙論的研究上獲得重大成就。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决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奬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大學畢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1963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1965年獲得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奬。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傢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1974年3月1日,他在《自然》上發表論文,闡述了自己的新發現—黑洞是有輻射的(所指的輻射被稱為霍金輻射)。他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多年來理論物理學最重要的進展。該論文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深刻的論文之一”。同年成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975—1976年間,獲得倫敦皇傢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勳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勳章、霍普金斯奬、美國丹尼歐海涅曼奬、馬剋斯韋奬和英國皇傢學會的休斯勳章6項大奬中。1978年他獲得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奬。1979年,被任命為著名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既牛頓和狄拉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1979年出版了《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1988年,霍金的驚世之著《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A Brief History of Time: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解答了人類有史以來一直探索的問題: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這是人類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佳作。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了1000餘萬册,至今已經銷售2500萬册。霍金教授的通俗演講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他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他試圖通過自己的書籍和通俗演講,將自己的思想與整個世界交流。1993年出版了《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它論文》。2000年初,霍金在美國白宮做了演講,這是世界之夜(Millenium Evenings)活動的一部分,剋林頓總統親切會見他並嚮他表示祝賀。2001年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該書是《時間簡史》的姐妹篇。在該書中,霍金揭示了自《時間簡史》發表以來,理論物理學的偉大突破。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宣佈了他對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結果: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信息守恆。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
  霍金趣事: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着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
《時間簡史》目錄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英]史蒂芬·霍金 著
  導言
  第01章 我們的宇宙圖象
  第02章 空間和時間
  第03章 膨脹的宇宙
  第04章 不確定性原理
  第05章 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
  第06章 黑 洞
  第07章 黑洞不是這麽黑的
  第08章 宇宙的起源和命運
  第09章 時間箭頭
  第10章 蟲洞和時間旅行
  第11章 物理學的統一
  第12章 結 論
  阿爾貝特·愛因斯坦&伽利雷·伽利略&伊薩剋·牛頓
  小辭典
  感謝
霍金名言
  1.當你面臨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2.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3.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麽?
  4.宇宙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5.活着就有希望。 While there is a life, there is a hope.
  6.時間有沒有盡頭?
  7.我註意過,即使是那些聲稱“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而且我們無力改變”的人,在過馬路前都會左右看。
  8.科學家和娼妓都是做他們喜歡的事賺錢。
  9.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絶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
  10.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衹能全力以赴。
研究領域:
  理論物理學: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儘管他那麽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教授是現代科普小說傢:他的代表作是1988年撰寫的《時間簡史》,這是一篇優秀的天文科普小說。作者想象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纍计發行量已達2500萬册,被譯成近 40種語言。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瞭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續編》 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霍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表示自己原來的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熱輻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不過,霍金一直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來支持自己的新觀點。索恩表示此事不能由霍金一個人說了算,他仍堅持信息不守恆的看法。普瑞斯基則表示沒有聽懂霍金的演講,不明白自己為什麽贏了。目前,這一牽扯到量子論基礎的敏感問題還遠未解决。
  黑洞理論的研究已經超出了黑洞本身,它不僅通過信息疑難觸及了量子論的重要基石——幺正性,而且掀開了探討時間性質的新篇章。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黑洞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最初人們認為黑洞是一顆死亡了的星體,什麽東西都可以掉進去,但任何東西都跑不出來。1974年霍金證明黑洞有溫度、有輻射。霍金輻射的發現使黑洞和霍金本人都變得傢喻戶曉。
  20世紀80年代以後,黑洞研究的重點逐漸從溫度轉嚮信息佯謬。人們早已知道,黑洞外部觀測者會失去形成黑洞以及後來落入黑洞的物質的幾乎全部信息,這就是“無毛定理”。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所謂“毛”是指“信息”。黑洞衹剩下總質量、總電荷和總角動量3根“毛”可以被外界探知。人們最初認為,雖然外部觀測者不能探知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但這些信息並沒有從宇宙中消失,衹不過隱藏在了黑洞的內部。霍金輻射發現之後,人們知道黑洞中的物質最後將全部轉化為熱輻射,而熱輻射幾乎不帶出任何信息。這樣,形成和落入黑洞的物質的信息將從宇宙中消失,信息不再守恆,不僅重子數守恆、輕子數守恆等定律不再成立,量子論的幺正性也將受到破壞。面對如此嚴重的理論睏難,物理學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理論物理學家大都相信信息守恆,堅信幺正性這一量子論的基石不會被破壞。總之,信息應該守恆。以霍金和索恩為代表的相對論專傢則認為信息不一定守恆,幺正性完全有可能被破壞。為此,霍金和索恩與堅信信息守恆的普瑞斯基打賭。
  "這種理論從誕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煩:它同很多科學家堅持的"信息守恆定律"互為矛盾.這一度被人們稱為"黑洞悖論".
  如同19世紀的科學家斷定了能量守恆定律一樣,20世紀的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信息守恆一說——假如這個說法成立,那麽"信息守恆定律"無疑將成為科學界最為重要的定律,也許比物質,能量守恆定律的意義更為深遠.霍金的黑洞理論引起的激烈爭執就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能夠保存,守恆."
作品:
  1、《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
  2、《時間簡史續篇》
  3、《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4、《時空本性》
  5、《果殼中的宇宙》(2001年10月)
  6、信息守恆(2004年7月21日)
奬項:
  1、1989年獲得英國爵士榮譽稱號
  2、是英國皇傢學會學員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3、倫敦皇傢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勳章
  4、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勳章
  5、霍普金斯奬
  6、美國丹尼歐海涅曼奬
  7、馬剋斯韋奬
  8、英國皇傢學會的休斯勳章
  9、1978年獲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奬
  10、與彭羅斯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奬
  11、1988年霍金的書《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奬
霍金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62年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1963年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
  1970年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綫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
  1974年被選為皇傢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80年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剋·牛頓曾任此職)。
  1988年出版《時間簡史》,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96年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時間簡史[普及版]
  史蒂芬·霍金 列納德·蒙洛迪諾 著
  吳忠超 譯
  2002年8月史蒂芬·霍金第二次訪華.在告別杭州飛往北京之際.他委托吳忠超將他的第三本書翻譯成中文.這就是現在的時間簡史[普及版]
  2004年5月.吳忠超收到列納德·蒙洛迪諾的電子稿件.
  本書共十二章。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確認信息守恆。
註:什麽是信息?信息守恆?
  信息現代三定義。[2006年,醫學信息(雜志),鄧宇等].
  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逆維納信息定義
  信息是確定性的增加。逆香農信息定義
  信息是事物現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2002年
  信息守恆與轉換定律(基本信息方程序)的定義1:
  總的流進係統的信息必等於總的從係統中流出的信息,加上係統內部信息的變化;信息能夠轉換,從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信息可以創造,可以失存。
  用公式表示為
  NQ= NW +ΔNU
  信息守恆定律是指“係統中儲存信息的增加等於進入係統的信息減去離開係統的信息”
  ΔNU= NQ-NW
  係統中儲存信息的變化=進入係統的信息-離開係統的信息
  =新創造的信息-失去(‘消失’離開)的信息
  係統中儲存信息的變化=新創造的信息-失存的信息
  ΔNU =Ncre-Nlos
  =======================================
  同名電影《時間簡史》1991年
  外文名稱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導演: 埃羅爾·莫裏斯 Errol Morris
  編劇: Stephen Hawking ....book
  主演:
  Isobel Hawking ....Herself - Stephen Hawking's Mother
  Stephen Hawking ....Himself
  Janet Humphrey ....Herself - Stephen Hawking's Aunt
  影片類型: 紀錄片 / 傳記
  片長:80分鐘
  國傢/地區: 美國 / 日本 / 英國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黑白
  混音: Dolby
  級別:Sweden:Btl / Finland:S / USA:G / Germany:6
  版權所有:A Brief History of Time, Inc.
  洗印格式: 35 mm
  劇情
  既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又是一名出色的科普小說傢的霍金教授,在1988年撰寫了天文科普小說《時間簡史》。該書至今已經發行幾千萬册,被翻譯成近40種語言。宇宙的存在與意義,人類的存在和意義,在上個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人類似乎終於找到了答案,逐漸到達瞭解宇宙之謎的邊緣。該片耗資350萬英鎊,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瞭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
英文解釋
  1. :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相關詞
哲學理論物理天體物理天文自然現象恆星黑洞四維空間
宇宙時空扭麯物理學家
包含詞
時間簡史續編完全圖解時間簡史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間簡史gb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