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類 : 通信工程 : 冶金 > 時間單位
目錄
世紀
  一個世紀是一百年,通常是指連續的一百年。當用來計算日子時,世紀通常從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後一年開始,例如2000年或2001年。這種奇數的紀年法來自於耶穌紀元後,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year of our lord),因此第一世紀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紀則從公元19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2001年是21世紀的第一年。不過,有人將公元1世紀定為99年,而以後的世紀則為100年,如果按照這種定義的話,2000年則為21世紀的第一年。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
  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回歸年(貝塞耳年)=365.242199174日
  恆星年=365.25636日
  交點年=346.62003日
  近點年=365.25964日
  1984年起,天文學上采用儒略年(不可和歷法上的儒略歷相混淆)作為統一的年的時間單位,規定為365.2425日,與回歸年相比每3000年誤差1日。
  現代公歷裏,平年一年為365天,閏年一年為366天。
  月是歷法中的一個時間單位,照理說,他的長度應該與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自然軌道周期相當,但傳統上都是以月相變化的周期作為一個月的長度,也就是一個月(太陰月)的長度是會合月(朔望月),大約是29.53日。對出土文物符木的研究推斷,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人類就已經會依據月相來計算日子。迄今,會合月仍是許多歷法的基石。一年分為12個月;中國農歷一年也為12個月,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多出的一個月稱為閏月。
  星期,又作周或禮拜,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個星期為七天。
  星期的起源應該是連係著月亮的周期,因為七天大約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明朝末年,它也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因而稱為禮拜。
  一星期的七天是從拉丁語直接轉變過來的,拉丁語中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星期三為“水星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星期五為“金星日”,星期六為“土星日”;法語直接采用拉丁語的名稱,衹是將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英語將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中文世界教會常以“禮拜一”、“禮拜二”、…稱呼星期諸日。受其影響,一般民衆也這麽用,亦將“禮拜”一詞等於“周”。如“下周”等於“下禮拜”。
  廣東話(廣州話)、吳語和閩南話口語也以“禮拜一”、“禮拜二”…方式稱呼星期,星期日則稱為“禮拜日”,簡稱“禮拜”。閩南話口語並使用如“拜一”的簡稱。
  日是計量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單位。口語中常俗稱天。一般特指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
小時
  小時是一個時間單位。小時不是時間的國際單位製基本單位(時間的國際單位製基本單位是秒),而是與國際單位製基本單位相協調的輔助時間單位。除閏秒外,一小時一般等於3600秒,或者60分鐘,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數學中常用“h"表示。
  分又稱作分鐘,是時間的量度單位。分的英語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
  秒是國際單位製中時間的基本單位,符號是s。有時也會藉用英文縮寫標示為sec.。
  國際單位製詞頭經常與秒結合以做更細微的劃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µs(微秒,百萬分之一秒)和ns(奈秒,十億分之一秒)。雖然國際單位製詞頭雖然也可以用於擴增時間,例如ks(千秒)、Ms(百萬秒)和Gs(十億秒),但實際上很少這樣子使用,大傢都還是習慣用60進製的分、時和24進製的日做為秒的擴充。
  毫秒 (ms)
  微秒 (µs) (現在一般用us來表示)
  納秒 (ns)
  皮秒 (ps)
  飛秒 (fs)
英文解釋
  1. :  elapse denomination,  unit time
相關詞
互聯網天文學
包含詞
濃度時間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