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來源:由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稻麥育種場以3012(武復粳)/中丹一號f2選早//農林205(豐玉)雜交,於1987年育成的中熟中粳品種,以其親緣和組合形式而命名.1997年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蘇種審字第266號.
二、 試驗簡況適宜地區和增産潛力
省區試稻穀畝産525—720,平均633.5kg,較ck泗稻9號增13.4%,生産試驗平均畝産635.07 kg,較ck增13.84%。且整精米率達78.1%(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no:99-wt-158),屬一般品種很難達到的的水平(ck為73.7),較ck淨增4.4%,也就是社會經濟效益在稻穀增13.84%之外的淨增。
從品種育成至今十六年的應用情況看,本品種除蘇中、蘇北被良好應用外,皖北、豫南和魯南都已有較大面積的應用。
從區試最高畝産和大面積豐産方(東海縣農業領導工程示範方)增産潛力在786.5 kg(東海縣1996年)。
三、 主要特徵特性
苗色青緑,分蘖性偏強而集散適中,葉幅中等而挺,在淮北一般株高93—95 cm(海南鼕繁55 cm),穗長15 cm ;單穗100粒左右,結實率93%左右,着粒偏密,千粒重27—28剋,短護穎,無芒,稃色和稃尖桿黃色,稃毛中等;橢圓粒,長4.8mm,寬3mm..熟期為中熟中粳,對短日照中等敏感,作單季稻在蘇南全生育期為140天,蘇中145天,淮北150天左右;在海南鼕繁全生育期118天;主莖總葉數在淮北為17葉,蘇中為16葉,蘇南為15葉,在海南為10-11葉;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緊湊,劍葉上舉,葉尖略高於穗頂2cm左右,熟色好,灌漿快.
四、 米質: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1999年省農科院送樣測試結果:糙米率85.3%,整精米率78.1%,粒長4.9mm,長寬比1.6,堊白率12%,堊白度1.1%,透明度2級,鹼消值4.7級,膠稠度7.2mm,直鏈澱粉含量16.2%,蛋白質含量9.2%,達部頒優質米2級標準.
五、 抗性:經中國水稻所測定高抗稻瘟病生理小種中c7、中c11、中d7、中e3;抗中a15、中b7、中b13、中b15、中b23、中b27、中f1、中c1;中抗中c13、中c15。白葉枯、紋枯病經江蘇省農科院鑒定抗—中抗。耐????鹼性經遼寧省錦州所測定,耐????3級。
六、 經濟效益分析:早豐9從育成至今已屆18個年頭,曾被省確定為“十五”扶貧品種,今年又被確定為省良種應用補貼的三個品種之一,主要原因是其優質、高産、穩産的較好結合。據省區試看,早豐9稻穀畝産較對照增13.4%,精米畝産為197.3kg,較對照增19.4%,相當於實際增産稻穀108.29kg,且米質化驗兩次分別為2級和3級,屬優質米.1997年東海縣平明鎮羊烈村千畝豐産方平均畝産731.67kg,獲江蘇省農業領導工程二等奬,1998年東海浦南鎮官莊村千畝方單産766.2kg獲江蘇省農業領導工程一等奬,且較武育粳3號增10.03%.到2003年(包括魯南、皖北和豫南)應用面積已超過3千萬畝。從品種優點和目前形式分析,本品種應用面積將超過1億畝。按0.85縮值係數計算,實際社會效益將在90億以上。
七、 栽培技術:本品種主要應用在蘇中和淮北。要獲得早豐9號700kg稻穀畝産,需總穎花數0.28-0.3億朵/畝,子粒充實度達0.75—0.8,其勢容比為16-18m2gd/萬粒。需建立速發穩降群體,要求栽後15-18天分蘖達苗穗數28萬左右,35-38天達高峰苗35-38萬/畝。最大葉面積係數達7.5左右,齊穗期冠層高效葉面積係數3.725,占全面積係數的61.07%,抽穗後葉面積延續較長,下降緩慢,物質積纍量高,灌漿期葉色轉色好,為結實率、粒重及品質的提高創造良好條件。
1、 適期早播:畝産700kg以上的播種期範圍為5月5日-5月21日,尤以5月5日-5月15日為最佳。肥床旱育秧齡45天條件下以50kg /畝為好;塑盤旱育拋栽應安排在5月10-15日,秧齡30-35天,苗高15-17cm為宜,播量40-50/盤有利於培育壯秧。
2、 擴行減苗,合理密植:在旱育大苗情況下,每畝以2.5萬穴為好,行穴距以7寸×3.5寸為最好。在淮北作麥茬稻栽培長秧齡移栽以7寸×3.2寸或8寸×3寸,基本苗6-8萬/畝為宜。拋栽穴數以2.3-2.5萬穴/畝,基本苗6-8萬/畝為宜,大田拋50盤(561孔左右/盤),高産田拋40-50盤。掌握隨耙隨拋,提高立苗率,消滅疙瘩苗和大空檔。
3、 配方施肥,均衡施氮:700kg 以上稻穀畝産水平一般需純氮20kg,磷鉀肥純量不低於8kg/畝,硅肥12kg/畝,鋅肥1.75kg/畝。氮肥運籌中基蘖肥與穗肥以6:4為最好,磷、鉀和微量元素硅、鋅均以基施效果最好。
4、 節水灌溉,“超前”擱田:根據東海縣作物栽培指導站的《早豐九號示範應用綜合研究報告》早豐九號分蘖力較強,肥床旱育大田基蘖肥與穗肥成6:4的以穗數苗70%擱田的産量最高(成穗率、單穗實粒數和千粒重都相應增加)。拋秧田基蘖肥用量較多時擱田始期應在穗數苗70%,移栽田為穗數苗80%擱田才能有效控製無效分蘖,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優化群體質量,提高光合效率,減輕病蟲危害和提高抗倒能力。水漿管理采取“淺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超前擱田,保水揚花,幹濕交替灌漿”的方法進行,後期切忌斷水過早,有利提高粒重和品質。拋秧稻要無水或薄水拋栽,拋栽3-5天後建立淺水層,達苗穗數70%擱田,此後間歇灌溉為主,控製群體,促進個體健壯,提高抗倒能力。
5、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在雜草防除上,旱育稀植田於移栽後5-7天,畝用“精剋草星”一袋拌肥撒施,拋秧田於拋後10-12天,用拋秧淨一袋兌水噴霧或用“水田一號”一袋拌肥撒施,都能收到良好的化除效果。在防治技術上,一是抓好種子藥劑處理,用“菌蟲清”浸種消毒,防治堊苗病;二是6月上旬秧田綜合防治稻薊馬、二化螟、苗稻瘟等主要病蟲,省藥、省工、高效、作用大;三是加強大田中後期病蟲害防治,重點抓好7月20日,8月10日和8月20日的水稻拔節孕穗階段總體防治,兼治紋枯病,稻瘟病、稻縱捲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實行農藥混配;對白葉枯實行單藥單治。根據水稻生理時期和病蟲發生規律,實行混配兼治減少施藥次數,降低防治成本,減輕污染,保護生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