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
目錄
日耳曼民族(THE GERMANS)
  奴隸製社會後期,羅馬人(Romanese)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羅馬帝國。羅馬人把居住在羅馬帝國北方的外族部落稱為“蠻族”。這些外族部落人數最多的除了剋爾特人和斯拉夫人(Slavs),最著名的就是日耳曼人了。
  而這時的日耳曼人,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到了公元1世紀至3世紀,各日耳曼人部落開始結成聯盟,其中較大的一支就是法蘭剋(FRANK)。
  這時的羅馬帝國已從奴隸製社會發展的頂峰衰落下來,各地不斷發生奴隸和農民起義,使得垂死的羅馬帝國更加搖搖欲墜。與此同時,被當時中國漢朝打敗的匈奴人的一部分,經中亞嚮西遷徙入侵歐洲,引起了連鎖反應式的“民族大遷徙”,很多外族部落紛紛遷移到羅馬帝國境內。這時羅馬帝國已無力對付這些外族的入侵,外族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將羅馬帝國瓜分,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從此滅亡了。
  作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蘭剋人,也乘這個大動蕩的機會,侵入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法蘭剋王國。這時的法蘭剋王國,正在瓦解過程中的氏族制度同原羅馬帝國境內日益發展的封建因素相結合,形成了西歐的封建製。王國內的氏族部落組織逐漸被國傢政權機關所代替,各部落間的習慣也逐漸演變成法律。
  以法蘭剋王國為主要代表的日耳曼人建立起來的各個王國,在公元5世紀將過去的不成文的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典。由於日耳曼人各部落的習慣大同小異,所以各王國的法律的基本精神也是大體相同的,後世稱這些法律為日耳曼法。日耳曼法同羅馬法一樣,對近代資本主義法律也起着相當大的影響。
  日耳曼法的主要代表就是法蘭剋王國的法律制度。
  當時法蘭剋王國內一方面私有製已出現,各階級已形成;另一方面氏族部落雖已逐漸解體,但影響還未消除。因此,這些社會矛盾和社會現象就突出地反映在日耳曼法上。使日耳曼法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首先,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人的權利義務要受到家庭和氏族的製約。後來的法學家稱日耳曼法的這個特點為“團體中心”,以區別於尊重個人意志,嚴格保護私有財産,以個人為中心的羅馬法。這種“團體中心”的傾嚮,在日後的日耳曼民族的歷史上,仍可見到它的蹤影。
  其次,規定氏族全體成員無論居住何地,都必須遵守本氏族的法律,而不必遵守所在地的法律,即所謂“屬人主義”。後來,由於屬人主義與現實社會矛盾太大,也就是說幾個不同氏族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區,卻遵守不同的法律,再高明的法官也無法審判了,於是日耳曼法中的屬人主義,逐漸被同一地區的人無淪是哪個民族或國傢的,都必須遵守同一法律的屬地主義所代替。
  最後,日耳曼法中沒有抽象的法規,衹有針對具體生活關係規定解决具體案件的規則。一個案件的判决不僅解决這個案件,而且也是以後審判同類案件的根據。這些判例匯集起來,就構成了日耳曼法的法典。
日耳曼人
  Germani或Germans
  日耳曼人是古代占據中歐和東歐廣大地區的部族,自稱德意志人(Deutsche),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分佈在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區,從事遊獵、畜牧為主,長期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其語係屬於印歐語係日爾曼語族。公元1世紀末至2世紀初,部分日耳曼人由遊牧生活轉嚮農業生活,出現了土地分配不均的現象,少數軍事貴族往往占有更多土地,軍事首領(“王”)及其親兵以徵戰為職業,戰利品通過抽簽方式來分配,首領分到的戰利品常常多於親兵。此時的日耳曼人已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製階段。
  隨着羅馬帝國陷入危機,日耳曼人從北方多瑙河一帶不斷進入羅馬帝國境內並展開襲擊。羅馬帝國後期(公元3—5世紀)分佈在萊茵河以東的日爾曼各部族,主要包括法蘭剋人,倫巴德人,盎格魯人,撒剋遜人,汪達爾人等,以及遷到多瑙河下遊和黑海北岸的哥特人。
  4世紀末,日耳曼人各部族在來自東方的匈奴人的壓力下,相繼捲入了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洪流,從而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那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的日耳曼人,紛紛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日耳曼人王國,其中著名有:419年,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714年亡於阿拉伯人);439年,汪達爾人在北非建立汪達爾王國(534年亡於拜占庭帝國);568年,倫巴德人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年亡於法蘭剋王國);盎格魯、撒剋遜人進入不列顛,在同當地土著居民(凱爾特人)不斷衝突的過程中,與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逐步融合。在整個日爾曼人的王國中,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剋王國。
  又: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民族(German)是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紀起,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是凱爾特人後裔)、弗裏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德意志人。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來源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紀錄來自於前2和前1世紀的古典作傢。從約200年開始日耳曼人開始使用一種自己的文字。此前的歷史衹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考證了。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歌德語、古標準德語、古英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 在印歐語係中日耳曼語與凱爾特語和古意大利語最接近。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意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藉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ningaz,芬蘭語為kuningas,或者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這個詞的來源和意義至今無法定論。“日耳”這個詞在日耳曼語中無法被考證。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
  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愷撒這裏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到此為止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賽西亞人。到此時為止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一開始衹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裏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衹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範圍內重新開始,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還有爭議。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係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産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纔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裏人的民族名稱。前2世紀後期辛布裏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這兩個民族的家乡是今天的丹麥。在拉丁文中辛布裏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歷史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報道來自他們與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接觸。
  約前330年希臘旅行傢畢特阿斯從馬賽出發報道了北海地區和在那裏生活的民族。約前200年東日耳曼人中的巴斯塔乃人進入今天的羅馬尼亞東部並與馬其頓和巴爾幹半島上的其它民族發生戰爭。
  日耳曼部落
  在北德和斯堪的納維亞生活的日耳曼人的部落大約可以分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和東日耳曼人。
  北日耳曼
  北日耳曼人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人。他們後來演化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和冰島人。考古學家將北日耳曼人又分東西兩股。
  西日耳曼
  西日耳曼人包括:
  * 易北河日耳曼人如斯維比人,後來演進為施瓦本人、馬科曼尼人/馬剋曼人和誇迪人/誇地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
  * 北海日耳曼人如巴塔維人、弗裏斯蘭人/弗裏斯人、考肯人、薩剋森人/撒剋遜人、盎格魯人、朱特人等,後來形成盎格魯-撒剋遜人。
  * 萊茵河-威悉河日耳曼人如切魯西人、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法蘭剋人等
  東日耳曼
  在東日耳曼人中有波羅的海南的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勃艮第人等。考古學家將他們細分為四個組。由於匈人從亞洲進入以及斯拉夫人從東歐涌入這些人受到非常大的壓力,他們被迫嚮西和嚮南遷徙,這使他們與當地人之間産生了很多衝突。
經濟
  不象許多人想象的那樣日耳曼人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民,他們很少遊獵。他們大多數自給自足,但除農業外還有手工業如鐵匠、陶瓦匠和木匠。印歐語言的時候輪就已經被發明了。在日耳曼語言中輪有兩個詞。日耳曼人沒有貨幣。他們之間的貿易以貨物交換為主。最重要的貨物(如同羅馬人)是牲畜。今天英語中的fee(收費)與德語中的Vieh(牲畜)是同一個詞根。
  最主要的牲畜有牛、綿羊、豬、山羊和馬。此外在日耳曼地區人們還從事養蜂和織布。日耳曼人還知道如何製造奶酪,對奶酪他們有一個自己的詞。
  約1世紀左右日耳曼人接觸到梨,但其普及率很低。最重要的糧食是大麥。日耳曼人常常不耕種他們的田地來讓它們恢復它們的生産力。此外他們還知道使用肥料。糧食主要作成粥,一直到中世紀為止衹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麵包。
日常生活
  這些居民點沒有係統的計劃:假如有一個日耳曼人在一個地方定居後就會有其他人搬過來。直到今天在德國和其它日耳曼文化區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由多個小村聚集在一起而組成的村落。
  通過考古發掘考古學家知道,日耳曼人的房子是木房子,由於木頭現在都早已腐爛了,衹有通過它們在地基上留下的支柱的洞來考察它們的建築方式。最常見的日耳曼住房是長方形的。人畜同住一個房中,衹有一堵墻隔離他們。住房內沒有其它墻。在它的當中有一個燃火點。屋上的一個洞用來排煙。日耳曼人的房屋沒有窗。
事實與傳說
  由於日爾曼人普遍具有金發碧眼,身材高大的顯著白種人特徵,這些白種人特徵往往被納粹黨視日爾曼人為優秀人種的的根據。納粹黨也把這些白種人特徵用作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屬於優秀民族的標準,歷史上這些顯著的白種人特徵陸續衍生出關於日爾曼人的傳說。
  19世紀和20世紀前半葉在德語地區日爾曼人往往被表現為“超人”,這個形象的主要緣由是塔西佗、愷撒等的描寫。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將日耳曼人描寫為金發碧眼的巨人,他們擁有超人的力氣。
  通過對遺留下來的骨骼和在沼澤地裏保存下來的屍體的研究證明日爾曼人的確比羅馬人高,此外他們的確有相當大的體力,大多數日耳曼人的確有金發。一般來說日爾曼人比羅馬人高出一頭。對保存得非常好的沼澤屍體的研究證實了塔西佗的一個懷疑:日耳曼人的耐久力比較低,在長時間的作戰中他們很快就沒有力氣了。
  容貌特徵
  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少女在13-20歲年齡階段除部分人面部出現白種人較常見的雀斑外,一般的金發碧眼日爾曼人少女由於的膚色較淺,毛細血管的紅色可以呈現出來,膚色都顯得白裏透紅確實很漂亮,但這些金發碧眼白種人,皮膚較其他人種薄,容易出現皺紋,而且皮膚比較容易鬆弛,這些金發碧眼的日耳曼人比起黑發棕眼的白種人及其他人種更經不起歲月的洗禮容易顯得蒼老,他們是所有人種中最不耐老的一群。
文字
  日耳曼人很晚纔有文字。唯一的一部日耳曼語言的長的作品是烏斐拉在4世紀編輯的一部《聖經》。由於歌特人沒有自己的文字,烏斐拉使用希臘文、拉丁文和如尼文字製造了一組自己的文字。
  2世紀開始出現的如尼文字主要用來作為魔術符號。長的用如尼文字書寫的文章很少。一般它們衹被用來標志貴重的物件。
建國
  民族大遷徙時日耳曼人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不列顛建立了許多短促的王國。一些日耳曼人甚至一直遷徙到非洲北部(汪達人)。這些王國都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在他們新的家乡他們與過去的當地人混合。
英文解釋
  1. n.:  Germanic
近義詞
德國文化的, 德語的, 德國人的, 德國的, 有德國
相關詞
歐洲歷史民族人種百科大全德國羅馬戰爭
好運德語
包含詞
日耳曼人日耳曼的
日耳曼寧日耳曼語
日耳曼法日耳曼語係
日耳曼人的日耳曼民族
日耳曼族的日耳曼語的
西綫日耳曼日耳曼語族
日耳曼尼亞日耳曼英雄
日耳曼傳說日耳曼神話
西日耳曼語日耳曼遺跡
日耳曼民族的日耳曼擒拿術
日耳曼型構造日耳曼尼亞志
日耳曼法學派巴黎聖日耳曼
聖日耳曼條約泛日耳曼主義
西日耳曼語支聖日耳曼昂萊
日耳曼學專傢北日耳曼語支
日耳曼帕切科日耳曼語音變
日耳曼博物館古日耳曼字母的
日耳曼係的語言日耳曼語係中的
日耳曼尼亞計劃日耳曼人大遷徙
日耳曼型造山酌日耳曼語語言學
日耳曼鋁基合金日耳曼翻譯筆記
北歐日耳曼民族的日耳曼型造山作用
聖日耳曼德佩教堂聖日耳曼嚮導獵犬
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日耳曼尼亞航空公司
北海日耳曼語鼻音消失法則日耳曼法上的搶奪婚
科隆羅馬日耳曼博物館日耳曼諸王國的建立
日耳曼係語言的子音變化規則尼祿·剋勞狄烏斯·德魯蘇斯·日耳曼尼庫斯
日耳曼“犀牛”自行反坦剋炮科隆羅馬—日耳曼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