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係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阿爾泰語係。受漢語影響極大。以東京話為標準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大乘佛教自6世紀由中國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占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
|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係由不同來源的人們雜交而成。日本人是目前唯一的雜種人類。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日本列島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後裔為今阿伊努人。約至 1 萬多年前,日本列島開始與亞洲大陸分離,先後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遷入,成為大和民族的基礎。其中主要包括來自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以及公元前後遷入的漢人和朝鮮人等。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定居的地點不同,雖經幾千年的混合而形成統一民族,但在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和體質特徵上仍存有許多地方性差異。公元前數千年,日本列島上的居民以漁獵、採集或刀耕火種農業為生,在歷史上屬繩紋文化時代。公元前3世紀~公元2世紀,中國大陸的金屬工具、窯式燒陶與水稻栽培技術,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九州,是為彌生文化時代。公元3~4世紀以今奈良為中心建立大和國,統一日本各部落。從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稱。公元7~8世紀時,日本吸收中國盛唐時代的農業、工藝、建築、佛教等文化,同時吸收朝鮮、印度文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明治維新後又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形成東西方多種文化的大融合。
從500年到1600年
日本位在文化邊緣上的一塊神秘土地,與亞洲大陸最接近的部分,也相距一百多英裏。由於在地理與人文上的孤立,日本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文化,很少受到外面世界的影響。大約相當於歐洲的中古時期,日本的先進文化開始集中在日本內海北端的本州島發展。橫過箱根山往東就是關東,這是一個衝積平原,也是日本內最大的稻米生産區。關東的北方和西方與名為蝦夷族的日本土著隔着一道邊界,這些土著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一直在這道邊界外的土地上生活。
到了公元第六世紀,大和朝廷成為主要的政體。獨立的部族(即所謂的氏)是王位背後握有實權的人。各部族的領袖形成一個貴族階層,並互相爭奪土地的控製權和王位。
在530年,蘇我氏主宰當時政權,並培養出第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聖德王子,他的大力改革,為往後一千多年的日本文化奠下基礎。在644年,政權由蘇我氏轉移到藤原氏手上,後者主導了平安時代(794-1185年)。新的領導者強行645年的大化改革,目的在於重新分配稻米的種植地區、製定農業生産的稅項,以及將國土重新劃分為省。不過,皇室的影響力與控製範圍仍有許多鞭長莫及之處,統治實權開始轉移到大傢族手上,這些大傢族多靠種植稻米冒出頭角。傢族之間的衝突則導致內戰和武士階級的興起。
中古時代西歐的經驗也在此地上演,日本的中央政權最後崩潰,地方貴族的勢力擴張,並在邊界地區與蠻族衝突,由武士菁英所主導的文化也在這些因素結合推動下誕生。沙場戰士成為為主人服役的武士,地位、角色與歐洲的騎士差不多。在十二世紀末期,軍政府接替貴族在王位背後掌握政權,軍政府則由大將軍所領導。
武士必須遵從戰士的規範,如同歐洲騎士遵從其規範一般。戰士規範的基礎就是對主人效忠。戰士會接受領導和保護,相對地也必須絶對服從主人的指揮,並隨時為主人的利益而犧牲。武士十分重視他們的出身,並努力維持傢族的傳統,往往會極力達成要求以獲得表揚。武士必須表現出堅強的風範,不能流露出些許懦弱和膽怯。戰士都期望自己能不斷作戰直到光榮戰死,衹要還有一口氣在,就會一直戰鬥到底。
在內戰之後,日本地區被一個新氏族所控製,也就是所謂的鐮倉時代(1185-1333年)。蒙古人分別在1274年和1281年兩度企圖入侵日本,但均告失敗。令蒙古艦隊損失慘重的季候陣風因此被稱為「神風」。
日本人的由來
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着若幹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産和民族分佈,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着中國人多次嚮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詳情請參閱《日本人是炎帝的後代嗎》一文。
日本人是炎帝的後代嗎?
摘要: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嚮日本島的遷徙有許多次,其中徐福東渡日本是最著名的一次。在此之前,帝禹時代曾考察過日本列島,黃帝時代曾接近或抵達日本島,炎帝時代的女娃部落曾遷徙、避難到日本列島,她們構成日本大和民族的基因來源的主體,女娃則成為日本天皇傢族尊崇的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的原型。
衆所周知,關於日本人及其文化發展的歷史事件,首推徐福東渡的故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山東半島,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攜帶衆多器物、食品、農作物種子等,渡海求仙。徐福一行,抵達日本島,遂滯留不歸,華夏文明、文化與科學技術由此而植入日本,並促成日本由繩紋式文化時代進入到彌生式文化時代。
不過,關於日本島居民的民族來源,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纔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竪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編,1962年)。
我願意指出的是,歷史上中國人從亞洲大陸嚮日本島的遷徙活動,並不限於一次,而且也不限於公元前一千世紀後半纔開始。事實上,日本人是從哪裏來的問題,在中國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着豐富的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産和民族分佈,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明確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而《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着中國人多次嚮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根據上述我們目前能夠見到的並且能夠解讀的遠古信息來說,華夏居民嚮日本島遷徙的重大活動,至少有如下數次。
一 、帝禹時代的遷徙活動:對東海島嶼的考察
我在《山海經地理復原圖註》(待出版)、全彩繪大畫册《經典圖讀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等專著中指出,《山海經·五藏山經》乃是帝禹時代(公元前2200年)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其中《東山經》的第三條考察路綫,記述的是今日山東半島的膠萊平原(當時尚被海水淹沒),以及東海的一係列島嶼,它們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島、濟州島、福江島、下甑島、鹿兒島、琉球群島。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42平方米的巨畫《帝禹山河圖》(縮印在《經典圖讀山海經》的扉頁)。
顯然,帝禹時代的地理大發現壯舉(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動),不能排除伴隨有華夏居民嚮東海諸島嶼(包括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遷徙的可能。
二 、黃帝時代的遷徙活動:流動的島嶼
我在1983年撰寫《追尋遠古的信息》(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一書時,指出遠古神話傳說是人類在發明並廣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載體之一。其中,遠古傳說是對那個時代自然和社會事件的記錄,遠古神話則是當時的人及其後世的人對遠古傳說記錄信息的理解和解釋。因此,利用信息傳輸學、符號學、密碼解讀學的原理,對遠古神話傳說進行信息解讀和復原再現,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為此,我曾經專門研究過符號學,並撰寫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號》(1992年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6年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更名為《符號之謎》)、《生活中的神妙數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等專著。
例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誇父逐日、共工撞倒不周山、常娥奔月、顓頊絶地天通等遠古神話傳說(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間故事),我將它門解讀為遠古發生的“天地大衝撞”事件。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經典圖讀山海經》、《追尋遠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與遊戲》(王紅旗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新繪神異全圖山海經》(孫曉琴圖,王紅旗文,昆侖出版社,1996年)等書,以及長篇論文《我們遠古祖先經歷過的天地大衝撞在民間留下的不滅印記》(待發表)。
關於日本人自稱和族(大和民族)的來源,《辭海》註謂:大和,日本之別稱,簡稱和,本畿內五國之一,在今奈良縣轄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義甚多:《實用漢字字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解釋為:溫和,和諧,講和,古代車上的鈴鐺,古代軍隊的營門,棺材兩頭的板,兩數相加之數,衣帶,跟隨,相同,連,指日本(和族,和服),姓氏,跟着唱,詩詞的一種格式,和牌(麻將術語),和泥,和藥,量詞(煎藥的次數)。《辭海》(中華書局)解釋為:相應也,平也,調也,解也,不剛不柔曰和,心不爭也,溫也,與也,小笙也,軍門也,鈴名,棺題曰和,和數,日本之別稱,姓氏,聲相應也,調合也,和味也。綜上所述,“和”的本義為相應,它是形聲字,意為聲相呼應。
“和”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們是古代負責天文歷法的官職。羲和的“羲”字,與“薑”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着共同的族意淵源(伏犧,亦稱伏羲、羲皇,可能也與天文觀測有關)。《堯典》記有天文總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別觀測四方、四時、四季,他們是:羲仲(東,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鼕)。據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隨意(四時相應),羲和即日出日落、春來秋往,而日本人自稱和族,當亦有着上述天文歷法淵源,衹是恐怕今天的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罷了。 |
|
日本人給人印象比較深的生活習慣有以下這些:
■勤洗手
日本人喜愛清潔,從洗手做起。飯前便後洗手、回傢之後要洗手,這都是從小養成的習慣。日本自來水的潔淨標準高,飲用生水不擔心病毒或者細菌感染。所以,在日本的住宅、飯店或公園裏,人們口渴時就擰開水竜頭解渴。
■勤刷牙
日本人愛護牙齒,每次飯後有刷牙的習慣,不少日本人辦公室裏都要放一套牙具。還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東西就會漱口刷牙。飯後刷牙,清除牙齒中食物的殘留,對保護牙齒相當有益呢。
■勤洗澡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臨睡前泡澡,有助於晚上睡眠好,有的人還會在早上起床之後洗澡,甚至是留長發的女性,這樣能在早晨出門時保持精神煥發。日本人喜歡泡溫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溫泉前,大傢都會自覺地在淋浴下把身體洗得很幹淨,然後再去溫泉內浸泡。
■勤換衣
日本的上班族,特別是女性,每天都要換內衣和外套,否則會被懷疑沒有回傢過夜。
■不隨地吐痰
研究證明,很多病毒和細菌藏在痰裏。日本人認為,不隨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時也對社會負責的表現,代表着個人教養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隨身帶的紙巾上,然後扔進垃圾桶。在東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跡,十分幹淨。
■不邊走邊吃
在地鐵、公共汽車等公共場所吃東西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街頭食攤出售快餐食品,但買下後吃完再走纔是有禮貌的。
■鞠躬代替握手
鞠躬是日本人通行的禮節,國人之間幾乎不握手,衹有和外國人見面是纔偶爾握握手。
■說話輕聲細語
日本人在公共場合一般不大聲喧嘩,說話輕聲慢語,因此減少了唾沫橫飛的現象。飛沫,可是傳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兇手”呢,當然也是“非典”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
■香煙灰有專用袋
在日本,買香煙的同時還會收到店員附送的煙灰袋,有些商店中也會出售煙灰袋。這種小袋內有隔熱鋁膜的,可以放在衣袋裏隨身攜帶。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時候,把煙灰煙蒂彈入袋子內,收集起來,然後再扔掉。
■垃圾分類盛放
垃圾分類在日本尤其細緻,住戶必須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別裝入垃圾專用袋,垃圾也不是隨時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個街區都規定了時間和地點,然後由環衛工人收走後,送到垃圾處理廠,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燒。
■朋友親友串門較少
跟熱情好客的中國家庭相比,日本人互相串門的情況相對少一些,也不太在傢中接待客人,這大概是因為一般日本人的住房比較狹小的緣故吧。
■主婦每日打掃衛生
日本婦女大多數婚後都在傢做全職主婦,她們日常活動範圍不廣,灑掃庭院就是重要的工作。房間裏或是榻榻米或者是地板,主婦每天都會認真擦洗,就像《聰明的一休》裏那樣。
■日本人有送禮習慣
日本人講究禮儀,有送禮的習俗。但一般送些對其本人沒啥用途的物品,於是收禮人可以再轉送。日本人喜歡中國的絲綢和名酒及中藥,對一些名牌貨也很喜歡,但對狐獾圖案的東西則比較反感,因為狐狸是貪婪的象徵,獾則代表狡詐。到普通百姓傢作客,送菊花衹能十五片花瓣,皇傢徽章纔有十六瓣的菊花。
■團结和堅忍不拔
大多日本人都有較強的個人能力與團结能力。這讓世界多國的人羨慕。——賣力工作的男人、努力學習的青少年、他們有夢想,團结、意志堅強、不屈不饒。 |
|
1.甲午戰爭
一八九四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戰爭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是日本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對曾經的恩人——中國(大化改革),一次深深的傷害。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這時在清廷內部,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占上風。是年慈禧太後六十歲,她盼望從速結束戰爭,以免耽誤她大辦慶典,因此傾嚮和議,但迫於清議,一時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共三十五營,一萬七千人;進攻平壤的日軍有一萬六千多人,雙方兵力旗鼓相當。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晨三時,日軍第九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少將的指揮下,首先嚮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崐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無力再戰,大島義昌負傷,衹得下令退卻,午後二時全部撤離戰場。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由立見尚文少將的第十旅團(又稱朔寧支隊)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聯隊(又稱元山支隊)擔任主攻。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親燃大炮轟敵,官兵感奮,英勇殺敵。激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也先後陣亡,午後二時玄武門遂被日軍攻陷。日軍企圖嚮城內推進,遭到清軍阻擊,衹得退守玄武門。其三為城西南戰場。晨七時,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衝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野津道貫見難以得手,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此時對清軍來說,戰事尚有可為,但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於午後四時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六天裏,清軍狂奔五百裏,於21日渡鴨緑江回國。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决戰。發生於鴨緑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叡、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嚮敵先鋒艦吉野猛衝,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衹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鬆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平壤、黃海戰後,日本方面廣造輿論,大肆渲染勝利,更加刺激了其擴大侵略戰爭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負軍事指揮重任的李鴻章則誇大失敗,以進一步推行其消極避戰方針,同時慈禧太後的主和也漸趨明朗化。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緑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緑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當時部署在鴨緑江北岸的清軍共八十二營,約兩萬八千人。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節制各軍。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包括桂太郎中將的第三師團和野津道貫中將的第五師團,共三萬人。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軍實則不服調度,而且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時,日軍先於九連城上遊的安平河口泅水過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緑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25日晨六時,日軍越過浮橋,嚮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緑江防綫竟全綫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一軍進攻鴨緑江清軍防綫的同一天,大山岩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今遼寧金縣)。7日,日軍分三路嚮大連灣進攻,發現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後,開始嚮旅順進逼。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璵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三十三營,約一萬三千人。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龔照璵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後潛逃。21日,日軍嚮旅順口發起總攻。22日占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隨着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占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北洋艦隊深藏威海衛港內,戰局更加急轉直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大山岩大將指揮的日本第二軍,包括佐久間左馬太中將的第二師團和黑木為楨中將的第六師團,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竜須島登陸,23日全部登陸完畢。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臺。駐守南幫炮臺的清軍僅六營三千人。營官周傢恩守衛摩天嶺陣地,英勇抵禦,壯烈犧牲。日軍也死傷纍纍,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純少將中彈斃命。由於敵我兵力衆寡懸殊,南幫炮臺終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占領威海衛城。威海陸地悉被敵人占據,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連日來,日軍水陸兩路配合,先後嚮劉公島和威海港內北洋艦隊發動八次進攻,均被擊退。在此期間,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昌拒絶。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臺”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毅然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洋員和牛昶昞等又推署鎮遠管帶楊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楊用霖拒不從命,自殺殉國。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派廣丙管帶程壁光送至日本旗艦。14日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衹、劉公島炮臺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悉數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緑江防綫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徵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輓回頽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四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3 月4日攻占牛莊,7日不戰而取營口,9日又攻陷田莊臺。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綫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隨着戰爭的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了乞降活動。2月11日,决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另約》三款,《議訂專條》三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兩款。
條約的主要內容為:①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製;②中國將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③中國“賠償”日本軍費庫平銀二萬萬兩;④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紮,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産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⑥日本軍隊暫行占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占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領軍;⑦本約批準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姦分子,免予追究。
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2.1931-1945侵華戰爭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絶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竜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嚮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中國共産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輓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主張,並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産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路綫,在軍事上則采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産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衆的全面抗戰的路綫。1937年8月下旬,共産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綫;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綫。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着戰局的擴大,戰綫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遊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衹能控製主要交通綫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製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産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綫,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决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嚮也日漸增長,蔣介石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産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産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綫,華北方面軍停止嚮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産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嚮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瞭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剋柏林,德軍正式嚮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1945年9月9日,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在南京陸軍司令部禮堂接受日本侵略軍參謀長小林淺三遞交的投降書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嚮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裏,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産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産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産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
|
日本已連續12 年成為全世界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傢。 |
|
二戰後的日本,百廢待興,許多人懷裏揣着冷飯糰、喝着生醬油去修建海底隧道和高架橋梁。在惡劣的自然和人文環境裏,普遍矮小體弱的日本人意識到了國民身體素質的重要。隨後,日本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對國民提出:“加強運動,達到熱能的平衡”、“養成戶外活動的習慣”、“充分活動身體,進行合適的運動”等等。強烈的健身意識成為日本人長壽的重要基礎。 |
|
在日本,三個老年人中就有一個人每日健走。值得註意的是,健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經從“追求健康”轉變為“樂在其中”。有研究顯示,步行健身走能加速血液循環,延緩大腦衰老,且在步行中能親近大自然——室內看不到或乘車時一瞬即逝的風景,聽不到的鳥叫蟲鳴,感受不到的風吹雲走,都將成為步行中發掘自然奧秘的驚喜。 |
|
日本人長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註重飲食均衡。其飲食特點可以總結出以下方面:
◆食物種類多,數量少
日本的飲食精細,均是魚、肉、蔬菜、豆類、水果和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裝,花樣繁多。這樣,每頓飯雖然吃得不多,但能保障攝入多種營養成分。
◆一日三餐有蔬菜
面包和沙拉、米飯和菜餚一起吃,確保纖維素和維生素的吸收。
◆每日營養均衡
日本人每天吃牛奶和乳製品,女性比男性多吃一倍。牛奶、酸奶裏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維生素A 和維生素B 等成分。每天都吃魚,而且吃魚多於吃其他動物肉。魚中含有能使細胞新生的核酸,還有使血液變清、流通更暢的物質,可預防心肌梗死,使人們更好地吸收動物蛋白質。每天吃一個雞蛋,且和米飯一起吃。雞蛋裏含有人體必不可少的8 種氨基酸和豐富的維生素等。米飯中缺少一種叫蛋氨酸的物質,而雞蛋中卻不乏該物質。二者一塊吃,會使人體更好地吸收米中的蛋白質,並控製飯食的熱量。每天都吃一次如豆腐之類的豆製品。豆製品含有植物蛋白、纖維素、氨基酸、 維生素,而且易消化,可防老防病。每天吃一次海藻。每天吃水果,確保身體維生素C 的攝入。
◆控製攝????量
日本人很註意用????量,常用適量的醋、芥末、辣椒和香辛料等調料代替????,使菜的味道加濃,而攝????量又不至於過高。 |
|
- n.: gook, japanese, nipponese, the Japanese, Japanese person or people
|
|
- n. Japonais
|
|
歷史人物 | 人物 | 脫亞論 | 九州 | 大友宗麟 | 日本戰國 | 戶次親守 | 幕末志士 | 長州藩 | 政治傢 | 體育 | 奧運會 | 官員 | 臺灣總督 | 日本 | 外國友人 | 實業傢 | 翻譯傢 | 小說傢 | 更多結果... |
|
|
日本人的 | 日本人町 | 大日本人 | 日本人物 | 日本人在 | 日本人咯 | 一個日本人 | 日本人四書 | 何為日本人 | 雙面日本人 | 我是日本人 | 殘留日本人 | 日本人胎素 | 痛扁日本人 | 日本人口普查 | 日本人的色道 | 可笑的日本人 | 獨特的日本人 | 醜陋的日本人 | 日本人憑什麽 | ·你不是日本人 | 日本人類學家 | 日本人質事件 | 看不懂的日本人 | 美國人和日本人 | 中國人與日本人 | 日本人和猶太人 | 日本人與日本論 | 新醜陋的日本人 | 日本人與中國人 | 杭州日本人學校 | 日本人字救心丸 | 日本人的顯著特點 | 解讀日本與日本人 | 日本人種起源之謎 | 如何給日本人送花 | 日本人的遙遠旅途 | 日本人眼裏的中國 | Aloha·你不是日本人? | 前近代日本人的對外認識 | 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 | 左手中國人右手日本人 | 日本人“偷偷”打手機 | 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演義 | 第一代移居北美的日本人 | 第一代移居美國的日本人 | 移居美國的第二代日本人移民 | 獨特的日本人:島國文化之解讀 | 中國人的劣根和優根:日本人眼中的近代中國 | 巴蜀舊影——一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風情 |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 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演義:唐朝那些事兒 | 中國人的假想敵:日本人憑什麽 | 日本史學巨匠重解中日關係:日本人與中國人 | 日本史學巨匠重解中日關係日本人與中國人 | 中國人的假想敵日本人憑什麽 | 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演義唐朝那些事兒 | 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