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釐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産於長江口的體形略大,俗稱“面丈魚”、“麵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産銀魚。宋人有“春後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並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並稱“太湖三寶”。
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産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産卵,産期主要集中於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五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
銀魚營養豐富,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過曝曬製成的銀魚幹,色、香、味,形經久不變。銀魚可烹製成各種名菜佳餚,如銀魚炒蛋、幹炸銀魚、銀魚煮湯、銀魚丸銀魚春捲、銀魚餛飩等,都是別具風味的湖鮮美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