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qí gǔ xiāng dāng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解釋: 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資料來源: 南朝·宋·范晔《後漢書·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例子: 單說何孝先自辦此事以來,居然別開生路,與申大善士一幫~,彼此各不相幹。(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
| | 古時兩軍對陣,用旗鼓發號令。比喻雙方力量相同兩隊實力,旗鼓相當。 | | 這兩支足球隊旗鼓相當,打得十分激烈 | | 兩軍對敵;對抗。《三國志·魏志·管輅傳》“故人多愛之而不敬也” 裴鬆之 註引《管輅別傳》:“﹝ 輅 ﹞問 子春 :‘今欲與 輅 為對者,若府君四坐之士邪?’ 子春 曰:‘吾欲自與卿旗鼓相當。’” 清 李漁 《風箏誤·閨哄》:“妾身初來,也曾讓他幾次,怎奈越高越上,勢不相容,如今衹得與他旗鼓相當。” | | 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唐 楊炯 《從弟去溢墓志銘》:“天下之寳,邦傢之光。 神鋒 太阿 ,旗鼓相當。” 清 趙翼 《甌北詩話·黃山𠔌詩》:“ 北宋 詩推 黃 兩傢,蓋才力雄厚,書捲繁富,實旗鼓相當。” 李廣田 《金罎子》:“他們兩支……到了父親一代起始分居度日時,也還旗鼓相當。” | | 旗鼓相當 ( qí gǔ xiāng dāng )
解 釋 旗鼓;古代作戰以搖旗擊鼓指揮進退。比喻雙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 處 南朝·宋·范晔《後漢書·隱囂傳》:“如令子陽到漢中、三輔,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 李廣田《金罎子》:“到了父親一代起始分居度日時,也還~。”
近義詞 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反義詞 相形失色、天差地別
典 故
西漢末年,成紀(今甘肅秦安地區)隗(wěi)囂組織武裝力量反抗王莽統治,攻占隴西、張掖、酒泉、敦煌等地。後劉秀任隗囂為西川大將軍。為阻止占據成都的公孫述勢力嚮外發展,劉秀寫信給隗囂,希望他阻擊公孫述的侵犯。信的大意是:如公孫述進兵漢中,圖謀長安,我希望藉重將軍的兵馬旗鼓抵擋之。如你能這樣做,我就算得到上天的賜福。人們由劉秀信中“願因將軍兵馬旗鼓相當”引申出“旗鼓相當”,比喻勢均力敵或力量不分上下。 | | - n.: horse and horse, be well-matched
| | 戀戀不捨, 不相上下, 不分高低, 並為一談, 毫發不爽, 相差無幾, 不解之緣, 藕斷絲連, 半斤八兩, 平分秋色, 依依不捨, 如影相隨, 唇亡齒寒, 一模一樣, 神肖酷似, 平起平坐, 毫無二緻, 互為表裏, 共為唇齒, 糾纏不清, 牽扯不清, 棋逢對手, 脈脈相通, 藕斷絲聯, 藕斷絲長, 藕斷絲不斷, 不分勝負, 如出一轍, 如膠如漆, 一律平等, 相去無幾, 銖兩悉稱, 依依惜別, 留連不捨, 銖兩相稱, 平局 | | 勢成騎虎, 卯是卯, 另一碼事, 天堂地獄, 天壤之別, 天差地別, 天差地遠, 天淵之別, 寡二少雙,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丁一卯二, 丁一確二, 丁是丁, 丁是丁,卯是卯, 不可同年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比擬, 不知所措, 舉世無雙, 衆口難調, 當世無雙, 判若天淵, 判若雲泥, 出類拔萃, 出羣拔萃, 前所未有, 秀出班行, 絶倫, 絶頂, 網遊之獨步天下, 獨步天下, 獨步一時, 獨擅勝場, 莫衷一是, 見仁見智, 騎虎難下, 超塵拔俗, 超凡入聖, 超群出衆, 超群拔類, 超軼絶塵, 迥然不同, 進退失據, 進退兩難, 進退為難, 進退維𠔌, 霄壤之別, 霄壤之殊, 金雞獨立, 來而不往, 棟梁之材, 欲罷不能, 沒衷一是, 無可比擬, 無與倫比, 無所適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