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旅行者2號
目錄
No. 1
  旅行者2號 voyager 2
概況
  旅行者2號是一艘於1977年8月20日發射的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無人星際太空船。它與其姊妹船旅行者1號基本上設計相同。不同的是旅行者2號循一個較慢的飛行軌跡,使它能夠保持在黃道(即太陽係衆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之中,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正因如此,它並沒有像它的姊妹旅行者1號一樣能夠如此靠近土衛六。但它因此而成立了第一艘太空船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四顆行星的機會。
  旅行者2號被認為是從地球發射的太空船中最多産的一艘太空船。皆因在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對其後的伽利略號和卡西尼-惠更斯號等的計劃上收緊花費之下,它仍能以強大的攝影機及大量的科學儀器造訪四顆行星及其衛星。
任務概要
  旅行者1號最初計劃屬於水手計劃裏的水手12號太空船。它在1977年8月20日於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爾角,被搭載在一枚泰坦3號e半人馬座火箭上發射升空。由於地面的工作人員太過全神貫註於旅行者1號發射時出現的問題,導致忘記了傳送一個重要的啓動代碼到旅行者2號,使太空船關閉了船上的高增益天綫。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最終成功與船上的低增益天綫取得聯絡,並重新啓動船上的高增益天綫。
  1.拜訪木星
  旅行者2號在1979年7月9日最接近木星,在距離木星雲頂570,000公裏(350,000英裏)處略過。這次拜訪多發現了幾個環繞木星的環,並拍攝了一些木衛一的照片,顯示其火山活動。
  木星是太陽係裏最大的行星,主要由氫及氦組成,及小量的甲烷、氨、水蒸氣和其他合成物。而中央則是一個由硅酸????岩石和鐵組成的核。木星上顔色多姿多彩的雲層,顯示了木星大氣層裏變幻莫測的天氣。而木星亦擁因暫時為止最多的天然衛星共63個。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1.8年,自轉周期則是9小時55分鐘。
  雖然天文學家透過望遠鏡研究了這個行星好幾個世紀,但旅行者2號的發現仍然為科學家們帶來驚訝。例如木星大氣層上著名的大紅斑風暴被發現了是一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復雜風暴係統,同時亦發現了一些細小的風暴和旋渦。
  而在木衛一上發現了活火山是另一樣震驚科學家們的發現。這是因為科學們首次在太陽係的其他星體裏發現了仍然活躍的火山活動。旅行者2號這次總共觀測了木衛一上九座火山的爆發,亦證實了在兩艘旅行者太空船的造訪期發生的其他火山爆發。火山爆發造成的煙霧被噴射至離開木衛一表面300公裏(190英裏)以上的高空。而從火山爆發噴射出的物質速度更高達每秒一公裏。木衛一上的火山爆發能量可能來自其與木星、木衛二和木衛三之間的潮汐力。由於這三顆衛星被鎖定於拉普拉斯共鳴軌道上,即木衛一自轉兩次、木衛二就會自轉一次;而當木衛二自轉兩次,木衛三又會自轉一次。雖然木衛一總是以一面對著木星,但木衛二和木衛三讓其産生輕微的搖擺。這種搖擺力量作用大得使木衛一彎麯達100米(330英尺),對比地球上卻衹有1米(3英尺)而已。木衛一上的火山活動亦影響了整個木星係統,它的影響力遍及木星的磁圈。硫酸、氧及納顯然地隨木衛一上的火山噴出,並衛星的表面亦受到高能量的粒子影響而被噴濺。這些噴濺甚至到達了木衛一的磁圈邊界,離開其表面數百萬英裏之遠。
  至於木衛二方面,從旅行者1號的低解象度照片中可以看到了其表面出現了蹤橫交錯的紋理。最初,科學家們相信那些文理是源自地殼移動或地殼構造活動而成的裂紋。但其後從旅行者2號提供的高解象度照片卻讓科學家們感到懊惱,皆因那些特徵卻又欠缺了地形學上的輪廓。正如其中一位科學家形容說:“那些特徵就像是一枝粗頭墨水筆畫上去一樣”。造成如此的紋路,有可能是因為木衛二亦同樣受到了潮汐力影響,使其內部出現了如木衛一百分之十或以下的摩擦力及熱力。一般認為木衛二有一薄的冰造的地殼(少於30公裏或18英裏),下藏一個深約50公裏(30英裏)的海洋。
  木衛三是太陽係裏最大的天然衛星,其直徑達5,276公裏(3,280英裏)。這趟旅程證實了木衛三上有兩種明顯的地形:多坑及多深構。科學家們認為木衛三的冰地殼正受到地殼構造活動等的張力影響。
  木衛四地殼上殘留的古老隕石坑則顯示了很多被隕石撞擊過的痕跡。最大的隕石坑顯然地因地殼上的冰層移動而隨時間被填去,因為在滿布撞擊痕跡的盆地上幾乎沒有任何顯然而見的地形特徵殘留。這是撞擊痕跡之所以被確認是因為剩下了較淺的顔色及留下了減退了的環形山。
  木星被發現擁有一個暗淡而粉狀的環。環的外邊距離木星中心129,000公裏(80,000英裏),而內裏的邊界則距離木星中心30,000公裏(18,000英裏)。 同時,這趟旅程亦發現了木衛十五和木衛十六兩顆細小的衛星,剛好在木星環的外圍運行。而第三顆新發現衛星木衛十四則夾在木衛五和木衛一中間的軌道運行。
  木星的環和其衛星都出現在其密集而滿布電子和離子輻射帶的磁場之中。這些粒子和磁場組成了木星的磁圈,嚮太陽方向伸延3至7百萬公裏,並伸延到至少到達土星的軌道,即7.5億公裏(4.6億英裏)之外。由於磁圈會跟隨木星轉動,磁圈會掃過木衛一並同時每秒鐘剝去一公噸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形成一個在紫外光下纔看見的環形離子云,這團離子云會嚮外移動,使木星的磁圈比正常的大出兩倍。一些精力旺盛的硫酸和氧離子會墮進了這個磁場繼而進入了木星的大氣層之中,形成了極光。
  當木衛一橫過木星的磁場時,它就活像一個發電機,發展出400,000伏特的電壓橫跨其直徑並同時製造出約3百萬安培的電流,由磁場流到木星的電離層。
  旅行者2號最終造訪了木星好幾天後離開,並對木星拍攝了很多照片。
  2.拜訪土星
  旅行者2號在1981年8月25日最接近土星。當太空船處於土星後方時(相對地球而言),它以雷達對土星的大氣層上部進行探測,並量度了氣溫及密度等資料。旅行者2號發現高層位置(氣壓相當於7百帕時)的氣溫為70 k(−203°c),而在低層位置(氣壓相當於120百帕)則量度出143k(−130°c)。北極會多冷10k,但仍會出現季節性變化。
  略過土星後,船上的拍攝平臺有點卡住了,使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産生變量。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最終把問題解决,那是因為過度使用而令潤滑油暫時耗盡。最終太空船仍是接到繼續前進的指令,前往天王星。
  3.拜訪天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並旋即發現了10個之前未知的天然衛星。另外太空船亦探測了天王星由其自轉軸傾斜97.77°原故而獨特的大氣層,並觀察了他的行星環係統。在這首次的略過之中,最接近天王星時衹距離天王星的雲層頂部81,500公裏(50,600英裏)而已。
  天王星是太陽係裏最三大的行星,它於距離太陽約28億公裏(17億英裏)的距離圍繞太陽公轉。其公轉周期是84年,自轉周期則是17小時14分鐘。天王星的自轉獨特在於它實際上是傾倒在其軌道滾動,一般認為這個不尋常的位置是由於在太陽係的形成早期曾與一顆行星大小的星體碰撞過的原故。由於它的奇怪定位,使它的兩極會分別接受長達42年的白晝或晚上,所以科學家們都不知道會在天王星上發現到些什麽。
  旅行者2號發現了其中一樣因天王星的傾斜位置而對其傾斜了60度的磁場的影響,就是其磁尾因天王星的轉動而被扭麯成為了一個蠃旋形,出現在天王星的後方。不過其實在旅行星到訪之前,人們對天王星擁有磁場並不知情。
  天王星的輻射帶被發現如土星的一樣密集。輻射帶裏輻射的密集程度,會令光綫把任何睏在衛星或環裏冰面上的甲烷迅速地(在100,000年以內)變暗。這樣解釋了為什麽為什麽天王星的衛星及環大部份都以灰色為主。
  在日光直射的一極檢測到一些高層次的霧,發現這些霧幫助散播大量的紫外光,這個現象稱之為“日輝”。其平均溫度是60k(-350°f)。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被照射的一極和黑暗的一極,在整顆行星上的雲頂氣溫幾乎一致。
  在五顆最大的天然衛星中運行軌跡最靠近天王星的天衛五,展示出它是太陽係中最奇怪的星體之一。當旅行者2號飛過時,從拍攝回來的詳細照片中看到其表面上有一些深達20公裏(12英裏)的峽𠔌、隆起的斷層和新舊年齡混合的地表。有理論指天衛五可能是把早期一些猛烈撞擊後破裂的物質重新組合而成。
  太空船同時亦觀測了九個已知的環,顯示出天王星的環與木星和土星的環截然不同。整個星環係統相對地較新,並非與天王星形成時一起形成。星環裏的組成粒子有可能是一顆因高速撞擊或被潮汐力撕碎的衛星碎片而形成。
  4.拜訪海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9年8月25日最接近天王星。由於這是旅行者2號最後一顆能夠造訪的行星,所以决定將它的航道調校至靠近一點海衛一,不再理會飛行軌跡,就像旅行者1號完成造訪土星後不理飛行軌跡靠近一點土衛六進行研究一樣。
  太空船發現了海王星的大暗斑,後來在哈勃空間望遠鏡於1994年再次觀測時卻消失了。最初被認為是一片大的雲,但後來卻被認為是雲層上一個空洞。
  經過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後,冥王星是當時唯一一個仍然未被任何從地球飛來的太空船造訪過的行星。但後來在國際天文學會重新定義行星後,冥王星被降級為一顆矮行星。因此,旅行者2號在1989年的略過,使太陽係中所有行星都至少被人造太空船探訪過一次。
  5.離開太陽係
  由於旅行者2號的探訪行星任務已經完結,旅行者1號被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形容為進行星際探索任務,用以查找在太陽圈外的太陽係究竟是怎樣的。一般相信旅行者1號已經2004年12月飛越了終端震波區域,現時正身處在日鞘之中。與1號不同的是,一般認為2號現時仍然未飛越終端震波。每一艘旅行者太空船均攜帶著一片旅行者金唱片,以備當太空船被外太空智慧生物捕獲時可與他們溝通。唱片中載有地球上的映像及各種生物、一些科學資料和一首串燒麯“地球之聲”。麯中收錄了諸如鯨魚、嬰兒哭聲、海浪拍打聲及不同種類的音樂。
  在2006年9月5日,旅行者2號正處於距離太陽80.5個天文單位(太約相等於12太米)左右,深入於黃道離散天體之中,並正以每年3.3天文單位的速度前進。在這個距離是太陽與冥王星之間的距離兩倍,並比塞德娜的近日點較遠,但仍未超越厄裏斯的軌道最遠處。
  旅行者2號將會繼續傳送訊號直至2020年代為止。
發現
  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宇航局利用一次幾百年一遇的罕見的行星排列機會“二箭四雕”,發射了“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兩顆外行星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飛過木星和土星後,完成了自己的絶大部分使命。而“旅行者2號”,則利用土星的引力,改變航嚮並加速飛往天王星,然後再飛往海王星。為此,設在南加州的帕薩迪納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剋服了許多睏難。可以說,科學家們通過遙控技術,重新“組裝”了一臺探測器,調整了包括攝像機、動力係統和控製計算機,還有通信裝置在內的大部分機載設備,並啓動了設在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的射電望遠鏡收發信號,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1986年1月,“旅行者2號”飛到了天王星,在會合的24小時內探測器收集的資料,是自天王星發現以來人類獲得的有關天王星的資料的好幾倍。在此之前,我們僅知道,它是太陽係的第7顆行星,距太陽29億公裏,直徑48000公裏,主要由氣體組成,自轉軸傾倒於公轉軌道面上,並且有6顆衛星。1977年發現了圍繞天王星的幾個光環。而現在,我們發現了天王星的10顆新衛星,新的環帶和其他許許多多令我們驚奇的東西。首先,旅行者對天王星的近距離觀測,顯示天王星與地面觀測相同,是淡藍色的,這與木星和其他許許多多令我們驚奇的觀測相同,是淡藍色的,這與木星和土星是非常不同的,衹是在其南極區略紅一些,這是由於天王星大氣的光化學煙霧效應造成的。另外,發現在天王星大氣中各處的溫度大致相同,為零下208℃,而在緯度30°的地方有一個神秘的冷圈,這使科學家們大為迷惑,他們原以為天王星的赤道應比極區冷8℃。因為,决定其氣象過程的溫度梯度應與“直立”行星相反。有關天王星大氣的照片,經過電子處理,科學家們找到了4塊雲,並考察了它的流動速度,雲的跟蹤表明,天王星上的風全都沿着行星旋轉方向流動,風速為161公裏/小時,這明顯違反大氣中的一個基本定律——熱風方程。
  當行星的極區比赤道冷時,與行星旋轉方向相通的正嚮風隨高度的增加而加快。在天王星上,極區應比赤道熱,風應當是反嚮即風的流速應比行星的旋轉速度低,而這種情況並未發生,天王星上各處溫度又幾乎相同,所以,科學家們不得不重新構造天王星的大氣模型。天王星的磁場觀測顯示,磁軸的取嚮與其自轉有很大的夾角,大約為60℃左右,這與太陽係中人類已經探測過的行星是不同的。科學家們猜想,可能是天王星的衛星和磁層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天王星磁軸“奇怪”的取嚮。磁場非常重要,因為要想瞭解掩藏在天王星雲霧之下的天王星非氣體部分的情況,磁場是唯一可以利用的信息。科學家們測定了天王星的自轉周期,大約為17.3小時。
  另外,對天王星衛星的探測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數據。最初收到的信號清楚地顯示出了許多火山口。從天衛四往內,衛星離天王星越近,地質活動就越強烈;天衛三上有一條長長的溝槽;天衛一上則有很多仿佛剛結霜的淺色帶狀區域;而在天衛五上有奇特的明亮特徵,形狀與火山相似。衹有在天衛二上沒有地質活動的跡象,它一直保持着漆黑和呆滯的樣子。後來,在發回的衛星拼圖中,科學家們得以更仔細地研究天王星的衛星。天衛五好像流行歌麯的精華集,而不是專集,它集中了幾乎太陽係中所有的地質特徵!長長峽𠔌仿佛火星表面的大峽𠔌,一排排溝槽與木衛三表面相似,下陷的岩石又像水星壓力斷層,但最突出的3種特徵以前從未見過,在衛星的邊緣上有一係列的暗綫,看起來仿佛是從側面觀看一堆薄餅,在其右側有一個山形結構,它被狹長麯折的同心裂縫包圍。更往右邊,接近衛星的日照一側的邊緣,有一係列互相平行的溝槽,在一端一起垂直地拐彎,仿佛長方形賽馬場。沿賽馬場的一側,有一個深深的狹𠔌,顯露出高達數公裏的一排懸崖峭壁。實際上,“旅行者2號”對天衛五提出的問題比其揭示的問題要多得多。有關天王星環的探測也獲得了重大的收穫。
  天王星外觀為單色,奇怪的是它的磁場軸與它本已偏斜很大的自轉軸之間的偏斜也很大,使得它的磁層很怪。天衛一上發現了冰海峽,天衛五則是一個奇怪地形的拼湊物。發現了10個衛星及多於1個的光環。
  與天王星比較起來,海王星的氣候十分活躍,雲的形狀多種多樣。一個光環上的光環弧成為一個個亮片。另外又發現其他6顆衛星,2個光環。海王星的磁場軸也很傾斜。海衛一外觀如有角的放大鏡,看起來有不少噴泉。
  如果沒有未預料的失敗發生,我們將能在與它們保持聯繫,直到2030年。兩架飛行器有大量的聯氨燃料。旅行者1號的推進劑能使用到2040年,2號的能用到2034年。限製因素則在於rtg(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産生器)。到2000年前,uvs (紫外綫分光計) 儀器的動力將耗盡。到2010年,剩餘的動力使得所有的場與粒子儀器無法同時工作。這時,一個能源共享方案將被執行,使得場與粒子儀器中的一些與另一些輪流工作。飛行器能在這狀態下持續工作約10年。到最後,能量可能太少,以致無法正常維持飛行器的工作。
目前狀況
  截至2006年4月為止,旅行者2號作−52.51°的傾斜及19.775時的赤經,指嚮望遠鏡星座。
  而截至2007年3月27日為止,旅行者2號正處於距離太陽82.30個天文單位,每年以3.28個天文單位(約每秒15.56公裏)的速度離開太陽係之中。有關旅行者2號的無綫電追蹤資料,可以參閱旅行者每星期報告。
任務概要
  旅行者1號最初計劃屬於水手計劃裏的水手12號太空船。它在1977年8月20日於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爾角,被搭載在一枚泰坦3號E半人馬座火箭上發射升空。由於地面的工作人員太過全神貫註於旅行者1號發射時出現的問題,導致忘記了傳送一個重要的啓動代碼到旅行者2號,使太空船關閉了船上的高增益天綫。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最終成功與船上的低增益天綫取得聯絡,並重新啓動船上的高增益天綫。
  1.拜訪木星
  旅行者2號在1979年7月9日最接近木星,在距離木星雲頂570,000公裏(350,000英裏)處略過。這次拜訪多發現了幾個環繞木星的環,並拍攝了一些木衛一的照片,顯示其火山活動。
  木星是太陽係裏最大的行星,主要由氫及氦組成,及小量的甲烷、氨、水蒸氣和其他合成物。而中央則是一個由硅酸????岩石和鐵組成的核。木星上顔色多姿多彩的雲層,顯示了木星大氣層裏變幻莫測的天氣。而木星亦擁因暫時為止最多的天然衛星共63個。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1.8年,自轉周期則是9小時55分鐘。
  雖然天文學家透過望遠鏡研究了這個行星好幾個世紀,但旅行者2號的發現仍然為科學家們帶來驚訝。例如木星大氣層上著名的大紅斑風暴被發現了是一個以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復雜風暴係統,同時亦發現了一些細小的風暴和旋渦。
  而在木衛一上發現了活火山是另一樣震驚科學家們的發現。這是因為科學們首次在太陽係的其他星體裏發現了仍然活躍的火山活動。旅行者2號這次總共觀測了木衛一上九座火山的爆發,亦證實了在兩艘旅行者太空船的造訪期發生的其他火山爆發。火山爆發造成的煙霧被噴射至離開木衛一表面300公裏(190英裏)以上的高空。而從火山爆發噴射出的物質速度更高達每秒一公裏。木衛一上的火山爆發能量可能來自其與木星、木衛二和木衛三之間的潮汐力。由於這三顆衛星被鎖定於拉普拉斯共鳴軌道上,即木衛一自轉兩次、木衛二就會自轉一次;而當木衛二自轉兩次,木衛三又會自轉一次。雖然木衛一總是以一面對著木星,但木衛二和木衛三讓其産生輕微的搖擺。這種搖擺力量作用大得使木衛一彎麯達100米(330英尺),對比地球上卻衹有1米(3英尺)而已。木衛一上的火山活動亦影響了整個木星係統,它的影響力遍及木星的磁圈。硫酸、氧及納顯然地隨木衛一上的火山噴出,並衛星的表面亦受到高能量的粒子影響而被噴濺。這些噴濺甚至到達了木衛一的磁圈邊界,離開其表面數百萬英裏之遠。
  至於木衛二方面,從旅行者1號的低解象度照片中可以看到了其表面出現了蹤橫交錯的紋理。最初,科學家們相信那些文理是源自地殼移動或地殼構造活動而成的裂紋。但其後從旅行者2號提供的高解象度照片卻讓科學家們感到懊惱,皆因那些特徵卻又欠缺了地形學上的輪廓。正如其中一位科學家形容說:“那些特徵就像是一枝粗頭墨水筆畫上去一樣”。造成如此的紋路,有可能是因為木衛二亦同樣受到了潮汐力影響,使其內部出現了如木衛一百分之十或以下的摩擦力及熱力。一般認為木衛二有一薄的冰造的地殼(少於30公裏或18英裏),下藏一個深約50公裏(30英裏)的海洋。
  木衛三是太陽係裏最大的天然衛星,其直徑達5,276公裏(3,280英裏)。這趟旅程證實了木衛三上有兩種明顯的地形:多坑及多深構。科學家們認為木衛三的冰地殼正受到地殼構造活動等的張力影響。
  木衛四地殼上殘留的古老隕石坑則顯示了很多被隕石撞擊過的痕跡。最大的隕石坑顯然地因地殼上的冰層移動而隨時間被填去,因為在滿布撞擊痕跡的盆地上幾乎沒有任何顯然而見的地形特徵殘留。這是撞擊痕跡之所以被確認是因為剩下了較淺的顔色及留下了減退了的環形山。
  木星被發現擁有一個暗淡而粉狀的環。環的外邊距離木星中心129,000公裏(80,000英裏),而內裏的邊界則距離木星中心30,000公裏(18,000英裏)。 同時,這趟旅程亦發現了木衛十五和木衛十六兩顆細小的衛星,剛好在木星環的外圍運行。而第三顆新發現衛星木衛十四則夾在木衛五和木衛一中間的軌道運行。
  木星的環和其衛星都出現在其密集而滿布電子和離子輻射帶的磁場之中。這些粒子和磁場組成了木星的磁圈,嚮太陽方向伸延3至7百萬公裏,並伸延到至少到達土星的軌道,即7.5億公裏(4.6億英裏)之外。由於磁圈會跟隨木星轉動,磁圈會掃過木衛一並同時每秒鐘剝去一公噸的物質。這些物質會形成一個在紫外光下纔看見的環形離子云,這團離子云會嚮外移動,使木星的磁圈比正常的大出兩倍。一些精力旺盛的硫酸和氧離子會墮進了這個磁場繼而進入了木星的大氣層之中,形成了極光。
  當木衛一橫過木星的磁場時,它就活像一個發電機,發展出400,000伏特的電壓橫跨其直徑並同時製造出約3百萬安培的電流,由磁場流到木星的電離層。
  旅行者2號最終造訪了木星好幾天後離開,並對木星拍攝了很多照片。
  2.拜訪土星
  旅行者2號在1981年8月25日最接近土星。當太空船處於土星後方時(相對地球而言),它以雷達對土星的大氣層上部進行探測,並量度了氣溫及密度等資料。旅行者2號發現高層位置(氣壓相當於7百帕時)的氣溫為70 K(−203°C),而在低層位置(氣壓相當於120百帕)則量度出143K(−130°C)。北極會多冷10K,但仍會出現季節性變化。
  略過土星後,船上的拍攝平臺有點卡住了,使前往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任務産生變量。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最終把問題解决,那是因為過度使用而令潤滑油暫時耗盡。最終太空船仍是接到繼續前進的指令,前往天王星。
  3.拜訪天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6年1月24日最接近天王星,並旋即發現了10個之前未知的天然衛星。另外太空船亦探測了天王星由其自轉軸傾斜97.77°原故而獨特的大氣層,並觀察了他的行星環係統。在這首次的略過之中,最接近天王星時衹距離天王星的雲層頂部81,500公裏(50,600英裏)而已。
  天王星是太陽係裏第三大的行星,它於距離太陽約28億公裏(17億英裏)的距離圍繞太陽公轉。其公轉周期是84年,自轉周期則是17小時14分鐘。天王星的自轉獨特在於它實際上是傾倒在其軌道滾動,一般認為這個不尋常的位置是由於在太陽係的形成早期曾與一顆行星大小的星體碰撞過的原故。由於它的奇怪定位,使它的兩極會分別接受長達42年的白晝或晚上,所以科學家們都不知道會在天王星上發現到些什麽。
  旅行者2號發現了其中一樣因天王星的傾斜位置而對其傾斜了60度的磁場的影響,就是其磁尾因天王星的轉動而被扭麯成為了一個蠃旋形,出現在天王星的後方。不過其實在旅行星到訪之前,人們對天王星擁有磁場並不知情。
  天王星的輻射帶被發現如土星的一樣密集。輻射帶裏輻射的密集程度,會令光綫把任何睏在衛星或環裏冰面上的甲烷迅速地(在100,000年以內)變暗。這樣解釋了為什麽為什麽天王星的衛星及環大部份都以灰色為主。
  在日光直射的一極檢測到一些高層次的霧,發現這些霧幫助散播大量的紫外光,這個現象稱之為“日輝”。其平均溫度是60K(-350°F)。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是被照射的一極和黑暗的一極,在整顆行星上的雲頂氣溫幾乎一致。
  在五顆最大的天然衛星中運行軌跡最靠近天王星的天衛五,展示出它是太陽係中最奇怪的星體之一。當旅行者2號飛過時,從拍攝回來的詳細照片中看到其表面上有一些深達20公裏(12英裏)的峽𠔌、隆起的斷層和新舊年齡混合的地表。有理論指天衛五可能是把早期一些猛烈撞擊後破裂的物質重新組合而成。
  太空船同時亦觀測了九個已知的環,顯示出天王星的環與木星和土星的環截然不同。整個星環係統相對地較新,並非與天王星形成時一起形成。星環裏的組成粒子有可能是一顆因高速撞擊或被潮汐力撕碎的衛星碎片而形成。
  4.拜訪海王星
  旅行者2號在1989年8月25日最接近海王星。由於這是旅行者2號最後一顆能夠造訪的行星,所以决定將它的航道調校至靠近一點海衛一,不再理會飛行軌跡,就像旅行者1號完成造訪土星後不理飛行軌跡靠近一點土衛六進行研究一樣。
  太空船發現了海王星的大暗斑,後來在哈勃空間望遠鏡於1994年再次觀測時卻消失了。最初被認為是一片大的雲,但後來卻被認為是雲層上一個空洞。
  經過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後,冥王星是當時唯一一個仍然未被任何從地球飛來的太空船造訪過的行星。但後來在國際天文學會重新定義行星後,冥王星被降級為一顆矮行星。因此,旅行者2號在1989年的略過,使太陽係中所有行星都至少被人造太空船探訪過一次。
  旅行者2號還飛嚮海衛一進行了考察,發現海衛一確是太陽係中惟一一顆沿行星自轉方向逆行的大衛星,也是太陽係中最冷的天體。它比原來想像的更亮、更冷和更小,表面溫度為-240℃,部分地區被水冰和雪覆蓋,時常下雪。上面有3座冰火山,曾噴出過冰凍的甲烷或氮冰微粒,噴射高度有時達32千米。海衛一上可能存在液氮海洋和冰湖,到處都有斷層、高山、峽𠔌和冰川,這表明海衛一上可能發生過類似的地震。海衛一上有一層由氮氣組成的稀薄大氣層,它的極冠被凍結的氮形成一個耀眼的白色世界。
  5.離開太陽係
   
  由於旅行者2號的探訪行星任務已經完結,旅行者1號被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形容為進行星際探索任務,用以查找在太陽圈外的太陽係究竟是怎樣的。一般相信旅行者1號已經2004年12月飛越了終端震波區域,現時正身處在日鞘之中。與1號不同的是,一般認為2號現時仍然未飛越終端震波。每一艘旅行者太空船均攜帶著一片旅行者金唱片,以備當太空船被外太空智慧生物捕獲時可與他們溝通。唱片中載有地球上的映像及各種生物、一些科學資料和一首串燒麯“地球之聲”。麯中收錄了諸如鯨魚、嬰兒哭聲、海浪拍打聲及不同種類的音樂。
  在2006年9月5日,旅行者2號正處於距離太陽80.5個天文單位(太約相等於12太米)左右,深入於黃道離散天體之中,並正以每年3.3天文單位的速度前進。在這個距離是太陽與冥王星之間的距離兩倍,並比塞德娜的近日點較遠,但仍未超越厄裏斯的軌道最遠處。
  旅行者2號將會繼續傳送訊號直至2020年代為止。
目前狀況
  截至2009年10月為止,旅行者2號作-54.55°的傾斜及19.737 hrs的赤經,指嚮望遠鏡星座。旅行者2號正處於距離太陽90.557個天文單位,每年以3.268個天文單位(約每秒15.493公裏)的速度離開太陽係。
  2007年8月30日,經過30年的長途跋涉,“旅行者二號”飛船在離地球85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是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即1.5億公裏)處對終止激波進行了就地直接觀測,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傳回太陽係邊緣的信息。
  由於太陽風動壓的變化和波動的影響,終止激波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沿徑嚮來回運動,造成多次跨越“旅行者二號”飛船。通過對探測數據的詳細分析,得到了新的重要發現:(1)一般而言,激波會將超聲速(馬赫數大於1)的流體變為亞聲速(馬赫數小於1),而終止激波的下遊仍然是超聲速流動;(2)下遊等離子體的溫度比理論預期值低10倍以上。之所以産生與我們熟悉的激波特性的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星際介質中存在着大量的中性成分。 這些中性成分(主要是中性氫原子)與電離的太陽風質子通過電荷交換産生新生離子(Pickup Ions)。太陽風動能減少産生的能量大部分供給了新生粒子,衹有少部分能量用來加熱太陽風等離子體,從而造成終止激波下遊太陽風等離子體的溫度比預期值偏低,從而聲速變小,導致終止激波的下遊馬赫數仍然大於1。隨着“旅行者二號”飛船繼續在日球鞘區內探索,越來越多的太陽係邊緣的自然奧秘將被人類所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