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金華 >永康市 > 方岩廣慈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方岩廣慈寺聯繫方式地址:金華永康市方岩山
  電話:0579-7307237
  郵編:321308方岩廣慈寺投訴電話金華市旅遊投訴電話:0579-2471672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浙東名山方岩,是東南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永康盆地的東側,高約400米,方圓5華裏。由於山體拔地而起,四壁如削,峰底與峰面面積相差無幾,整座山岩酷似一座氣勢雄偉的城堡方山,故名方岩。山上奇岩怪峰林立、名勝古跡衆多,千百年來,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墨跡和詩篇,尋幽探勝者更是絡繹不絶。但對方圓數百裏的朝聖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是方岩廣慈寺的鬍公廟會。
  方岩廟會,原是民間祭祀“鬍公大帝”的迎神賽會。鬍公名則,字子正,浙江永康人,北宋端拱二年登進士,官至兵部侍郎、相傳他生前曾奏免衢、婺兩州百姓的身丁錢,百姓感德,故在他少時就讀過的廣慈寺立廟供奉。每年農歷八月十三鬍公生日和九月初九重陽節,浙東一帶百姓為感謝鬍公降福之恩,紛紛到方岩朝拜,人數甚衆,日逾萬人,形成規模盛大的廟會、在永康高鎮村一帶,還有六年一次輪流接送“鬍公”的習俗,輪到某村迎送,便由該村牽頭與鄰村聯絡,組織龐大的進香隊伍、舉辦娛神節目。這些民間節目,大都起源甚早,如“十八衹狐狸”,相傳産生於方岩建廟初期。
  到了明代,據說戚繼光組織的民團習武抗倭,對傳統的廟會習俗産生了一定的影響。那時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倭寇侵犯,州縣殘破、民不聊生。抗倭名將戚繼光,一面率領官兵戮力進剿入侵倭寇,一面積極舉辦民團,提倡民衆習武。後來,民間習武操練的習俗與迎神賽會的娛神節目融合,派生出一種特殊的陣容,逐漸形成了瑰麗多姿的廟會節目——羅漢隊。
  每到八月十三和九月重陽的金秋季節,永康各村都要挑選身體壯實的男女青年,組成羅漢班、舉行各種形式的文體武術活動。他們除了在本鄉、本村演出,還要在約定的日子上方岩廟會演出。
  當廟會隊伍出發時,前面以鼓樂案旗為先導,接着是身背大刀,手持鏜叉、盾牌的青壯年組成的羅漢隊,其次是“十八蝴蝶”、“高蹺”、“十八狐狸”、“三十六行”、“蓮花落”、“九串珠”、“荷花蕊”等娛神節目。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有舞刀槍、耍棍棒、搖響又、打洪拳、背觀音、滾壇瓶、疊牌坊、旋車、平臺、長腳鹿、調花鉢、迎荷花神、啞口背瘋、紙竜、布竜和滾地雙獅等等。他們高擎彩旗,身穿彩衣、敲鑼擂鼓,吶喊跳躍。
  隊伍進入“天門”;行至岩頂的廣慈寺前,各地羅漢班都要在寺前進行表演。年僅五、六歲的男女兒童,在悠揚的傳統樂麯聲中,踩着細碎的舞步,扮演着歷史故事中的角色,千嬌百媚、豔若雲霞。滾地獅子振鬣嘶風,騰、挪、撲、滾,表現出一種勢拔五嶽、氣吞山河的勇猛氣概。來自民間的傳統舞蹈“十八蝴蝶”,相傳是高鎮村的農傢婦女郎寶月和裁縫師傅王春山等創作的。該舞由十八個少女背負五彩繽紛的蝶翅扮演蝴蝶,另有兩個姑娘扮演花神,彩蝶尾隨花神翩翩起舞。舞蹈以擺陣走圈、交叉組合,變換成各種美麗的畫面,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如今的方岩廟會已由當年的娛神逐漸轉變為娛人,傳統的民間藝術也得到提煉和發展。舞蹈“十八衹蝴蝶”中的彩蝶,由原來的一組擴展到七組,當上百衹蝴蝶翩翩起舞時,色彩更豔,春色更濃,被人稱為“百蝶鬧春”。傳統的“打羅漢”、“十八羅漢”節目,也以“重陽羅漢”的嶄新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由一臺“獅舞”擴展為“九獅同樂”場面雄壯,振奮人心。古老的傳統廟會煥發出更加迷人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