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遼寧 >瀋陽 > 新民市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新民市是位於中國遼寧省中部的一座縣級市,隸屬於副省級城市瀋陽市。行政區劃代碼210181
  
  下轄5個街道、11個鎮、13個鄉。
  街道: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新城街道。
  鎮: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鬍臺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
  鄉:高臺子鄉、金五臺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周坨子鄉、於傢窩堡鄉、新農村鄉、東蛇山子鄉、陶屯鄉、羅傢房子鄉、三道崗子鄉、張傢屯鄉。
市情概況
  新民市是瀋陽市所轄縣級市。位於遼寧省中部,遼河下遊平原地區。東連瀋陽市瀋北新區、於洪區;南鄰遼中縣;西與黑山縣接壤;北靠彰武縣、法庫縣;西北一角與阜新縣毗連。距省會瀋陽市區60公裏。面積3352.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70萬畝。全市設11個鎮、14個鄉和5個街道,338個行政村。有漢、滿、回、朝鮮等18個民族。總戶數為225,267戶,總人口695,595人。以漢族為主,還有滿、蒙古、回、朝鮮、苗、壯、彝等17個民族。是一座集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於一體的新興城市。遼河以東地區種植水稻,其餘地區種植玉米、高粱、大豆。是遼寧省商品糧基地之一。
自然地理
  地貌特徵
  新民市為遼河衝積平原。地勢由西北嚮東南緩慢傾斜,北部邊界一帶海拔在50米以上,嚮南逐漸降低,最低點在金五臺子鄉南部一角海拔19米。 依地勢把全境分為各具不同特點的四個地區:一是北部低丘區,海拔35-55米;二是遼河以東平原區,為衝積平原,海拔20-40米;三是柳繞沙鹼區,為衝積傾斜平原,海拔30-50米;四是遼繞低窪區,為繞陽、遼、柳河衝積平原,地面以細粉砂為主。
  氣候類型
  新民市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鼕季西伯利亞冷空氣經常侵襲,幹寒時間較長;夏季濕熱;春季風沙大;秋季晴朗。春秋兩季時間較短,氣候多變。年平均氣溫7.6 ℃。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4.3℃;一月最冷,平均零下12 ℃。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濕度62%。
  自然資源
  全市地下水天然資源量5.47億立方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0%。林木總蓄積量為231萬立方米,人均3.3立方米。新民市山雖不多,卻盛産石料,梁山的安山岩、蛇山子山的砂頁岩、竜頭山的花崗石,是建築用優質石料。境內油氣資源豐富,地下油氣分佈面積達700多平方公裏,儲量達3億噸。
歷史沿革
  新民縣之名源於清初(後金)的新民屯。據《滿洲地名考》記載,此地原居民很少,清乾隆初年招來了許多新的移民於此地進行開墾,遂成村落,俗稱新民屯,建置縣治時便以新民命名。崇禎十四年(1641年)和順治八年(1651年)相繼從山東、河北兩次移撥大批災民來東北墾荒。當時漢民被稱為“民人”,先來 “民人”的落腳點便稱“民屯”。現在東郊公社“民屯”就是這樣形成的。以後在遼河東以集居的漢族多少分大、小“民屯”。不久又有部分漢族遷至今新民鎮落戶,為區別“民屯”,扶取新民屯之稱,新民縣是襲用駐地的專稱而得名。
  新民縣戰國時為燕地。秦屬遼東郡。兩漢時屬幽州遼東鬱。魏晉時,西部屬遼東郡,東部屬玄莢郡,境內設望平縣(今安平堡南大古城子)。隋時東北部屬遼東郡,西部屬燕郡。唐時西部屬營州,東部屬安東都護府。遼為遼州之地,屬遼濱縣。金、元時隸瀋州及廣寧府。明屬瀋陽中衛、廣寧衛。清初屬廣寧、承德兩縣。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設巨流河巡檢。乾隆初年巡檢移駐新民屯,是新民名稱之始。嘉慶十三年析承德西境、廣寧東北境轄地為新民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升為新民府,將府境東南、西南之滿都戶、西佛牛錄、八角臺、沙嶺各村屯劃為遼中縣。不久又以八角臺置臺安縣,沙嶺改立盤山廳。同年新設法庫廳,縣邊界以小塔子舊塔基為界標,塔北歸法庫,塔南歸新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隸屬奉天省。民國元年(1912年)改府為縣,隸屬遼寧省。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期間,仍為新民縣,隸屬奉天省。1945年以後,新民縣曾一度被國民黨占領。1948年12月29日建立新民縣人民政府,屬遼北省。1949年4月劃歸遼西省管轄。1954年8月遼東、遼西兩省合併,為遼寧省管轄。(以上摘自“遼寧地名信息網”)
  1993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新民縣,設立新民市
行政區劃
  新民市轄4個街道、11個鎮、1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6537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新柳街道 23758 東城街道 23375 遼濱街道 29609 西城街道 20119 大紅旗鎮 23869 梁山鎮 25545 公主屯鎮 37145 興隆鎮 27565 前當堡鎮 23140 大民屯鎮 33543 大柳屯鎮 27671 興隆堡鎮 15408 鬍臺鎮 28948 法哈牛鎮 29548 柳河溝鎮 26038 城郊鄉 32472 高臺子鄉 14016 金五臺子鄉 17422 紅旗鄉 13303 盧傢屯鄉 13768 姚堡鄉 17226 周坨子鄉 14812 於傢窩堡鄉 10577 新農村鄉 12794 東蛇山子鄉 24376 陶傢屯鄉 10433 羅傢房鄉 26566 三道崗子鄉 20561 大喇嘛鄉 14581 張傢屯鄉 15531 
  2001年,新民市轄4個街道、11個鎮、15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鬍臺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城郊鄉、高臺子鄉、金五臺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周坨子鄉、於傢窩堡鄉、新農村鄉、東蛇山子鄉、陶屯鄉、羅傢房子鄉、三道崗子鄉、大喇嘛鄉、張屯鄉。
  2002年12月13日,遼政[2002]323號批復:撤銷大喇嘛鄉、興隆堡鎮,合併設立興隆堡鎮。區劃調整後,興隆堡鎮政府駐地興隆堡村,區域面積151.4平方千米,轄26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
  2004年遼政[2004]116號批復,撤銷新民市城郊鄉,將其所轄的原北山、巨流河、北張3個村劃入東城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民屯、後營子、前營子3個村劃入新柳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範屯、柴屯、梁傢燒鍋3個村劃入西城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新建、瓦房、東崗3個村劃入遼濱街道辦事處;將其所轄的原蘇傢崗、茶棚庵、頓傢窩堡、邢傢甸、門傢網、前長新、魏林子、李子溝、後長溝沿、前長溝沿10個村組建新城街道辦事處,新城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為新民市中央大道8號。
  2004年,新民市轄5個街道、11個鎮、13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遼濱街道、新柳街道、新城街道、大紅旗鎮、梁山鎮、大柳屯鎮、公主屯鎮、興隆鎮、興隆堡鎮、鬍臺鎮、法哈牛鎮、前當堡鎮、大民屯鎮、柳河溝鎮、高臺子鄉、金五臺子鄉、紅旗鄉、盧屯鄉、姚堡鄉、周坨子鄉、於傢窩堡鄉、新農村鄉、東蛇山子鄉、陶屯鄉、羅傢房子鄉、三道崗子鄉、張屯鄉。
經濟狀況
  新民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1993年撤縣設市。是瀋陽市副食品生産基地和國傢商品糧、優質米、瘦肉型豬生産、淡水魚開發基地。
  自然資源豐富。境內有6條河流通過,有256萬畝耕地,7萬畝養殖水面,45萬畝草原,有林地面積110萬畝,其中速生豐産林面積4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0%。生豬、肉雞、禽蛋、牛羊等産量位居遼寧省前列。瀋陽仙子湖、棲鶴湖、雁沙湖,遼濱塔、犀牛山、七星山、森林公園等景觀自然天成,景色秀麗。
  交通通訊便捷。境內有6條國省級公路、11條縣級公路和2條交通動脈京哈鐵路、高新鐵路縱橫交錯。瀋陽桃仙國際機場、大連和營口等港口近在咫尺。通訊設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全國電話市。
  能源充足。新民有大小變電站21座,60千伏輸變電綫路253公裏,10千伏配電綫路2000公裏,低壓綫路3800公裏,日供電量高峰時可達14O萬千瓦/小時。城市日供水能力為5萬噸。石油儲量3億多噸,天然氣儲量1.5億立方米。
  全市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稅源增加,融資充足,人民增收,全市經濟增長迅速。農業初步實現了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形成了糧食、優質米、蔬菜、林果、兩瓜、菜籽、生豬、牛羊、禽蛋、淡水魚十大生産基地,被遼寧省確立為現代化農業示範市。工業以化工、輕工、機械配套加工及農副産品深加工四大産業為支柱,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76%。形成了以鬍臺新民兩個經濟開發區為竜頭,以102綫的法哈牛、張屯、大民屯為支撐的工業帶,實現了新民工業的跨躍發展。全市工農業的發展保證了地區貿易業的平衡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上升。到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7億元,新民貿易業已全部進入網點化和民營經濟運營時期,城區商業街和餐飲街網點密佈,主要城鎮集貿市場繁榮,枊河溝的西瓜市場、大枊屯的菜籽和大蒜市場、大民屯的蔬菜市場等幾大專業市場遠近聞名。
現代工業
  工業經濟不斷發展,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16戶,完成總産值230億元,增長80.1%;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完成65億元,增長25.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達到96%,産品産銷率達到98%,完成利潤11.2億元,增長152%。
社會事業
  “十五”期間,我市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52項,其中國傢級6項,瀋陽市級40項;榮獲各種科技奬勵項36項,獲國傢知識産權局授予專利3項。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九五”時期的48%提高到55%。農業新品種覆蓋率達到了99%;新技術普及率達到了98%。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598人,有各類科技學會、協會、研究會80個。
  教育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基礎教育快速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推進。新民市高中易地重建並投入使用。整合農村教育資源,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水平。在04年05年建成使用9所九年一貫製學校的基礎上,06年又開工建設6所,總建築面積18.4萬多平方米,總投資1.98億元,其中地方自籌6,111萬元;目前已購進接送中小學生上下學專用車151輛,距學校3公裏以外的中小學生上下學全部能夠接送到村屯。
  衛生事業全面進步。到2005年底,全市城鄉共有衛生機構36個,衛生人員2871人,市民人均壽命達到71歲;成功地控製了“非典”疫情;完善了醫療設施,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改善。2005年6月起實施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從2006年6月1日起對醫療補償標準做了進一步調整,住院補償封頂綫由3,000元、4,000元上調到1萬元。農民參合率由05年的88%提高到06年的93%,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因病緻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文化、體育、新聞、計劃生育、檔案等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成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製建設繼續加強。
城鎮建設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區改造力度加大,城市總體功能增強。
  “十五”期間,纍计建築面積110萬平方米,年均增長15%。新民火車站、汽車站改建擴建工程全面竣工。嚮陽新村、富康花園、東城傢園等一批現代風格小區拔地而起。
  加強了城市道路、供水、供電、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緑化、亮化、美化了城市。新建了新華園廣場,改造了102綫南出口;城區鋪設路面1.25萬延長米、排水管道1.3萬延長米。
  交通建設取得新成果。完成了102國道改擴建工程、繞城公路工程,完成了1000公裏村村通油路工程、304綫改造前期工程,形成了結構合理、設施先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前當堡鎮、鬍臺鎮、興隆堡鎮、梁山鎮、大民屯鎮和法哈牛鎮6個鄉鎮被瀋陽市政府列為重點鄉鎮。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帶動和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名勝古跡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 新民市清真寺共有四處,市內有南寺和北寺,農村有大民屯寺和白旗堡寺(即現在的大紅旗寺)。其中南寺最具代表性,該寺1997年被瀋陽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瀋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新民清真寺南寺位於新民市遼濱街回族聚居地區。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年,為遼寧省四大清真寺之一。
  寺的方位坐西朝東,共分四組建築,總占地面積為2673平方米。西廳為正廳(亦稱大殿)共五間,跨度為10米,面積為240平方米。正廳前面有抱廈(亦稱前廊),共3間,面積為74平方米。抱廈門額懸挂古匾四方,正匾題為“萬古獨一”,左側匾題為“惟精惟一”,右側匾題“誠意敬心”。其中右側匾係清朝愛國名將盛京總兵左寶貴送,上款書欽命頭品頂戴賞穿黃馬兵挂簡放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總理奉天營翼長統奉軍馬兵等營銼色巴圖魯左寶貴,下款寫光緒九年巧月(1882年7月)上浣(1-10日)轂旦(吉日良辰)沐敬立。此匾最為珍貴,已列入中國名匾並被《中國宗教文化大觀》收錄,是新民一寶。
  前廊為捲棚歇山式,飛檐高翹,特製10對寶瓶插花分列前後左右,顯得雅緻端莊。驚鳥鈴高懸於套獸頂端,前廊雕梁畫棟,突出民族特色。大殿三間正門16扇花格木柚門,對襯排列整齊,南北兩側半截花格窗欞渾然一體,紅門檻、緑雀檐配套成形。
  大殿後身有望月樓(亦稱遙殿),樓高23米,三層四角,正中飛檐高翹,雕梁畫棟,質樸無華,色調和諧,典雅大方,樓頂鑲嵌1.5米高的風磨銅寶頂,光耀奪目。
  南北講堂都是硬山起脊,青磚到頂,各為三間,北上房門額有匾曰“講經堂”,東裏間為阿訇起居室,西裏間管委會辦公室及阿訇給學員講經的地方,南配房門額有匾曰“經義學”,平日作宗教活動的場所,鼕天禮拜作暖殿。
  這四組建築外圍有方墻,墻高1.8米,石頭基座,上部青磚成脊背式。
  寺的整體坐落成方形,是一組極為完整的四合院宮殿式建築,風格和諧、莊重高雅、清靜肅穆、古香古色,體現了回漢兩個民族高超的建築工藝和精彩絶倫的民族藝術。
  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公主屯鎮遼濱塔村,西傍秀水河,南臨遼河。塔高41.7米、直徑12.5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磚塔。該塔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剎四部分構成。塔座高約4米,八角形,每邊長4.5米,周長36米,由於經年風雨剝蝕,青磚脫落多層,現已修復。塔身佛座部分高10米,八面轉角處為磚砌圓柱,每面下部正中闢有券形佛龕,龕高2.4米、寬1.3米、進深O.4米。每個龕內凸起的蓮花寶座置盤膝端坐、雙手交叉合於胸前、目視遠方的佛像一尊。佛像兩邊立二脅體僧拱手侍。佛像頭頂上雕垂幔式傘蓋,再上左右兩角雕“飛天”,舞姿婆娑盤旋於上。佛像均用泥土燒製。因年久失修,有的佛像已脫落,衹有南側的寶生佛、等觀佛較為完整。佛座下與塔基連接處有磚砌橫枋。枋下轉角處各雕金剛力士一尊,頭頂枋柱,扶膝蹲踞承托塔身。力士兩側雕小型羅漢18尊,手持器械羅列兩旁。塔檐高約26米,共十三層。每層迭澀出檐,層層上收,直至塔剎。塔剎高約4米。現衹剩剎身露盤,剎桿和寶珠等早已無存。原在露盤和檐角處懸挂着許多風鈴(俗稱驚雀鈴)。每當夜深人靜,微風吹過,風鈴叮咚作響,清脆悅耳,數裏之外,能聞其聲。當地流傳着一首詩:“遼濱夕陽映霞天,低雲蒼穹看倪端。乳燕盤旋塔中戲,銅鈴驚飛走角檐。”民國15年夏建築遼濱塔校捨時,遼濱塔小學教師在掘土中發現一驚雀鈴,上鑄有“瀋州遼濱縣主薄溫迪罕”字樣。遼時遼濱縣為遼州之地,金時撤廢遼州,遼濱縣屬瀋州。由此可知,遼濱塔應為金代所築。
  遼濱塔於1961年12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2月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瀋陽市政府撥款用當地燒製的仿古磚維修了塔基座。
  碑碣
  1926年(民國15年)《新民縣志》記載:《清新民知府增公德政碑》。右碑二,在縣署前。光緒三十一年,縣人為知府增公韞立。一張文典撰文、一韓國賓撰文,皆王振鐸書。民國四年,柳河橫溢,縣署成墟,水落沙淤,碑亦半埋土內,此次修志,起土洗碑拓文,文剝落殆盡,幾番摩挲,終難辨識。1988年,新民師範拆除北樓時,從基石中挖出此碑,碑文清晰可辨。
出土文物
  石刀
  石刀,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採集的直背弧刃石刀,半月形,殘長13.2釐米、寬4.7釐米、厚0.9釐米,中部有兩個對穿孔,通體磨製。
  石鏟
  1981年高臺子208增音站出土的長條形石鏟,體扁平而長,製光滑。長30.2釐米、寬5.5釐米、厚1.4釐米。屬高臺山類型。
  石劍
  石劍於1980年高臺山墓葬出土,劍身扁平,尖部雙刃鋒利,頁岩質,通體磨製。長32.2釐米、寬4.3釐米、厚1釐米。應屬武器類,做為墓主人的使用兵器隨葬。屬高臺山類型,為青銅器早期文物。
  棍棒頭
  棍棒頭是一種工具或原始武器,為青銅器早期和春秋時期文物。青銅器早期的棍棒頭是1974年高臺山墓葬出土,球狀。直徑6釐米、高5釐米,中有一圓孔,通體磨製光滑。屬高臺山類型。
  石獅茵鎮
  石獅茵鎮是50年代公主屯鎮遼濱塔村出土的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石獅為灰色細沙岩雕造,左右相嚮的一對,長19釐米、通高12.5釐米、座高3釐米,重約5公斤。在半圓形的石座上,一獅軀體蜷麯伏臥,獅首轉嚮一側,口微啓而露齒,成束的頭毛披垂頭頸之上,長尾盤於體側,它平穩地伏在那裏,凝視對面的同伴,神態安詳,姿勢自然,造型優美,比例勻稱,雕刻刀法洗練精緻。茵鎮是我國古代貴族室內用以壓在茵席邊角的飾物。我國中原地區,從遠古起,直至五代以前,室內地面廣敷大席。人們的一切起居活動全在室內的席上,就是所謂席地而坐的方式。五代以後,室內改設桌椅、臥榻等,茵鎮也隨之消失。但北方的契丹族仍席地而坐,使用茵鎮。
  從石獅的造型、技法上看,與遼代雕刻作品的風格相去甚遠。遼的雕刻品常常是比例勻稱,造型呆板,刀功粗糙。據此推斷該雕刻精美的石獅茵鎮是由中原傳入的。
  石龜硯
  石龜硯在50年代,出土於遼濱塔遼代窖藏。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古大隊。該硯長18.5釐米、寬18釐米、高9.3釐米,淺緑色沙質岩雕造。龜首高昂,轉嚮一側。背橫負簸箕形硯池。硯底部為橢圓形石板。龜身平穩臥於石板之上。龜首雕功精細,雙目圓睜。龜頸部有三道凹帶弦紋,形象生動。
  最早的龜硯見於漢代,漢代的龜形硯有直頸單龜陶硯、屈頸單龜陶硯、交頸交尾雙龜陶硯。到了隋唐時期則流行箕形硯,也稱風字硯,形狀象簸箕,前低後高,有兩足或三足:前為硯池,後為硯面。石龜硯出土於遼代遼州州治窖藏之中,說明漢代文化對契丹族的影響。
  瀋州站印
  瀋州站印於1970年在張傢屯鄉出土。印為銅質。印面正方形,邊長5.6釐米、厚1.5釐米。印背置長方形板鈕,鈕高3.6釐米。印面陽刻漢字篆體“瀋州站印”。印背左陰刻“尚書禮部造,至元七年三月”,印背右陰刻“瀋州站印”。鈕頂端上刻“上”字。這顆印的年代為元代。
  元代在全國開闢很多驛站。當時瀋州地區屬遼陽行中書省所轄,共有驛站120處,瀋州站是其中之一。驛站是通達邊情、宣佈號令的重要設施。旱路用馬車,水路用船。這顆瀋州站印是當時瀋州設置驛站的物證。為研究古代交通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銅錢
  銅錢,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紅花崗子村。窖藏唐宋年號的銅錢達一千餘斤。反映了金兵南侵,社會動亂的史實。
  鐵鏵
  鐵鏵於1975年在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呈長三角形,前尖扁平,尾部內凹,兩側外弧長49釐米,尾部兩端間距27釐米,厚3.8釐米。身上部有一半圓形大開孔。正面有一深窩,其表面漫圓無脊,俯視呈半月形,一次鑄成。此鏵應為遼金時期破土農具。
  鐵鋤
  鐵鋤於1957年出土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長70.5釐米、寬15.1釐米。長把,鋤刃為弧形,有麯形圓筒長銎,與現代所用鋤頭相差不多,是遼金時期鋤草農具。
  深腹罐
  深腹罐,1974年於高臺山遺址出土。紅褐陶,直口深腹,平底,器身飾有附加堆紋、三角紋、幾何劃紋。這種深腹罐是新石器時期的偏堡子類型的典型器物。
  高足鉢
  高足鉢,1973年於高臺山墓葬出土。可分四式:一式斂口,折腹偏於下部,腹部有四個對稱竪盲耳,圈足內乳突較大;一式折腹移於中部,圈足增高,凸底縮小成瘤形,個別圈足裝飾有四個對稱長方形孔;一式直壁折腹在下部,腹有四個盲耳;一式圓腹緩收,無折腰,腹徑在中部,腹有六個瘤耳,圈足近於垂直。均屬隨葬品,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器早期的文物,屬高臺山類型。
  陶鬲
  陶鬲,袋形空足鬲,1976年於高臺山遺址出土。口徑32釐米,高41.1釐米。紅褐陶,直口,三個空袋足,靠口沿部有四個扳耳,腹部有四個竪橋耳。屬高臺山類型。
  陶壺
  陶壺,1973年於高臺山墓葬出土。壺多為夾砂紅陶,火候較高,部分呈褐色。有的器表施紅色陶衣,並多磨光。器口內有一周抹斜,可分三式:一式直口、高領、平底、鼓腹,最大腹徑居中部,光素無裝飾,個別在頸的中部飾一圈附加堆紋;一式高領、口微斂、鼓腹,的頸底部飾一圈刺點紋,腹部有對稱的竪橋耳和瘤耳,底較小;一式喇叭形高圈足,足與頸幾乎同高,頸中部飾一周指甲壓的附加堆紋。為新石器晚期、春秋、戰國、漢代文物。屬高臺山類型。
  緑釉雞冠壺
  緑釉雞冠壺,1956年於巴圖營子遼墓出土。壺為圓身環梁式,高29.5釐米,腹徑13.7釐米,底徑8.3釐米。高身圈足、拉坯圓壺捏扁上部,加長狀壺嘴及環狀提梁,提梁上加指捏紋。胎質粗鬆呈白色,外挂緑釉,釉不到底,有淚痕。器身光素無皮條裝飾。是容器,為遼代典型器物之一。
  白瓷粉盒
  白瓷粉盒,50年代於遼濱塔村出土。1976年送交瀋陽市考占大隊。盒直徑16.4釐米,高7釐米,形製呈扁圓。上下盒有子母口,釉為乳白色,釉澤光潤明亮。蓋上有褐色點彩。底有矮圈足。為高溫細胎白瓷。此器係遼白瓷,仿定窖瓷器,製作較精。為遼代的梳妝用具。
  白瓷大碗
  白瓷大碗,1975年於三道崗子鄉牛營子村出土。口徑19.2釐米,高6.3釐米。口沿微外捲。淺腹,腹呈半球形。圓足。釉白中泛黃有開片。碗內澀圈、圈足無釉。底部有“三”字呈赭色。可能是窖址或窯工和用器人的記號。胎骨的燒法程度較高。屬遼白瓷係,為金代日用粗瓷。
  其它文物
  除上述主要出土文物外,尚有巴圖營子遼墓出土的三彩雙蝶海棠盤,中古城子遺址出土的瓷瓶、瓷盤,新農村鄉陸傢收藏的清代遺物—祭紅小撣瓶,柳河溝鄉張傢溝子張姓收藏的清代器皿—琉璃碟,姚堡鄉收藏的清代文具—瓷筆架,陶傢屯鄉烏爾汗村收藏的明永樂年間造的銅鐘,遼濱塔村李姓收藏的清代器物—鐵戰刀等。
  2、新民鎮
  四川樂山市犍為縣一古鎮,曾被稱為麻柳場,以白薑聞名!
  重慶市奉節縣新民鎮,又名觀音庵,距奉節約30公裏路程,1小時可到達
  3、新民中學
  新民中學始建於1958年, 學校北臨聞名中外的白帝城及詩城奉節,南接絶世奇觀天坑地縫旅遊風景區,距奉節縣城僅28km。學校占地面積30178平方米,校捨面積16356平方米,緑化面積達9000平方米,校園內古樹參天,林蔭夾道,緑草茵茵,花團錦簇,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學校。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藴豐厚。現有教學班30個,學生近兩千人;教職工108人,中學一級教師28人,中學高級教師2人。學校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在改革中求發展,在競爭中創特色,力爭以優質教育讓人民滿意!
近義詞
新民, 新民縣, 新民村
相關詞
學校高中遺址公主屯地理遼寧省行政村圖書館
文化館
包含詞
新民市圖書館新民市文化館新民市中醫院
新民市紡織廠新民市迎賓館新民市實驗小學
新民市人民醫院新民市高級中學新民市公路飯店
新民市羊毛衫廠新民市婦嬰醫院新民市康復醫院
新民市胸科醫院新民市郵政賓館新民市婦幼保健所
新民市衛生防疫站新民市工藝美術廠新民市良茂大酒店
新民市城區第四小學新民市城區第五小學新民市城區第七小學
新民市城區第八小學新民市城區第一小學新民市城區第三小學
新民市第二高級中學新民市第一高級中學新民市高級中學分校
新民市工貿大廈賓館新民市第五人民醫院新民市第三人民醫院
新民市第二人民醫院新民市安大裝飾材料工藝廠新民市陶傢屯工藝製品廠
新民市前當堡鎮中醫院新民市新興雜木工藝廠新民市燃料公司新燃賓館
新民市秋實皮革製品廠新民市大柳屯中醫院新民市結核病防治所新民市胸科醫院
新民市石油化工總公司麒麟大酒店
分類詳情
張開興隆鎮張開東城街道張開梁山鎮張開城郊鄉張開西城街道
張開鬍臺鎮張開新農鄉張開紅旗鄉張開大紅旗鎮張開公主屯鎮
張開前當堡鎮張開大民屯鎮張開大柳屯鎮張開興隆堡鎮張開法哈牛鎮
張開柳河溝鎮張開高臺子鄉張開金五臺子鄉張開盧傢屯鄉張開姚堡鄉
張開周坨子鄉張開於傢窩堡鄉張開東蛇山子鄉張開羅傢房鄉張開三道崗子鄉
張開大喇嘛鄉張開陶屯鄉張開張屯鄉新柳街道遼濱街道
新農村鄉陶傢屯鄉張傢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