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學派
目錄
新制度學派
  新制度學派(neo-institutional school)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流派之一。
  該學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它的前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凡勃倫、康蒙斯、米切爾為代表的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國是加爾布雷思、博爾丁,在瑞典是繆達爾。
  這個學派之所以被稱為新制度學派,因為它一方面繼承了制度學派的傳統,以制度分析、結構分析為標榜,並主張在資本主義現存生産資料所有製基礎上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新的政治經濟條件,比過去的制度學派更加註意資本主義的現實問題,批判資本主義的缺陷,並提出更為具體的政策建議。它在政策目標和價值準則問題上所涉及的範圍也要廣泛得多。
  新制度學派是在凱恩斯主義已成為資産階級經濟學的新正統派,但卻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的多種社會經濟問題的原因,並且提不出解决這些問題的對策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分析和提出論點的。這是新制度學派不同於過去的制度學派的新特點。
新制度學派的觀點和主張
  新制度學派同過去的制度學派一樣,內部沒有統一的觀點,也沒有本派的公認領袖人物或最有權威性的著作,該學派的每一個成員的學說幾乎都是自成體係的。
  新經濟學派認為資産階級經濟學正統理論慣於使用的數量分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這種數量分析衹註意經濟中的量的變動,而忽視了質的問題,忽視了社會因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心理文化因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強調采取制度分析、結構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權力分析、利益集團分析、規範分析等。例如,加爾布雷思在分析當前美國經濟時,就認為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模式,而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公司組成的“計劃體係”和由衆多的小企業與個體生産者組成的“市場體係”兩大部分構成的“二元體係”。
  新制度學派主張必須有一個“信念的解放”,即從正統派經濟學家(凱恩斯主義者)製造的“增長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增長”的錯誤思想下解放出來,建立新的價值準則,即以個人的“獨立性”和以“公共目標”為衡量尺度的經濟學的新觀念。
  新制度學派認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傢的當務之急是改變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即限製大公司的權力,提高小企業和個體生産者在經濟中的地位,使得大公司不能再利用手中的權力來剝削小企業和個體生産者。在這方面,加爾布雷思的分析是很有代表性的。他提出,收入不平等是權力不平等的結果,所以要實現收入均等化,必須從權力均等化開始。
  所謂權力均等化是指使小企業在出售或買進産品時對價格有同等的控製權,使它們的貿易條件相同。從具體的政策措施來說,應當針對大企業和小企業的不同情況而實行不同的政策。比如說,政府應當對大企業實行價格管製,限製它們利用市場上的價格波動來損害小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而對於小企業,則不應當采取價格管製的做法,而應當鼓勵小企業聯合起來,維護自己的産品價格的穩定性。一旦大企業和小企業之間在權力方面的差異縮小了,經濟中的收入不均等的狀況也就會減少。
  新制度學派在批判資本主義現行經濟制度的缺陷並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的同時,把實行改革的政治責任放在科學教育界和立法機構的肩上。在它看來,科學教育界可以在人才的培養目標方面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面發揮作用,而立法機構可以通過一係列有助於限製大公司和保護小企業的法律,使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改革付諸實施。
  新制度學派有些觀點是比較符合實際的。例如,它註意了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正統派所不註意或有意回避的婦女問題、傢務勞動問題、少數民族問題、小企業和個體生産者的睏境問題等,它較多地揭露了壟斷組織與國傢機構相勾結的一些情況,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凱恩斯主義在理論上的錯誤和在政治上有利於大資産階級的實質。
  其它經濟學分支學科及流派
  經濟學概述、宏觀經濟學、比較經濟學、財政學、發展經濟學、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數理經濟學、數量經濟學、經濟計量學、城市經濟學、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價格經濟學、農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奧地利學派、邊際效用學派、供給學派、劍橋學派、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重農學派、貨幣主義
圖書《新制度經濟學》
  譯者: 薑建強 / 羅長遠
  作者: (美)埃裏剋·弗魯博頓 / (德)魯道夫·芮切特
  副標題: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
  ISBN: 9787208059993
  頁數: 666
  定價: 3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6
  簡介 ······
  為了全面地、係統地反映當代經濟學的全貌及其進程,總結與挖掘當代經濟學已有的和潛在的成果,展示當代經濟學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决定出版“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
  “當代經濟學係列叢書”是大型的、高層次的、綜合性的經濟學術理論叢書。
  本叢書致力於推動中國經濟學的現代化和國際標準化,力圖在一個不太長的時期內,從研究範圍、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分析技術等方面逐步完成中國經濟學從傳統嚮現代的轉軌。我們渴望經濟學家們支持我們的追求,嚮這套叢書提供高質量的標準經濟學著作,進而為提高中國經濟學的水平,使之立足於世界經濟學之林而共同努力。
經濟百科
  新制度學派是60年長主要流行於美國的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流派, 代表人物有:美國的約翰%26#183;肯尼思%26#183;加爾布協雷思、 貝爾、稱爾姆、海爾布倫納;瑞典的繆爾達爾;英國的甘布爾;法國的別魯等。
  新制度學派的主要理論成果有:加爾布雷恩的權力轉移論、公司新目標論、秤者主權論、二元體係論、結構改革論、國際經濟二元結構論與國傢幹預經濟思想,繆爾達爾的%26#8220;循環積纍因果原理%26#8221;和社會改革論。
  新制度學派極力主張國傢幹預經濟,提出了以國民經濟計劃為主的若幹措施。
百科大全
  Xinzhidu Xuepai
  新制度學派
  neo-institutional school
  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主要流派之一。  淵源和持點 該學派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以後有較大的發展,它的前身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T.凡勃倫、J.R.康蒙斯、W.C.米切爾為代表的制度學派。新制度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國是 J. K.加爾布雷思(1908~ )、K.E.博爾丁(1910~ ),在瑞典是G.繆達爾(1898~1987)。它之所以被稱為新制度學派,因為它一方面繼承了過去的制度學派的傳統,以制度分析、結構分析為標榜,並主張在資本主義現存生産資料所有製基礎上進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新的政治經濟條件,比過去的制度學派更加註意資本主義的現實問題,批判資本主義的缺陷,並提出更為具體的政策建議。它在政策目標和價值準則問題上所涉及的範圍也要廣泛得多。制度學派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不久發表自己的理論觀點的,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問題的□露還不那麽充分。新制度學派則是在凱恩斯主義已成為資産階級經濟學的新正統派,但卻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的多種社會經濟問題的原因,並且提不出解决這些問題的對策的情況下,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分析和提出論點的。這是新制度學派不同於過去的制度學派的新特點。
  基本觀點 新制度學派同過去的制度學派一樣,內部沒有統一的觀點,也沒有本派的公認領袖人物或最有權威性的著作,該學派的每一個成員的學說幾乎都是自成體係的。大體說來,該學派的觀點可以歸納如下:
  ①認為資産階級經濟學正統理論慣於使用的數量分析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這種數量分析衹註意經濟中的量的變動,而忽視了質的問題,忽視了社會因素、歷史因素、政治因素、心理文化因素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強調采取制度分析、結構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權力分析(指分析“决策的權力”的産生和分配)、利益集團分析(指分析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的地位和相互關係)、規範分析(指分析人們動機和習慣的形成和變化及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等。例如,加爾布雷思在分析當前美國經濟時,就認為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模式,而是由為數不多的大公司組成的“計劃體係”和由衆多的小企業與個體生産者組成的“市場體係”兩大部分構成的“二元體係”。由於大公司有權力控製自己的産品的價格,小企業和個體生産者沒有這種權力,而必須聽命於市場並受到大公司的剝削,所以兩大體係的權力不平等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一切問題的根源。
  ②當前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生産出豐裕的産品,但卻是一個病態的、畸形發展的社會。病態的主要表現是:富裕之中存在着貧睏,低收入者、少數民族、婦女都受到歧視和壓榨,經濟增長之後人的精神上受壓抑的狀態不僅沒有消除,甚至還加劇了。通貨膨脹、失業、能源缺乏、環境破壞、城市擁擠不堪、社會風氣敗壞等等,都使人們感到,這樣的生活質量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出現這種畸形現象,一方面是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權力分配不平等,即權力集中在大公司及其代表的手中,大公司衹顧自身的利益去發展生産,而置公共利益於不顧;另一方面則由於代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價值準則是建立在錯誤的理論基礎上的,即認為“産品越多越好”,經濟增長就是“善”,結果某些商品生産得越多,給社會帶來的問題也越多。為此,新制度學派主張必須有一個“信念的解放”,即從正統派經濟學家(凱恩斯主義者)製造的“增長就是一切”、“一切為了增長”的錯誤思想下解放出來,建立新的價值準則,即以個人的“獨立性”和以“公共目標”為衡量尺度的經濟
英文解釋
  1. :  new regim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