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 > 斑鱧
目錄
No. 1
斑鳢
  斑鱧(channa maculata)屬鱸形目,攀鱸亞目,鱧科,鱧屬。俗稱:豺魚、財魚、文魚、生魚等;英文名:taiwan snakehead 。它與烏鱧同屬不同種,形態、習性均極相似。其形態差異為:烏鱧的背鰭鰭條為47-50,背鰭起點在腹鰭前上方;臀鰭鰭條為31-36,側綫鱗為60-69,尾鰭無弧形橫斑;而斑鱧的背鰭鰭條為39-45,背鰭起點均在腹鰭基上方,臀鰭鰭條為26-29,側綫鱗為50-56,尾鰭有2-3條弧形橫斑。
  烏鱧和斑鱧都分佈廣,但斑鱧僅分佈於長江以南,它與烏鱧一樣,生活力強,生長速度較快,出水後不易死亡,死後肌體也不易腐爛變質,便於運輸加工。烏鱧和斑鱧的含肉量高,營養價值高,每百剋肌肉中含蛋白質18.8-19.8剋,脂肪0.8-1.4剋,碳水化合物1.2剋,熱量82-92千卡,鈣57-120毫剋,磷163-400毫剋,鐵0.5-0.8毫剋,斑鱧的肉質比烏鱧的細膩鮮美,是一種在國際市場上極受歡迎的魚品。
  烏鱧和斑鱧均可入藥。其肉性寒,味甘、平,有去濕利尿、通氣、消脹、祛風、催乳、補血之功效;對浮腫、濕痹、小便不利、胸悶、胃脹、肺結核久治不愈、腸痔下血、麻疹、耳痛、火氣上升、産婦奶少、産婦貧血、風瘡、頑癬疥癩經久不愈、口眼歪斜、抽搐麻木等癥,均有一定療效。在廣東、福建一帶,民間還認為斑鱧有收斂生肌之功,故每當手術後多食用斑鱧,用以加速傷口的愈合。此外,也可治療腰酸背痛、骨火、關節炎、腎炎等癥。斑鱧的膽汁加冰片點眼,還可醫治砂眼。
斑鱧的養殖技術
  鱧科魚類在我國衹有3種:烏鱧、斑鱧、月鱧、月鱧。斑鱧(Canna maculata)隸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鱧科(Ophiocephalidae),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福建、雲南等省區。斑鱧俗稱生魚,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淡水魚類,其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骨刺少,具有滋補、收肌、活血、去瘀等功效。斑鱧(廣東俗稱本地生魚)同烏鱧(廣東俗稱湖南生魚)相比較,味道香濃,腥味少,魚肉嫩滑,且商品價值高。同時也是外貿出口的重要魚類,養殖規模和經濟效益都較高。
  1 形態特徵
  斑鱧體呈圓筒形,頭部扁平,口裂大,口腔齒尖銳叢生,背鰭和臀鰭特長,體黑,披圓鱗,腹部呈白色或灰白色,體側有“<”形黑色條紋,有鰾無管,有鰭無棘,有鰓上器官作為輔助呼吸器官,斑鱧的背鰭有軟條40~46條,臀鰭有軟條28~30條,側淺鱗41~55枚,體長與尾板高的比為9左右,而烏鱧背鰭有軟條47~53條,臀鰭有軟條31~35條,側淺鱗為62~68枚,體長尾板高比為10~11。斑鱧與鈾鱧頭部背面的斑紋也有明顯的區別。斑鱧頭部紋近似“一八八”形,而烏鱧則為七星狀斑塊,此外,烏鱧的頭形比較尖長,更似蛇頭。
  2 生態習性
  2.1 生活習性 斑鱧屬底棲魚類,棲息於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池塘、溝渠、小溪中。斑鱧常潛伏在淺水水草多的水底,僅搖動其胸鰭以維持其身體平衡。斑鱧性喜陰暗,晝伏夜出,主要在夜間出來活動覓食。斑鱧對水質,溫度和其他外界的適應性特別強,能在許多其他魚類不能活動,不能生活的環境中生活。斑鱧能藉助輔助呼吸器官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所以在極低溶氧的水體中也能生存,衹要體表和鰓部保持一定的濕潤,即使沒有水體,也能較長時間地生活,或脫水數小時運輸都不會死亡。斑鱧的跳能力很強,成魚能躍出水面1.5米,幾釐米的魚種也能躍出水面30~40百米所以在下雨天或流水刺激下,會躍出水面或逆流上溯而逃跑,也可在濕潤的草地上靠擺動身體前進,尋找新的生活水源。所以在斑鱧的養殖過程中一定要作好防逃工作。
  2.2 食性 斑鱧是一種典型的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蝦、蝌蚪、小生昆蟲及其它水生動物為食。其食物組成隨體長的改變和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改變。一般體長在30mm以下的幼苗,其食物主要以足類、棱角類、搖蚊幼蟲為食。體長在30~80mm的苗種,則以水生昆蟲為主,也捕食一些小魚、小蝦。體長在80mm以上時,則主要以魚、蝦類為攝食對象。當體重達到500剋以上時,能吞食相當於其重三分之一或體長二分之一的其它魚類。人工喂養時,則主要投喂冰凍海水下雜魚、蚯蚓、蚌肉等。經過人工馴養後,也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斑鱧性兇猛,貪食,且當食物不足,或規格不整齊,個體大小相差較大時,會相互殘食。因此,養殖斑鱧過程中要特別註意,放養規格的整齊一致,尤其是種苗培育階段,要根據規格大小進行分級養殖。同時盡可能投喂啼夠的人工食物,滿足其攝食生長需要。
  2.3 生長 斑鱧的生長速度較快。最大個體體重達5kg以上。在水溫20~28℃,斑鱧生長速度最快,當溫度升高或降低,則生長速度減慢,11月份以後,當水溫降低至15℃以下時,斑鱧幾乎不攝食,基本停止生長。鼕季低溫期間,完全停止生長,多潛入洞穴或鑽入泥層中過鼕。開春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時,又開始攝食生長。在自然條件下,2齡前,為斑鱧體長加速生長階段,2齡後,體長增長減慢,體重增長較快。一般一鼕齡魚的魚體長約19~39.8cm,體重95~760剋;二鼕齡魚的魚體長約38.5~40cm,體重625~1 395剋;三鼕齡魚的魚體長約45~59cm,體重1 467~2 031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魚體生長更加快速。
  2.4 繁殖
  4.4.1 繁殖習性 斑鱧的産卵期為4~7月,在華南地區,4月中旬到5月為産卵高潮,華中地區則以5月~6月為産卵高峰期。斑鱧的性成熟年齡,隨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我國南方地區,一鼕齡魚體長約20cm左右,體重130剋以上就能繁殖産卵,沿長江地區,二鼕齡體長30cm左右,方能繁殖。成熟的斑鱧親魚懷卵量與親魚個體大小有關。05kg左右的雌性親魚懷卵量為8 000~10 000粒,部分可達11 000~12 000粒。
  2.4.2 自然繁殖 在自然繁殖季節,成熟的斑鱧多在池沼、河邊水草茂盛的淺水灘産卵、受精、進行自然繁殖。但是,單靠自然繁殖是無未能解决大面積養殖所需要的苗種,必須設法創造與自然繁殖相當的環境條件,讓其在繁殖池進行繁殖,以獲得大量的魚苗。繁殖池的面積視親魚的數量而定,0.1~1.0畝均可,池底要分深淺兩部分,深處1米,淺處30釐米,池的邊緣和中央都可作為深處,其餘為淺處,還要栽植水草、水浮蓮等。池堤可用泥土築成,並讓水草叢生,在池堤周圍應用磚、竹等加高30~40釐米,以防親魚跳出。池中須保持透明度較大的瘦水。供作餌料的小魚以每0.5kg15~20尾者為佳,但放入數量不宜過多,尤其在春初産卵前的親魚,防止魚體過肥,産卵遲緩。每立方米水體放入1尾雄魚配1尾雌魚。雌魚在産卵前,在水草茂盛的地方,用口將水草圍成團狀的草堆,然後口吐泡沫作巢,巢的大小視魚大小而定,一般0.5kg左右的親魚,所作的巢直徑為40~50釐米,雌魚一般都在無風平靜天氣、黎明前最寧靜的時候産卵,産卵時雌魚先至魚巢之下接近水面處,腹部嚮上仰臥身體象抽筋似的搖動身體産卵。雄魚也以同樣姿態靠近排出精液。産卵後雌雄魚都不離開,潛伏在巢底下,保護魚巢,直到孵出仔魚纔離開魚巢,帶仔魚群到處覓食,仔魚群在上、親魚在下,這時親魚也開始殘食離群的幼魚。所以在斑鱧繁殖季節,每晨巡視繁殖池周圍的草叢,如發現受精卵、剛孵化的仔魚和幼魚,要及時撈起,移入小水泥池進行培育。
  3 人工繁殖
  3.1親魚的來源與選擇 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江河、湖泊等鼕季捕撈,選留親魚;二是池塘培育選留親魚;三是市場選擇性收購商品親魚。選留親魚的主要標準是:體質健壯,生命力強,體肥無傷的一鼕齡以上的,最好是2鼕齡,體重0.75千克以上,達性成熟的斑鱧。雌雄比例為1∶1~1∶2。
  3.2 親魚的運輸 斑鱧親魚的運輸簡單易行,但要註意的是在高溫季節,長途運輸時,降溫不能太低,以免凍壞內臟器官,造成大量死亡。低溫季節操作要小心,不能損傷體表,否則易患水黴死亡。
  3.3 親魚培育 (1)親魚培育池:親魚培育池面積一般以1畝左右為宜,不宜過大,水深1. 5米左右,土質或泥沙底質池底。池堤邊設0.8~1.2M的圍網,以防斑鱧外逃。放養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2)親魚放養:親魚專池專養,以備親魚的強化培育。放養密度相較其他親魚培育密度高些,每畝放養100~200組為宜,適當搭養鰱鱅魚,以調水質。(3)親魚飼料:喂養斑鱧親魚的主要飼料為小魚,小蝦,或海水冰凍魚。當水溫降低到20℃時,攝食量減少,當降低到15℃時,基本停止進食,開春後,水溫升高到18℃以上即要投喂,升至22℃~28℃,食量大增。投食量為魚體重的10~15%。投喂的小魚、小蝦要求新鮮,大小適口,如果過大,需要切碎。(4)親魚飼養管理:主要是註意親魚産前培育與産後護理。經常加註新水,保持水質清新,投喂足夠的新鮮、高質飼料,以滿足親魚性腺轉化所需要的營養及産後營養補充的需要。在親魚池四周中或四角,種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以利於斑鱧親魚隱蔽、吃食和調節水質。
  4 親魚催産
  4.1 産卵池和魚巢的準備 如果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則産卵池用水泥池,這樣操作方便易行便於觀察。如果自然授精,則斑鱧的産卵池以土池為好,不傷親魚。産卵池以1畝左右為宜,水深1.~1.5米,催産前10~15天用生石灰砌底清塘消毒,消除野雜魚、蛙卵等有害生物,最好用網圍好,防止其它動物進入。烏鱧有築巢習性,所以最好在催産前在池四周作好人工魚巢(相當於小型産卵池),供親魚發情産卵,一般每畝産卵池可作人工魚巢40~60個。在土質産卵池四周作好小型産卵池,小型産卵池中以質地柔軟,新鮮無毒的水葫蘆,水花生等做成魚巢。小型産卵池的製作方法:在池邊塘底插四根竹子,每根竹子相距40~60釐米。四周圍上編織網,網頂高出水面,網底離水面20~50釐米,圍網中間放魚巢。這樣,斑鱧親魚在人工催産後,會自動發情配對,選擇小型産卵池進行産卵每個小産卵池由一對親魚搶占。這樣方法的改進,操作簡單,方便易行,又能大規模催産、孵化。
  4.2 雌雄親魚的選擇 雌雄親魚體形在非生殖季節較難區別,在生殖季節,性成熟的雌魚,腹部膨大且柔軟,生殖孔大而凸出,呈三角形,胸腹部鱗片呈灰白色,顔色相對較淺,雄魚則身體較雌魚略長,背、尾鰭較大,腹部較小,生殖孔小而微凹,微呈粉紅色,胸、腹部鱗片呈灰黑色,顔色相對較深。通過以上特徵,基本上可以鑒別斑鱧的雌性性別。雌雄親魚按1∶1的配比進行催産,産卵孵化。
  4.3 催産藥物及註射量 催産斑鱧的藥物種類很多,在生産中常常采用魚垂體加絨毛膜促性腺激素。註射劑量是一般為:雌魚每公斤體重為:TG3~4mg+HCG1000~1500或用DOM:6~8mg+HCG1000~1500Iu/kg,雄魚劑量減半。采用兩針註射法。第一針註射量為總量的1/3,第二針註射量為總量的2/3,針距為12小時。親魚發情産卵時,産卵池周圍一定要保持安靜。
  5 受精卵的孵化
  親魚産卵後,要及時把受精卵采收集中,放入孵化器中進行孵化。孵化器種類多,根據實際情況决定孵化方式。孵化過程中註意用0.1×10-6濃度的孔雀石緑給受精卵進行消毒。可防止水黴,提高孵化率。孵化期間就盡量保持水溫的恆定。變幅範圍應控製在2℃左右,否則會影響孵化率,保證水質清新,溶氧不低於4mg/L,水溫在18~31℃,最好在20℃~28℃之間。
  5.1 産卵池孵化 即親魚産卵後,受精卵繼續留在原産卵池孵化,將産後親魚撈出。此種方法衹適用小型産卵池,纔易捕捉産後親魚,並且産後親魚要全部撈起。盡可能保持池水的微流狀態,不斷更換新水,保證水質清新,溶氧豐富。註射防止其他魚、蛙、蛇等有害動物入池。這種方法省時省力,成本低,無損務,孵化率高。
  5.2 水泥池靜水孵化 將受精卵採集到水泥池中孵化,水泥池事先消毒。每平方水面可放受精卵1~1.5萬粒。這種方法一定要給水體充氣,保證水體足夠的溶氧,供胚胎發育的需要,這種方法操作簡單易行,有效防止敵害生物的破壞,孵化率高,適合有水泥池的孵化場生産。
  5.3 孵化環道流水孵化 將受精卵採集集中移入孵化環道孵化,以微流水衝動,不需充氣。每立方水體可放受精卵3~5萬粒。此種方法需經常洗刷過濾篩網,防止漫水,造成受精卵流失。此方法好處是可以高密度,大量生産,適合大型孵化場采用。
  5.4 網箱孵化 設置網箱要求水質清新,無污染,有微流水。每平方米水面可以放卵1~1.5萬粒。此種方法簡便易行,管理方便,既適合各傢各戶少量孵化,也適合大型孵化場批量生産。
  5.5 小型塑料桶(盆)孵化 根據生産需要購置一定數量的塑料桶(盆),放入無污染的清水,每個塑料桶放置一個充氣氣頭,每平方面水面放入受精卵1~1.5萬粒。此種方法最簡單易行,且便於孵化過程中的觀察。適合小型生産的需要。
  6 魚苗培育
  魚苗培育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水泥池培育或池塘培苗,水泥池培育,可高密度,每平方水面可放入1~1.5萬尾,池塘培苗密度低,每畝水面可放苗8~15萬。放苗前池塘要經過嚴格消毒,並施肥,培育大量的水蚤等水生動物,供苗開口攝食。斑鱧孵化容易,培苗難。斑鱧的孵化率可達90%以上,而成活率高的會有50%~60%,一般為20~40%。甚至更低。因而如何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是斑鱧人工繁殖中急需解决的關鍵。
  剛孵化的仔魚,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黃囊,全長3.8~4.3mm,體質較弱,活動能力差,側臥漂浮於水面。在3~4天內,以自身卵黃囊為營養來源,不必投餌。但隨着卵黃囊的消化吸收,其活動能力不斷增強,可自由遊動。5天以後,卵黃棗完全消失,開始主動攝食。其主要方法如下:適時開口:一定掌握好仔魚開口攝食時間,當斑鱧仔魚開口攝食時,用100~120目篩網從池塘中撈取浮遊動物(俗稱水蛛),用40目的篩網過濾水公蜈公等害蟲和雜質,以其濾液均勻潑灑在孵化池內,供仔魚攝食需要。充足投喂:盡可能投喂足夠的水生浮遊動物供斑鱧攝食,如果不能滿足其需要,則可能投喂熟雞蛋蛋黃。方法是:煮熟雞蛋,去白留黃,用量每每萬尾魚苗用蛋黃1~2個,以30~40目篩網過濾,濾液均勻潑灑。但要註意水質的變化,如果因投喂蛋,水質開始惡化,要及時換水,以保證水質清新。保持水質清新和足夠溶氧:魚苗出膜後,大量的卵膜和油脂漂浮在水體或水底所以要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體溶氧,排除卵膜和油脂。如果在水泥池靜水培苗,還要適當換水充氣,且用膠管虹吸掉池底的卵膜等雜物,以保證水質清新。註意病害防治:斑鱧仔魚易患水黴病,註意用0.1~0.2×10-6濃度孔雀石緑或0.05~0.1×10-6亞甲基藍水體消毒。魚苗經過8~10天的投喂,體長可達10~15mm,體色轉黃,此時可投喂切碎的水蚯蚓。經過20天的馴養,魚苗開始成群覓食,體色變黑。體長達18~25mm。隨着個體增大,對餌料,溶氧等需求量也隨之增加。此時應及時分池轉入苗種培育。
  7 魚種培育
  魚種培育一般采用土池培育,也可以采用水泥池或網箱培育。
  7. 土池育種
  7.1.1 育種池 斑鱧育種池以土池為好。面積以0.3~0.5畝為宜,面積最好不要超過畝,如果面積過大,給馴食、操作管理帶來不便。魚苗下池前,將池水排幹較好,以生石灰或茶籽徹底清塘消毒,並施足基肥,培育充足的浮遊生物,以便魚苗下池就能吃到食物。
  7.1.2魚苗放養 魚苗放養前,先用10~20尾健康魚苗試水24小時,以觀察水體蟲毒塘藥物的藥性是否完全消失。若已消失,則可投放魚苗。投放的魚苗要求為同一批次孵出的魚苗,體格健狀,規格整齊一致,放養密度為100~150尾/平方米。魚苗投放時的水體溫差不能超過2℃。培苗過程中,隨着魚體的增長,規格的長大和不一致,要過篩分級、分流培育。
  7.1.3 飼料投喂 魚苗下池後,池塘中的浮遊動物會被大量攝食,數量大減,要繼續施肥培育浮遊動物。當魚苗達30mm以上,其攝食量會大增,單靠浮遊生物已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長期投喂水蚯蚓在經濟上不划算,來源也睏難,這時,可開始馴化攝食魚糜。經過5~7天的馴化,可完全攝食魚糜(冰鮮魚漿)。如果由於雜魚來源睏難,還可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在苗種培育過程中,要註意少量多餐,提供充足的餌料供其攝食,以免自相殘食。同時註意定時,定位,定量投喂。
  7.1.4 日常管理 a.及時調節水質:在魚苗培充過程中,由於施肥,水質較易敗壞,加上馴化過程中,大量的魚糜被爛廢,未被攝食,也會敗壞水質。所以在苗種培育期間,要經常巡塘,觀察水質,如發現水質變壞,要及時排灌池水,一般采用先排後灌。換水量為1/3左右。另外,可在池中放入水面1/3左右的水葫蘆等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淨化水質,同時可供斑鱧苗種隱蔽。B.適時分級分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斑鱧種苗在規格上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當差異大時,就極易發生殘食現象。尤其是食物不足時,表現更為明顯。所以在斑鱧種苗培育過程中,要特別註意及時拉網、過篩、分級、分養。同一培育池的種苗,要求盡可能規格整齊一致,以免殘食,否則,魚種的成活率會大大降低。C.防逃:堅持每天巡塘,檢查進排水口的攔網是否破損,如發現破損,要及時修補好。下雨天更要重點防止水位升高、漫池,以免造成大量種苗外逃。同時要加強防病工作。
  7.2 水泥池培育種苗
  7.2.1 水泥池要求 根據場地實際情況,水泥池可大,可小,一般最好面積在20~40平方米左右,池深60~80釐米,排灌水設施要方便易用。魚苗放養前1天用高錳酴鉀或福爾馬林等消毒,清洗。然後貯水即可投放種苗。
  7.2.2 魚苗放養 投放的魚苗必須同一來源,同一批次,規格整齊一致,一般放養密度為1 000~1500尾/平方米。如果充氣、流水好,密度可成倍增加。
  7.2.3 飼料投喂 因為在水泥池中培育,天然餌料嚴重不足,所以必須人工投喂餌料,供其攝食需要。苗種規格小時,最好切碎水蚯蚓投喂。個體增大後,可直接投喂水蚯蚓當規格達30mm以上時,則開始馴化攝食魚糜,也可接着馴食人工配合飼料。
  7.2.4 日常管理 水泥池培育,方便易行,較易管理,主要註意換水。喂足餌料及時分級分流分養。
  7.3 網箱培育種苗 網箱培苗可在大池塘、水庫或河中進行。池塘水質變化快,無流水,培育密度較小。水庫、河流中網箱育種,因為水質好,有水流。可高密度培育。A.網箱的設置要求:網箱采用30~40目的尼竜網製成。規格3×3×1.5或4×4×1.5m。敞口式,網體用鋼架固定,用密封塑料桶作浮子。網箱固定在框架上,池底用繩、石頭或鋼錠作沉子,使網箱能充分展開,並隨水位升降而升降。一般要求網箱底離地50cm以上。網箱頂高出水面50m左右,以防斑鱧種苗在流水刺激下跳逃,b.魚苗放養,要求同一來源,同一批次,健狀無傷,規格整齊。放養密度因流水可能較高。可以放養到:2 000~3 000尾/平方米。C.日常管理:同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8 斑鱧成魚養殖
  斑鱧成魚養殖一般采用套養及集約化精養方式。
  8.1 成魚池套養 主要是在其它主養品種池塘中放養少量的斑鱧魚種。捕食與主養魚爭、爭氧和爭水體的小型野雜魚,在南方幾省,主養羅非魚的池塘,因羅非魚性成熟時間短,在養殖過程中會大量繁殖後代,所以必須套養一些斑鱧等兇猛性魚類,以捕食羅非魚魚仔。這樣能充分利用水體,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主養魚,優質魚的産量。提高池塘養殖的綜合經濟效益。池塘套養其技術要點如下:(1)池塘要求:塘基較高,以免斑鱧逃走,當年底徹底清池,以免斑鱧留在池塘中,影響第二年主養魚的生産養殖。(2)套養方法:斑鱧屬兇猛的肉食性魚類,能捕食相當於其體長2/3,體重1/2的其它魚類。因此投放斑鱧魚種要特別註意:一般春節前後投放好主養魚種,1個月後投放斑鱧隔年魚種。一般規格為50~100/尾。且規格一定要比主養魚規格小,這樣才能防止斑鱧捕食主養魚類。混養密度一般為畝放養量:30~40尾。在養殖過程中不另投飼料,完全以池塘中野雜魚為食。至年底清池時,體重可達500~1 000/尾。如果主養魚類是當年春苗,則一般在5~6月投放5~6cm規格的魚種。放養密度為50~60尾/畝,年底清池時,一般體重可達400~600/尾。(3)飼養管理:池塘套養斑鱧一般不需特殊的飼養管理。主要註意防逃工作:斑鱧善跳躍,易逃走。特別是在飼料不足、暴雨天、進水、排水時,斑鱧極易逃走。所以要堅持巡塘,檢查池塘進、排水口的防逃投施有否破損,如發生破損現象,要及時修補好。
  8.2 集約化精養
  8.2.1 池塘要求 精養一般以土池為好,(也可用網箱或水泥池流水養殖)。池塘面積一般為1~3畝為宜。面積過大,養殖數量大,造成管理不便,加上養殖密度高,發起病來,難以控製。池塘水深1.5m以上,最好塘基高出水面50cm以上,池有10~15cm淤泥,進排水口防逃設施安全可靠,排灌水方便,池塘四周環境安靜。池塘中央或一角種植1/5左右水面的水葫蘆以調節水質並供魚隱蔽蔗陰。魚塘四周設1m左右的圍網,防魚跳逃,魚種下池前,以生嚴重事故為徹底清塘消毒,然後貯水。等毒性完全消失後,放魚種養殖。
  8.2.2 魚種放養 在珠江三角洲,斑鱧的養殖面積較大,放養密度高,産量高。一般是在5~6月投放3~5cm魚種,也有投放10cm左右的大規格魚種。投放的魚種要求同一來源,一次投放足量。魚種健狀無病,規格整齊一致。如果投放當年小規格魚種,放養密度一般為6 000~8 000尾/畝,有高達20 000尾/畝。經過5個月左右的養殖,平均個體達500剋以上。畝産一般達3 000公斤,高産可達5 000~7 000公斤/畝。也有的在2~3月投放隔年大規格魚種:經過4個月的養殖,一般在6~7月可能養成上市,接着養殖當年新魚。
  8.2.3 飼料投喂:斑鱧屬肉食性魚類,目前人工養殖斑鱧多為投喂小魚,小蝦等鮮活餌料,也有經過人工馴化後,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的。而在珠江三角洲,因海水下雜魚(冰鮮魚)來源易,所以一般都采用投喂海水下雜魚養殖斑鱧。飼料係數為3.6~4.2。但要註意的是,海水下雜魚要冰凍好,保證質量,不要腐爛變臭,否則極易導致斑鱧患病。
  8.2.4 日常管理 斑鱧集約化精養。因為養殖密度高,數量大,所以日常管理特別重要,主要註意以下幾方面:a.經常加註新水,防止水質因飼料過剩或糞便等而惡化敗壞。B.雷雨天,防止斑鱧跳逃和池水漫池。C.堅持巡塘,檢查進排水口防逃設施是否完全好無損,如有破損要及時修補。D.做好飼料的保鮮工作:保證飼料新鮮不腐爛變質。E.投飼做到四定:定質、定時、定位、定量。F.做好魚病的防治工作:魚病得點在防,每15~20天左右,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水消毒,並調節水質。飼料魚附近每星期用10×10-6濃度漂白粉消毒一次。如發現魚病要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