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斑頭鵂鶹
中文目名: 鴞形目
中文科名: 鴟鴞科
中文屬名: 鵂鶹屬
同物異名: noctua cuculoides vigors, 1831,
中文俗名: 貓王鳥 流離 訓狐
拉丁文目名: strigiformes
拉丁文科名: strigidae
拉丁文屬名: glaucidium
拉丁文種名: cuculoide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vigors, 1831)
英文俗名: asian barred owlet |
|
小型鳥類,但卻是我國鵂鶹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20一26釐米,體重150—260剋。面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體羽為褐色,頭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細的白色橫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寬闊的褐色縱紋,喉部還具有兩個顯著的白色斑。虹膜黃色,嘴黃緑色,基部較暗,蠟膜暗褐色,趾黃緑色,具剛毛狀羽,爪近黑色。
叫聲:不同於其他鴞類,晨昏時發出快速的顫音,調降而音量增。另發出一種似犬叫的雙哨音,音量增高且速度加快,反復重複至全音響。 |
|
斑頭鵂鶹在國外分佈於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佈於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雲南、西藏、海南等地。 |
|
斑頭鵂鶹為留鳥,棲息於從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也出現於村寨和農田附近的疏林和樹上。大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和覓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小鳥和大型昆蟲,也在晚上活動。主要以蝗蟲、甲蟲、螳螂、蟬、蟋蟀、螞蟻、蜻蜓、毛蟲等各種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鼠類、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因為它的鳴叫聲很象有轆轤的車輪聲,所以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鬼車”。
斑頭鵂鶹因羽毛上飾有許多條紋,所以又名橫紋鵂鶹,是蘇州地區比較常見的留鳥。生活在遠離居民密集的市郊山林或村莊附近的樹上。全天性活動是它和領鵂鶹的共同特徵,即使在強烈的陽光下,也可隨心所欲地自如飛翔。它們不但能飛撲地面上的白鼠、蜥蜴和蛙類,也能鷹、隼那樣在空中追捕飛鳥和昆蟲。鳴聲嘹亮,在寧靜的夜晚,可遠送到數裏開外。高大喬木的樹窟窿、古老建築的墻縫和廢舊倉庫的裂隙,都是它們選擇築巢做窩的理想地點,能給予雌鳥的産卵和育雛提供一個避風躲雨並不致遭到敵害侵襲的安全場所。 |
|
斑頭鵂鶹的繁殖期在3一6月間。通常營巢於樹洞或天然洞穴中。每窩産卵3一5枚,多數為4枚。 |
|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
|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斑頭鵂鶹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用。有理氣、鎮驚、解毒、祛風止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