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總集名。宋太宗時李fc2d、扈蒙、徐鉉等編,後由蘇易簡、王、範杲、宋白等續修。一千捲,分三十八類,選材上續《文選》,選錄南朝梁至五代的詩文近二萬首(篇),收錄作傢近二千二百傢,為宋四大書”之一。 |
|
北宋四大部書之一﹐文學類書。宋太宗趙炅命李昉﹑徐鉉﹑宋白及蘇易簡等二十餘人共同編纂。太平興國七年(982)開始﹐雍熙三年(986)完成。宋真宗趙恆時曾進行幾次修訂。宋孝宗趙時又命專人作了校訂﹐最後經周必大﹑鬍柯和彭叔夏復校﹐於嘉泰元年(1201)開始刻版﹐四年完工。這個宋刻本現在僅存殘本。全書一千捲﹐上繼《文選》﹐起自蕭梁﹐下訖晚唐五代﹐選錄作傢兩千餘人﹐作品近兩萬篇﹐按文體分賦﹑詩﹑歌行﹑雜文﹑中書製誥﹑翰林製誥等三十九類(如把謚册和哀册合併則為三十八類)。每類之中又按題材分若幹子目﹐如賦類下分天象﹑歲時﹑地﹑水﹑帝德﹑京都等四十二小類。書中約十分之一是南北朝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作品﹐多數是根據當時流傳不多的抄本詩文集收錄的﹐保存了不少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校記裏還附註有別本的異文﹐可以用以輯補校勘唐人的詩文集。清朝纂修《全唐詩》﹑《全唐文》和《四庫全書》時﹐都曾用作參考。《文苑英華》中收錄不少詔誥﹑書判﹑表疏﹑碑志﹐還可以用來考訂史實。本書流傳不廣﹐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鬍維新等根據傳抄本重新刻印。1966年中華書局用宋刻本一百四十捲和明刻本八百六十捲配齊影印﹐並附錄了彭叔夏的《文苑英華辨證》及勞格的《文苑英華辨證拾遺》。 |
|
第一册 刻文苑英花序 纂修人姓名 纂修文苑英花事始 捲一——一五0 賦
第二册 捲一五一——三三0 詩
第三册 捲三三一——三五0 行 捲三五一——三七九 雜文 捲三八0——四一九 中書製誥 捲四二0——四一九 翰林製詔 捲四七三——四七六 策問 捲七七——五0二 策
第四册 捲五0三——五五二 捲五五三——六二六 判 捲六二七 箋 捲六二八——六四四 狀 捲六四五——六四六 檄 捲六四七——六四八 露布 捲六四九 彈文 捲六五0 移文 捲六五一——六六六 啓
第五册 捲六六七——六九三 書 捲六九四——六九三 疏 捲六九九——七三八 序 捲七三九——七六0 論 捲七六一——七七0 議 捲七七一 連珠 喻封 捲七七二——七七九 頌 捲七八0——七八四 贊 捲七八五——七九0 銘 捲七九一 箴 捲七九二——七九六 傳 捲七九七——八三四 記
第六册 捲八三五——八三九 謚哀册文 捲八四0——八四一 謚議 捲八四二——八四三 誄 捲八四四——九三四 碑 捲九三五——九六九 志 捲九七0 墓表 捲九七一——九七七 行狀 捲九七八——一000 祭文附 文苑英花辨證 文苑英華辨證拾遺 |
|
Song Jiatai Yuan Nian zhi Si Nian Zhou Bida keben Wenyuan Yinghua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華》 中國南宋嘉泰元年(1201)至四年(1204)周必大刻於吉州(今江西吉安),蝶裝廣幅,宋刻宋印。半葉 13 行,行22或23字不等,細黑口或白口,左右雙邊。宋代藏於內府,有內殿文璽、禦府圖書、緝熙殿書籍印等印。明太祖滅元得宋元內府舊藏,明初分貽太子諸王,此本又有晉府書畫之印、 敬堂章,即當時分賜晉王朱者。每册後封面內副葉左方有“景定元年(1260)十月初六日裝背臣王潤照管訖”木記一行,所記月日自十月初六至十一月初一日,每册不等,猶是宋代宮裝。宋版書記裝褙人姓名,僅此一見。此書刻工與周必大刻《歐陽文忠公集》多同。 《文苑英華》輯南朝梁末至唐代諸傢作品,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982)命李、徐鉉等編,至雍熙四年書成。書中唐人作品約占十分之九,唐代散佚詩文,多賴此書而得傳。周必大跋《文苑英華》稱:“《太平御覽》、《册府元龜》今閩、蜀已刻,惟《文苑英華》士大夫間絶無而僅有。”嘉泰元年周必大告老傢居,遂選派臨江軍巡轄王思恭督工刻印《文苑英華》一千捲,至四年告成。門客鬍柯、彭叔夏據衆書詳加校正,成《文苑英華辨證》十捲,此本每捲後有“登仕郎鬍柯鄉貢進士彭叔夏校正”一行。此書今通行惟明隆慶刻本,隆慶本文字脫誤纍纍,可據此本正。此本今存僅一百四十捲,即捲 231~240、251~260、271~280、291~300、601~700 ,其中捲271~280十捲下落不明,餘一百三十捲均藏北京圖書館。 冀淑英 林小安 |
|
文苑英華辨證 | 勸酒以下見文苑英華 | 鞠歌行以下見文苑英華 |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華》 | 觀大駕出敘事寄懷(見《文苑英華》) | 勸酒(以下見《文苑英華》) | 鞠歌行(以下見《文苑英華》) | 予刻文苑英華千捲頗費心力使臣王思恭書寫校正用功甚勤因傳予神戲為作贊 | 楊子直秘書以一詩送小兒歸省又一絶及平園花木校文苑英華並次韻發笑 | 觀大駕出敘事寄懷見文苑英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