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反物質 : 公安 : 美容 : 歌麯音樂 : 流行歌麯 : 中國 >北京 > 崇文區 >體育館路街道 > 文章
顯示地圖
目錄
《文章 story》
詩人: 陸遊 Lu You

  文章如弈棋,分量固有極。
  學不盡其纔,識者為太息。
  古來名世士,亦或墮此域。
  至今讀其文,曷嘗不追惜。
  士生千載後,夙慕當自力。
  如其不能然,歸哉事耕織。
《文章 story》
詩人: 陸遊 Lu You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灕;
  鬍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文章 story》
詩人: 陸遊 Lu You

  文章在眼每森然,力弱才疏輓不前。
  前輩不生吾輩老,恐留遺恨又千年。
wén zhāng wén zhāng
  原指文辭,現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No. 5
  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麽?
No. 6
  泛指著作
No. 7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No. 8
  每為文章。
No. 9
  比喻麯折隱蔽的含義
No. 10
  話裏有文章
No. 11
  事情;程序
No. 12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No. 13
  錯雜的色彩或花紋。《墨子·非樂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樂者,非以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以為不樂也;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後漢書·張衡傳》:“文章煥以粲爛兮,美紛紜以從風。” 宋 梅堯臣 《賦孔雀送魏生》詩:“一身粲爛文章多,引聲笙竽奈遠何。” 清 納蘭性德 《五色蝴蝶賦》:“矧綵翼之有斐兮,備文章之自然。” 徐遲 《精神分析》:“可是這匹畜生的身上,金輿錯衡,黼黻文章。”
No. 14
  禮樂制度。《禮記·大傳》:“考文章,改正朔。” 鄭玄 註:“文章,禮法也。” 孫希旦 集解:“文章,謂禮樂制度。”《論語·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註:“文章,禮樂法度也。” 唐 韓愈 《讀<禮儀>》:“於是 孔子 曰‘吾從 周 ’,謂其文章之盛也。” 嚴復 《原強》:“其法令文章之事,歷變而愈繁。”
No. 15
  指車服旌旗等。古代於其上加彩飾以區別尊卑貴賤。《左傳·隱公五年》:“昭文章,明貴賤。” 杜預 註:“車服旌旗。”《孔子傢語·問禮》:“既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別尊卑上下之等。”
No. 16
  文字。 漢 崔瑗 《草書勢》:“書契之興,始自 頡皇 ,寫彼鳥跡,以定文章。”《後漢書·董卓傳》:“又錢無輪廓文章,不便使用。”
No. 17
  文辭或獨立成篇的文字。《史記·儒林列傳序》:“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後漢書·延篤傳》:“能著文章,有名京師。” 唐 杜甫 《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張元幹 《隴頭泉》詞:“視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稱尊。” 郭沫若 《蒲劍集·革命詩人屈原》:“人類最初,衹有言語,沒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發明,纔開始用文字紀錄言語,便成為所謂文章。”
No. 18
  特指文學作品。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則確然以文章之事,當具辭義,且有華飾,如文綉矣……然後來不用,但書文章,今通稱文學。”
No. 19
  才學。《後漢書·韓棱傳》:“ 肅宗 嘗賜諸尚書劍,唯此三人特以寳劍…… 壽 明達有文章,故得漢文。”漢文,寶劍名。 唐 韓愈 《苗氏墓志銘》:“夫人年若幹,嫁 河南 法曹 盧府君 ,諱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張齊賢 《洛陽縉紳舊聞記·少師佯狂》:“時僧 雲辨 ,能俗講,有文章,敏於應對。”
No. 20
  麯折隱晦的含義或情節。《紅樓夢》第十九回:“ 寳玉 聽這話裏有文章,不覺吃了一驚。”《官場現形記》第三五回:“ 閻二 先生聽到‘報效’二字,便曉得其中另有文章。”
No. 21
  指主意或點子。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回:“ 康順風 高興地拍手說:‘哈哈!還是老兄肚子裏文章多,就照這辦!’”
No. 22
  ①單獨成篇的文字作品:寫文章
  ②文辭:文章爾雅,訓辭深厚。
  ③禮樂制度:考文章,改正朔。
  ④花紋色彩:五色文章
  ⑤比喻隱含的意思:話中另有文章
  ⑥比喻可做的事;可用的辦法:還有文章可做|抓住一點大做文章
詞語解釋 Words to explain
  【詞目】:文章
  【註音】:wén zhāng ㄨㄣˊ ㄓㄤ
  【釋義】:
  (1) [article;essay]∶原指文辭,現從寫作的角度與“文學”區分,指篇幅不很長而獨立成篇的文字。
  《史記·儒林列傳》:“文章爾雅,訓詞深厚。”你看了晨報上的那篇文章了麽?
  (2) [literary works;writings]∶泛指著作
  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每為文章
  (3) [hidden meaning]∶比喻麯折隱蔽的含義
  話裏有文章
  《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閻二先生聽到‘報效’二字,便曉得其中另有文章。”
  (4) [thing;program]∶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總得做好
  (5)指禮樂法度。
  《詩·大雅·蕩序》:“厲王無道,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
  (6)指文采,錯綜華美的色采或花紋。
  《楚辭·九章·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文章的定義 The definition of the article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題、材料、結構、語言,是文章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以往各種寫作論著論之甚詳,但對其概念內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義並不嚴格。新近出版的寫作論著,或沿用舊說,或雖有改動而仍值得商榷。本文擬從嚴格意義上的定義要求出發,結合有關知識,對這四個要素概念的種種“定義”質疑問難,並試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見,以就教於寫作界同行。
  (一)、主題的定義
  主題是什麽?最常見的定義是:“主題是文章中通過具體材料所表達的基本思想。”這個定義由來已久,似無庸置疑,但仔細想來,它似有片面之嫌。常識告訴我們:文章是表情達意的工具。這個定義衹及“達意”(表達的基本思想),而不及“表情”,豈不為缺漏?或謂“達意”即“表情”?若然,豈不是說情感與思想等同?但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情感是與思維不同的心理過程,它“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的形式和外部表現的形式”,具有極為復雜的社會內容。雖然思想左右情感,但情感也會左右思想。詳而言之,在實際心理過程中,有時思想是主流,有時情感是主流,儘管二者不可割裂。美國的J .M.索裏、C.W.特爾福德在《教育心理學》中指出:“當全部反應在性質上主要是情感反應時(主要是內臟的),觀念性的期望與知覺的和概念的意義(主要是神經的)同樣也可以成為全部反應的組成部分。”反之亦然。心理過程中思想與情感所占地位的不同,“外化”或表現為不同文體中主題類型的不同。在邏輯類文章中,是“理為主”,在形象類文章中,是“情為主”。文論上說的“辭以情發”就是指的後者情形。各種形象類或文藝類文章,旨(主題)在“表情言志”,“以情感人”(不同於邏輯類的“以理服人”)。寫這類文章,是“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發乎情——“能憎,能愛,始能文”(魯迅),終乎情——“情盡言止”。所以,為使“主題”或“主旨”的定義更有涵蓋性,定義的中心詞就應是思想與情感二者,即定義為:
  主題是作者在文章中通過一係列精心選擇、剪裁、並編織起來的具體材料所表達的最主要的思想和傾嚮(傾嚮就是對生活現實的憎愛情感或態度)。
  這樣,定義對邏輯或形象類文章都適用。實際上,人們(例如語文教師)在分析、歸納一些文章的主題時,通常總是說:本文通過××(材料與表達方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抒發了作者×××的感情(有的雖不寫“抒發了××之情”,但那個“主題句”卻是把理、志、情融為一體,包含“情志”內容的)。可見衹言“思”不言“情”的主題定義,也與“主題”這一術語在實際使用中的內涵不相吻合,而修改後的定義則可避免這一點
  將“主題”定義的中心詞改為“思想與傾嚮”,雖衹是一詞之增,但由於它符合作文心理過程的實際,符合文章內容的實際,因而無論對寫作實踐或閱讀實踐,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寫作,尤其是文藝創作,正如黑格爾所說:“一方面求助於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註生氣的情感。”樹立了“主題”是 “最主要的思想和傾嚮”的深刻觀念,將使習作者更自覺地用“兩條腿走路”,更自覺地醖“情”發“思”,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激發。這就是“情感思維”。在 “情感思維”中,情之所至,材料躍然,思如流水(聯想和想象的紐帶就是情感)。作傢的經驗證明:正是在情思激越時,妙筆才能生花,寫出文情並茂的傳世之作。即使是寫邏輯類的論說文,也當如朱光潛先生所說:“也還是要動一點情感,要用一點形象思維”。如果把“主題”僅僅定義為“主要思想”,就會“暗示”人們去寫所謂“零度風格”的文章。而“零度風格”的文章既不易寫成,更不會打動讀者(“零度風格”,zero style,參見朱光潛《漫談說理文》)。閱讀呢?固然,閱讀要通過概念、判斷、推理去評析,但首先要通過形象、情境和美感等去鑒賞。主題僅僅是“主要思想”的觀念,會“暗示”人們將閱讀的註意力投嚮理性分析,而忽視形象思維(不少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差,與他們自小就接受的“主題就是主要思想”這個定義不無關係)。其實,閱讀應當交錯地運用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領會文中情理相生的旨趣。鑒賞文學作品,既要藉助想象(與“深厚的心胸和灌註生氣的情感”相關聯),又要藉助分析、綜合和概括(與“常醒的理解力”相關聯),挖掘作品的思想意義和所藴含的哲理。這才能發揮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的整體功能。
  定義的中心詞何以用“傾嚮”而不用“情感”?這是因為“傾嚮”除含有“憎愛之情”外,還有“態度”、“趣嚮”等幾個義項,即有更廣的外延。文體不同,內容不同,“情感”的類型也各異。各種“思>情”的文體(各種應用文、政論文、學術論文等),狹義的“情感”(憎愛之情)色彩並不濃,藴含於文中的,主要是某種志嚮、願望、態度或精神。而這些廣義的“情感”,均可用“傾嚮”這一術語來指稱。例如,一些學術論文,與其說內中藴含一種“情感,勿寧說藴含着一種“傾嚮”,一種執着地探索並證明真理的欲望、志嚮和求實精神。因為通常總是把“情感”理解為狹義的,所以用“傾嚮”可以使定義對各類文體都適用。
  (二)、“材料”的定義
  材料是什麽?常見的一個定義是:“材料是提供文章內容和表達主題的事物和觀念。”嚴格地說,“事物”並不是材料:尚未反映到頭腦中的“事物”不會是材料;已經反映到頭腦中(或寫入文章中)的“事物”,已是一種觀念,一種關於“事物”的感性或理性的認識。這是唯物論的常識。與此相一致,人們有“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正確命題:“反映”二字,不獨指文章的觀點,也指其中的材料。也正因為如此,人們評價文中材料時纔有“真與假”、“片面與全面”等標準。如果材料的外延包含與“觀念”相對的“事物”本身,那材料(事物)就沒有“真假”、“偏全”等區別了。所以,材料是“事物”的說法不能成立。
  另一種有影響的定義是:“材料是從生活中搜集、攝取以及寫入文章中的一係列事實或論據。”這個定義含有另一種毛病。“事實或論據”,顯係分指兩類文體中的材料:文藝類的材料——事實,論說類的材料——論據。但是,文藝類的材料不盡是“事實”(“事實”一般總是指對事物、現象、過程的直接反映,屬於感性認識),也有與“事實”相對的“理念”(指思想觀點,即理性認識)。例如,文藝作品中經常穿插一些引用先哲的話語或作者關於生活哲理的直接議論等,用以支持作品的主題。這一類材料,就屬於與“事實”相對的“理念”。所以,用於分指的這個定義中的“事實”,實在缺乏概括性。若定義中的 “事實或論據”不是分指,而是“概指”,同樣不能成立:文藝文既然非“論”,其中雖有議論,也不宜稱為“論據”;至於論說文,其中的材料固可稱為“論據 ”,但“論據”與“事實”不是同一平面上的概念,而是屬種關係的概念——論據劃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類。處於上下位關係的兩個術語(“事實”和“論據”),用“或”或“和”連接都是不妥的。
  對“材料”怎樣下定義纔臻於嚴格和科學?上舉定義中的“事物和觀念”,本意在指出兩種類型的材料:感性材料——“事物”,理性材料——“觀念”。倘從這個角度下定義,並與認識論相一致,似可說:
  材料是作者形成或表達特定主題所依賴和采用的一係列感性和理性認識。
  或者:
  材料是作者在形成或表達特定主題時攝取、使用的各種信息——感知和理念。
  還應提及的是,上邊這個定義中“形成或表達特定主題”這個修飾性成分絶不可省,因為它揭示了材料的自身規定性——與主題的相對性或相互依存關係。材料,總是特定主題的材料。換言之,衹是在與特定主題的對立聯繫中,特定的“信息”(感知和理念)纔稱之為材料。因此,在此篇為材料者(如某種觀念),在彼篇可以是主題;在此篇為主題者,也可以是另一篇另一主題的材料。這就是材料和主題的相互依存性與相對性。我們在給主題下定義時揭示了二者的這種辯證關係,指出主題是“一係列具體材料”表達出來的“最基本的思想和傾嚮”。這是因為沒有特定具體材料的表現就沒有主題。同樣,在給材料下定義時,也絶不可忽略這一點。“形成或表達特定主題”——這是材料自身存在的根據,是材料的本質屬性之一。
  (三)、“結構”的定義
  結構是什麽?常見的一種提法是:“簡潔地說,結構就是文章的內部組織構造。”這個“定義”看似天經地義,其實違背邏輯。因為邏輯上的定義公式是“種差+鄰近的屬”,而這個定義的中心詞“組織”、“構造”並不是“結構”“鄰近的屬”,而衹是“結構”的同義詞。我們不能知道“構造”比“結構”多了點什麽,所以這個定義實等於說“結構,就是文章的內部結構”。可惜這個“定義”一直為一些論著所沿用。
  有的書在“結構”章沒說結構是什麽,衹指出“結構是文章的骨架”,似以此作為“結構”的定義。骨架,確實很形象地表達了結構的特徵和作用,但這衹是一個比喻,比喻永遠不能成為定義,因為比喻永遠不能直接揭示對象的類和特有的本質屬性。
  還有的定義是“偷換”概念。書中論及“結構”,開宗明義的就說:“結構是對文章全部內容的編織和安排。”作者要給“結構”(N,指文章要素之一)下定義,但下的卻是“結構”(V,即安排結構)的定義。“結構”確有名、動兩種詞性,是個兼類詞,但寫作論著應當把“結構”(N)與“結構”(V)分開,並用“安排結構”或“佈局謀篇”來代替“結構”(V),以免術語混淆。若作者說上邊這個定義原是給“結構”(V)下定義,討論“結構”(V,“聯結、組合”之義)之法,以切近於指導寫作實踐之目的,那麽,就産生另一個疑問,即,一般論著在論述其他三要素(主題、材料、語言)時,都是用的名詞性術語,唯獨討論“結構”時用它的動詞義,這豈不造成論著自身體係的不統一?若按這種“切近於實用”的說法,為求得體係自身統一起見,就當將主題改為“立意”,材料改為“選材”,語言改為“遣詞造句”了。但這實際上已不是文章四要素,而是作文四環節了。顯然,作者的本意不是這樣。所以說上邊這個定義是“偷換”了概念。
  稍好一點的定義是:“結構是文章材料的組織方式”。“方式”是“結構”的上位概念,它揭示了“結構”屬於“形式”的範疇,觸及到“結構”的本質。但這個定義卻失之疏漏。“結構”不僅是“材料的組織方式”,還是材料與主題的聯結方式。例如,論說文的結構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論證方式,而論證方式乃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我們不能說論說文的結構僅僅是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固然,論說文的結構也包括了這一層,但論說文結構更重要的內涵是論點與論據之間的聯結方式。所以安排論說文“結構”的構思,不衹是要考慮論據之間的關係和聯結問題,更要考慮全部論據與中心論點的關係和聯結問題,後者乃是“佈局謀篇”首先要解决的全局性問題。所以,“結構”的嚴格定義應當是:
  結構是文章中材料與主題間以及材料間相互聯結的方式。
  或者:
  結構是文章全部內容(主題與材料)的編排、組織形式。
  或者抽象一點:
  結構是文章內部組成部分相互聯結的方式或構成形式。
  (四)、“語言”的定義
  不少寫作論著未給“語言”下定義,似乎認為它不是一個重要概念。或者認為:語言這個東西,人們太熟悉了,無須下什麽定義。其實,熟悉的東西不定都能下一個準確的定義,而下不好定義,其實就衹是表面的“熟悉”,並沒有抓住對象的本質。
  若幹論著引用列寧的話,指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是從社會功能上給語言下定義,樹立這一觀點,充分認識語言的社會本質,自然是重要的。但寫作論著不能停留在這一點上。由於語言在寫作學中的特殊地位(就某種意義講,所謂寫作,就是運用語言的藝術),寫作學當有自己特有的“語言”定義。這種定義既要反映語言的本質屬性,又應顧及寫作實際,具有指導語言運用的理論內容。現代語言學對語言現象的研究日益深入,在構擬寫作學的“語言”定義時,可以而且應當藉鑒其中關於語言的本質、構成、習得、運用等方面的有關理論成果。
  似可給“語言”下這樣的定義:
  語言是直接標記心理經驗因而具有透義性的符號,是思想的“建築材料”和寫作的表達工具,它本身包括語音、詞彙、語法三個係統,每個係統都是一個分層的裝置,靠組合和替換進行運轉。
  寫作論著中的“語言”章,對這樣的定義自然要作一點解釋,要介紹一點語言的理性知識。至少,應指出“語言與言語的區別”,“語言的符號性及其透義性”(其他符號要轉譯為語言符號才能被理解和有意義,如“紅燈”,衹是在社會將它轉譯為“禁止通行”時,“紅燈”這種符號纔具有了意義。語言符號則不然,它無須轉譯,因為它直接與思想情感相聯繫,是透義的符號),指出“語言習得和運用的基本手段——組合和替換”,等等。舊寫作論著的“語言”章,往往衹提出“語言的要求”,言必稱“三性”(準確、鮮明、生動),至於怎樣達到“三性”,語言”到底是什麽,其基本手段若何,就不涉及了。這種封閉式的樊籬,新的寫作研究應當突破。
  以上分別對文章四要素的概念定義提出商榷,藉以引起討論。古人云:“一名之立,旬月躊躇”,可知給術語下定義是科研中最吃力的事情之一。由於思力所限,加之“躊躇”不夠,這篇小文中的“修正意見”衹能是拋磚引玉。
陸遊詩詞《文章》 Lu Poetry "article"
  (一)、內容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君看古彝器,巧拙兩無施。
  漢最近先秦,固已殊淳灕。
  鬍部何為者,豪竹雜哀絲。
  後夔不復作,千載誰與期?
  (二)、意思
  文章本是不假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藝高超的人在偶然間所得到的。純白沒有瑕疵,並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銅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變。漢代離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淺薄已有了很大的差異。鬍人的音樂是怎樣的?就是一些管弦與絲竹。後夔(傳說是舜的樂官)不再寫音樂了,千年以來,誰又能跟他相比擬呢?
演員文章 Actor articles
  (一)基本資料
  姓名:文章
  外號:小文(始於中戲)
  出生日期:1984年6月26日
  籍貫:陝西西安
  星座:巨蟹座
  家庭成員:爸、媽、妻子、女兒
  妻子:馬伊琍
  身高:176cm
  體重:60Kg
  血型:O型
  視力:1.0、0.8
  宗教信仰:基督
  畢業院校:中央戲劇學院2002級表演係本科
  嗜好:睡覺
  專長:吉它
  興趣愛好:音樂、足球、遊泳、彈吉他、書法、閱讀
  技能:話劇影視表演、演唱、舞蹈、朗誦、彈吉他、騎馬、駕駛汽車、摩托車
  睡眠時間:越長越好
  睡眠習慣:趴着
  如何消除壓力:工作
  想去的地方:西班牙
  希望:身體健康
  最想感謝的人:爸、媽
  最珍惜的人:朋友們
  想從影迷那裏收到的禮物:支持
  喜歡的音樂類型:鄉村音樂
  喜歡的歌手:陳羽凡
  喜歡玩的樂器:吉它
  最喜歡的數字:6、2
  最喜歡的水果:櫻桃
  最喜歡的花:仙人掌
  最喜歡的書:《往事並不如煙》
  最喜歡的電影:《美麗人生》、《美國往事》
  最喜歡的食物:家乡菜
  最喜歡的季節:
  最喜歡的顔色:白、藍、黑、灰
  最喜歡的運動:足球
  最喜歡的演員:梁朝偉、梅麗爾斯特利普、黑木瞳
  最喜歡的電視:《六人行》
  最喜歡聽的歌:很多
  最喜歡唱的歌:沒有
  穿衣的風格:隨便、舒服
  最喜歡的香水:阿瑪尼
  最拿手的菜:方便麵
  喜歡的女孩類型:上海女孩
  演員文章貼吧:http://tieba.baidu.com/f?kw=%D1%DD%D4%B1%CE%C4%D5%C2
  (二)主要影視作品
  電視劇:
  2000年 《青春正點》飾初二中學生 合作演員:高明 劉威葳 劉子楓
  2001年 《背叛》飾杜亮 合作演員:柳雲竜 鬍軍 孫紅雷 李琳
  2002年 《拯救少年犯》飾演曹小磊 18到20集部分的主演(那時候的文章還不滿18歲 )
  2003年 《你在微笑我卻哭了》飾 陳塵 合作演員:高圓圓 張志忠 左翎
  2005年 《錦衣衛》飾明熹宗朱由校 合作演員:馬伊俐 譚凱 黃志忠 馬少華
  2006年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飾 卓越
   2007年 《奮鬥》飾 嚮南 合作演員:李小璐 馬伊琍 佟大為 王珞丹 朱雨辰
  2007年 《兄弟門》飾 華小文
  2008年 《望族》飾 杜清明 合作演員:殷桃 王斑 富大竜 趙雪蓮
  2008年 《愛在日月潭》飾孟廷 合作演員:林心如 柯叔元 蔣 欣
  2009年 《蝸居》飾 小貝
  電影:
  《再見,最愛的人》
  《走着瞧》飾 馬傑 ---合作演員-白靜、嶽紅等、
  話劇:
  《火臉》人藝公演並參加韓國釜山藝術節獲“最佳男演員奬”
  《茶花女》 飾演:阿芒 重要角色
  《傢》 飾演:三少爺 重要角色
  《趙氏孤兒》 飾演:程英 重要角色
  (三)感情生活
  揭密馬伊俐文章姐弟戀情 九年之隔的真相
  至少在華語娛樂圈,不管是高調還是低調,“姐弟戀”都是缺少祝福的,比如王菲與謝霆鋒、關之琳與黃傢諾。因此,33歲的馬伊俐與24歲的文章牽手組成家庭,並且火速造人成功,整個過程中也充滿質疑聲,兩人是否一時激情,然後奉子成婚?馬伊俐是否逼婚?文章是否貪玩,不甘心被管束?以世俗的眼光來看,這一段開花結果的戀情有很多疑問讓媒體和觀衆納悶。
  “當局者”馬伊俐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早在兩年前,她認識文章的時候就已經打定主意,最終必會結婚;唯一有些突然的是,在他們兩口子還沒有度蜜月,還有完全適應兩人世界的時候,孩子就不約而至。“我會允許自己包括他(指文章)都會有煩躁、甚至畏縮的情緒”。
  兩年前就確定要嫁的男人是文章
  2005年,馬伊俐出演張黎執導的古裝戲《錦衣衛》,與她演對手戲的是小自己9歲的文章,一個還沒有從中戲表演係畢業的在校生。但是年齡並不是問題,文章的眼神吸引了馬伊俐,對戲的感覺很舒服。漸漸的,兩人發生了戀情。但是這段戀情被保護得很好,身邊知道的人很少。後來馬伊俐曾一度否認自己和文章之間的關係,這或許跟她之前與導演管虎5年無疾而終的戀情有關,她不希望這段感情因為媒體的過分關註而被破壞。
  馬伊俐與文章,一個是出道較早,成名較早的女明星,一個是沒什麽作品的表演係在校生,他們走到一起,兩個人強弱關係也是讓外界猜測。馬伊俐說夏琳(她出演的《奮鬥》女一號)與自己幾乎是完全重合,在好友佟大為強烈推薦下,她很興奮地接下這個戲,因為她意識到將在熒屏上展示一個接近自己的女性,一個不會對男人百依百順,言聽計從的女人。馬伊琍在這個角色中獲得了新生,她可以不必再扮演大傢以前常見的淑女,就像數年前《還珠3》的紫薇,夏琳從某種程度上就是戀愛中的馬伊俐,“哪怕我愛上一個男人,我也要有獨立和平等的地位,即便有人覺得聽話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好女人,其實我很反感紫薇這個角色,甚至討厭,雖然她很溫柔、很傳統,但是她全部的世界都是圍繞一個男人,我做不到”。現實生活中,馬伊俐閨蜜的老公或者男朋友都覺得她挺“冷”的,曾經開玩笑的說,如果他們有馬伊俐這樣的女朋友,或者娶她做老婆,還不如去死。
  因為他們看起來那麽不對等,馬伊俐顯得很強勢,文章看起來又太年輕,缺乏閱歷,馬伊俐身邊的朋友也曾有過懷疑,劉孜就曾經透露自己也一度不看好文章,甚至婆婆媽媽地“勸分”。但是馬伊俐卻堅持自己的選擇,她解釋說文章雖然是84年出生,2006年纔畢業,但是因為自小生活在西安的機關大院,父親是幹部,在這種家庭出生的他,心智比同齡人要成熟一些,所以“成熟度與年齡無關”。馬伊俐很同意曾經采訪過她的主持人何東在博客中所說的,能夠娶她這樣的女人的男人,一定得對自己也充滿自信。
  文章與馬伊琍兩人是以戀人的關係進了《奮鬥》劇組,除了好友佟大為知道,導演趙寶剛也不知情,他後來說如果知道他們兩個是這種關係,根本就不會讓他們演,太影響拍戲了。馬伊俐和文章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奮鬥》拍攝到播出期間,甚至有人說佟大為和馬伊俐纔是一對兒。直到今年年初網上突然流傳出文章在KTV光着上身,拉着馬伊俐跳舞的圖片,大傢纔恍然大悟,一段9年之隔的“姐弟戀”曝光了。
  猶如風助火勢,兩人的戀情一曝光,很多事情就不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了。大傢發現馬伊俐幾乎不在公衆視綫裏出 現,有人說他們早就領證結婚了,很快,就有網友聲稱在上海看到馬伊俐去婦産科醫生挂號,因此懷疑她懷孕了,因此很可能兩人是“奉子成婚”。不過這一點後來被馬伊俐否認了。隨後,當有媒體拍到孕味明顯的馬伊俐與文章出現在超市門口的時候,馬伊俐的“準媽媽”身份終於顯形了。
  馬伊琍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我們沒有奉子成婚,决定去結婚並不突然,突然的是,當我意識到自己已經是一個準媽媽的時候,我纔發現自己還沒有跟老公度過蜜月,我們兩個人還沒有全適應兩人世界,孩子就來了,個人空間又將被壓縮不少。”文章和馬伊俐結婚不但沒有過蜜月,甚至擺酒都沒有,僅僅是去領證,有一些朋友甚至不知道他們結婚了。
  7月6日結束的長春電影節閉幕式上,文章應導演要求寫了一封信,表示身為影後的丈夫很自豪,並且以即將出生的寶寶名義祝福妻子,讓馬伊俐當場落淚。馬伊俐回憶:其實我參加這個電影節的時候,都差點忘了自己是哪部電影被提名,我也沒有準備什麽,比較長時間的生活調整,讓我與這個圈子保持了距離,幾乎忘了自己是個演員,當我走上領奬臺的時候,我也跟自己說不要跟其他女演員一樣領奬的時候哭,但是……我沒有想到有這樣一封信,它肯定了我作為一個女人的價值,讓我很感動,雖然事後我也有些後悔,怎麽就哭了呢,太不像自己了。
  孩子到來後,馬伊俐選擇沉默,當時錯過了不少機會,不少好戲都找上門,她都說自己生病了,身體不能適應,她連經紀公司都瞞着,直到被媒體曝光後纔知道。有人說,你怎麽在這個時候懷孕啊。馬伊俐回答:“如果我現在不懷孕,那什麽時候纔是好時候,明年,後年,還是幾年後?你永遠不知道什麽時候纔是真正的好時候。”
  馬伊俐說自己不是20歲出頭的小姑娘,對生活盲目樂觀,一結婚一懷孕就嚮身邊的人公佈,“我不說出來,其實是我沒有自信,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未來有很多不可預測的變動,比如預産期中、孩子出生後可能出現的問題。我會允許自己、包括文章出現煩躁、不知所措,甚至畏縮的情緒。”
歌手文章 Singer Articles
  基本資料
  姓名:文章
  性別:男
  國籍:印尼
  地域:港臺
  職業:歌手
  (一)個人簡介: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出道的歌手之一,他的名字也許已經為很多人所淡忘了。但是他的《望天》卻是很多老歌迷肯定不能忘卻的記憶,還有由他首唱的《故鄉的雲》、《三百六十五裏路》等歌麯在被其他歌手翻唱後受到了很多歌迷的喜愛。在1987年成為臺灣金鐘奬最佳男歌手後,文章的事業達到了一個高峰。
  1990年初,文章莅臨祖國大陸參加歌友會,並獲邀參加1990年1月26日於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他為廣大電視觀衆演唱了《自己的天空》以及《我是風》兩首歌麯,獲得現場滿堂喝彩。
  後來,他因為是華僑而沒有臺灣身份的理由,與巫啓賢、許美靜等歌手一起被禁止了在臺灣的演藝活動。文章用了4年的時間遊歷世界、豐富自己,在1998年解禁後推出了《未完待續》專輯。經歷了4年多的坎坷和人情冷暖,文章在2003年再次振作自己的音樂事業,投入內地廣阔的音樂環境,策劃他的新專輯和個人演唱會。
  (二)作品:
   1984/10---在臺灣發行第一張專輯“三百六十五裏路”。
  1985/7---在臺灣獲得「金嗓奬」最佳新人奬。
  1985/10---發表第二張“古月照今塵”專輯。
  1985/12---獲得臺灣「今鼎奬」最佳演唱歌手奬。
  1986/9---發表第四張“隔世癡情”專輯。
  1987/3---榮獲臺灣「金鐘奬」最佳男歌手奬。
  1987/10---發表第四張“清晨”專輯。
  1989/7---發表第五張“望天” 專輯。
  1989/11---發表第六張“原諒我的心”專輯。
  1990/1---第一次到中國舉辦演唱會,同時在大陸發表第一章專輯“望天”,創造150萬張以上的驚人銷售量。
  1990---在中國亞洲運動會主唱主題歌“亞洲雄風”,接着巡回全中國19次演唱會,因此這專輯賣了100萬張記錄。
  1990/3---第一個臺灣歌手在上海、南京萬人體育館,舉辦個人演唱會。
  1990/6---第一次發表英文專輯“東方情”。
  1990/12---發表第八張“情商情傷”專輯。
  1990-1991---新加坡、馬來西巡回演出。
  1991---在大陸發表“原諒我的心“專輯,100萬張以上的佳績。
  1991/6---發表第九張“喜新戀舊” 專輯。
  1991-1993---到中國大陸巡回演出。
  1992---到拉斯維加斯舉辦關懷演唱會。到歐洲巡回15個城市。
  1992/9---加盟福茂唱片。
  1992/10---發表第十張“感情用事”專輯。
  1994---發表第十一張“強顔歡笑”專輯。
  1994/5---發表第十二張“不讓你看到我哭泣”專輯。
  1995/7---第一次回故鄉印尼舉辦個人演唱會。
  1997/8--- 終於獲得臺灣身份證,可以正式公開演出。
  1998/4---與音商行合作展開新里程碑,“音樂文章”專輯。
  2004/3---推出專輯“音樂文章2”。
  2006/11---推出最新專輯“如果,你知道”。
英文解釋
  1. :  thumbnail,  story
  2. n.:  essay or newspaper article,  article or essay, esp one read to an audience of academics or specialists,  piece of writing, usu short and in prose, on any one subject,  program,  thing,  hidden meaning,  literary works,  article; essay,  boil the pot,  (as) clear as crystal,  write off,  writing,  scrap,  polish,  pen,  Article,  essay,  paper,  codswallop,  condensation,  condenser,  passage
  3. adj.:  discursive,  mushy,  rambling,  pithy
  4. vt.:  mangle,  interlard,  indite,  pad
法文解釋
  1. n.  article, texte
近義詞
報導, 報道, 新聞報道, 記述
文章居委會, 文章社區
相關詞
電影射擊作弊足球隊姓氏哺乳動物傢畜自然
佛教百科地理氣象物理詞語成語典故成語故事
文化文學寫作褒禪山王安石遊記文學藝術歷史
文獻黨史百科辭典中國現代史環境詞彙語文經濟百科
老子結構語法更多結果...
包含詞
做文章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