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文安地震
目錄
No. 1
  2006年7月4日上午11時56分,在河北省文安縣發生5.1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8.9度,東經116.3度,北京和天津地區有震感;河北石傢莊、保定等地以及山東的濟南、淄博、濱州等地也有明顯震感,此次地震沒有對北京地區造成任何破壞。
  地震活動並不是孤立的,它的活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
  早在文安地震發生前三個月,地震係統已經監測發現河北地區地下應力出現異常。4月10日,地震係統還專門就此召開過臨時會商會。但由於當時出現應異常的範圍太廣,這次會商最終未能形成結論。
  地下應力水平在提高
  不僅如此,就在文安地震發生前三小時,也就是7月4日上午8時40分,北京門頭溝地區也發生了一次三級地震。
  “這兩次地震應該說是有一定關係的”,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播報員孫士宏看來,兩次地震至少可以說明整個區域內應力活動水平在提高。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這個地區會發生地震,(因為地震)很可能會跑到華東去,也可能跑到華北南部”。
  地震活動是地下能量尋求釋放的一種途徑。當地下應力活動提高時,一般可視為地下能力已積纍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尋求釋放。相應的,一旦地下應力通過地震等活動釋放能量後,地下應力活動也就轉入平穩。
  事實上,正是這一理論引發了唐山地震之前的爭議。
  1976年唐山地震前一兩年,很多地震研究人員就已觀測到京、津、唐地區地下應力異常。但由於未形成明確的地點、時間、震級,國傢地震局在地震前夕最終未能發出臨震預報。事實上,臨震預報未能發出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發生後,一部分研究人員將這次地震與此前觀測到的應力異常對應起來,認為海城地震已經釋放了地下能量。這部分學者認為,華北強震發生一般間隔時間較長,在海城地震之後,華北地區近年不會再發生強震。
  還值得關註的是,有關專傢發現首都圈地震活動正在呈現出11年(加減兩年)的周期性。
  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間發生6.3級地震,1966年3月8日邢臺6.8級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
  1987 年,1989 年10 月18 日山西大同地震;
  
  ……
  因此,不管是從已經觀測到的地下應力異常和周期性,2006年前後均將成為一個值得關註的年份。
  文安歷史上的地震
  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長孫佩卿說,華北地區有着兩個相對活躍的地震帶,一是華北(河北)平原地震帶,是從南邊的邯鄲往北一直到唐山,另一為燕山渤海地震帶,從西北地區的張傢口一直延伸到東南的渤海灣地區。
  這兩個地震帶共同的特點就是,地下均有較大斷裂層經過。值得一提的是,導致24萬多人死亡、16多萬人傷殘的唐山大地震,其下正是上述兩大斷裂帶的交匯處。事實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華北地區成為繼西部(新疆、西藏、雲南、四川)之後,全國第二個比較活躍地震區域。
  文安也是地下有着諸多斷裂帶經過的地方。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使得該縣受到波及,共有1013間房屋被震倒,15253間被破壞,3人被砸死,7人重傷,95人輕傷。
  “那時候每傢每戶都有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文安縣宣傳部的張會普主任回憶說,唐山地震那一年他纔七八歲,地震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當地群衆都不敢回屋裏睡覺,常常是一傢老小都擠在狹窄的窩棚裏。
  歷史往往有着驚人的相似,翻閱文安縣志發現,文安地震災害並不鮮見。
  該縣最早的地震記錄,在晉元康年間,是為“元康四年二月,地震,八月地裂水出殺百餘人”。到了清朝,文安縣內更是地震頻發,經常是“人民頭暈,器物微動”。
  清道光十年(1830年)當地官員承送清廷奏摺曾這樣描述,“自閏四月二十三日以後地常微震。本月初七日又復大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近皆露處或搭席棚棲身,是以並未傷斃人口。”
  而地震部門調出的“河北文安及鄰近區域災害性歷史地震分佈圖”也顯示,歷史上的文安及其鄰近地區係一地震多發地帶。
  預報之難
  或顯偶然的是,上述地震大都發生在北緯36度到40度左右、東經119度到114度左右的區域內。值得一提的是,北緯40度左右,一度被地震研究人員視為恐怖綫。在這條綫上,發生過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日本十勝近海地震、中國海城地震、中國唐山地震……
  但是,截止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睏擾全球的世界性難題。1975年2月4日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3級地震,被視為當今世界上唯一一次成功預報的地震。但是,這次地震之所以能夠被成功預報還與它“前震—主震—餘震”的震型不無關係。事實上,當年的地震工作者們正是以此前發生的幾次小地震為先兆,作出臨震預報,從而與更大的傷亡與損失擦肩而過。
  而美國帕剋菲爾德地區,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整整50年間這裏都明顯地表現出11年或22年的周期性,但當帕剋菲爾德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據此在1984年嚮世人發出地震預報時,地震卻神秘地消失了。
  地震發生後,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有關地市和部門務必做好震後各項應急工作。地震發生半個小時後,河北省有關部門迅速派出考察組奔赴地震現場,進行震災評估和科學考察。
No. 2
  2006年7月4日上午11時56分,在河北省文安縣發生5.1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8.9度,東經116.3度,北京和天津地區有震感;河北石傢莊、保定等地以及山東的濟南、淄博、濱州等地也有明顯震感,此次地震沒有對北京地區造成任何破壞。
  有關京津報道
  為5.1級的淺源地震,雖然有震感範圍較大,但不會對北京造成破壞
  【綜合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新華社記者綜合來自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的消息,河北文安一帶7月4日中午11時56分發生的5.1級地震,北京、天津等地普遍有明顯震感,山東的濟南、淄博、濱州等地也有明顯震感。
  北京天津濟南震感明顯
  北京市地震局相關人士表示,從目前瞭解的情況看,此次地震沒有對北京造成任何破壞。記者13時10分撥通天津市政府值班室的電話,一位姓張的值班人員說,在震後一個小時的時間裏,沒有接到人員傷亡等災害性的報告。
  在北京,地震發生時,剛好在室內的北京民衆普遍震感明顯,而處於室外,走在大街上的人們則幾乎沒有感覺。
  “中午時分,我正在吃盒飯,突然感覺身下的椅子猛地晃動起來,周圍正在用電腦的同事也發現電腦桌連同電腦一起在震顫。”在北京復興門一寫字樓內辦公的張睿告訴記者,這一過程差不多持續了五六秒鐘,同事們纔都突然反應過來,地震了!
  住在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15樓病區的病人王小姐說,當時坐在床上感覺在晃,起初誤以為是傢屬在搖床,又覺得是自己發暈。先後出現了3次搖晃。室內的病友和樓道裏的傢屬也有搖晃的感覺。
  正在天津市南開區王頂堤一座寫字樓8樓開會的慄先生說,當時辦公室有4個人開會,他坐在椅子上感覺椅子嚮前晃了3次,像是有人在下面推。
  傢住濟南市玉函路的魏先生說,他剛剛從飲水機中接了一杯水,放在桌子上後,看到水被晃了出來。濟南市天橋區的一位市民說,他傢裏的瓶子當時被晃倒了。
  山東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河北文安發生的這次地震,在山東濟南、淄博、濱州等地震感都比較明顯。
  不會對北京造成破壞
  中國地震局有關專傢表示,這次地震是淺源地震,且震中距北京110公裏左右、距天津80公裏左右,因此有震感的範圍較大,但目前的震級不會對北京造成破壞。
  中國地震局新聞發言人張宏衛表示,這類地震的有感範圍一般接近200公裏,如果發生在晚上,震感可能會更強。河北文安位於北京正南方向,因此北京南部地區的震感會比較強烈。
  截至13時左右,中國地震臺網監測到一個1.6級的餘震。
  地震局專傢提醒,遇到這種情況,廣大市民要聽從政府發佈的地震信息,不要聽信謠言。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所一位專傢說,從工程抗震角度來說,北京是按照地震烈度8度(相當於6級地震)設防,市民沒必要驚慌。
  據瞭解,上一次造成北京地區局部有震感的地震,是2004年發生在河北灤縣的4.5級地震。
  中國地震局已經派出由副局長修濟剛帶隊、20人組成的工作組前往地震現場。
  7月4日11時56分,距北京約120公裏的河北省文安縣發生5.1級地震,震中附近農村的田間簡易民房被震裂。
  地震活動並不是孤立的,它的活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
  早在文安地震發生前三個月,地震係統已經監測發現河北地區地下應力出現異常。4月10日,地震係統還專門就此召開過臨時會商會。但由於當時出現應異常的範圍太廣,這次會商最終未能形成結論。
  地下應力水平在提高
  不僅如此,就在文安地震發生前三小時,也就是7月4日上午8時40分,北京門頭溝地區也發生了一次三級地震。
  “這兩次地震應該說是有一定關係的”,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播報員孫士宏看來,兩次地震至少可以說明整個區域內應力活動水平在提高。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這個地區會發生地震,(因為地震)很可能會跑到華東去,也可能跑到華北南部”。
  地震活動是地下能量尋求釋放的一種途徑。當地下應力活動提高時,一般可視為地下能力已積纍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尋求釋放。相應的,一旦地下應力通過地震等活動釋放能量後,地下應力活動也就轉入平穩。
  事實上,正是這一理論引發了唐山地震之前的爭議。
  1976年唐山地震前一兩年,很多地震研究人員就已觀測到京、津、唐地區地下應力異常。但由於未形成明確的地點、時間、震級,國傢地震局在地震前夕最終未能發出臨震預報。事實上,臨震預報未能發出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發生後,一部分研究人員將這次地震與此前觀測到的應力異常對應起來,認為海城地震已經釋放了地下能量。這部分學者認為,華北強震發生一般間隔時間較長,在海城地震之後,華北地區近年不會再發生強震。
  還值得關註的是,有關專傢發現首都圈地震活動正在呈現出11年(加減兩年)的周期性。
  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間發生6.3級地震,1966年3月8日邢臺6.8級地震;
  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7.3級地震,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
  1987 年,1989 年10 月18 日山西大同地震;
  ……
  因此,不管是從已經觀測到的地下應力異常和周期性,2006年前後均將成為一個值得關註的年份。
  文安歷史上的地震
  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長孫佩卿說,華北地區有着兩個相對活躍的地震帶,一是華北(河北)平原地震帶,是從南邊的邯鄲往北一直到唐山,另一為燕山渤海地震帶,從西北地區的張傢口一直延伸到東南的渤海灣地區。
  這兩個地震帶共同的特點就是,地下均有較大斷裂層經過。值得一提的是,導致24萬多人死亡、16多萬人傷殘的唐山大地震,其下正是上述兩大斷裂帶的交匯處。事實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華北地區成為繼西部(新疆、西藏、雲南、四川)之後,全國第二個比較活躍地震區域。
  文安也是地下有着諸多斷裂帶經過的地方。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使得該縣受到波及,共有1013間房屋被震倒,15253間被破壞,3人被砸死,7人重傷,95人輕傷。
  “那時候每傢每戶都有一個臨時搭建的窩棚”,文安縣宣傳部的張會普主任回憶說,唐山地震那一年他纔七八歲,地震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當地群衆都不敢回屋裏睡覺,常常是一傢老小都擠在狹窄的窩棚裏。
  歷史往往有着驚人的相似,翻閱文安縣志發現,文安地震災害並不鮮見。
  該縣最早的地震記錄,在晉元康年間,是為“元康四年二月,地震,八月地裂水出殺百餘人”。到了清朝,文安縣內更是地震頻發,經常是“人民頭暈,器物微動”。
  清道光十年(1830年)當地官員承送清廷奏摺曾這樣描述,“自閏四月二十三日以後地常微震。本月初七日又復大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近皆露處或搭席棚棲身,是以並未傷斃人口。”
  而地震部門調出的“河北文安及鄰近區域災害性歷史地震分佈圖”也顯示,歷史上的文安及其鄰近地區係一地震多發地帶。
  預報之難
  或顯偶然的是,上述地震大都發生在北緯36度到40度左右、東經119度到114度左右的區域內。值得一提的是,北緯40度左右,一度被地震研究人員視為恐怖綫。在這條綫上,發生過美國舊金山大地震、日本十勝近海地震、中國海城地震、中國唐山地震……
  但是,截止到目前,地震預報還是一個睏擾全球的世界性難題。1975年2月4日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3級地震,被視為當今世界上唯一一次成功預報的地震。但是,這次地震之所以能夠被成功預報還與它“前震—主震—餘震”的震型不無關係。事實上,當年的地震工作者們正是以此前發生的幾次小地震為先兆,作出臨震預報,從而與更大的傷亡與損失擦肩而過。
  而美國帕剋菲爾德地區,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80年代,整整50年間這裏都明顯地表現出11年或22年的周期性,但當帕剋菲爾德實驗室的科學家們據此在1984年嚮世人發出地震預報時,地震卻神秘地消失了。
  地震發生後,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要求有關地市和部門務必做好震後各項應急工作。地震發生半個小時後,河北省有關部門迅速派出考察組奔赴地震現場,進行震災評估和科學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