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産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 ,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 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 理論分類法將文學 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 ,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 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 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用語言文字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等 文学
文學 之趣味。——蔡元培《圖畫》 學問 胸中又沒文學 文章博學。 孔 門四科之一。《論語·先進》:“德行: 顔淵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語: 宰我 、 子貢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學 : 子遊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學,則有 子遊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註:“弟子因 孔子 之言,記此十人,而並目其所長,分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見。”參見“ 四科 ”。 指儒傢學說。《韓非子·六反》:“學道立方,離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學 之士。”《史記·李斯列傳》:“臣請諸有文學 《詩》《書》百傢語者,蠲除去之。” 泛指文章經籍。《呂氏春秋·蕩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終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雖彊,談雖辨,文學 雖博,猶不見聽。” 唐 韓愈 《上兵部李侍郎書》:“性本好文學 ,因睏厄悲愁,無所告語,遂得究於經傳史記百傢之説。” 清 劉大櫆 《贈張絅儒序》:“餘貧且賤,既一意專攻文學 ,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漢 以來大小之篆章。” 儒生。亦泛指有學問的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竜·時序》:“自 獻帝 播遷,文學 蓬轉。”《明史·隱逸傳序》:“ 明太祖 興禮儒士,聘文學 ,搜求巖穴。” 魯迅 《漢文學 史綱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壯,絀 不韋 ;又漸並兼列國,雖亦召文學 ,置博士,而終則焚燒《詩》《書》,殺諸生甚衆。” 學校,習儒之所。 北魏 酈道元 《水經註·江水一》:“南岸道東,有文學 。始 文翁 為 蜀 守,立講堂作石室於南城……後州奪郡,學移 夷星橋 南岸道東。” 文才;才學。《北史·魏收傳》:“ 收 從叔 季景 有文學 ,歷官著名,並在 收 前。”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德裕 雖丞相子,文學 過人。” 元 武漢臣 《玉壺春》楔子:“據此人文學 ,還在小官之上。”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學 ,而好滑稽,遇機即發。” 特指有關獄訟的文書、文件。《史記·蒙恬列傳》:“ 恬 嘗書獄典文學 。” 司馬貞 索隱:“謂 恬 嘗學獄法,遂作獄官文學 。” 南朝 宋 東觀 設置的四門學科之一。《宋書·隱逸傳·雷次宗》:“時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蓺術,使 丹陽 尹 何尚之 立玄學,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學,司徒參軍 謝元 立文學 ,凡四學並建。”參見“ 四科 ”。 官名。 漢 代於州郡及王國置文學 ,或稱文學 掾,或稱文學 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 三國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學 , 魏 晉 以後有文學 從事。 唐 初於州縣置經學博士, 德宗 時改稱文學 , 宋 以後廢之。 晉 及 隋 唐 時,太子與諸王下亦置文學 。 明 清 廢。 (10).以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現實的藝術。 魯迅 《二心集·“硬譯”與“文學 的階級性”》:“文學 不藉人,也無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還在階級社會裏,即斷不能免掉所屬的階級性。” 郭沫若 《談文學 翻譯工作》:“文學 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文學 ——以語言為手段塑造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起源於人類的生産勞動。最早出現的是口頭文學 ,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面文學 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歐洲傳統文學 理論分類法將文學 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 ,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 作品單獨列出。現代通常將文學 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別。
文學 , 是一種將語言文字用於表達社會生活和心理活動的學科。其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之藝術的範疇。
文學 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文學 是由語言文字組構而成的,開拓無言之境),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稱作體裁)表現和再現一定時期、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由於出版和教育的進步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已經失去其壟斷地位成為大衆文化的一支。産生了所謂的嚴肅文學 和通俗文學 或大衆文學 之分。 西方文學歷史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最早已知道的文學 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蘇美人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特色的文學 。早期作品經常帶着宗教或教誨的目的。說教的規範的文學 從此誕生。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 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 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擡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文學類別 Literature categories 1、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 、書面文學 、網絡文學 三大類;
2、按作者所在的時代分為:古代文學 ,近代文學 ,現代文學 和當代文學 。他們的範圍都是隨着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3、按産生地域分為:歐美文學 ,中國文學 ,日本文學 ,拉美文學 等。
4、按讀者分為:
a、按受衆身份/年齡有兒童文學 ,成人文學 等;
b、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分為嚴肅文學 和通俗文學 或大衆文學 、民間文學 、少數民族文學 、宗教文學 等。
5、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 、紀實文學 、奇幻文學 、報道文學 等。
6、按表達體裁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 、劇本、民間傳說、寓言、筆記小說、野史、童話、對聯和笑話等;其他如史傳、哲理、賦、駢文、小品文、文學 批評、電影、有文字劇情架構的電腦遊戲(含遊戲主機)等
7、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 、現實主義文學 等
以上類別僅僅是一種概括,作為分類的示例,並非全面分類。 1、文學 理論
a、 西方文學 理論
b、中國文學 理論
2、文學 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3、文學 史:外國文學 史和中國文學 史
4、文學 流派、文學 思潮和文學 社團 文学研究
1、文藝美學
2、學藝術
3、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4、文學 思想史
5、文學 批評
6、文學 史:a、現代文學 ;b、近代文學
7、 比較文學
8 、舞蹈文學
9 、衍生文學 中國古典文學 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現代一般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並稱為四大文學 體裁;中國的抒情詩和散文(稱為古文)最早而比較發達。西方則分為詩歌與散文兩個基本類型。敘事詩和戲劇成熟較早,此外小說比較發達。 文學 風格就是作傢創作個性與具體話語情境造成的相對穩定的整體話語特色。文學 風格是主體與對象、內容與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個作傢創作趨於成熟、其作品達到較高藝術造詣的標志。作傢作品風格是文學 風格的核心和基礎,但也包括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等內涵。
文學 風格,是文學 活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具有特徵性的文學 現象。文學 風格主要指作傢和作品的風格,既是作傢獨特的藝術創造力穩定的標志,又是其語言和文體成熟的體現,通常被譽為作傢的徽記或指紋。文學 風格既涉及作傢的創作個性和言語形式,也與時代、民族、地域文化有關係。 四大文學體裁 Four major literary genre 文學 作品的體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
一.中國傳統的“二分法”
所有文本體裁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
依據:文本的外部特點即語言形式因素。
這種分類過於籠統,沒有涉及題材、構思等問題,難以區分文學 文本和非文學 文本,現在已經被廢棄。
二.西方的“二分法”
1.以亞裏斯多德在《詩學》中的的“二分法”為代表,他依據文本模仿現實的手段區分了史詩、戲劇兩大類。由於史詩是通過語言來模仿現實的,不像戲劇那樣有音樂的介入,因此被看作嚴格意義上的文學 類型。至於史詩的語言表現形式,可以是韻文,也可以是無韻的散文。
同樣是二分法,以亞裏斯多德的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論更側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內在特點。
2.二三分法
以亞裏斯多德為代表的二分法沒有提及抒情詩,當抒情詩在文學 中的地位提升以後,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據文學 作品選取題材、構思方式和情感體驗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現手法將各種文學 劃分為敘事類、抒情類、戲劇類的一種方法。
三.
敘事類文學 側重於以客觀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環境景物為題材內容,以摹仿、虛構為構思方式,以具體生動的敘述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和表現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文學 作品。 敘事性是敘事類文學 基本的審美特徵。敘事類文學 包括小說、史詩、敘事詩、故事詩、史傳文學 、報告文學 等。
抒情類文學 是側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觀情思為題材內容,以內心感受和體驗為構思方式,以直接抒發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表現創作主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和體味的文學 作品。抒情性是抒情類文學 的突出的審美特徵。 抒情類文學 主要有抒情詩、抒情散文、散文詩等。
戲劇類文學 是側重於以生活中的矛盾衝突為題材內容,以模擬和再現虛擬的真實為構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為動作和臺詞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法,從而反映創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審美把握的一種文學 作品。
四.四分法
1、我國“四分法”將文學 文本劃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文學 四大類。有的在此基礎上增加影視文學 。
我國四分法是根據文學 文本的外在形態,同時考慮題材選擇、形象塑造形象的特點,以文本的語言特徵、體製篇幅為依據作為劃分文學 體裁的方法。
2、加拿大詩學家弗萊的四分法
他說:“文類的中心原則是相當簡單的,文學 中文類區別的基礎似乎是表現的原則。詞語可以在觀衆前面表演出來,可以在聽衆面前講出來;或者它們可以歌唱出來,或者可以為讀者寫出來。”
(〔加拿大〕諾斯洛普•弗萊《批評的剖析》,陳慧等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頁)
“在觀衆面前表演的詩歌是戲劇;在聽衆前朗誦的則是敘事詩;自己背朝觀衆唱或者吟誦就是抒情詩;而小說則是應安靜地閱讀的。”(〔法〕達維德•方丹《詩學——文學 形式通論》,陳靜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頁)
弗萊的四分法與我國流行的四分法在立論依據與分類結果上並不相同。
傳統的詩是有韻律的文學 作品。它通過詩的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 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麯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相比之下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並結合戲劇,成就很大。例如荷馬史詩,但丁神麯,莎士比亞劇本。
散文是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製的文學 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傢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産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發達的國度。
戲劇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 形式。它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戲劇可以用於舞臺的表演,也可以閱讀。
小說是以虛擬世界為內容的綜合文學 形式。傳統上以散文為主體。莊子:飾小說以幹縣令。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的小說稱為fiction,被稱為散文史詩。小說上接神話傳說,作為後起的文學 形式。由於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現實和人們的思想,成為近代以後主流的文學 形式之一。 作傢、劇作傢、散文傢、小說傢、詩人、文學 批評傢 不同語言或國傢的文學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languages or countries 亞洲文學 :中國文學 、馬新文學 、日本文學
歐洲文學 :英國文學 、德國文學 、希臘文學 、俄羅斯文學
美洲文學 :美國文學 、拉丁文學
(文學 同樣是分民族的.)
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 指的是跨文化與跨學科的文學 研究。
比較文學 是一種文學 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學科中人與人通過文學 進行溝通的種種歷史、現狀和可能。它致力於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並希望相互懷有真誠的尊重和寬容。
文學 的不同含義
(一)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書寫的書籍文獻統稱為文學 。現代專指用語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故又稱“語言藝術”。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將文學 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大類,現代通常分為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影視文學 等體裁。在各種體裁中又有多種樣式。
(二)孔門四科之一。 《論語·先進》:“文學 ,子遊、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貴族子弟的學科。《宋書·雷次宗傳》:“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
(三)指辭章修養。 元結《大唐中興頌序》:“非老於文學 ,其誰宜為?”
(四)官名。 漢代置於州郡及王國,或稱“文學 掾”,或稱“文學 史”,為後世教官所由來。漢武帝為選拔人才特設“賢良文學 ”科目,由各郡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薦者便叫“賢良文學 ”。“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學 ”則指精通儒傢經典的人。魏晉以後有“文學 從事”之名。唐代於州縣置“博士”,德宗時改稱“文學 ”,太子及諸王以下亦置“文學 ”。明清廢。 現代文學期刊 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 《文學 》:1933年 7月 1日在上海創刊﹐由文學 社創辦﹐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第 1捲編輯者署文學 社﹐第2捲至第9捲先後由傅東華﹑鄭振鐸﹑王統照主編。黃源參加了第1捲至第5捲的編輯工作。鄭振鐸﹑茅盾是《文學 》的主要發起人。編輯委員會成員為鬱達夫﹑茅盾﹑鬍愈之﹑洪深﹑陳望道﹑徐調孚﹑傅東華﹑葉紹鈞﹑鄭振鐸。創刊之初魯迅曾是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辦刊的宗旨“在於集中全國作傢的力量﹐期以內容充實而代表最新傾嚮的讀物﹐供給一般文學 讀者的需求。”刊物內容豐富﹑欄目衆多﹐且時有變動﹐較為固定的大致有小說﹑散文隨筆﹑詩歌﹑劇作﹑文學 論壇﹑書評﹑作傢論﹑文學 畫報﹑翻譯﹑世界文壇展望等。其中以刊登名傢的文學 創作﹑文學 理論﹑作傢作品研究為主﹐對新進作傢的作品也經常予以發表和評介。特約撰稿員有魯迅巴金老捨丁玲冰心朱自清許地山王魯彥郭紹虞耿濟之田漢鄭伯奇戴望舒張天翼黎烈文等48人﹐還有許多著名作傢如郭沫若﹑阿英﹑周揚﹑鬍風﹑蹇先艾﹑林語堂﹑瀋從文﹑沙汀﹑艾蕪﹑蕭軍﹑蕭紅﹑臧剋傢﹑吳組緗等也經常為之寫稿﹐撰稿作傢上百人。在創作方面發表過許多有影響的作品。小說如茅盾的《殘鼕》﹑《多角關係》﹑《大鼻子的故事》﹐葉聖陶的《多收了三五鬥》﹑《一個練習生》﹐王統照的《山雨》﹑《秋實》﹐許地山的《春桃》﹑《女兒心》﹐王魯彥的《屋頂下》﹑《鄉下》﹐鄭振鐸的《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鬱達夫的《遲暮》﹑《出奔》﹐巴金的《沉落》﹑《神》﹑《鬼》﹐老捨的《上任》﹑《微神》﹑《我這一輩子》﹐張天翼的《包氏父子》﹑《清明時節》﹐瀋從文的《八駿圖》﹐沙汀的《苦難》﹐艾蕪的《咆哮的許傢屯》﹐蹇先艾的《鄉間的悲劇》﹐吳組緗的《天下太平》﹐端木蕻良的《鷺湖的憂鬱》﹐蔡希陶的《蒲公英》﹐舒群的《沒有祖國的孩子》﹔散文隨筆如魯迅的《我的種痘》﹑《憶韋素園君》﹑《病後雜談》﹑《病後雜談之餘》﹐朱自清的《哀互生》﹑《你我》﹐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勞者自歌》﹐巴金的《旅途隨筆》﹐王魯彥的《父親的玳瑁》﹐瀋從文的《湘西散記》﹔詩歌如王統照的《她的一生》﹑《吊今戰場》﹐臧剋傢的《罪惡的黑手》﹑《中原的胳膀》﹐朱湘的《莊周之一晚》﹔戲劇如洪深的《劫後桃花》(影劇)﹐陳白塵的《金田村》﹑《蘆溝橋之戰》﹐夏衍的《賽金花》﹐李健吾的《梁允達》﹑《老王和他的同志們》等。這些不同體裁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對當時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鬥爭和其他種種社會衝突﹐做了現實主義的真實描繪﹐成為現代文學 史上重要的著作。
《文學 》對中國現代文學 史和作傢作品的研究比較重視﹐在現代文藝報刊中﹐它是發表作傢專論最多的刊物﹐先後刊載過茅盾的《冰心論》﹑《廬隱論》﹑《落花生論》﹐鬍風的《林語堂論》﹐穆木天的《徐志摩論》﹑《郭沫若的詩歌》﹐許傑的《周作人論》﹐蘇雪林的《瀋從文論》等較為重要的論文﹐在作傢研究方面具有開創作用。對丁玲的《母親》﹑王統照的《山雨》﹑艾蕪的《南國之夜》﹑吳組緗的《西柳集》﹑夏徵農的《禾場上》﹑彭傢煌的《喜訊》﹑周文的《雪地》﹑萬迪鶴的《達生篇》﹑蔡希陶的《蒲公英》﹑曹禺的《日出》﹑臧剋傢的《烙印》﹑艾青的《大堰河》等都作了比較中肯﹑及時的評介。《文學 》對新文學 運動和創作實踐方面的問題﹐發表過魯迅的《又論“第三種人”》﹑《論諷刺》﹑《“文人相輕”》(一至七論全文)﹑《“題未定”草》(一至三)﹐周揚的《現實主義試論》﹑《典型與個性》﹐鬍風的《現實主義底一“修正”》等文﹐著重從作傢對現實的態度﹑創作與現實的關係上作了理論剖析。鬱達夫﹑金兆梓﹑適夷﹑鬍秋原﹑杜衡﹑瀋起予等筆談《五四文學 運動之歷史的意義》﹐阿英的《中國新文學 的起來和它的時代背景》﹐茅盾的《新文學 前途有危機麽﹖》﹑《論初期白話詩》﹑《敘事詩的前途》﹐朱自清的《新詩雜話》﹑《新詩歌旬刊》﹐屈軼的《新詩的蹤跡與其出路》﹐陳雨門的《中國新詩的前途》﹐張庚的《中國舞臺劇的現階段》﹐洪深的《一九三三年的中國電影》等文﹐就中國新文學 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文章對研究中國現代文學 的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文學 》還於1934年 7月出了“文學 一周年紀念特輯”──《我與文學 》。有茅盾﹑巴金﹑鄭伯奇﹑鬍風﹑葉紫﹑艾蕪﹑瀋從文﹑卞之琳等59人撰稿﹐寫下了他們各自同文學 的關係和“親切體驗”﹐“成為文學 史的珍貴資料”(《我與文學 ‧引言》)。1935年 7月又出了“文學 二周年紀念特輯”──《文學 百題》﹐有蔡元培﹑魯迅﹑茅盾﹑葉紹鈞﹑朱自清﹑鬱達夫﹑洪深﹑阿英﹑鬍風﹑豐子愷等60人撰稿﹐從多種角度簡要介紹了有關文學 特性﹑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學 體裁﹑文學 流派﹑創作方法等文學 知識(上海書店於1981年復印了上述兩個特輯)。1936年11月﹑12月曾編刊“魯迅先生紀念特輯”(一)﹑(二)﹐茅盾﹑鄭振鐸﹑王統照﹑傅東華﹑鬱達夫﹑鄭伯奇﹑夏丏尊﹑歐陽凡海﹑力群等撰文作畫﹐悼念這位新文學 奠基人的逝世﹐開展學習和研究魯迅的活動。
《文學 》也註意到對中國古典文學 的研究﹐刊載過郭沫若的《屈原時代》﹐鄭振鐸的《談金瓶梅詞話》﹑《〈西遊記〉的演化》﹐顧頡剛的《明俗麯琵琶詞》﹐陳子展的《兩宋詞人與詩人與道學家》等﹐1934年6月還出了一期“中國文學 研究專號”﹐收有郭紹虞的《中國詩歌中之雙聲疊韻》﹐朱自清的《論“逼真”與“如畫”》﹐吳晗的《歷史中的小說》等論著。
《文學 》對外國文學 作品和文學 理論的翻譯介紹也較重視﹐譯載過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高爾基﹑安徒生﹑海涅﹑席勒﹑濟慈﹑雨果﹑羅曼‧羅蘭﹑惠特曼﹑馬剋‧吐溫等著名作傢的代表作品﹑理論著作以及評介他們的文章﹐還出過“翻譯專號”﹐“弱小民族文學 專號”﹑“一九三五年世界文人生卒紀念特輯”﹑“屠格涅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特輯”﹑“高爾基紀念特輯”等。這些譯著和資料記載了中國現代文學 同外國文學 的密切關係。
《文學 》是在30年代初期﹐《小說月報》停刊﹐“左聯”機關刊物屢遭查禁的情況下創辦的﹐成為左翼作傢﹑進步作傢發表創作的陣地。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導傾嚮是貫徹始終的。1937年8月1日92號出版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文學 》減縮篇幅﹐於同年11月10日出至94號停刊。《文學 》每6號合為1捲﹐共出952號﹐是30年代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學 期刊。 文學的精神性價值 Spiritual value of literature 文學 除了擁有外在的、實用的、功利的價值以外,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擁有內在的、看似無用的、超越功利的價值,既精神性價值。
關於精神,可以有諸多不同的定義。我們一般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界定精神這一概念的:它是人內在的一種意嚮性存在,是人的理性與感性諸多心理因素的有機統一,是人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因而,精神的價值不同於物質的價值,它是內在的、本體的、不斷超越自身的。文學 藝術的創造活動是文學 藝術傢的精神活動,文學 作品屬於人類的精神産品,文學 藝術的接受鑒賞也屬於人們的精神領域的活動,所以,文學 藝術的精神性價值應當是其自身最為內在的、基本的價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國現象學學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藝術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構成其價值的確定的特性”,那就是藝術的精神性價值的特性,即它並不以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服務的手段,那麽他就無法理解藝術。這些價值是作為存在於作品之中,作為被包含在藝術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們體驗的。”
藝術,在履行自己的種種“服務”職責時,反而已經忘記了什麽是它自己,而我們在擁有過多“藝術作品”時卻失落了“藝術的精神”。
藝術,並不僅僅是工具,甚至也並不總是“作品”。但是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態度,生活的內涵,是生命賴以支撐的精神。
附錄: 歷年諾貝爾文學 奬獲得者 Nobel laureate over the years ---------------更符合西方主流價值觀點的作品,非主流的則沒有上榜!由指定人員評定
1901年 蘇利·普呂多姆(1839~1907)法國詩人。主要詩作有《命運》,散文《詩之遺囑》和《論美術》等。1901年作品《孤獨與深思》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惠的實證”
1902年 特奧多爾·蒙森(1817~1903)德國歷史學家。主要詩作有五捲本《羅馬史》等,並主編16捲《拉丁銘文大全》。1902年作品《羅馬風雲》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今世最偉大的纂史巨匠,此點於其巨著《羅馬史》中表露無疑”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鬆(1832~1910)挪威戲劇傢、詩人、小說傢。主要作品有劇作《皇帝》、《挑戰的手套》,詩集《詩與歌》等。1903年作品《挑戰的手套》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1904年 弗雷德裏剋·米斯塔爾(1830~1914)法國詩人。主要作品有詩作《黃金島》《普羅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金島》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他的詩作藴涵之清新創造性與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實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質樸精神”
何塞·埃切加賴(1832~1916)西班牙戲劇傢、詩人。主要作品有《偉大的牽綫人》《不是瘋狂,就是神聖》等。1904年作品《偉大的牽綫人》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它那獨特和原始風格的豐富又傑出,作品恢復了西班牙喜劇的偉大傳統”
1905年 亨利剋·顯剋維支(1846~1916)波蘭小說傢。主要作品有《第三個女人》《十字軍騎士》等。1905年作品《第三個女人》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歷史小說寫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年 喬祖埃·卡爾杜齊(1835~1907)意大利詩人、文藝批評傢。主要作品有詩集《青春詩》、長詩《撒旦頌》、專著《意大利民族文學 的發展》等。1906年作品《青春詩》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不僅是由於他精深的學識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為了頌揚他詩歌傑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創作氣勢,清新的風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年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1865~1936)英國小說傢、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營房謠》《七海》,小說集《生命的阻力》和動物故事《叢林之書》等。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這位世界名作傢的作品以觀察入微、想象獨特、氣概雄渾、敘述卓越見長”
1908年 魯道爾夫·歐肯(1946~1926)德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大思想傢的人生觀》、《人生的主義與價值》、《人與世界--生命的哲學》等。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筆》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阔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1909年 西爾瑪·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童話《騎鵝旅行記》等。1909年作品《騎鵝旅行記》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貴的理想主義、豐富的想象力、平易而優美的風格”
1910年 保爾·約翰·路德維希·馮·海塞(1830~1914)德國作傢。主要作品有劇本《拜爾堡》,小說《驕傲的姑娘》、《特雷庇姑娘》、《尼瑞娜》等。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表揚這位抒情詩人、戲劇傢、小說傢以及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傢,在他漫長而多産的創作生涯中,所達到的充滿理想主義精神之藝術至境”
1911年 莫裏斯·梅特林剋(1862~1949)比利時劇作傢、詩人、散文傢。主要作品有劇作《盲人》、《青鳥》、散文集《雙重的花園》、《死亡》、《螞蟻的生活》等。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文學 上多方面的表現,尤其是戲劇作品,不但想象豐富,充滿詩意的奇想,有時雖以神話的面貌出現,還是處處充滿了深刻的啓示。這種啓示奇妙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弦,並且激發了他們的想象”
1912年 蓋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國劇作傢、詩人。主要作品有劇作《日出之前》、《沉鐘》等。1912年作品《群鼠》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欲以表揚他在戲劇藝術領域中豐碩、多樣的出色成就”
1913年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印度詩人、社會活動傢主。主要作品有詩作《吉檀迦利》,小說《兩畝地》、《沉船》等。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饑餓石頭》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那至為敏銳、清新與優美的詩;這詩出之於高超的技巧,並由於他自己用英文表達出來,使他那充滿詩意的思想業已成為西方文學 的一部分”。
1914年未頒奬。
1915年 羅曼·羅蘭(1866~1944)法國作傢、音樂評論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巨著《約翰·剋利斯朵夫》,傳記作品《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等。1915年作品《約翰—剋利斯朵夫》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文學 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時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
1916年 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1940)瑞典詩人、小說傢。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小說《查理士國王的人馬》等。 1916年作品《朝聖年代》獲諾貝爾文學 奬 。獲奬理由: “褒奬他在瑞典文學 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年 卡爾·耶勒魯普,丹麥作傢。主要作品有詩集《我的愛情之捲》;小說《明娜、》《磨房血案》、《已為生命而熱》等。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因為他多樣而豐富的詩作——它們藴含了高超的理想”
亨利剋·彭托皮丹,丹麥小說傢。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去翳》;長篇小說《樂土》三部麯:《幸運的彼爾》、《守夜》、《死者的王國》和《人的樂園》等。1917年作品《天國》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對當前丹麥生活的忠實描繪”。
1918年未頒奬。
1919年 卡爾·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詩人、小說傢。主要作品有史詩《奧林匹亞的春天》、《受難的普羅米修斯》等。1919年作品《奧林比亞的春天》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特別推崇他在史詩《奧林帕斯之春》的優異表現”。
1920年 剋努特·漢姆生(1859~1952)挪威小說傢、戲劇傢、詩人。主要作品有小說《饑餓》、《牧羊社》、《大地碩果》等。 1920年作品《大地碩果—畜牧麯》獲諾貝爾文學 奬 。獲奬理由: “為了他劃時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長》”。
1921年 阿納托爾·法郎士(1844~1924)法國作傢、文學 評論傢、社會活動傢。主要作品有小說《苔依絲》、《企鵝島》、《諸神渴了》等。1921年作品《苔依絲》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他輝煌的文學 成就,乃在於他高尚的文體、憐憫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個真正法國性情所形成的特質”。
1922年 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斯(1866~1954)西班牙作傢。主要作品有劇本《別人的窩》、《利害關係》、《熱情之花》等。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以適當方式,延續了戲劇之燦爛傳統”
1923年 威廉·勃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詩人、劇作傢。主要作品有詩作《當你老了》、《麗達與天鵝》等。1923年作品《麗達與天鵝》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那永遠充滿着靈感的詩,它們透過高度的藝術形式展現了整個民族的精神”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1868~1925)波蘭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捲本長篇小說《農民》等。1924年作品《福地》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我們頒奬給他,是因為他的民族史詩《農夫們》寫得很出色”
1925年 喬治·蕭伯納(1856~1950)愛爾蘭戲劇傢。共完成51個劇本。主要作品有《聖女貞德》等。1925年作品《聖女貞德》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激動性諷刺,常涵藴着一種高度的詩意美”
1926年 格拉齊亞·黛萊達(女)(1871~1936)意大利作傢。主要作品有小說《鴿子與老鷹》、《橄欖園的火災》、《母親》、《孤獨者的秘密》、《飛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惡之路》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國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時間與自由意志》、《創造進化論》、《道德與宗教的兩個起源》等。1927年作品《創造進化論》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因為他那豐富的且充滿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光輝燦爛的技巧”
1928年 西格裏德·溫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傢。主要作品有小說《珍妮》和三部麯《勞倫斯之女剋裏斯丁》燈。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獲諾貝爾文學 奬 。獲奬理由: “主要是由於她對中世紀北國生活之有力描繪”
1929年 保爾·托馬斯·曼(1875~1955)德國作傢。主要作品有小說《布登勃洛剋一傢》、《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那在當代文學 中具有日益鞏固的經典地位的偉大小說《布登勃洛剋一傢》。”
1930年 辛剋萊·劉易斯(1885~1951)美國作傢。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羅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充沛有力、切身和動人的敘述藝術,和他以機智幽默去開創新風格的才華”
1931年 埃利剋·阿剋塞爾·卡爾費爾德(1864~1931)瑞典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荒原與愛情》、《秋天的號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愛情》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詩作的藝術價值上,從沒有人懷疑過”
1932年 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英國小說傢、劇作傢。著有長篇小說《福爾賽世傢》三部麯、《現代喜劇》三部麯和劇本《銀匣》等。1932年作品《有産者》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為其描述的卓越藝術——這種藝術在《福爾賽世傢》中達到高峰”
1933年 伊凡·亞歷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傢。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1934年 路伊吉·皮蘭德婁(1867~1936)意大利說傢、戲劇傢。一生創作了40多部劇本。主要劇作有《誠實的快樂》、《六個尋找劇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尋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尋找自我》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他果敢而靈巧地復興了戲劇藝術和舞臺藝術”
1935年未頒奬。
1936年 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劇作傢。主要劇作有《天邊外》、《安娜·剋利斯蒂》、《無窮的歲月》和自專性劇作《長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邊外》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劇作中所表現的力量、熱忱與深摯的感情——它們完全符合悲劇的原始概念”
1937年 羅傑·馬丁·杜·加爾(1881~1958)法國小說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蒂伯一傢》8捲:《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傢》獲諾貝爾文學 奬 。獲奬理由: “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伯一傢》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年 賽珍珠(珀爾·塞登斯特裏剋·布剋)(女)(1892~1973)美國作傢。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麯:《大地》《兒子們》《分傢》《母親》《愛國者》《竜種》等。1938年作品《大地》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她對於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和真正史詩氣概的描述,以及她自傳性的傑作”
1939年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神聖的貧睏》、《少女西麗亞》、《夏夜的人們》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描繪兩樣互相影響的東西——他祖國的本質,以及該國農民的生活時——所表現的深刻瞭解與細膩藝術”
1940年-1943年未頒奬。
1944年 約翰尼斯·延森(1873~1950)丹麥小說傢、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係列小說《漫長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國》《諾尼亞·葛斯特》《奇姆利人遠征》和《哥倫布》;詩集《世界的光明》、《日德蘭之風》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籍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象,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詩》,詩集《絶望》、《柔情》、《有刺的樹》、《葡萄區榨機》等。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她那由強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詩,已經使得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徵”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剋努爾普》、《德米爾》、《席特哈爾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他那些靈思盎然的作品——它們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創意和深刻的洞見,一方面象徵古典的人道理想與高尚的風格”
1947年 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傢、評論傢。主要作品有小說《梵蒂岡的地窖》、《窄門》、《田園交響麯》、《偽幣製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麯》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為了他廣泛的與有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並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1948年 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傢、批評傢。主要作品有詩作《普魯弗洛剋的情歌》、《荒原》、《四個四重奏》;論著《傳統與個人才能》、《批評的功能》、《詩與批評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對於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1949年 威廉·福剋納(1897~1962)美國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我彌留之際》、《押沙竜,押沙竜》等。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因為他對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和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1950年 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主要作品有《數學原理》、《哲學問題》、《教育與社會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 》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表彰他所寫的捍衛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種多樣意義重大的作品”
1951年 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傢、小說傢。主要作品有詩集《天才》;劇本《瘋人院裏的仲夏夜之夢》;小說《侏儒》、《大盜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作品中為人類面臨的永恆的疑難尋求解答所表現出的藝術活力和真正獨立的見解”
1952年 莫裏亞剋 F. Mauriac 法國作傢。 小說:《黛萊絲·苔斯蓋魯》。戲劇方面,莫裏亞剋發表有《阿斯摩泰》、《不為人愛的人們》、《地上的火焰》等劇本。還寫有回憶錄《內心回憶錄》、《內心回憶新錄》和《政治回憶錄》等。1952年憑藉《愛的荒漠》獲得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是“因為他在他的小說中剖析了人生的戲劇,對心靈的深刻觀察和緊湊的藝術》。”
1953年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傢、歷史學家、傳記作傢。曾任英國首相。主要作品有《馬拉坎德遠征記》、《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英語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 奬 。獲奬理由: “由於他在描述歷史與傳記方面的造詣,同時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演說。”
1954年 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傢。主要作品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爾鳴》、《老人與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
1955年 赫爾多爾·奇裏揚·拉剋斯內斯斯(1902~)冰島作傢。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沙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長篇歷史小說3捲《冰島鐘聲》等。1955年作品《漁傢女》獲諾貝爾文學 奬。獲奬理由: “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 技巧更加瑰麗多姿”
世界著名文學 作品
遜漂流記 百年孤獨
織田信長 豐臣秀吉
挪威的森林 老人與海
好兵帥剋 伊豆的舞女
永遠占有 情書
廊橋遺夢 好風長吟
吻公主 與狼共舞
阿甘正傳 變形記 教父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驚世未了緣 行孝小事也(中國 林澤罡)
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名著示例
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與海》,美國作傢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聖地亞哥是一位老漁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 小說以寫實手法展現了捕魚老人聖地亞哥在重壓下仍保持的優雅風度,這種精神上永遠不可戰勝者成為文學 史上最著名的"硬漢"形象之一。對於《老人與海》這本被譯成幾十種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認為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中華文學發展史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一、 詩歌
我國最早出現的一種文學 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一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仍屬古體詩的範圍。
2、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絶句兩類。
3、律詩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一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4、絶句
近體詩的一種體式,分五絶和七絶,四句一首,一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5、楚辭
詩歌的一種體式,因産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産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製,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一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麯""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麯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
二、賦
本為一種文學 的表現手法,為《詩經》"六義"之一,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製。成為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講究鋪陳,重視詞藻、對偶、押韻的文體。以鋪敘事物為主的是"大賦",以抒情為主的叫"小賦",接近於散文的稱"文賦"。
它有別於今天的散文標題的"賦",已不是鋪陳的字眼,而是"贊""頌"意。
古人"辭""賦"合稱,是因二者都體形靈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為主,且允許有錯落參差;從風格上看,都講究文采,多用鋪張手法。二者的區別是:"辭"在句中或結尾多用"兮"以調節音節,而"賦"則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韻文中夾雜完全不押韻的散文語句。
三、駢體文
是以雙句(即儷偶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與散文相對的一種韻文。最大特點是,全文用對偶句組成,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對稱,詞性、詞義相互合對。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起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唐初仍沿習此,到韓、柳繼起後,這種文體纔衰落。
和韓、柳倡導的古文相比,古文講"氣勢",駢文講"氣韻";古文講通暢,駢文講含蓄;古文講古樸,駢文講典麗。
四、詞
古代適合合樂歌唱而産生的一種新詩體,(即"倚聲填詞")。又叫"麯子詞""長短句""樂府"等。
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的麯調名(麯牌),它規定了可供演唱的詞的音樂,也規定了作為歌詞的"詞"的字數、句數、韻數、韻位等。大部分都分為片(段),"片"也叫"遍"或"闋",是音樂唱完一遍的意思。
詞概括樂調長短,分為小令、中調、長調(慢詞)。
詞遠在梁代時已有雛形,晚唐定型,盛於宋朝。
五、小說
文學 作品的一大樣式。通過描寫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塑造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廣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
中國小說淵源於古代神話傳說,經歷了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和"五四"現代小說的發展過程。
按篇長短可分為長篇、中篇、短篇;按內容不同分為社會小說、神話小說、歷史小說、科學小說和偵探小說。
1、志怪小說
指我國漢魏六朝的談鬼神怪異的一種舊小說。起源於古代神話和傳說。如《搜神記》。
2、軼事小說
用於記敘魏晉以來崇尚清談的知識分子的狂放傳聞和軼事是一種小說。
3、傳奇小說
是一種情節多奇、神異的古典小說。一般指唐、宋人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是元、明、清三代小說、戲劇作傢吸取題材的寶庫。其源出於六朝"志怪"。
4、話本小說
指宋元說話藝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語言把小說、講史的內容記錄下來自己備忘或為傳授別人。後成為小說的一種樣式,即話本小說。它標志着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
(擬話本小說)
5、章回小說
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一種樣式。是在講史、話本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分章敘事的小說。
特點是概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矛盾衝突的段落,劃分為若幹回,並多用對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內容。每回開頭常有詩詞。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內容,以便銜接本回內容;每回結尾,多在情節高潮時戛然而止留下懸念。
6、譴責小說
以揭露社會弊病,並對封建官場和社會的種種病態進行鞭笞與譴責的一類小說的總稱。産生於辛亥革命前後。
7、演義小說
舊體長篇小說的一種,。概括史書、傳說,用近代口語鋪敘成文。是由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現代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 體裁。
散文的特點是取材廣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不受韻律限製,表達含蓄,意味深長。
按內容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
記敘散文--以記人、事敘、狀物、寫景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過對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記敘描寫,達到托物詠志、寓情於物的目的。常用象徵手法表達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導人們去追思和聯想。
議論散文--說理往往藉助於事例的簡述,形象的描繪和感情的抒發來進行。不需要邏輯推理,和嚴密的論證。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寫的散體文,別於駢文而言。唐韓愈反對魏晉以來駢儷的文風,提倡先秦漢代所普遍使用的散體文,並稱散體文為古文,後用為散文的專稱。
2、記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遊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 文體裁。
④記……事: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⑤筆記:古代以記事為主的篇幅短小,內容豐富的文體。《夢溪筆談》。
3、古議論文體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議論文體。《原君》(黃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議論文體。
③說:是古代用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馬說》《師說》
④論:古代析理推論的議論文體。《六國論》
4、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屬議論文體
①疏:是臣下嚮皇帝分條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稱奏章、奏議。《論積貯疏》(賈誼)
②表: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文體。《陳情表》(李密)
③策:科舉考試問之於策而令應舉者作答被稱之為策問的文體。
④諷諫:古代用比喻暗示一類的方式委婉規勸別人接受下級意見的文體。《鄒忌諷齊王納諫》
5、序、跋
6、贈序
古代文體之一,是為贈別而寫的。《送東陽馬生序》
7、史傳
①本紀:傳記的一種,專門記述帝王事跡。
②世傢:主要敘述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跡。
③列傳:用於記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跡,也有用來記載少數民族和其他國傢歷史的。
8、報告文學
散文中的一種新興樣式,是特寫、文藝通訊等的總稱。運用文學 的表現手法,迅速及時的報道社會生活中人們關心的事物,具有新聞性、形象性和政論性的特點。被稱為文藝戰綫上的"輕騎兵"。
中國報告文學 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誰是最可愛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戲劇
綜合性舞臺藝術,是藉助文學 、音樂、舞蹈、美術、雕塑、建築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
在中國,戲劇是戲麯、話劇、歌劇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在西方指話劇。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
戲劇的語言包括對白、獨白;舞臺說明。
戲劇的結構:獨幕、多幕。
分類:按作品類型分有悲劇、喜劇、正劇;按題材分有歷史劇、現代劇、童話劇;按結構分有獨幕劇、多幕劇。
1、元雜劇
包括散麯和雜劇。
1)散麯
元代興起的一種新形式的韻文,是在金"俗謠俚麯"的基礎上發展成長起來的。分小令、套數二種。
小令是一支單調的麯,簡短精練,在格律上不像詞那樣嚴格,常用以抒情寫景,如元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套數是由兩支以上的麯子按照一定的規則聯綴起來的組麯,又叫"散套""套麯"。全套必須屬於同一宮調。套數可用於敘述較完整的情節、事跡或夾議論,如元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
2)雜劇
是包括音樂、歌舞的綜合藝術。分麯詞、賓白、科迅三部分。
麯詞由散麯中的套麯組成,供演員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獨唱,其他演員衹有對白。科迅是動作、表情。
結構:"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說明或介紹人物,聯繫情節的。折是音樂組織的單元,也是故事情節發展的自然段落。
元雜劇的角色:"末""旦"等。
文學 批評與80後文學
80後文學 急需文學 批評的引領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一度甚囂塵上的70後文學 ,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歸於沉寂,繼之而起的80後文學 在新世紀文壇上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也引發了持久的爭議。事實上,這種以作傢的年齡階段概括和劃分文學 群體特徵的做法,與以時間或政治事件概括和劃分文學 史一樣,顯示了文學 批評研究及話語的無力。我們的文學 思維和批評觀念幾乎完全被20世紀西方文學 批評所籠罩,而這些批評方法並不能有效地統攝新生代個性化、多元化的文學 現象;於是,出版商與媒體合謀,將傳統文學 批評擠出了80後文學 的狂歡場域。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出版商與媒體對80後文學 的青睞與推崇,並非基於對80後寫作的文學 意義的認同,而是將目光瞄嚮了其背後的龐大的文化市場和強大的消費能力。以韓寒、郭敬明、張悅然、李傻傻、春樹、鬍堅、孫睿、鞏玟語、小飯等為代表的80後作傢在圖書市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卻始終沒能得到主流文學 批評界的認可。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被市場裹挾的80後文學 依托着市場運作的強大動能,撇開主流文學 批評的規訓,遊離於主流文學 體製之外,呈現出非常規發展的狀態。
很多80後寫手們在“出名要趁早”的現實利益驅動下,浮躁心理和逐利欲望過早地淹沒了對文學 精神的內在追求,而淪為出版商的盈利工具。其中,抄襲和模仿之風的蔓延,同質化趨嚮和模式化寫作,不但極大地抹殺了80後創作的文學 成就,而且阻礙了他們的創造精神的發展,同時也表明生活與體驗的匱乏是80後作傢的普遍問題。媒體炒作的強勢與便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了80後作傢們對文學 性的進一步探索與追求。如果說80後寫手模仿他人、迎合炒作、親和受衆的做法,是市場化運作的客觀需要的話,部分80後作傢對純正文學 立場和高貴文學 理想的棄守,對藝術個性、原創性、思想深度的放棄則不能不令人堪憂。與之相對應的,主流文學 批評界對80後文學 的態度冷漠與曖昧,更多的批評傢采取了一種高高在上、冷眼旁觀的態度。80年代後文學 急需文學 批評的引領,真正需要的是嚴肅而有效的、有指導意義的有分量的批評文章。文學 批評的缺席和失語表明了經歷了市場洗禮的80後文學 急需建立一個完整而健全的文學 生態環境。
80後文學 自身的發展需要,都強烈地呼喚80後文學 批評傢的崛起。在當前的大學中文係裏,存在着大量的80後準批評傢,他們與80後作傢們有着共同的時代記憶、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思維方式和思想基礎,他們對80後文學 所集中表現的題材和生活,有着真切的生命經歷和鮮活的情感體驗,因之更容易切入到80後文學 本體的深層次肌理,更有可能探尋和闡釋80後文學 的價值和文學 意義。
守望“後青春文學 ”
80後文學 的起始和源出其實是青春寫作,即13歲至19歲的中學生們,在青春期的迷惘與躁動之下,選擇了文學 作為宣泄情感、緩釋壓力、排遣孤寂、交流思想、施展才華的精神傢園。可以說青春資源是80後文學 最重要乃至唯一的寫作資源,80後作傢們的青春期體驗與前輩們所形成的巨大斷裂,成就了他們對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表達。然而10年過去了,曾經青澀單純的少年們如今大多走出校園,步入社會。80後早已不再是單純、幼稚的代名詞。
正像在前不久的抗震救災中,80後的優異表現改變了全社會以往對80後缺乏社會責任感、欠缺行動力、心理素質差等等負面認識一樣,逐漸走嚮成熟的80後文學 內部也正在發生着根本性的變化,80後作傢的逐漸分化使得80後文學 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當80後文學 作為一個代際命名,其文學 概括性正在逐漸散失,那麽用“後青春文學 ”來描述當下80後文學 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似乎更具學理的合法性。與前期主要依托網絡寫作、商業出版、文學 市場的發展模式不同,當下的“後青春文學 ”呈現出對主流文學 的價值一定程度的認同和嚮傳統文學 發展軌跡的歸併趨勢。2007年,以張悅然為代表的10名80後作傢加入中國作協,以及大量80後作傢入學魯迅文學 院可以作為這一跡象的標志;尤其是近兩年,傳統的文學 期刊也開始大量發表80後作傢的作品,更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種趨勢。既往印象中的80後作傢群已漸不復存在,很多偶像派寫手或固守商業化寫作模式,或逐漸淡出文壇,更多的不為人知的年輕作者突破了商業文學 機製的遮蔽逐漸浮出水面。堅守文學 理想的青年作傢已經或正在摘掉青春的面具,轉而尋求對更為深遠遼闊的生活場域的展示和對更為深沉高遠的思想境界的建構。伴隨着青年作傢的成長、成熟,“後青春文學 ”的生活表現領域將更為闊大,情感體驗更為微妙復雜,思想主題更為深刻,“後青春文學 ”將逐漸滲透進並融入新世紀的中國文學 ,並展示其獨特的文學 本體意義。 wenxue
文學
藝術的基本樣式之一,亦稱語言藝術。它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和手段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生活,表現人們的精神世界,通過審美的方式發揮其多方面的社會作用。
文學 概念的演變 “文學 ”一詞在中國古籍中早已有之,但其含義與現代美學中專指語言藝術的概念不同。在先秦時代,“文學 ”兼有“文章”、“博學”兩重意義,即將現代所說的文學 、哲學、歷史等都囊括在“文學 ”之中。至兩漢,人們開始把“文”與“學”、“文章”與“文學 ”區別開來,稱有文采的、富於藝術性的作品為“文”或“文章”,而把學術著作叫做“學”或“文學 ”──這與現代所說“文學 ”一詞的含義差別很大。到了魏晉南北朝,一方面許多人仍然沿用漢代的說法,把現代所說的文學 稱為“文章”,把現代所說的學術稱為“文學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開始在同一種意義上來使用“文學 ”和“文章”,即把這兩個詞都用來表示現代所說的文學 ,而將學術著作另外稱為“經學”、“史學”、“玄學”等等。但到了唐、宋時期,由於強調“文以明道”或“文以載道”,以至出現了重道輕文的傾嚮,於是又不大重視“文”與“學”的區別,重新把“文章”與“博學”合為一談,“文學 ”一詞又成了一切學術的總稱。一直到清代,“文學 ”一詞通常都是在這種意義上被使用的。如清末民初的學者章炳麟在《文學 總略》一文中就說:“文學 者,以有文字著於竹帛,故謂之文,論其法式,謂之文學 。”文學 作為專指語言藝術的美學術語,在中國是20世紀初、特別是“五四”新文學 運動以後纔被確定下來,並被廣泛使用的。自此,“文學 ”這個概念纔比較嚴格地排除了非藝術的含義,而成為藝術的一種樣式的名稱。
在西方,“文學 ”〔拉丁文為lit(t)eratura〕這個詞也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文學 是指用語言文字記錄下來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人的思維的一切作品;狹義的文學 即指語言藝術。作為專指語言藝術的“文學 ”這個術語,衹是在近代、特別是18世紀之後纔取代了以前的“詩”、“詩的藝術”的術語而被廣泛使用的。
人們對文學 性質特徵的認識過程 文學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精神現象,當它應社會的必然要求而産生(見文學 的起源)以後,它就按照一定的客觀規律,經歷着自身的發展過程(見文學 的發展)。而且,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在階級社會中)、不同民族的文學 ,通常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例如,漢賦這種文學 形式在中國漢代産生、繁榮以及後來隨社會發展而衰落,史詩這種文學 形式在古希臘時代産生、興盛以及後來隨社會發展而消亡,都有它們的歷史的和社會的必然性,並帶有各自的民族特點。封建時代、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學 同社會主義時代的文學 之間,既有某種歷史繼承關係,又有時代的、階級性質的區別,也都可以找出其內在根據。
隨着文學 的産生和發展,人們對文學 的性質和特徵也有了逐步深入的認識和把握。在人類社會的童年時代,人們對文學 現象(或者說在當時衹是混沌一體的諸意識現象中的文學 因素)的認識自然是幼稚和粗疏的,往往把文學 (以及其他藝術現象)視為神的賜予。後來,隨着社會的進步,文學 自身的發展,以及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學 乃是人類活動的産物,是一種社會精神現象。在中國先秦時代,雖然人們還把文學 同學術混在一起;但對當時文學 的主要形式詩歌的性質,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尚書·虞書·舜典》中就有所謂“詩言志”的說法(見言志與緣情)。稍後,孔子論述了詩歌“興、觀、群、怨”的社會作用。荀子註意到了詩歌及音樂“入人”、“化人”的審美力量。漢代的《詩大序》和 : piece of literary, musical or artistic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n.: coprology, hellenist, impressionism, letter, literature, maecenas, parnassus, stuff, learning, knowledge, literature as a profession or an academic study adj.: classic n. littérature 文學 研究藝術創作 文學 鄉漢字 文字 語言 語文 草業百科 詞語 詞典 漢語 油畫 百科辭典 俗語 廣東地方話 歌麯 光良 Jiano 音樂 樂器 藝術 西方音樂史 人物 作傢 翻譯傢 歷史學家 百科大全 詩歌 唐代 文化藝術 語文知識 國學 李商隱 唐詩 名篇 冷笑話 更多結果...
文學1 文學家 天文學 語文學 古文學 純文學 水文學 俗文學 人文學 新文學 地文學 文學性 文學界 文學院 文學等 韻文學 文學的
傳說 詩歌 小說 詞語 故事 語文文學 寫作 古文 經典著作 民間文學 網絡文學 文學 評論傢文學 寫作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