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朋剋: 也稱電腦朋剋,原名為cyberpunk。首先瞭解一下朋剋的來源,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們不滿現實,意圖反抗。但他們不再試圖推翻什麽、建立什麽,而是尋求個體的獨立、嘲弄統治者、嘲弄整個制度。於是搖滾樂誕生了一個新的流派╠╠朋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傢群體也出現了,他們和搖滾樂的回歸有極為相似的背景和動機。這些作傢把目光投嚮60、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係列新科學:控製論、信息論、計算機/網絡、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獨特的科幻文學流派數字朋剋。cyberpunk一詞最早出現在布魯斯•貝斯剋1983年11月發表於科幻雜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說《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的編輯加德納•多佐伊斯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了回顧性的文章《新的熱點作傢》,纔將這一類作品稱為“cyberpunk”。一般認為,cyberpunk一詞由表示“控製論(cybernetics)”的cyber與表示搖滾樂流派的punk組合而成。這個詞覆蓋的範圍不僅在於計算機領域,還包括控製論、信息論和生物工程等,統稱為數字朋剋。黑客帝國就是典型數字朋剋的代表。
在數字朋剋作傢看來,總存在一個係統在統治民衆的生活,這種係統總是依靠某種特定的技術來實現統治,如通過洗腦、假肢、剋隆、遺傳工程等方式,這種技術會擴展人機合體。人成為機器的一部分,這便是cyber的含義。在任何文化體係中,總有一些人生活在社會邊緣。如罪犯、流浪漢、夢想傢或衹是單純尋求興趣愛好的人。數字朋剋作品關註這些人,通常顯示他們是如何把係統的那種統治技術變成他們自己的工具,這便是punk的含義。這提醒我們,在關註數字朋剋中計算機/網絡的內容時,不能忘記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這不是計算機領域的英雄史詩,這是平民的、個人主義的、玩世不恭的個人體驗。
隨着時間的演變,電腦朋客通常指那些着迷於電腦的反文化分子。他們喜歡在電腦上製造小型,有時則是大型的惡作劇,藉此鍛煉自己的對抗技能,以示對流行秩序的反抗。一些黑客喜歡把自己叫做“電腦朋剋”,但像“黑客”本身一樣,“電腦朋客”今天也越來越多地被等同於電腦罪犯了(註意:從中文意義上來講電腦朋剋和數字朋剋實際上是有區別的,通常電腦朋剋是指電腦犯罪,數字朋剋指的是一種文化,多用於科幻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