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敬敷書院投訴電話安慶市旅遊投訴電話:0556-5542742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安慶師範學院大門內右側,有一片青瓦紅柱磚地花窗的老房子,四進八棟平房由一長達七八十米的長廊聯成一體,這就是安徽僅存的古代學校,安慶市文物保護對象--敬敷書院。
安慶敬敷書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官辦書院,從清順治九年(1652年)創辦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辦為安徽大學堂止,250年間在安慶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1652年在安慶城內建成,初名為培原書院,1733年奉旨改為官辦,1736年定名為敬敷書院,“敬敷”之詞,語出《尚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
1897年遷到現址(安慶師範學院內)。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由此,興辦250年的敬敷書院停辦,與求是學堂合併産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學---安徽大學堂,開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也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國立安徽大學”的前身。 |
|
“敬敷”之詞,語出《尚書》,意思為“恭敬地布施教化”。 |
|
安慶敬敷書院是清代安徽省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官辦書院,從清順治九年(1652年)創辦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辦為安徽大學堂止,250年間在安慶曾三易其址、三易其名。
1652年在安慶城內建成,初名為培原書院,1733年奉旨改為官辦,1736年定名為敬敷書院,“敬敷”之詞,語出《尚書》意思是恭敬地布施教化。
1897年遷到現址(安慶師範學院內)。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下詔改全國書院為學堂。由此,興辦250年的敬敷書院停辦,與求是學堂合併産生了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大學---安徽大學堂,開安徽高等教育之先河。也就是後來名震一時的“國立安徽大學”的前身。
原在安慶府儒學內,清順治九年(1652年)巡撫李日芄創建,原名培原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曾撥巨款增修,乾隆初改名敬敷書院.道光二年(1822年)巡撫陶澍曾率屬捐廉置新生洲(後改名崇文洲)官産一半為書院學田,歲課銀800兩,為學生膏火費,又倡捐書籍.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改為求是學堂,後又改稱安徽大學堂,安徽高等學堂,並在百子橋另建新捨。 |
|
書院當年的考卷敬敷書院的6間考棚,占地3200平方米,有5000多平方米的清代建築群,設有門坊、長廊,考棚3進6棟,每棟考棚面闊6間,擡梁式結構,硬山式山墻,青磚灰瓦,木格窗欞,前後廡廊。考棚內至今還保存有清光緒二十三年的考棚正梁、考卷、桐城派文學大師姚鼐的著作等。
現存考棚於1998年安慶師範學院百年校慶時進行了重修,近百塊高級黑色大理石上鎸刻着歷代名人“名帖書畫”,鑲嵌在書院周圍長廊潔白的墻壁上。院東南隅小庭院內,亭、臺、橋、榭,佈局講究,參天古樹環繞,襯以花臺、草坪,顯得格外清幽雅緻,洋溢着濃郁的書捲氣息。 |
|
敬敷書院的學生主要有兩類,一種是已通過“院試”的秀纔,為進取“鄉試”、考舉人而入院進修。另一類是“童試”及格者或“民間俊秀及官員子弟年十五以上已讀孔孟四書者”,即有一定基礎但還未中秀纔的童生。 |
|
姚鼐從清初到清末,在書院兩百餘年的辦學中,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桐城派“三祖”中的劉大櫆和姚鼐、著名學者王寬吾、“江南大儒”汪宗沂等諸多著名學者擔任過山長或主講。這些大師學識豐富,德高望重。他們執著地秉守文化育人的“敬敷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時代精英,如國畫大師黃賓虹、著名教育傢房秩五等都是從敬敷書院走出的莘莘學子。
1901年,清廷實行教育維新,敬敷書院改為安徽大學堂;1904年改為安徽高等學堂。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安徽近代第一所軍事專科學校安徽武備學堂和陸軍學堂、安徽第一所女子職業學校、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係建製的分科大學江淮大學、安徽公立法政專門學校、省立安徽大學、國立安徽大學等相繼在安慶師範學院這塊熱地上辦學。著名學者、翻譯傢嚴復,著名革命傢徐錫麟,著名法學家光明甫,著名教育傢王星拱,數學大師何魯,著名文史學者劉文典、楊亮功,著名經濟學家陶因等曾在此擔任校長;著名文學家鬱達夫、蘇雪林、朱湘、馮沅君、蘇曼殊、許傑,桐城派末期大師姚永樸,著名學者陳望道,著名經學家周予同,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著名化學家丁緒賢等曾在此傳道授業。雖然校名更迭,但是這些教育先賢無不秉承了文化育人的“敬敷”文脈。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裏,他們身上所具有的以人為本、崇尚學術、服務經濟、重視道德教育、引領社會風尚的諸多理念以及特有的人文品格、人格魅力、教學情懷和教學智慧,更是為“敬敷精神”融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杏林春雨孕育了無數篤學報國之士,發動馬炮營起義的熊成基、範傳甲,廣州新軍起義領袖倪映典,焚燒英國鴉片的愛國名將柏文蔚,抗日名將方振武,漢藏語言學界的一代巨擘邢公畹,宋代文史研究著名學者孔凡禮等等無不是這一時期的畢業生。 |
|
說起敬敷書院就不得不提桐城派: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係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傢多、播布地域廣、綿延時間久,文學史所罕見。
桐城,春秋為桐子國,唐至德初建縣製。古縣名始於宋,崛起於明,鼎盛於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稱天下。“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清朝乾隆年間世人對桐城文章的贊譽。桐城派,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派的某些特徵,是桐城派前驅。
桐城派,有1200餘位桐城派作傢、2000多種著作、數以億字的資料---這些數字就是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散文派在200餘年間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
“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1653~1713);方苞(1668~1749)。
方苞、劉大櫆、姚鼐被尊為“桐城三祖”。
“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劉大櫆,姚鼐,姚瑩,曾國藩,吳汝綸,馬其昶。
桐城派文論體係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
桐城派的文章,內容多是宣傳儒傢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學;語言則力求簡明達意,條理清晰,“清真雅正”。他們的許多散文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為“闡道翼教”而作;在文風上,是選取素材,運用語言,衹求簡明達意、條例清晰,不重羅列材料、堆砌辭藻,不用詩詞與駢句,力求“清真雅正”,頗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順通暢,尤其是一些記敘文,如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論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寫景傳神,抓住特徵,細節盎然,寄世感嘆;傳狀之文,刻畫生動辭;紀敘扼要,流暢時晰。平易清新,是整體流派特點。散文名篇有:方苞《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記》。辭賦大師潘承祥先生評價道:“桐城古文運動,是唐宋古文運動的繼續、發展、終結。”。
桐城派在清代文壇上影響極大。時間上從康熙時一直綿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國內。主要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姚瑩四人之外,還有方氏門人雷□、瀋彤、王又樸、瀋庭芳、王兆符、陳大受、李學裕,劉大櫆門人錢伯□、王灼、吳定、程晉芳等,姚鼐門人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等。追隨梅曾亮的還有朱琦、竜啓瑞、陳學受、吳嘉賓、鄧顯鶴、孫鼎臣、魯一同、邵懿辰等。道光鹹豐年間,曾國藩鼓吹中興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吳汝綸《與姚仲實》),承其源而稍異其流,別稱“湘鄉派”。
桐城派的“載道”思想,適應清朝統治者提倡程朱理學的需要;“義法”理論,也能為“製舉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長盛不衰。他們在矯正明末清初“辭繁而蕪,句佻且稚”(方苞《書柳文後》)的文風,促進散文的發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姚鼐編選《古文辭類纂》,流傳尤廣。 |
|
三臺令敬敷書院
書院,書院,
墨香醉賢儒戀。
敬敷長捲千年,
鼕逝春菲換顔。
顔換,顔換,
人傑文興日燦!
註:三臺令又稱調笑令。 |
|
書院屬於亞熱帶沿江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5°C—16.6°C,年平均降水量1300mm—1500mm。但夏季悶熱,鼕季幹冷,因此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
交通可以乘坐1、4、5、9路公交車到師範學院下車,然後步行前往。 |
|
狀元府賓館
地址:安慶市孝肅路77號
外貿賓館
地址:安慶市燎原路1號
後樂園賓館
地址:桐城和平路19號 |
|
石耳燉雞石耳燉雞
石耳既是珍稀的食用品,又是貴重的藥材,用它和瘦肉子雞清燉,清香可口,有滋陰補腎清涼解毒降低血壓等作用石耳攜帶方便,是饋送親友的珍貴禮品石耳營養價值極高,內含很多的肝糖膠質鐵磷鈣及多種維生素,營養十分豐富,是一種高蛋白滋陰潤肺之補品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石耳,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饋遠,洗去沙土,作茹勝於木耳,佳品也並對石耳氣味甘平無毒,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饑,大小便少,明目益精的藥用功能,作出詳盡記載由於石耳其性清熱解毒,可治吐血紅崩,熱結小便痛,白濁白帶痢疾毒蛇咬傷火燙牙痛便秘等證,亦有降血壓作用
五香牛肉脯
莊美牌豬肉脯采用新鮮瘦肉精製而成,絶不含澱粉,表面肌肉紋路清晰,色鮮味美,具有食用方便,便於攜帶,易於保存的特點,是旅遊、聚會、休閑、饋贈之佳品。
菜心粑
桐城菜心粑
風味獨特的傳統早點,早在明清時期就已美名遠播。當時古城居民最喜愛的早點就是一碗清茶,一碟光潔晶瑩的菜心粑。縣城街道兩旁到處開設有經營菜心粑的早點店和茶社,生意十分興隆。桐城菜心粑的製做極為講究,用七成秈米、三成糯米,在溫水中浸泡半日,撈起瀝幹,再用碓春成粉,選嫩緑白菜心,微煮揉成泥狀,剔除菜莖,再摻以豬油、白糖作為粑餡。蒸熟後,外形如琢玉,內心如悲翠,柔而不粘,甜而不膩。 |
|
安慶長江大橋
振風塔
菱湖公園
桐城文廟
神秘𠔌
嚴鳳英故居
鷂落坪
白崖山
陳獨秀墓
妙道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