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鐵路從蘭州至新疆鐵路柳溝站接軌,嚮西南方向走行於312國道北側的戈壁灘上,全長169公裏,投資總額6.4億元,設小宛、瓜州、甜水井、敦煌市4個車站,單綫內燃機動牽引,行車最高時速120公裏。這條鐵路預測運量初期客車3對,遠期客車6對,初期貨運上行120萬噸、下行80萬噸,遠期貨運上行360萬噸、下行200萬頓。
敦煌鐵路是國內同等級鐵路中投資最少的一條鐵路。加之大部分建設工地處在“一年一場風,從春颳到鼕”的“世界風庫”,全綫除瓜州站區和敦煌站區有水源外,其餘地段均無水無電,自然環境惡劣,施工難度可想而知。為了保證工期,建設者剋服了重重睏難。帳篷剛搭好就被風吹跑,他們衹能睡“地窩子”;沒有水,他們就沿途打井取水;沒有電,他們就用發電機發電。沿綫有許多施工區段荒無人煙,車輛無法通行,施工設備和物資全靠人力運輸。鼕天,這裏的氣溫最低達零下38℃,滴水成冰;夏季最高氣溫高達43℃,鑠石流金。施工單位的職工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睏難,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確保了工程按期完工。
為盡量避免車站噪音、震動等因素對敦煌市文物古跡、人民生活的影響,設計人員多次深入現場調研並與文物保護部門、地方政府、鐵路運營單位溝通,科學論證,多處選址,最後站址選在距敦煌市約15公裏遠的地方。
背景
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敦煌,歷經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 1979年,敦煌市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1986年被國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世界文化寶庫,卻一直未通火車,勉強維係了幾十年的公路運輸和起步不久的航空運輸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日益擴張的交通運輸需求,製約着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