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 飲食 : 香煙 > 敦煌
目錄
敦煌 Dunhuang
作者: 井上靖 Yasushi Inoue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部名為《敦煌》的中日合拍電影,就以其獨特的情節構思、宏偉的歷史背景、凄婉的愛情故事徵服了觀衆的心。原作者井上靖是日本著名的孔子研究專傢(見其《孔子》一書),同時也是歷史學家和小說傢。他所著的《西域短篇小說集》,以西域這一歷史上最為奇特、繁雜、豐富、多樣的地區為背景,寫出了一個個充滿着幻想與神秘色彩的故事。
  
   《敦煌》的故事發生在公元十一世紀上半葉,北宋與遼國交惡,而西夏的李元昊趁機崛起,遂占據敦煌地區近一個半世紀之久的交替性時刻。同樣是在巨大的歷史變革下小人物如螻蟻般的生命,在動蕩與戰亂中飄浮不定。然而至為令人感動的是,如此菲薄的生命,如何盡了所有的力量要保存人類那寶貴的文化遺産——數以萬計的佛教經典和史書資料。電影《敦煌》中,敦煌當時的統治者曹太守未嘗不是一位愛書、愛骨董成癖的人,然而他的愛是毀滅性的,他居然要讓那些無價的寶物,歷代人花了多少心血撰寫出來的書捲典籍,連同敦煌一起陪他自焚。一個小小的文官(也許是書記官吧),他的名字已然湮沒,然而他的貢獻卻是不可限量的——他在敦煌被破城焚毀之際,悄悄帶了一隊挑夫,用着馬匹駱駝,把那些經捲運到莫高窟某一處佛窟中封藏起來,直到九個世紀後它們的又一次劫難。
  
   不知道是什麽 給了那個書記官以靈感,讓他把經書藏在千佛洞,好象亦是為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與那些洞窟相連。在西夏軍已破沙州,即將攻來之時,把那些凝聚了無數人虔誠心願的經捲埋藏在最安全的地方。書中一再提到一種對佛的崇敬的心情,也許在亂世中,這是唯一的安慰和寄托吧。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傢,一代文壇巨匠,也是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1991年1月29日晚10時,他走完了人生83年的歷程,在日本癌病治療中心溘然長逝。
  
    井上靖在大學時代就開始文學創作,後來進入每日新聞社擔任記者,戰後成為專業作傢,發表過很多有影響的作品,榮獲過多種文學奬,並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勳章,他是當代日本文壇最有代表性的作傢之一。
  
    井上靖不但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傾慕不已,而且對中國的西北地區及絲綢之路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以我國古代西域風土人情、歷史掌故為題材所創作的歷史小說有《樓蘭》、《敦煌》、《異國的人》、《漆鬍尊》、《昆侖采玉》等。其中《樓蘭》、《敦煌》兩書曾在日本獲得“每日藝術大奬”。
  
    20世紀70年代之後,井上靖曾數次來中國,專門踏上當年的西域絲綢之路,仔細追尋古人留下的每一處遺跡。《樓蘭》一書出版後,他曾多次想親身來中國一睹當年樓蘭的遺址,而且有一次幾乎成行,但終因疾病纏身而未能如願。當他得知日本著名畫傢平山鬱夫從樓蘭考察歸來後,馬上請畫傢把描繪樓蘭遺址的素描帶來讓他先睹為快,以彌補自己未能成行的遺憾。
  
    井上靖1955 年開始創作歷史小說,其中,以中國的歷史及古代名人為背景的有《天平之甍》、《孔子》、《楊貴妃》、《蒼狼》等。這些作品在日本深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成為日本人民瞭解中國歷史、文化與中日友好之源的不朽文學遺産。1986年,井上靖因患食道癌而動大手術,也正是在這一年他着手撰寫醖釀了 20年的長篇小說《孔子》。這部著作一經發表,立即在日本引起轟動,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發行了60多萬册,被列為1989年日本文藝類十大暢銷書之首。
  
    井上靖對中國的熱愛之情以及他的傑出貢獻使他得到了中國人民的尊敬與贊譽,作為第一個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博士的日本人,他當之無愧。
No. 2
  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為敦煌鎮,後復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幹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No. 3
  縣名。在 甘肅省 。 西漢 置。 十六國 前涼 建都於此, 北周 改名 鳴沙縣 , 隋 大業 初復名, 唐 末廢。 清 乾隆 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復置,移治今址。縣城是古代通往 中亞 和 歐洲 的交通要站。城東南25公裏的 莫高窟 (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紀至十四世紀遺留的壁畫、雕塑等藝術珍品;城南有 鳴沙山 、 月牙泉 名勝;城西北有 玉門關 ,西南有 陽關 遺址。1987年改設 敦煌市 。
敦煌石窟 Dunhuang Grottoes
  中國甘肅敦煌一帶的石窟總稱。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東千佛洞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五個廟石窟等。有時也專指莫高窟。莫高窟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中心東南25千米的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 ,創建於前秦建元二年( 366 ),歷經北涼、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繼鑿建,到唐時已有1000餘窟龕,經歷代坍塌毀損,現存洞窟492個。保存着歷代彩塑2400多尊,壁畫4.5萬餘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洞窟最大者高 40 餘米、30 米見方,最小者高不過幾十釐米。窟外原有殿宇,有木構走廊與棧道相連。壁畫有佛像和佛經故事、佛教史跡、神話等題材,構圖精美,栩栩如生。造像均為泥製彩塑,分為單身像和群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最大者高33米,最小者僅 0.1 米。壁畫除佛教題材外還繪有出資建造石窟的供養人像和耕作、狩獵 、捕魚 、婚喪 、歌舞 、雜技 、旅行等生産、生活情景。1900年發現藏經洞,出土了大批古代寫本和其他文物(見敦煌文書)。西千佛洞位於今敦煌市西35千米南湖店附近黨河北岸斷崖上。始建年代晚於莫高窟,現存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的洞窟20個,窟形、壁畫同於莫高窟,塑像多為後世重修。榆林窟位於安西縣城西南70千米的踏實河兩岸。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的洞窟41個。東千佛洞位於今安西縣城東南約70千米橋子鄉的山𠔌中,約始建於西夏之前,今存有西夏、元、清等朝代的洞窟23個,塑像有說法像、思惟像、高僧像等,壁畫題材內容、藝術風格與榆林窟同時代壁畫相同。五個廟石窟位於今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城南20千米黨河上遊的峽𠔌中,始建於北朝晚期,今存五代、宋、西夏、元等時代洞窟 4 個,無塑像遺存,壁畫多經變和密宗佛像。毀壞嚴重。敦煌石窟始自十六國,至清代1000餘年中不斷修建,其塑像、壁畫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歷代佛教藝術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敦煌石窟藝術體係。其中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敦煌壁畫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托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敦煌先民 Dunhuang ancestors
  敦煌最早的先民是誰?他們為什麽來到這塊土地?這是許多對敦煌有興趣的人常常提出的問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愈來愈感覺到遺傳基因的重要性,所以更喜歡追根溯源。文化的製造者和傳承者是人,關註某地區的文化自然會關註某地區的先民,這是必然的。
  其實,和現代人一樣,大多數人都並不喜歡偏僻的荒野,偶爾玩玩可以,長期居住大多不願意。到偏僻山野長期生存的人,大多出於無奈。敦煌最早的先民更是出於無奈,被迫來到這塊土地上的。
  大約距今四千多年前,即堯、舜、禹的傳說時代,各部族之間,相互掠奪財富和人口的戰爭經常發生。在這種弱肉強食的形勢下,各親近部落自然結成部落聯盟。堯、舜、禹作為中原部落聯盟最強大的首領,則經常對周圍弱小部落發動徵服性戰爭。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有徵服就有反徵服。如何對付被徵服部族的反抗也就成了徵服者的一大難道。流放,是其對付被徵服者的辦法之一。
  據《尚書》記載:"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其中的"三苗",即是曾經生活在長江流域"彭蠡之波"、"洞庭之水"的三苗部族,由於在與中原部落的戰爭中遭遇失敗,卻又不服,時時反抗,"為政不善",故被舜、禹先後放逐之。就這樣,戰敗的三苗族一部分成員作為"四兇"之一,從江淮地區被押解到偏僻荒涼的大西北,放逐到河西敦煌一帶。從此開始了新的生活,同時亦為敦煌歷史譜寫了嶄新的一頁。
  和大多數地區的居民一樣,敦煌的居民成分也不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戰國至秦時期,活動在敦煌一帶的人主要是月氏、塞種鬍和烏孫等族。在這些種族中,以月氏最強大。原居住在敦煌的羌戎族,被"並於月氏",而塞種鬍和烏孫,或被"遂往蔥嶺南奔",或"亡走匈奴"。西漢時期,出於扼守河西,開發西域的戰略需要,西漢王朝不斷嚮敦煌大量移民,實行"屯田戍邊"的政策。屯田組織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的主要勞動力是戍卒和士兵,民屯的主要勞動力是田卒和移民。大量的移民中,有一些是因犯罪而貶謫徙邊的世傢豪族,也有普通的貧民和罪犯。如據史書記載,武帝晚年,發生太子叛亂,後來,隨太子叛亂的兵士、將領、官吏,便都被流放到敦煌
  由此可見,西漢時的敦煌,聚集着來自中國各地的軍人、犯人和亡命之徒,這使我們重新想起"竄三苗於三危"的故事,好像歷史在不斷地重演。實際上,各朝各代的一些"姦猾吏民",正是社會中最有活力和生氣的一批人,他們不安於現狀,勇者"奮而思鬥",智者"靜而思謀",於是被作為危險份子發配邊地開墾荒地,抵禦外敵。 在敦煌歷史上,曾有許多民族在這裏居住或活動過,如匈奴、吐蕃、回鶻、党項、蒙古等族,不過,長期以來,陸陸續續從中原等地區遷徙而來的內地民族則一直是敦煌居民的主要成分。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當然,這些遷徙而來的人們中,並非全是流放者,也有大量隨軍擴疆的傢屬或戍邊而留下的兵士將領,還有許多因戰亂或其它原因到此避難的各階層人們,更有因歷代王朝采取屯田墾荒等徙民實邊政策而來的一批批移民。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後吐魯番攻剋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關閉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200餘年敦煌曠無建製,成為“風播樓柳空千裏,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逐漸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在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餘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與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緑洲。
  "移民"的性質,深深地給敦煌歷代居民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打上了"外來"的烙印;
  敦煌遺書的內容和價值
  敦煌遺書包括5-11世紀六七百年的古代文獻。其中有紀年者近千件,大部分漢文寫本寫於中唐至宋初。漢文遺書除了佛典和其他宗教文獻外,為醫藥天文,詩詞俗講等。宗教文獻以佛經目錄為主,其中大多有傳世本,也有一些未曾傳世的佛教文獻。大量的官私檔案文書,是研究中古歷史,社會生活,寺院經濟等的第一手資料。使人們對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現實生活的運用,獲得了全新的認識。大批戶籍資料,使人們對中古時代的社會的階級關係認識的更加深刻。寺院文書反映着寺院的生産和生活。各種社約從不同側面展示了中古社會的民間社團及其活動。
敦煌學 Dunhuang
  敦煌學是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中國敦煌地區文物、文獻的綜合性學科。與徽州學和藏學齊名,是中國的三大區域文化之一。它是由日本學者於1925年首先提出的,現在已發展為一門顯學。
近義詞
敦煌
敦煌社區
敦煌
相關詞
甘肅地理山峰名勝學科漢學國際顯學生活
酒器文物人物考古學家學者名人莫高窟藝術
飛天佛教旅遊建築古城景點歷史人物道士
敦煌藏書傢金石學家更多結果...
包含詞
敦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