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散發性呆小病
目錄
疾病名稱
  散發性呆小病
疾病概述
  剋汀病是由於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稱呆小病。顧名思義,病人不僅身材矮小,而且智力發育差。呆小病分為地方性呆小病和散發性呆小病兩種。前者是母親在懷孕期間缺碘所致,出生後治療效果不明顯;後者是由於患兒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不全所致,衹要能早期發現,給予甲狀腺素替代治療。患兒是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與工作的。
疾病分類
  內分泌科
癥狀體徵
  1.在新生兒期有無黃疸持續不退、吸吮睏難、便秘、呼吸不暢、打鼾(鼻塞、舌厚大)、嘶啞、哭聲弱、少動、腹脹和皮膚花斑。是否從2~3個月起出現特殊面容,頭大、鼻梁平塌、鼻翼寬、舌大常伸出口外、精神呆滯、少動不哭、反應遲鈍、食欲差、怕冷、少汗、浮腫等。
  2.體檢註意有無特殊面容,呆滯貌,前囟閉合晚,身材矮小,四肢短,身體上部量大於下部量,皮膚粗糙幹涼,色蒼白或焦黃,毛發稀脆、幹枯,面、頸、背、腹、手足有粘液性水腫。出牙晚,甲狀腺缺如、不腫大,屬甲狀腺激素合成酶缺乏者可腫大心率慢,血壓低,肌肉鬆弛,腹大有臍疝,站立時腹外凸。步態蹣跚,手足寬短、呈方形。智能落後,性發育遲緩。
疾病病因
  註意是否出生於甲狀腺腫流行地區,兒母有無甲狀腺疾病,妊娠期曾否服用抗甲狀腺藥物。
診斷檢查
  1.病史註意是否出生於甲狀腺腫流行地區,兒母有無甲狀腺疾病,妊娠期曾否服用抗甲狀腺藥物。在新生兒期有無黃疸持續不退、吸吮睏難、便秘、呼吸不暢、打鼾(鼻塞、舌厚大)、嘶啞、哭聲弱、少動、腹脹和皮膚花斑。是否從2~3個月起出現特殊面容,頭大、鼻梁平塌、鼻翼寬、舌大常伸出口外、精神呆滯、少動不哭、反應遲鈍、食欲差、怕冷、少汗、浮腫等。
  2.體檢註意有無特殊面容,呆滯貌,前囟閉合晚,身材矮小,四肢短,身體上部量大於下部量,皮膚粗糙幹涼,色蒼白或焦黃,毛發稀脆、幹枯,面、頸、背、腹、手足有粘液性水腫。出牙晚,甲狀腺缺如、不腫大,屬甲狀腺激素合成酶缺乏者可腫大心率慢,血壓低,肌肉鬆弛,腹大有臍疝,站立時腹外凸。步態蹣跚,手足寬短、呈方形。智能落後,性發育遲緩。
  3.檢驗産前診斷測定羊水中tsh增加,rt3減少,可以擬診,新生兒可取臍帶血或足跟刺血(濾紙血片法)測t4及促甲狀腺激素(tsh)。測血清t3、t4、tsh、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及trh試驗,血清膽固醇,g6pd活力,空腹血糖。必要時可行99mtc或123i甲狀腺掃描等。出生後及4~7d內查tsh及t4篩查即可早期診斷。
  4.骼x綫檢查及腦電圖檢查表現典型者診斷多無睏難,但多已失去早期治療機會,故對臨床表現可疑者,應與多種疾病鑒別,及早檢查確診。
治療方案
  1.甲狀腺製劑宜早期治療,用足劑量,長期堅持。首選l-甲狀腺素,足量為2.8~4.4/μg/(kg?d),開始時宜自1/3量起,每2~3周增加一次劑量,一般6~9周加至足量,並隨年齡增加至可耐受的最大量,以促進全身及腦發育,終生應用。用藥過程中,應警惕過量現象如嘔吐、腹瀉、腹痛、睡眠不安、心動過速、多汗等。
  2.補充足夠營養如補充復合維生素b、維生素c、鈣劑、魚肝油、鐵劑。飲食中意增加蛋白質、脂肪和適量碳水化合物。
  護理:
  1.按兒科護理常規。
  2.調整飲食,豐富營養,註意食欲及消化情況,必要時記錄出入量。
  3.治療過程中註意觀察病情有無進步,若有煩躁不安、多汗、明顯消瘦、腹痛、腹瀉等癥狀,表示劑量過大,應及時報告醫師,調整劑量。
  4.加強教育,提高智能。
  出院標準及隨訪:
  檢查確診經治療見初效,對所用藥物無不良反應可出院,繼續用藥。出院後頭3個月每月體檢及測定血清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素、膽固醇一次,根據檢查結果調節甲狀腺製劑劑量。如無異常,以後每3~6個月復查一次。
保健貼士
  1、補充足夠營養:補充復合維生素 b 、c 、鈣劑、魚肝油、鐵劑等。註意增加蛋白質、脂肪和適量碳水化合物。
  2、用藥過程中,應註意過量現象,如嘔吐、腹瀉、腹痛、心動過速、多汗、睡眠差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