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詞彙 > 教皇
目錄
教皇
作者: 奇禍 Qi Huo
  教皇,就是教皇
  替身
簡介
  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apa, 源於希臘文πάππας,意指“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裏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 “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耶穌賜予聖伯多祿兩把"釋放"和"束縛"鑰匙
  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彼得乃衆門徒之首,他於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這便是“教皇製”的由來。所以,“教皇”的全稱為“羅馬教區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彼得的繼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
  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製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製定或廢除教會法規,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立教區,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後於1059年决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産生,但須得到法蘭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裏昂會議兩次確認後,纔正式規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産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决權。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决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後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
  教宗的頭銜包括“羅馬主教,基督之代表,衆門徒之主之後繼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之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長),羅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總主教),梵蒂岡國元首及上帝之衆僕人之僕人”(Episcopus Romanus, Vicarius Christi, 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 Pontifex Maximus, Patriarcha Occidentis, Primatus Italiae, 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 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 Servus Servorum Dei)。教會很少會使用這個完整的頭銜。天主教認為教宗為初任羅馬主教聖伯多祿的後繼,因此一開始稱呼他為“伯多祿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紀時纔改稱為目前這更具權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鑒》刪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稱呼,對上一次修訂為1969年。當時教宗保祿六世把“天主衆僕之僕”加於名號之中,並刪除了“光榮在位”的句語)。
  除了他的宗教職務之外,教宗也是擁有獨立主權的梵蒂岡的國傢元首。該國又被稱為“聖座”(Sancta Sedes)。梵蒂岡整個被羅馬城包圍,在1870年之前,教宗統治的區域一度拓展到整個意大利中部,其領土,即教廷國,被稱為“聖伯多祿的遺産”。儘管授予教宗對這些領土的統轄權的文件,也就是所謂的君士坦丁御賜教産諭,在15世紀被證明是偽造的,教宗對教廷國的統治還是延續到了1870年意大利統一的時候,而意大利王國和教宗之間最終的政治協議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蘭協定纔得以實現。1948年通過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再次確定該協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職位空缺,這種情況稱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他於1978年58歲時被選為教宗,也是自亞德六世(1522年-1523年間在位)以來首位被選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祿二世於 2005年4月2日19:37GMT 逝世,享年84歲。在4月18日開始的教宗選舉(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時,就選出德國籍樞機主教約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為新教宗,是為本篤十六世。
辭源
  拉丁文的“教宗”“papa”源自希臘文的“πάππας”,原意為“父親”,起初用於對任何司鐸或主教親昵的稱呼。在四世紀或五世紀的時候,“πάππας”在西羅馬帝國仍頻繁地用於稱呼主教,儘管它已經開始逐漸轉變成現代的用途,即局限於稱呼羅馬主教,而在東羅馬帝國,尤其是在希臘和俄羅斯,司鐸仍然被成為“πάππας”。天主教會內一直沿用“教宗”的名稱,教會外也有翻譯為“教皇”、“衆僕人的僕人”等。
  早在三世紀,亞歷山大裏亞主教對埃及的各副主教實行了集權控製,有意識地仿效羅馬主教的管轄方式。在尼吉亞大公會議後,羅馬主教立即授予亞歷山大裏亞大主教以管轄的優先權,並使用了“亞歷山大裏亞教宗”的稱號,該稱號現在演變成為希臘正教的“亞歷山大裏亞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哥普特教會的“亞歷山大裏亞及宗徒聖馬可之座的教宗”
天主教法典
  0331
  羅馬教會主教享有主單獨賜給宗徒之長伯鐸的職位,此職位亦應傳遞於其繼承人,因此教宗為世界主教團的首領、基督的代表、普世教會在現世的牧人;因此由於此職務,他在普世教會內享有最高的、完全的、直接的職權,且得經常自由行使之。
  0332
  1項-羅馬教宗由於其本人接受合法選舉,同時已被祝聖為主教,而獲得教會完滿的及最高的權力。故此當選教宗者,如已是主教,其接受的當時即獲得此權力,如當選者尚非主教,應立即祝聖為主教。
  2項-教宗如辭職,其辭職得自由為之,且應適當表明,始能生效,但不需要任何人接受。
  0333
  1項-教宗由於其職位,不僅享有對普世教會的權力,而且對所有個別教會及其信衆擁有職權的首位,藉此,主教們對托於他們照管的個別教會所有之正職權直接權力,一並得以鞏固和保障。
  2項-羅馬教宗在盡其普世教會最高牧人職務時,常與其它主教們,而且與普世教會共融聯合一起;但他有權按照教會的需要,規定執行職務的方式,即由其個人或與主教們集體執行。
  3項-對教宗的判决和法令,不得上訴或訴願。
  0334
  教宗在盡其職務時,主教們得以各種方法提供合作力量,其中有世界主教會議。除此以外,有樞機元老之輔佐,還有其它人士,和按時機需要而設立的各種機構;這些人士和機構,都以教宗的名義和權力,為所有教會的利益,依法律規定,盡受付托的職務。
  0335
  宗座出缺或完全被阻時,在普世教會治理上,任何事不可變更,但應遵守對這種情況所製訂的法律。
教廷歷代教宗年表
  教廷歷代教宗年表
  中文譯名(英文名號)*在位年代*大事記*備註
  1 聖伯多祿(St.Peter)*41-66*加利肋亞人,耶穌立為宗徒之長*本名西滿(Simon)教會中心從耶路撒冷移至羅馬聖伯多祿
  2 聖利諾(St.Linus)*67-79*意大利人,生於TOSCANO
  3 聖阿內剋裏特(St.Anencletus)*79-90*羅馬人
  4 聖剋雷芒一世(St .Clement Ⅰ )*90-99*羅馬宗室,充軍到PONTUS
  5 聖艾瓦裏斯特(St.Evaristus)*99-107*希臘人,生於安提約基
  6 聖亞歷山大一世(St.AlexanderⅠ)*107-116*羅馬人
  7 聖西斯科特一世(St.SixtusⅠ)*116-125*羅馬人
  8 聖特勒斯魯夫(St.Telesphorus)*125-138*希臘人
  9 聖西吉努(St.Hyginus)*138-142*希臘人,生於雅典
  10 聖庇護一世(St.PiusⅠ)*142-155*APUILEA人,其弟HERMAS著牧人書
  11 聖阿尼塞((St.Anicetus)*155-166*敘利亞人聖剋雷芒一世
  12 聖索泰爾(St.Soter)*166-174*意大利CAMPANIA人*人稱仁慈教宗
  13 聖艾流德(St.Eleutherus)*174-189*希臘人,棄絶MONRANUS
  14 聖維剋托一世(St.VictorⅠ)*189-199*非洲人,棄絶THEODOTUS,訂復活節
  15 聖纔斐林(St.Zephyrinus)*199-217*羅馬人,重申對MONRANUS之罰
  16 聖加裏斯多一世(St.CalixtusⅠ)*217-222*羅馬人,希波利特與之對立
  17 聖烏爾班一世(St.UrbanⅠ)*222-230*羅馬人
  18 聖龐提安(St.Pontian)*230-235*羅馬,與希波利特和解,同致命
  19 聖安泰(St.Anterus)*235-236*希臘人
  20 聖法比昂(St.Fabian)*236-250*羅馬人
  21 聖剋內裏(St.Cornelius)*251-253*羅馬人,反諾維西安嚴厲主義
  22 聖盧修斯一世(St.LuciusⅠ)*253-254*羅馬人,被VALERIAN充軍
  23 聖史蒂芬一世(St.StephanⅠ)*254-257*羅馬人,反西彼廉領洗需寵愛說
  24 聖西斯科特二世(St.SixtusⅡ)*257-258*希臘人
  25 聖迪奧西尼(St.Dionysius Romanus)*259-268*希臘人
  26 聖菲利剋斯一世(St.FelixⅠ)*269-274*羅馬人
  27 聖歐提其安(St.Eutychian)*275-283*LUNENSIS
  28 聖凱由(St.Cajus)*283-296*達爾馬提人(今南斯拉夫)
  29 聖馬瑟林努(St.Marcellinus)*296-304*羅馬人
  30 聖馬賽一世(St.MarcellusⅠ)*307-308*羅馬人
  31 聖尤西比烏(St.Eusebius)*310-310*希臘人
  32 聖密歐提阿德(St.Miltiades)*311-314*非洲人
  33 聖西爾維斯特一世(St.SilvesterⅠ)*314-335*羅馬人君士坦丁瞻禮,尼西亞定禮
  34 聖馬剋(St.Mark)336-336*羅馬人撒丁會議,東西分歧
  35 聖尤利烏一世(St.JuliusⅠ)*337-352*羅馬人,在安提阿會上支持亞達納削
  36 利拜耳(Liberius)*352-366*羅馬人*第一個沒被封為聖人的教宗
  37 聖達馬蘇一世(St.DamasusⅠ)*366-384*西班牙人,羅馬議會除異端譯經
  38 聖西利斯(St.Siricius)*384-399*羅馬人,強調羅馬首位
  39 聖阿納西塔斯一世(St.AnastasiusⅠ)*399-401*羅馬人,引證伯多祿(St.Peter)為主之磐石
  40 聖英諾森一世(St.InnocentⅠ)*401-417*ALBANO人,羅馬主教接伯多祿位
  41 聖佐西瑪(St.Zosimus)*417-418*希臘人
  42 聖卜尼法斯一世(St.BonifaceⅠ)*418-422*羅馬人
  43 聖西萊斯廷一世(St.CelestineⅠ)*422-432*CAMPANIA人,譴責聶斯多略
  44 聖西斯科特三世(St.SixtusⅢ)*432-440*羅馬人
  45 聖利奧一世(St.LeoⅠ)*440-461*TOSCAUO人,反一性論,退阿提拉,強調羅馬主教首位*大教皇
  46 聖西萊爾(St.Hilary)*461-468*撒丁人
  47 聖辛卜力烏斯(St.Simplicius)*468-483*TIUOLI人
  48 聖菲利剋斯三世(St.FelexⅢ)*483-492*羅馬人,棄絶裂教
  49 聖傑拉斯一世(St.GelasiusⅠ)*492-496*非洲人,強調教會不屬俗權
  50 聖阿納斯塔斯二世(St.AnastasiusⅡ)*496-498*羅馬人,法蘭剋人進教
  51 聖辛瑪古(St.Symmachus)*498-514*撒丁人
  52 聖赫爾米斯達(St.Hormisdes)*514-523*FRUSINAS*聖西爾維的父親
  53 聖若望一世(St.JohnⅠ)*523-526*TOSCANO人,致命聖若望一世
  54 聖菲利剋斯四世(St.FelixⅣ)*526-530*聖本篤立修會
  55 聖卜尼法斯二世(St.bonifaceⅡ)*530-532*羅馬人*第1位日耳曼籍教宗
  56 聖若望二世(St.JohnⅡ)*533-535*羅馬人猶斯弟年公佈法典
  57 聖阿戈培一世(St.AgapetusⅠ)*535-536*羅馬人
  58 聖西爾維(St.silverius)*536-537*致命*聖赫爾米斯達的兒子
  59 維吉利(Vigilius)*537-555*羅馬日恩,反猶斯弟年君城議會
  60 佩拉吉一世(PelagiusⅠ)*556-561*羅馬人
  61 若望三世(JohnⅢ)*561-574*羅馬人
  62 本篤一世(BenedictⅠ)*575-579*羅馬人
  63 佩拉吉二世(PelagiusⅡ)*579-590*羅馬人,托來多議會
  64 聖格列高利一世(St.GregoryⅠ)*590-604*羅馬人,建隱院派教士,訂聖歌,著訓言*大教皇
  65 薩比尼昂(Sabinian)*604-606*TASCANO人
  66 卜尼法斯三世(BonifaceⅢ)*607-607*羅馬人
  67 聖卜尼法斯四世(St.BonifaceⅣ)*608-615*ABRUZZI人
  68 聖多伊德迪特(St.deusdedit)*615-618*羅馬人
  69 卜尼法斯五世(BonifaceⅤ)*619-625*NEOPOLITANUS
  70 洪諾留一世(HonoriusⅠ)*625-638*GAPUA人,同意SERGIUS說
  71 塞維林(Severinus)*640-640*羅馬人
  72 若望四世(JohnⅣ)*640-642*達爾馬提人
  73 提奧多一世(TheodoreⅠ)*642-649*希臘人,拉特郎會議
  74 聖瑪定一世(St.MartinⅠ)*649-653*充軍致命,會議棄一志論
  75 聖尤金一世(St.EugeneⅠ)*654-657*羅馬人
  76 聖維塔利安(St.Vetalian)*657-572*SIGNIA人
  77 阿迪烏達二世(AdeotatusⅡ)*672-676*羅馬人
  78 多奴(Donus)*676-678*羅馬人
  79 聖阿伽托(St.Agarho)*678-681*西西裏人,君城會議III
  80 聖利奧二世(St.LeoⅡ)*682-683*西西裏人,同意會議議案,駁HONORIUS
  81 聖本篤二世(St.BenedictⅡ)*684-685*羅馬人
  82 若望五世(JohnⅤ)*685-686*敘利亞人生於安提約基
  83 剋農(Conon)*686-687*TIEISCO人
  84 聖塞吉阿斯一世(St.SergiusⅠ)*687-701*敘利亞人,生於安提約基
  85 若望六世(JohnⅥ)*701-705*希臘人
  86 若望七世(JohnⅦ)*705-707*希臘人
  87 西西尼烏斯(Sisinnius)*708-708*敘利亞人
  88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Ⅰ)*708-715*敘利亞人
  89 聖格列高利二世(St.GregoryⅡ)*715-731*羅馬人,派波尼法爵去德傳教
  90 聖格列高利三世(St.GregoryⅢ)*731-741*敘利亞人,擢波尼法爵總主教
  91 聖紮加利(St.Zachory)*741-752*希臘人
  ※91 12 斯德望二世*752.3.23-752.3.25.*歷任教宗中在位最短的一個,衹有僅三天,因為中風突然離世.由於在位時期太短,使他未能在死前趕及進行就任儀式,使得一些天主教歷史書籍不承認斯德望二世為教皇,稱下任教宗斯德望三世為斯德望二世.因此由斯德望三世至斯德望十世的八位教宗也分別順序稱為斯德望二世至斯德望九世※
  92 斯德望二世(StephanⅡ)*752-757*羅馬人,給丕平王加冕得贈地
  93 聖保祿一世(St.paulⅠ)*757-767*羅馬人
  94 聖斯德望三世(StephanⅢ)*768-772*西西裏人
  95 阿德利安一世(AdrianⅠ)*772-795*羅馬人,尼西亞會議,大加祿建校
  96 聖利奧三世(St.LeoⅢ)*795-816*羅馬人
  97 斯德望四世(StephanⅣ)*816-817*羅馬人
  98 聖帕斯夏一世(St.PaschalⅠ)*817-824*羅馬人
  99 尤金二世(EugeneⅡ)*824-827*羅馬人,被奉為窮人主保
  100 瓦蘭丁(Valentine)*827-827*羅馬人
  101 格列高利四世(GregoryⅣ)* 827-844*羅馬人
  102 塞吉阿斯二世(SergiusⅡ)*844-847*羅馬人
  103 聖利奧四世(St.LeoⅣ)*847-855*羅馬人,振興教會,反撒拉森人
  104 本篤三世(BenedictⅢ)*855-858*羅馬人
  105 聖尼古拉一世(St.NicholasⅠ)*858-867*羅馬人,維護教權,罰PHOTIUS*大教皇
  106 阿德利安二世(AdrianⅡ)*867-872*羅馬人,君城第四會議
  107 若望八世(JohnⅧ)*872-882*羅馬人,唯一由教宗祝聖的英王
  108 馬林一世(MarinusⅠ)*882-884*GALLESE人
  109 阿德利安三世(AdrianⅢ)*884-885*羅馬人
  110 斯德望五世(StephanⅤ)*885-891*羅馬人
  111 福爾摩塞(Formosus)*891-896*PONTUS人,引德王反對SPOLET,審FORMOSUS*死後屍骨被斯德望六世起出審判
  112 卜尼法斯六世(BonifaceⅥ)*896-896*羅馬人
  113 斯德望六世(StephanⅥ)*896-897*羅馬人
  114 羅馬諾(Romanus)*897-897*GALLESE人
  115 提奧多二世(TheodoreⅡ)*897-897*羅馬人
  116 若望九世(JohnⅨ)*898-900*TIVOLI人
  117 本篤四世(BenedictⅣ)*900-903*ALDEA人
  118 利奧五世(LeoⅤ)*903-903*羅馬人*被關入監獄和謀殺
  119 剋利斯多夫(Christopher)*903-904*羅馬人
  120 賽吉阿斯三世(SergiusⅢ)*904-911*羅以人,受製於THEODO, "娼婦政治"開始
  121 阿納斯塔斯三世(AnastasiusⅢ)*911-913*羅馬人
  122 蘭頓(Lando)*913-914*SABINA人*可能是最後一個有獨特稱號的教宗
  123 若望十世(JohnⅩ)*914-928*I MOLA 人,驅撒拉森人與南意
  124 利奧六世(LeoⅥ)*928-928*羅馬人
  125 斯德望七世(StephanⅦ)*929-931*羅馬人,受製於ALBERIC
  126 若望十一世(JohnⅪ)*931-935*羅馬人
  127 利奧七世(LeoⅦ)*936-939*羅馬人,受製於ALBERIC
  128 斯德望八世(StephanⅧ)*939-942*羅馬人,受製於ALBERIC
  129 馬林二世(MarinusⅡ)*942-946*羅馬人,受製於ALBERIC
  130 阿戈培二世(AgapetusⅡ)*946-955*羅馬人,俄王聖OLGGA領洗
  131 若望十二世(JohnⅫ)*955-963*給德皇OTTO加冕*被謀殺,"娼婦政治"結束
  132 利奧八世(LeoⅧ)*963-965*羅馬人,OTTO主持選舉*復位
  133 本篤五世(BenedictⅤ)*964-964*羅馬人
  134 若望十三世(JohnⅩⅢ)*965-972*羅馬人
  135 本篤六世(BenedictⅥ)*973-974*羅馬人*被謀殺
  136 本篤七世(BenedictⅦ)*974-983*羅馬人,在OTTO助下被選,思改革
  137 若望十四世(JohnⅩⅣ)*983-984*PETRUS PAPIENSIS
  138 卜尼法斯七世(BonifaceⅦ)*984-985*為CREOCENTIUS傢族所立
  139 若望十五世(JohnⅩⅤ)*985-996*羅馬人
  140 格列高利五世(GregoryⅤ)*996-999*加冕OTTO III,改革教會*第1位德國籍教宗
  141 西爾維斯特二世(SilvesterⅡ)*999-1003*羅馬人*第1位法國籍教宗
  142 若望十七世(JohnⅩⅦ)*1003-1003*羅馬人
  143 若望十八世(JohnⅩⅧ)*1004-1009*羅馬人
  144 賽吉阿斯四世(SergiusⅣ)*1009-1012*羅馬人*東方分裂,東都SERG II 除教宗名
  145 本篤八世(BenedictⅧ)*1012-1024*為亨利二世聖帝加冕
  146 若望十九世(JohnⅩⅨ)*1024-1032*會議棄絶阿爾比異端
  147 本篤九世(BenedictⅨ) 1032-1044*幼年登基*※其間與西爾維斯特三世(SilvesterⅢ*羅馬人)輪流在位,但西爾維斯特三世選舉有效性被質疑,顧西爾維斯特三世不被認為是正式教宗,提供其名號僅供參考※
  148 格列高利六世(GregoryⅥ)*1045-1046*羅馬人,欲從本篤手中解放教會
  149 剋雷芒二世(ClementⅡ)*1046-1047*德人,SAXONY議會廢三教宗之立*第2位德國籍教宗
  150 達馬蘇二世(DamasusⅡ)*1048-1048*德國巴伐利亞人*第3位德國籍教宗
  151 利奧九世(LeoⅨ)*1049-1054*亞爾薩斯人,進行改革,恢復教權*第4位德國籍教宗
  152 維剋托二世(VictorⅡ)*1055-1057*德國人,為亨利三世擁立*第5位德國籍教宗
  153 斯德望九世(StephanⅨ)*1057-1058*洛林人*第2位法國籍教宗和第6位德國籍教宗
  154 本篤十世(BenedictⅩ)*1058-1059*洛林人
  155 尼古拉二世(NicholasⅡ)*1058-1061*布艮地人,教宗由樞機選舉*第3位法國籍教宗
  156 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Ⅱ)*1061-1073*米蘭人
  157 格列高利七世(St.GregoryⅦ)*1073-1085*TOSCANO人,恢復教權,罰德皇亨利
  158 維剋托三世(VictorⅢ)*1086-1087*BENEVENTO人
  159 烏爾班二世(UrbanⅡ)*1088-1099*法國人,維教權,發第一次十字軍* 第4位法國籍教宗
  160 帕斯夏二世(PaschalⅡ)*1099-1118*AVENNA人,與亨利四世立約,廢教會封建
  161 傑拉斯二世(GelasiusⅡ)*1118-1119*GAETA人
  162 卡利剋斯特二世(GalixtusⅡ)*1119-1124*布艮地人(法)拉特郎大公議會*第5位法國籍教宗,在1123年舉行第一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63 洪諾留二世(HonoriusⅡ)*1124-1130*IMOLA人
  164 英諾森二世(InnocentⅡ)*1130-1143*羅馬人,拉特朗II會議*在1139年舉行第二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65 西萊斯廷二世(CelestineⅡ)*1143-1144*CITTA DI CASTELO人
  166 盧修斯二世(LuciusⅡ)*1144-1145*波羅尼亞人
  167 尤金三世(EugeneⅢ)*1145-1153*比薩人,蘭斯議會修訂修女會規
  168 阿納斯塔斯四世(AnastasiusⅣ)*1153-1154*羅馬人
  169 阿德利安四世(AdrianⅣ)*1154-1159*LANGLEY人*唯一的英國教宗
  170 亞歷山大三世(AlexanderⅢ)*1159-1181*瑟納人,與德皇爭保留列聖品權*在1179年舉行第三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71 盧修斯三世(LuciusⅢ)*1181-1185*路卡人,棄絶瓦爾登異端
  172 烏爾班三世(UrbanⅢ)*1185-1187*米蘭人
  173 格列高利八世(GregoryⅧ)*1187-1187*BENEVENTA人
  174 剋雷芒三世(ClementⅢ)*1187-1191*羅馬人
  175 西萊斯廷三世(CelestineⅢ)*1191-1198*羅馬人,年老登基
  176 英諾森三世(InnocentⅢ)*1198-1216*教權極盛諸國臣服,十字軍,拉特郎第四次大會,會議訂聖體規每年一次*在1215年舉行第四屆拉特朗大公會議
  177 洪諾留三世(HonoriusⅢ)*1216-1227*羅馬人反對阿爾比,批準方濟各和聖多明我會
  178 格列高利九世(GregoryⅨ)*1227-1241*與德肋特烈合,又絶之
  179 西萊斯廷四世(CelestineⅣ)*1241-1241*米蘭人
  180 英諾森四世(InnocentⅣ)*1243-1254*熱諾亞人,裏昂會議棄絶肋特烈*在1245年舉行第一屆裏昂大公會議
  181 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Ⅳ)*1254-1261*ANAGNI人
  182 烏爾班四世(UrbanⅣ)*1261-1264*TROGES人*第6位法國籍教宗
  183 剋雷芒四世(ClementⅣ)*1265-1268*法國人*第7位法國籍教宗
  184 格列高利十世(GregoryⅩ)*1271-1276*意大利人,訂秘密選舉教宗法*在1274年舉行第二屆裏昂大公會議
  185 英諾森五世(InnocentⅤ)*1276-1276*撒瓦人*第8位法國籍教宗
  186 阿德利安五世(AdrianⅤ)*1276-1276*葡萄牙人
  187 若望二十一世(JohnⅩⅩⅠ)*1276-1277*熱諾亞人*第一位葡萄牙籍教宗,在實驗時由於房屋倒塌而傷重不治
  188 尼古拉三世(NicholasⅢ)*1277-1280*羅馬人,製訂司鐸日課
  189 馬丁四世(MartinⅣ)*1281-1285*法國人,棄絶裂教彌額爾*第9位法國籍教宗
  190 洪諾留四世(HonoriusⅣ)*1285-1287*羅馬人
  191 尼古拉四世(NicholasⅣ)*1288-1292*意大利人
  192 聖西萊斯廷五世(St.CelestineⅤ)*1294-1294*意大利人
  193 卜尼法斯八世(BonifaceⅧ)*1294-1303*意大利人,主張教權高於王權,被禁
  194 本篤十一世(BenedictⅩⅠ)*1303-1304*意大利人
  195 剋雷芒五世(ClementⅤ)*1305-1314*法國人,移亞味農,屈從法王*教廷從羅馬遷到法國亞維農,第10位法國籍教宗,在1311年—1312年舉行維埃納大公會議
  196 若望二十二世(JohnⅩⅩⅡ)*1316-1334*與法王交惡,譴責CADURCO會議*第11位法國籍教宗
  197 本篤十二世(BenedictⅩⅡ)*1334-1342*法國人,苦行士,百年戰爭起*第12位法國籍教宗
  198 剋雷芒六世(ClementⅥ)*1342-1352*法國人,黑死疫橫掃歐洲*第13位法國籍教宗
  199 英諾森六世(InnocentⅥ)*1352-1362*法國人,德皇查理四世廢棄教宗選皇帝權
  200 烏爾班五世(UrbanⅤ)*1362-1370*法國人*第15位法國籍教宗
  201 格列高利十一世(GregoryⅩⅠ)*1370-1378*法國人,返回羅馬*第16位法國籍教宗,教廷遷回羅馬
  202 烏爾班六世(UrbanⅥ)*1378-1389*那不勒斯人,法國派另選西方裂教*"教會大分裂"開始,羅馬與亞維農各立教宗
  203 卜尼法斯九世(BonifaceⅨ)*1389-1404*那不勒斯人
  204 英諾森七世(InnocentⅦ)*1404-1406*意大利人
  205 格列高利十二世(GregoryⅩⅡ)*1406-1415*宣佈退位*在1414年—1418年舉行的康司坦大公會議中退位,推舉雙方都接受的教宗馬丁五世,"教會大分裂"結束
  206 馬丁五世(MartinⅤ)*1417-1431*羅馬人,COUSTANCE議會結束分裂*在1431年舉行弗羅倫斯大公會議
  207 尤金四世(EugeneⅣ)*1431-1447*威尼斯人,反對販賣黑奴
  208 尼古拉五世(NicholasⅤ) *1447-1455*意大利人,建圖書館
  209 卡利剋斯特三世(CalixtusⅢ)*1455-1458*西班牙人,發起十字軍*第一位西班牙籍教宗
  210 庇護二世(PiusⅡ)*1458-1464*瑟納人,自人文主義轉變
  211 保祿二世(PaulⅡ)*1464-1471*威尼斯人,反對近親主義*尤金四世的侄子
  212 西斯科特四世(SixtusⅣ)*1471-1484*撒瓦人,建西斯督堂,啓用近親*方濟會的成員,建設了以他自己為名的西斯汀教堂,招聘當時的藝術傢,將早期文藝復興帶入羅馬
  213 英諾森八世(InnocentⅧ)*1484-1492*熱諾亞人,啓用近親
  214 亞歷山大六世(AlexanderⅥ)*1492-1503*西班牙人,用近親,劃分世界範圍*第2位西班牙籍教宗,卡利剋斯特三世的侄子,(這個教宗"不太"腐敗,本本十六世評)
  215 庇護三世(PiusⅢ)*1503-1503*瑟納人
  216 尤利烏二世(JuliusⅡ)*1503-1513*SAVONO人,擴建伯多祿大殿
  217 利奧十世(LeoⅩ)*1513-1521*佛羅倫薩人,路德叛教
  218 阿德利安六世(AdrianⅥ)*1522-1523*荷蘭人主張改革*第一位荷蘭籍教宗
  219 剋雷芒七世(ClementⅦ)*1523-1534*佛羅倫薩人,棄絶英王亨利八世
  220 保羅三世(PaulⅢ)*1534-1549*羅馬人,教會尊重印第安人的權利,批準耶穌會,開特裏騰會議
  221 尤利烏三世(JuliusⅢ)*1550-1555*羅馬人,英瑪麗女王恢復與羅馬關係*1552.8聖方濟各·沙勿略抵達中國上川島
  222 馬塞二世(MarcellusⅡ)*1555-1555*意大利人
  223 保祿四世(PaulⅣ)*1555-1559*那不勒斯人,立裁判,否認伊麗莎白女王(童貞伊麗莎白一世)
  224 庇護四世(PiusⅣ)*1559-1565*米蘭人,批準特裏騰會决議
  225 庇護五世 (PiusⅤ)*1566-1572*西班牙人,改革內部,立傳信部,勝回軍
  226 格列高利十三世(GregoryⅩⅢ)*1572-1585*意大利人HUGUENOT.改革立法* 1582年推行格裏歷(公歷)
  227 西斯科特五世(SixtusⅤ)*1585-1590*意大利人繼續改革工作
  228 烏爾班七世(UrbanⅦ)*1590-1590*羅馬人
  229 格列高利十四世(GregoryⅩⅣ)*1590-1591*意大利人
  230 英諾森九世(InnocentⅨ)*1591-1591*波羅尼亞人
  231 剋雷芒八世(ClementⅧ)*1592-1605*弗羅棱斯人,利瑪竇來中國
  232 利奧十一世(LeoⅩⅠ)*1605-1605*弗羅棱斯人
  233 保祿五世(PaulⅤ)*1605-1621*羅馬人,譴責英宣誓
  234 格列高利十五世(GregoryⅩⅤ)*1621-1623*波羅尼亞人
  235 烏爾班八世(UrbanⅧ)*1623-1644*弗羅棱斯人,味增爵會立
  236 英諾森十世(InnocentⅩ)*1644-1655*羅馬人,結束戰爭和平共處,罰楊塞說
  237 亞歷山大七世(AlexanderⅦ)*1655-1667*瑟納人,對中國禮儀寬容派代表
  238 剋雷芒九世(ClementⅨ)*1667-1669*意大利人
  239 剋雷芒十世(ClementⅩ)*1670-1676*羅馬人,英國迫害教友
  240 英諾森十一世(InnocentⅩⅠ)*1676-1689*英國陰謀處死許多教友
  241 亞歷山大八世(AlexanderⅧ)*1689-1691*威尼斯人
  242 英諾森十二世(InnocentⅩⅡ)*1691-1700*那不勒斯人,嚴禁任用近親
  243 剋雷芒十一世(ClementⅩⅠ)*1700-1721*意大利人,禁止中國禮儀
  244 英諾森十三世(InnocentⅩⅢ)*1721-1724*羅馬人,中國禁教,教宗主寬容
  245 本篤十三世(BenedictⅩⅢ)*1724-1730*意大利人,中國教難
  246 剋雷芒十二世(ClementⅩⅡ)*1730-1740*弗落棱斯人,禁絶圬人黨
  247 本篤十四世(BenedictⅩⅣ)*1740-1758*嚴禁中國禮儀,引起長期教難
  248 剋雷芒十三世(ClementⅩⅢ)*1758-1769*威尼斯人,若瑟芬主義
  249 剋雷芒十四世(ClementⅩⅣ)*1769-1774*解散耶穌會
  250 庇護六世(PiusⅥ)*1775-1799*法國革命中被劫往法國,死於彼
  251 庇護七世(PiusⅦ)*1800-1823*8.20出生於CESANA被法人劫持,恢復耶穌會,恢復傳信部
  252 利奧十二世(LeoⅩⅡ)*1823.9.28-1829.2.10*出生於FABRIANO聯結奧匈之梅特溫
  253 庇護八世(PiusⅧ)*1829.4.5-1830.9.30*出生於CIGOLI英國愛爾蘭教會獲解放
  254 格列高利十六世(GregoryⅩⅥ)*1831.2.6-18461.1*出生於BELLUNO英國牛津運動
  255 庇護九世(piusⅨ)*1846.6.21-1878.2.7*出生於SENIGALLIA無染原罪瞻禮,反唯理,梵一會議,失土地
  256 利奧十三世(LeoⅩⅢ)*1878.3.3-1903.7.20*出生於ANAGNI勞工通牒,興哲學,聖經,法國仇教
  257 庇護十世(St.PiusⅩ)*1903.8.9-1914.8.20*出生於RIESE,訂法典,重聖體,反現代主義,歐戰起
  258 本篤十五世(BenedictⅩⅤ)*1914.9.6-1922.1.22*出生於熱諾亞,促進停戰,實施新法,推動傳教
  259 庇護十一世(PiusⅩⅠ)*1922.2.12-1939.2.10*出生於米蘭,訂拉特郎和約,創進行會反法西斯西班牙內戰*與意大利簽訂拉特蘭條約,確立梵蒂岡成為一主權國傢
  260 庇護十二世(PiusⅩⅡ)*1939.3.12-1958.10.9*出生於羅馬,二次大戰從事和解,開放樞機,定聖母升天
  261 若望二十三世(JohnⅩⅩⅣ)*1958.10.28-1963.6.3*出生於BEIGAINE,主張教會開放改革,議開大會,修法典倡合一運動
  262 保祿六世(PaulⅥ)*1963.6.30-1978.8.6*出生於CONCESSIO,召開梵二,訂新禮,辦外交,出國訪問*最後一位以三重冠加冕的教宗
  263 若望·保祿一世(John PaulⅠ)*1978.9.3-1978.9.28*BELLUNO在位不足一月*首位教宗在生時自稱“一世”;首位雙名教宗.中國稱之為“約翰·保羅一世”
  264 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Ⅱ)*1978.10.22-2005.4.2*波蘭人,生於WADOVICE,行新法重訂拉特郎和約,歷史上出行最多的教宗,遍遊世界*第一名波蘭籍教宗.中國稱之為“約翰·保羅二世”*大教皇
  265 本篤十六世(BenedictⅩⅥ)*2005.4.24— *現任,為第八位德國籍教宗,本名:約瑟夫·阿來士·拉辛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
敵對教皇
  敵對教皇或稱對立教宗、偽教宗、反教皇,指由具爭議的教宗選舉而得到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由於天主教樞機團自歐洲中世紀開始負責選舉教宗,這些對立教宗通常與已被樞機團選出的人對立。一些來自較少的教會而自稱教宗之領導也可以稱為對立教宗。
  羅馬天主教的動蕩時期中進行了具爭議的選舉。其中一些如費利剋斯五世的選舉被大部分教宗選舉人士認為無效。另外,一些如對立教宗剋勉七世的選舉在選後被宣佈無效。
  最早的對立教宗Hippolytus由公元3世紀的一批教會分裂人士在羅馬城選出來對抗教宗卡利剋斯特一世。Hippolytus在卡利剋斯特一世的承繼人龐提安陪同下被流放到薩丁島的礦場。後來Hippolytus在死前與天主教會和解,並在死後被教會封為聖人。11世紀和12世紀,神聖羅馬皇帝和諸教宗爭持導致最多對立教宗的出現。一方面,衆皇帝經常支持對立教宗來加強自身本錢;另一方面,諸教宗亦會支持身在德國,反抗衆皇帝而宣稱擁有帝位的人來左右帝國政策。
  14世紀和15世紀末,一批互相對抗的教宗被選出。其中一係被羅馬天主教會認定是教宗而另一係被認定為對立教宗。由於出現了一衆宣稱可以成為教宗的名譽之人,教會因而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是導致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的原因之一。參見基督教大分裂和對立教宗本篤十三世。
  在出現兩或三位宣稱可以成為教宗之人的情形下,誰是教宗或誰是對立教宗並不一定清楚。而事後再從他們之中分出正偽會造成事前已出現誰是真正教宗的錯覺。各教宗的支持者可以幫助人選,但誰是教宗要看事情發展去嚮。
  如果奉行宗座缺出論之對立教宗不計在內,自1449年起已沒有對立教宗。其他教會分裂諸如英國聖公會、舊公教會和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曾反對羅馬教廷的教義。現時羅馬天主教會認為成為對立教宗是對教會進行分裂的行為,成為對立教宗的人會自動受絶罰處分(天主教術語為“自科絶罰”)。
對立教皇列表
  聖希波律陀 (與教會和解後殉道) 217年—235年
  諾範, 251年—258年
  費利剋斯二世 355年—365年
  伍西 (Ursinus), 366年—367年
  恩賴, 418年—419年
  樂倫, 498年—499年, 501年—506年
  迪歐,530年
  德奧 (二世) (與賈利 (一世)對立), 687年
  賈利 (一世) (與德奧 (二世)對立), 687年
  Theofylact, 757年
  剛定二世, 767年—768年
  斐理
  若望八世, 844年
  達西 III Bibliothecarius, 855年
  思篤, 903年—904年
  博義七世, 974年, 984年—985年
  John Filagatto (若望十六世), 997年—998年
  國瑞六世, 1012年
  思維三世, 1045年
  本篤十世, 1058年—1059年
  Pietro Cadalus (何諾二世), 1061年—1064年
  Guibert of Ravenna (剋勉三世), 1080年及1084年—1100年
  鐸理, 1100年—1101年
  雅博, 1101年
  Maginulf (思維四世), 1105年—1111年
  Maurice Burdanus (國瑞八世), 1118年—1121年
  Thebaldus Buccapecuc (雷定二世) 1124年
  Pietro Pierleoni (剋雷二世), 1130年—1138年
  Gregorio Conti (維篤四世), 1138年
  Ottavio di Montecelio (維篤四世), 1159年—1164年
  Guido di Crema (賈利三世), 1164年—1168年
  Giovanni of Struma (嘉理三世), 1168年—1178年
  Lanzo of Sezza (諾森三世), 1179年—1180年
  Pietro Rainalducci (尼閣五世), 在羅馬的對立教宗, 1328年—1330年
  Robert of Geneva (剋勉七世), 亞維農係對立教宗, 1378年9月20日 —1394年9月16日
  Pedro de Luna (本篤十三世), 亞維農係對立教宗, 1394年—1423年
  Pietro Philarghi 歷山五世, 比薩係對立教宗, 1409年—1410年
  Baldassare Cosa 若望廿三世, 比薩係對立教宗, 1410年—1415年
  Gil Sánchez Mu&ntilde;oz (剋勉八世), 亞維農係對立教宗, 1423年—1429年
  Bernard Garnier (第一位對立教宗本篤十四世), 亞維農係對立教宗, 1425年—約1429年
  Jean Carrier (第二位對立教宗本篤十四世), 亞維農係對立教宗, 1430年—約1437年
  薩伏依公爵阿梅迪奧八世(稱為費利剋斯五世), 1439年11月5日—1449年4月7日
教皇”與“教宗”的區別
  新聞媒體在報導約翰·保羅二世去世的消息時,有的稱他為“教皇”,有的稱“教宗”。中國官方的稱呼以“教皇”為主,而華人天主教徒一般稱他們的最高領袖為“教宗”。那麽,“教皇”或“教宗”的中文用法都有什麽來歷,到底那一種說法更恰當呢?
  *POPE拉丁文原意為父親*
  到底是“教皇”還是“教宗”?或許很多人對這個問題不以為然。說到底,對大多數人來說這衹不過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沒有多少人會真的去思考二者之間的區別。英文詞Pope可以追溯到拉丁文,原意是“父親”,是對神職人員的尊稱,相當於現在神父的意思,後來纔專用於羅馬天主教的最高職位。
  天主教香港教區的羅神父表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也許“教宗”更符合Pope的原意。羅神父解釋說:“本來拉丁文那個字的意思就是爸爸。Pope就是爸爸,在教會裏他就是爸爸,是父親。他是我們的父親,教會本來就是一個傢嗎。”
  *歷史上有不同翻法*
  Pope歷史上確實被翻譯成教皇,而歷史上的教皇曾經在歐洲擁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清朝康熙皇帝的時候,Pope曾經被翻譯成“教化王”。那時,中國顯然不願意承認遠在天邊還有另外一位“皇帝”能夠跟大清的天子平起平坐。後來,POPE被翻譯成“教皇”。
  *大陸以外華人普遍使用教宗*
  但是香港的羅神父說,他不贊成使用“教皇”這個詞。他說:“那個太政治化了,而且是一種誤會。我們為什麽用教宗,不用教皇,以往歷史上翻譯過教皇,後來馬上改過來了,因為教宗有一脈相傳的意思。”
  而且在羅神父眼裏,已故的教宗是非常人性化的一個人。他說:“教宗很人性,我覺得他很可愛,我用可愛。你有沒有看過他的照片他扮鬼臉的時候多可愛。”
  *大陸官方使用教皇*
  在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世界,“ 教宗”被普遍使用。 在中國大陸, 官方新聞媒體和民衆使用“教皇”。新華社的有關人員對本臺記者表示,他們今後還要繼續沿用“教皇”這個說法。
  *大陸天主教徒選擇教宗*
  不過,即使是和梵蒂岡沒有正式關係的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宗教界人士也選擇使用“教宗”。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副主席劉柏年以及其他一些天主教愛國會的官員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了“教宗” 。那麽“教宗”是不是一種統一的說法呢?劉柏年說:“教宗是教會對他的尊稱。外界有人稱他為教皇,好像梵蒂岡有個皇帝一樣,西方也叫他Papa,我們也叫聖父。我們和各國教會一樣都稱為教宗。”
  不過,那麽對於新華社等官方媒體仍然使用“教皇”,官方教會的劉柏年表示可以接受。他說:“他們有他們的稱呼,我們有我們的稱呼,沒有問題。”
  *也有教徒使用教皇*
  中國還有大批拒絶參加官方教會並繼續效忠羅馬教廷的地下天主教徒。在這個問題上,一位地下天主教會神父對本臺記者說,他們的神職人員一般都使用“教宗”這一稱呼。不過,很多普通信徒在私下還是稱“教皇”。
百科辭典
  jiaohuang
  教皇
  pope
    梵蒂岡君主、天主教羅馬主教的最高稱號。因駐地為羅馬,故又稱羅馬教皇。據《教廷指南》,教皇全銜為羅馬主教、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後繼人、西方教會最高教宗、西方牧首、意大利首席主教、羅馬教省樞機主教和都主教,梵蒂岡城國元首。根據天主教教義,教皇是衆使徒之首彼得的後繼人。
    公元 2世紀主教製産生後,所有主教均被稱為教皇。羅馬主教因駐在羅馬帝國都城,政治、經濟勢力最大。5世紀,由於英諾森一世(401~417在位)和利奧一世(440~461在位)的努力,羅馬主教逐漸凌駕於其他主教之上,獨占教皇頭銜。吉萊西厄斯一世(492~496在位)首先宣佈教皇在信仰上的權力既獨立於皇帝,又獨立於教會會議,聲稱“教會權力”高於“帝國權力”。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認為教皇是上帝指派的全部教會的首腦,將教皇的影響擴大到自己的轄區以外。756年,法蘭剋王國國王矮子丕平為酬謝教皇對其奪取權力的支持,將奪自拜占廷的羅馬至拉韋納一帶的土地贈給教皇,是為教皇國之始,此後,教皇既為天主教之首,又是擁有世俗權的一國之主,直轄領土達 4萬多平方公裏。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時(858~867)出現了不經教皇批準不得罷免和選舉主教的理論,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後教廷權力衰落,教皇先後受製於法蘭剋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九世(1049~1054在位)之後教皇權力開始恢復。10~11世紀天主教改革的剋呂尼運動加強了教皇的勢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希爾德布蘭德在1059年的拉特蘭宗教會議後,頒布教皇選舉法,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産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幹預。希爾德布蘭德於1073年當選教皇,為格列高利七世。剋呂尼運動引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與教皇爭奪主教敘任權的鬥爭,結果教皇聲威大振。此後教皇與皇帝間的鬥爭長期不息,1122年締結沃爾姆斯宗教協定之後纔告結束。英諾森三世在位期間,教皇權勢極盛,教皇有權廢黜君主,羅馬教廷成為中歐和西歐一切宗教事務和教義問題的最高裁判機構。此後隨着西歐中央集權國傢的形成,教皇權力日漸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與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鬥爭中失敗,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遷至法國邊境的阿維尼翁,受製於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達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國王權在百年戰爭中一度削弱的機會,將駐地遷回羅馬。1378年意大利樞機主教團在羅馬選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為教皇。法國樞機主教團則選本尼狄剋十三世為教皇。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薩召開的宗教會議上,選舉亞歷山大五世為新教皇。但在位的兩個教皇拒絶退位。1410年亞歷山大五世去世,約翰二十三世繼位,形成三個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會議罷黜了在位的 3個教皇,另選馬丁五世(1417~1431在位)為教皇,教會復歸統一。16世紀,歐洲爆發宗教改革運動,教皇地位進一步削弱。
    在17~19世紀的歐洲資産階級革命中,教皇站在反動的封建勢力一邊,在革命浪潮衝擊下,教皇國的領土逐步縮小,1870年並入意大利王國,教皇退居於羅馬西北的梵蒂岡,教皇國之名不再使用。1929年2月21日意大利B.A.A.墨索裏尼政府與教皇庇護十一世(1922~1939在位)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傢,其主權屬於教皇,名為梵蒂岡城國。教皇正式承認教皇國滅亡。國際共産主義運動興起後,教皇采取堅决反共立場,曾在許多場合公開譴責共産主義。1949年,教皇庇護十二世(1939~1958在位)把所有信奉和講授共産主義學說的天主教徒開除出教會。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於1978年當選後,主張東西方緩和,反對軍備競賽,對外活動十分頻繁,表示要同中國改善關係。1985年11月主持召開特別主教會議,以加強教皇對地方教會的權力。(見彩圖B.A.A.墨索裏尼(左1)懸屍米蘭廣場(1944))
      (方羽)
    
英文解釋
  1. :  pope,  the Pope,  the Holy Father
  2. n.:  pontifex,  pontiff,  Sistine Vulgate,  the V-of Christ,  Pontiff the Pope
法文解釋
  1. n.  pape
近義詞
教宗
相關詞
歷史人物歷史有影響100人梵蒂岡宗教冷戰天主教羅馬百科大全
人物基督教歷史文學玄幻基督人文人名
世界歷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教皇的教皇權教皇等偽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