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宗教是歐洲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 遍布城鄉各地,成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歷史久遠。到歐洲,到德國,教堂 是必須參觀的,也是值得參觀的。
科隆大教堂 和柏林大教堂 是德國最著名的教堂 。這些教堂 都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歐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會有着至高的權利。不僅有權,而且有錢。從這些教堂 的規模和豪華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錢之巨大。豪華的教堂 實際上也是權貴們展示財富的一個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 所展示的建築技術實在令人驚嘆。不少這樣大型的教堂 始建於11到14世紀。這時的歐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築,並且使用至今仍舊輝煌不減。
歐洲的教堂 大致分為三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和巴洛剋風格。
11世紀前後建造的教堂 受意大利影響,幾乎全為羅馬風格(Romanik)。其特徵為圓形拱頂,從教堂 的門或者窗戶可以大致區別出來。圓形的拱頂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宇宙的認識:宇宙是圓形的。
哥特風格(Gotik)最初出現在法國。12世紀後逐漸流傳於歐洲並風靡一時。其特徵為瘦高型,外表有許多像竹筍一樣瘦長型的裝飾物,象徵着擺脫了束縛,奔嚮天國。拱頂也隨之有了橄欖型的小尖。隨着玻璃的應用,窗戶被裝飾得色彩斑斕。往往一個窗戶就畫了一個聖經故事。
17、18世紀後的教堂 多為巴洛剋(Barock)風格的建築。其特點是不註重外表,但內部華麗,有的用了大理石磚和大理石柱,配有彩畫和雕塑。室內一改老式教堂 的黑暗、凝重和神秘,采用淺色塗料,加上彩色裝飾,讓人感到輕鬆,似有一種清香味。 西什庫教堂 的感傷往事
如果天主也曾關註過北京的子民,那他一定會記得,百年前因他而引起的這一段令人感傷的歷史。
天主教在元代已傳入中國。當時雖然也曾在北京興建教堂 ,但隨着元朝的覆亡,天主教的發展也隨之中斷,一直到16世紀後,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與西方殖民政策的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開展,纔又逐漸熱絡起來。明萬歷十年(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並於次年在廣東肇慶建立傳教會所,天主教於是逐步深入中國,並在內地紮根。
清初,天主教在中國得到較順利的發展,神職人員像湯若望、南懷仁等,都受到朝廷相當的禮遇,甚至封為朝臣。但由於與中國政治文化的矛盾和衝突,再加上是否允許中國教民祭祖祀孔的禮儀之爭,導致了從康熙後期開始的百年禁教,使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打擊和挫折。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後,清廷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纔解開天主教在中國被禁教的束縛。此後,隨着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及軍事幹預,天主教在中國得到快速的發展,到19世紀末,各國傳教士已在多數府、州、縣建立教堂 ,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全國各式教堂 已急遽增加至4000餘處,教民約有近100萬人。
宗教的信仰,本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本國的歷史及習俗有極大的相關性,但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與文化差異的影響,有時會造成令人無法彌補的遺憾和災難。1900年義和團和天主教間的衝突所引發的“庚子事變”,就是這種遺憾的具體史實。
在“庚子事變”中,北京包括東堂、南堂、西堂和北堂在內的多座教堂 ,均遭義和團團民焚毀攻擊。特別是在1900年6月21日,當慈禧對各國下達“宣戰諭旨”後,清軍亦協助團民攻擊教堂 和使館,而其中以攻打北堂西什庫教堂 最為慘烈,團民和防守在教堂 的教民,均有極大的死傷。
從1900年6月16日開始至8月14日為止,約10000名義和團團民和清軍,聯合攻打由法國天主教駐京總主教樊國梁所服務的西什庫教堂 。樊國梁在中國除了宗教的活動外,還長期為法國在華侵略的利益服務,因此,在事件發生後,他從法國及意大利公使館藉來部分水兵,連同當時大約3000多名的華人信徒在內,以武裝抵抗義和團的攻擊。由於他與當時權傾一時的軍機大臣榮祿關係甚篤,在榮祿的授意下,命清軍不必猛攻,並在調撥攻擊的炮彈中,混入整批的廢品,致使手持大刀長刃、奮力攻擊教堂 的團民在法、意軍隊機槍的掃射下,傷亡極重。連續數十日的圍攻,義和團始終沒有辦法攻入教堂 ,衹是讓更多的團民和教民,在這一場誰也說不清對錯的事件中,含怨犧牲而已。
我想即使在百年後的今天,處於不同立場,用不同角度來回想中國這一滄桑悲愴的歷史災難,各個當時曾經參與戰事的國傢,也都會有不同的評述或論點,是非和對錯,就像一盤未下完的棋,誰也找不到最後的結局。但或許天主可能會記得中國這一段感傷舊事,那麽在他慈祥的心中,應該會有一份明確的判斷。 1.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始建於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紀纔全部建成。 從巴黎聖母院的正面看,純粹的尖拱形建築已形成巴黎聖母院。整個平面還是十字架形的,但東西長於南北嚮。底部是凹進去的,顯的頗有貴感。代替羅馬式建築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點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聳使整個建築顯得更加巍峨。
聖母院西邊正面有兩座高聳的巨塔,塔有三層,下面一層設有國王畫廊;第二層中央是一個 象徵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第三層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聖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裝飾,有植物圖案和幻想的怪物;還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築形 成一種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強了教堂 神聖的宗教色彩。
曾經上演過那麽經典的愛情故事,相信也是一個見證愛情的好地方。聖母院位處巴黎的核心,市內發展均環繞着西堤島,並以此為焦點嚮外作同心圓式開展,加上,聖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現代巴黎的建築特色,更漸漸成為法國的宗教、藝術及旅遊中心,於是,法國人便把聖母院的入口位置設為原點,然後將法國其它城市的坐標以此起算,所以,當人們站在聖母院前,也即是處於法國的中心點,可想而知,聖母院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外,聖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築的表表者,教堂 的外型莊嚴恢宏,雕刻細緻,結構對稱而秀麗,無論是近看抑或遠眺,也別具美感。要欣賞其尖塔及飛壁梁柱的壯麗外貌,最宜於塞納-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觀看,所以,當我前往聖母院時,也選擇沿着塞納-馬恩省河漫步,由遠至近,由外至內,感受這大教堂 獨特的建築美。
2.聖瑪利亞大教堂
佛羅倫薩聖瑪利亞大教堂 是由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教堂 的穹頂結構作為一種設計形式,幾乎風靡文藝聖瑪利亞大教堂 復興時期興建的所有教堂 。其靈感來自古羅馬,造型承襲雄偉莊嚴的萬神殿。然而它們又有顯著的區別。 建於1499年的聖瑪利亞大教堂 位於盧加諾主街ViaNassa盡頭,毫不起眼的外觀,裏面卻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藝復興時期的壁畫—基督受難圖(Passion of Christ),而這幅壁畫的作者盧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達文西的得意門生,他於1529年完成這幅筆觸細膩的壁畫。
3.聖瑪利亞修道院
聖瑪利亞修道院內的拜占庭建築
拜占庭原是古希臘與羅馬的殖民城市。其建築按國傢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前期:即興盛時期(4-6世紀),主要是按古羅馬城的樣子來建設君士坦丁堡。在6世紀出現了規模宏大的以一個穹隆為中心聖索菲亞大教堂 。
二、中期:(7-12世紀),由於外敵相繼入侵,國土縮小,建築減少,規模也大不如前。其特點是占聖瑪利亞修道院地少而嚮高發展,中央大穹隆沒有了,改為幾個小穹隆群,並着重於裝飾,如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
三、後期:(13-15世紀),十字軍的數次東徵使拜年占庭帝國大受損失。這時建築既不多,也沒有什麽新創造,後來在土耳其入主後大多破損無存。
4.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 是集中式的,東西長77.0米,南北長71.0米。佈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中央大穹隆,直徑32.6米,穹頂離地54.8米,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敦上。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內部空間豐富多變,穹隆之下,與柱之間,大小空間前後上下相互滲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個窗洞,光綫射入時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顯得輕巧凌空。
5.聖莫特教堂
巴洛剋建築 巴洛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麯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傢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 是由手法主義嚮巴洛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剋風格的傾嚮。
6.聖阿波利拉教堂
羅馬耶穌會教堂 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 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 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 立面藉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 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捲。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傢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製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剋風格的教堂 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7.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是米蘭大教堂 ,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 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纔最後完成。教堂 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嚮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飛升。西邊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墻,也裝飾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裏,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墻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志。城市裏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綫很美。
8.聖特提恩修道院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 還有蘭斯主教堂 和沙特爾主教堂 ,它們與亞眠主教堂 和博韋主教堂 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 。斯特拉斯堡主教堂 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 。及至哥特式建築復蘇,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復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復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 。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 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 中.
9.夏東大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峰。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墻上開着一層層窗戶,墻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臺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10.聖彼得大教堂
在歐洲,每到一個地方,您所看到的最輝煌、最耀眼、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建築無疑是那些各具特色的教堂 。歐洲的教堂 不僅僅是建築藝術的體現,更是從一個側面綜合反映了歐洲文化的深刻內涵。不論您在歐洲哪個地方訪問或旅遊,參觀教堂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在歐洲幾個國傢訪問時參觀了許許多多的教堂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那幾座教堂 。比如,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座開歐洲建築史先河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水城”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教堂 則被大文豪雨果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教堂 ;莫斯科紅場一側的瓦西裏·博拉仁諾夫教堂 同那壯觀的鐘樓一樣,別具一格,引人註目。然而,能夠將教堂 建築藝術的精華集於一身的則是位於意大利羅馬西北郊梵蒂岡城的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聖彼得教堂 。
聖彼得教堂 可謂氣勢恢弘。它座落於聖彼得廣場一側,於1450年開始興建,1626年最後完成。整座教堂 長約200米,最寬處有130餘米,從地面到穹窿大圓屋頂頂尖十字架的高度達137米。教堂 之大,可同時容納5萬餘人。
聖彼得教堂 之所以著名,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還在於它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傢與藝術傢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勃拉芒特和小莎迦洛等大師們的共同傑作。在教堂 正門嚮右拐角處,有米開朗琪羅25歲時的雕塑名作《母愛》,聖母瑪麗亞右手緊緊摟着受難後遍體鱗傷的耶穌,左手微微攤開,垂首凝目,悲痛欲絶。而進門靠左是貝爾尼尼雕塑的《聖水鉢》,鉢呈貝殼狀,兩個稚嫩頑皮的小天使各捧一邊,用雲母石雕刻而成。
聖彼得教堂 大廳上的穹窿大圓屋頂十分別緻,它為米開朗琪羅晚年的建築傑作,直到他去世後26年纔由其他建築傢繼續完成。大圓屋頂周長71米,直徑42.34米。擡頭仰望,圓頂的內壁頂上有色澤豔麗的鑲嵌畫和玻璃窗,觀賞的遊人仿佛獨立在天穹之下。教堂 內還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傢的壁畫和雕塑作品,令人們嘆為觀止。 聖墓大教堂 (以色列)
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
聖彼得大教堂 (意大利)
亞琛大教堂 (德國)
巴黎聖母院(法國)
科隆大教堂 (德國)
聖保羅大教堂 (英國)
威斯敏斯特教堂 (英國)
坎特伯雷大教堂 (英國)
聖約翰大教堂 (美國)
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 (美國)
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
升天瓦西裏大教堂 (俄羅斯)
喀山大教堂 (俄羅斯)
墨西哥大教堂 (墨西哥)
佛羅倫薩大教堂 (意大利)
聖瓦西裏大教堂 (俄羅斯)
謝爾蓋聖三一大教堂 (俄羅斯)
比薩大教堂 (意大利)
聖馬可教堂 (意大利)
塞維利亞大教堂 (西班牙)
埃斯科裏亞爾大教堂 (西班牙)
基輔——佩切爾斯剋大教堂 (烏剋蘭)
托萊多大教堂 (西班牙)
亞眠主教堂 (法國)
韋澤萊大教堂 (法國)
彼得保羅大教堂 (俄羅斯)
布爾戈斯大教堂 (西班牙)
西斯廷禮拜堂(意大利)
沙特爾大教堂 (法國)
聖耶魯米大教堂 (葡萄牙)
巴塔利亞大教堂 (葡萄牙)
獨石教堂 (埃塞俄比亞)
斯摩連大教堂 (俄羅斯)
瓜達盧佩聖母堂(墨西哥)
普埃布拉天主堂(墨西哥)
盧漢天主教堂 (阿根廷)
聖十字大教堂 (波蘭)
施派爾大教堂 (德國) 巴捨裏卡式教堂
“巴捨裏卡”原意為古羅馬的公共議事堂或進行商業交易所。從平面圖上看如字母“ T ”形。入口到頂端的“橫縣”出可劃為三個活動區。進門後的活動區僅占很少面積。再往前走便是進行正式宗教活動的正廳,所占面積最大。最後“T”形的頂部,使神職人員的活動場所,墻上開有凹進去的半圓形供奉耶穌的壁龕。整個內容用兩排列柱分隔成三個區域:正中最寬處為主要活動區,兩側狹窄處為陳列聖物或其他活動的偏殿,正中的高達屋頂為“人”字坡,偏殿則較低,為半坡流水的屋頂。建於公元 380 年的意大利聖保羅大教堂 ,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巴捨裏卡”式教堂 。
羅馬式教堂
歐洲進入中世紀之後,封建勢力割據,戰亂頻繁,國力和財力均不及古代的羅馬帝國。基督教和封建主義企圖藉建築之壯闊雄偉顯示其威嚴,如厚實沉重的墻壁,半圓形的拱門、窗孔和圓形的穹隆形屋頂。這種受古羅馬建築影響而又不及古羅馬建築的教堂 ,被稱為方羅馬式教堂 ,建成羅馬式教堂 。羅馬式教堂 最早見於古羅馬首都意大利,直到公元十一二世紀纔逐漸傳到歐洲的其他地區,如法國、英國和被歐洲諸國。
拜占庭式教堂
西方美術史上八以東羅馬教堂 首都拜占庭為中心的官方藝術稱為“拜占庭藝術”,這是拜占庭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其風格特點是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敘利亞、埃及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相結合,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同時又融會了西方藝術的雄健博大。從美學上看,拜占庭式的建築對綫條之美的表現十分特殊,與羅馬是厚重的墻壁相比,他善采用較為輕薄的墻、較高的屋頂和較大的窗戶。他采用的雙層柱頭顯得十分華美,有的藝術史傢稱這是美術史上最雅緻、最華麗的柱式之一。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的彩色鑲嵌玻璃紋樣。拜占庭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 。
哥特式教堂
中世紀的歐洲,繼仿羅馬式的教堂 之後,興起的詩歌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 産生於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了經濟、政治上的競爭,也帶來教堂 建築的競爭,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 為榮。基於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 從外島內都十分瑰麗華美,即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徵,哥特式的教堂 最初從法國的巴黎開始興建,其發展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 12 世紀開始持續到 13 世紀的 50 年代,強調零散結構的遞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聖母院。
第二階段,十分重視裝飾性的處理,並開始追求豐富多彩的整體視覺效果,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 。
第三階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點外,裝飾效果的變化已脫離了視覺上應有的結構整體性,如英國劍橋皇傢學院禮拜堂。
哥特式教堂 的設計結構具有以下特徵:
1.平面一般為十字架形。
2.高聳入雲的塔樓多為筍狀。
3.斜柱加固支撐較薄的墻面,形成一種特殊的外墻結構。
4.薄殼般的穹頂正中有三個大門,中間的大門為主要通道。
5.內部為輕盈、裸露的棱綫飛肋骨架穹隆。
6.高大、寬敞、明亮的內部空間具有良好的採光性能。
7.窗戶多位植物的葉片式,窗戶上以五彩玻璃鑲嵌圖案。
8.正門上為大圓形的玻璃薔薇紋樣,正門為若幹層次逐步嚮內收縮的門道,每層均有雕像。 教堂 建築分為四等級:
小堂/禮拜堂(Chapel):有駐堂神父/主理牧師一位。
聖堂/禮拜堂(Church):通常為傳道區/牧區所在,有主任司鐸/主任牧師,教友/會友多的教堂 甚至有執事/助理聖品。
座堂(Cathedral):教區主教駐在地。
大殿(Basilica):又稱聖殿,通常為總主教/大主教所在、或為有特殊宗教事跡發生的地點,例如露德、花地瑪。僅有天主教設此等級。 教堂 可以産生三個安定臉孔,讓三個不滿的居民變得安定。在建造西斯廷禮拜堂後,産生的安定臉孔數增加到六個。 : church or chapel, House of God, cathedral, basilica n.: church, ecclesia, tabernacle, temple, attend school [church], Robinson Crusoe and Friday, places of worship, building used for public Christian worship, kirk, chapel n. église 教堂 村科隆 建築 天主教 世界文化遺産 法國 宗教 柯布西耶 旅遊 亞洲 地理 景點 聖母院 小說 電影 世界遺産 意大利 名勝 建築風格 藝術 歐洲建築 梵蒂岡 文化 百科大全 王府井 遺址 宗教場所 巴塞羅那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