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古代寓言 : 流行歌麯 : 華語mp3 : 歌麯 > 放生
目錄
《放生》
詩人: 歌麯作者 Ge Quzuozhe

No. 2
  把捉住的小動物放掉,特指信佛的人把別人捉住的魚鳥等買來放掉~池。
fàng shēng fàng shēng
  把捉住的野生動物放掉
No. 4
  特指信佛的人為發善心、積陰德而把別人捉住的活鳥、活魚等買來放掉
No. 5
  把捕獲的小動物放掉。慈悲為懷者視放生為善舉。《列子·說符》:“ 邯鄲 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 簡子 , 簡子 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 簡子 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議》:“予嘗見丞相 荊公 喜放生,每日就市買活魚,縱之江中,莫不洋然。”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洪由義》:“性慈善,喜放生。暇時坐 黃河 畔,見漁人起網,凡所棄小魚細蝦,暨蠃蚌之屬,悉拾之投於水中。”《花城》1981年第3期:“都是爸爸,媽媽從農貿市場買來的二元半一斤的田雞給放生了。”
No. 6
  猶言給予活命。《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 越 ( 薳越 )飛馳出關,遙望之曰:‘是矣!’喝令左右一齊下手,將 訥 ( 皇甫訥 )擁入關上。 訥 詐為不知其故,但乞放生。” 郭壽 《迷路記》:“救她兩條命,拋兒捨女誰忍心,為的是放生。”
No. 7
  北齊 處理死囚方式之一。《隋書·刑法志》:“帝嘗幸 金鳳臺 ,受佛戒,多召死囚,編籧篨為翅,命之飛下,謂之放生。墜皆致死,帝視以為歡笑。”
No. 8
  方言。謂中途把別人丟開。《海上花列傳》第三八回:“ 樸齋 嗔責 阿虎 道:‘耐膽倒大哚!放生仔哩,轉來哉!’”
佛教中語 Pragmatic Buddhism
  放生本為佛教中語,但中國漢地的放生習俗並不始於佛教。《列子•說符篇》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逢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說符篇》中稱:“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衆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其時已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人。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亦大力提倡放生,並與中國原有之放生習俗相融合,演變出獨特的法會--放生會。所謂放生,即贖取被捕之魚、鳥等諸禽獸,再放於池沼、山野之中;佛教稱行此儀式之法會為放生法會(簡稱放生會)。
  佛教提倡放生,源於《梵網經》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即佛子應以慈心行放生之業,因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皆由彼受生,故六道衆生悉是我父母;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關於放生救護之法,諸經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捲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這種放生能增壽延年的觀點至今仍有很大影響。
  我國佛教的放生,是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的。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嚮來為佛教徒所嚴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徒即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捲四中“不應食肉”之語而行斷肉。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殺生,又廢止宗廟供獻犧牲之製。我國大規模放生始於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居天台山時,為令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衆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台放生會之濫觴。其後,唐肅宗於乾元二年(759)下詔,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製“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聖。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此後,放生習俗徹底佛教化了,並經久不衰。現在通行的《放生儀規》,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撰的。
  一般說來,按現行《放生儀規》,放生全過程可分為灑淨頌偈、說三皈依、放生發願三個程序:
  (一)灑淨頌偈放生儀式開始前,於放生處設香案,備淨水楊枝,中供觀世音菩薩像。放生儀式開始,衆等即以慈眼視諸衆生,念其沉淪,深生哀憫,復念三寶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師手執水盂,默念想雲:一心奉請十方慈父,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降臨道場,加持此水,具大功勳。灑沾異類,念彼身心清淨,堪聞妙法。法師邊灑淨水邊頌《香贊》:“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然後三稱“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頌畢,法師與大衆同誦《大悲咒》若幹遍,並且於衆生靈處邊繞行邊灑淨水。接着,再誦《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三稱“南無甘露王菩薩”。
  (二)說三皈依法師拈香,啓請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然後,法師代這些水陸飛行、為他網捕、將入死門的諸衆生行懺悔,懺悔畢持咒。接下來,法師嚮衆生傳授皈依,法師開頭說:“諸佛子,汝等不聞三寶,不解皈依,所以輪回三有,今墮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諦聽。”然後法師說一遍,大衆答一遍,如是三遍。“三皈依法”的核心內容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法師授“三皈依法”後,再說“十二因緣”,以令衆生“了知生滅之法,悟不生滅之法”;再為衆生稱“四弘誓願”,望其“依佛發願,依願修行”。發願詞為,先誦“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三遍,再誦“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然後,法師又為衆生稱贊如來吉祥名號,令其“永離三途八難之苦,常為如來真淨佛子”。
  (三)放生發願法師在放生前對衆生叮嚀道:“唯願汝等,既放以後,永不遭遇惡魔吞噬、網捕相加,獲盡天年。命終之後,承三寶力,隨緣往生,持戒修行。”又說:“更願放生,菩提行願。念念增明,救護衆生。……願捕生人等回心嚮善,同得解脫,共證真常。”最後,法師拈香念佛,將衆生靈輕輕放去。大衆即同念回嚮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由於放生既源於我國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經典的依據,因此放生在我國民間和佛教界均有相當深遠的影響,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有關放生的詩文。宋代陸遊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元代趙孟頫詩:“同生今世亦有緣,同盡滄桑一夢間。往事不堪回首論,放生池畔憶前愆。”這些詩文寓意深刻,發人深省。一般說來,放生是寄托着深厚的佛教意藴,因而是十分莊嚴的,但在其傳播過程中亦出現了一些與放生原旨不符的流弊。比如,放生中出現重虛文而不重實質的現象;又比如,一些人專門從事捕捉禽獸鳥魚,以供放生之用。基於此,歷來放生均提出一些註意事項,其要大抵為:第一,放生無定物,即無論陸走飛禽,即量力買放;第二,放生無定日,雖有的規定每月一次或佛誕日舉行,但萬不可限定時日,以免有人專門於此日前大量捕捉生靈;第三,放生無定處,即不要受儀規的束縛,遇有特殊情形,即可隨處放生,衹要稱念佛號加以接引即可,不一定要舉行完整的儀式。
範逸臣歌麯《放生》 Linkin Park song "let go."
  專輯:不說出的溫柔
  地點是城市某個角落
  時間在午夜時刻
  無聊的人常在這裏出沒
  交換一種寂寞
  我靜靜坐在你的身後
  你似乎衹想沉默
  我猜我們的愛情
  已到盡頭 無話可說
  比爭吵更折磨
  不如就分手
  放我一個人生活
  請你雙手不要再緊握
  一個人我至少幹淨利落
  淪落就淪落
  愛闖禍就闖禍
  我也放你一個人生活
  你知道就算繼續
  結果還是沒結果
  又何苦還要繼續遷就
  我靜靜坐在你的身後
  你似乎衹想沉默
  我猜我們的愛情
  已到盡頭 無話可說
  比爭吵更折磨
  不如就分手
  放我一個人生活
  請你雙手不要再緊握
  一個人我至少幹淨利落
  淪落就淪落
  愛闖禍就闖禍
  我也放你一個人生活
  你知道就算繼續
  結果還是沒結果
  就彼此放生 留下活口
  愛的時候 說過的承諾
  愛過以後 就不要強求
  從此分手 不必再回頭
  各自生活
  曾經孤單加上孤單是愛火
  燃燒過你和我
  如今沉默加上沉默更沉默
  再沒有什捨不得
  放我一個人生活
  請你雙手不要再緊握
  一個人我至少幹淨利落
  淪落就淪落
  愛闖禍就闖禍
  我也放你一個人生活
  你知道就算繼續
  結果還是沒結果
  就彼此放生 彼此留下活口
關心妍歌麯《放生》 Jade song "release"
  專輯:jade forward
  熱情淡了嗎
  想抽身了嗎
  聊電話也泄氣了嗎
  舊承諾應不假
  卻忍不到悶吧
  惦記當天處處鮮花
  互纏着到老
  不死都疲勞
  還是跟你痛快結束
  為承諾守得到
  拍拖都變義務
  沒法稀罕你這情操
  去吧
  猶如候鳥飛走吧
  未奢想你迷途知返
  自由來換失戀那代價
  你真的相信值得嗎
  是我太過愛你
  願意放生
  無謂你抱陣我也這麽的晦氣
  我亦算知醜
  無謂強迫你
  難道要我對着你句句要生要死
  就當愛錯了你
  就當放生
  無謂你說話裏有這麽多怨氣
  我就放開手
  無謂再忍你
  明白放過你是放過自己這個道理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放生】  “不殺生”居佛教戒律之首。殺生的人,當墜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受無窮苦;僥幸為人,亦受短命等惡報。戒分“止持”與“作持”。就止持而言,殺生為最大的惡業;從作持而言,則放生為最大的功德。放生典出《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謂釋伽佛過去世為流水長者子。一次,長者子經一空澤,見池水涸竭,萬魚被曝曬將死。長者子先取樹葉遮住陽光。後來發現,惡人為了捕魚,在源頭處截斷了水流。長者子即嚮國王藉了象隊,到上流用皮囊盛水,運到空澤,傾瀉池中,救活了萬魚。中國行放生,當始於隋代天台大師智顗。《佛祖統記》捲二三載,智顗“買斷蔰梁,悉罷江上采捕”,讓漁人放生在天台山海隅。唐肅宗乾元二年,昭令天下置放生池八十一所,顔真卿作《天下放生池碑銘》。宋·周煇《清波雜志》載:宋哲宗“與輔臣言及放生,雲‘天地大德曰生’,後苑故事有釣魚荷苞會,比令罷之”。放生成為朝野的風氣。且舉杭州為例: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社會》載,“西湖每歲四月放生會,其餘諸寺經會各有方所日分。”清·趙翼《陔餘叢考》捲三三記載,四月八日佛誕日,杭州數萬人會集西湖放生,縱魚鳥以百萬計。可見放生歷久不衰。後來俗語亦稱把人放掉為放生。如《海上花列傳》第三八回:“耐膽倒大哚,放生仔俚轉來哉!”(李明權)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放生】釋放被羈禁的生物。常行放生,可得健康、長壽、無病。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放生】 (行事)釋放羈禁之生物也。列子說符篇曰:“邯鄲民正旦獻鳩於趙簡子。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按放生事始(參見:於此。參照放生會)
英文解釋
  1. n.:  free captive animals,  (of Buddhists) buy captive fish or birds and set them free,  set the animals free
近義詞
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