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指普遍性的真理
解釋: 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資料來源: 西漢·戴聖《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例子: 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的理論。(毛澤東《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
|
用到任何地方都能作準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
四海,指全國各處,後也指世界各處。無論放在什麽地方都不會錯 |
|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為準則。語本《禮記·祭義》:“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鄭玄 註:“放,猶至也。準,猶平也”。 毛澤東 《論人民民主專政》:“ 中國 人找到了馬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中國 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秦牧 《藝海拾貝·<畫蛋·練功>》:“這說明‘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亦作“ 放諸四海而皆準 ”。 梁啓超 《樂利主義泰鬥邊沁之學說·邊沁之倫理說》:“ 邊沁 以為人生一切行誼,其善惡標準……曰:使人增長其幸福者,謂之善;使人減障其幸福者,謂之惡。此主義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 |
|
【詞 目】 放之四海而皆準
【 音】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釋 義】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出 處】 西漢·戴聖《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示 例 】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的理論。(毛澤東《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英 文】 be everywhere(universally) applicable
【用 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指普遍性的真理
【使用頻率】常用 |
|
成語名稱 放之四海而皆準 漢語拼音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成語釋義 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稱全國為“四海”;準:準確。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 成語出處 《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使用例句 馬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毛澤東《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
|
- n.: be everywhere(universally) applicable
|
|
放諸四海而皆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