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climbing perch
攀鱸俗稱過山鯽、飛鯽。體形略似羅非魚,但個體較小,長僅100毫米。
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幹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遊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攀鱸分佈在東南亞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澤等地區,以能在陸地上行走而出名。它們以胸鰭支撐軀體,尾鰭左右擺動,像海豹般地嚮前挪進,並且可保持數小時的陸上生活,這是因為部分的鰓呈玫瑰花瓣般的皺褶狀,上面密佈生着毛細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緣故,攀鱸衹是虛有其名,事實上它並不能夠爬樹。
攀鱸科(osphronemidae)歸屬鱸形目(perciformes),原産於東南亞的水域中。本類魚主要産於東南亞和赤道非洲,種類不多但多數都是極受歡迎的種類。本類魚性格粗暴,對同類往往毫不留情,對其他的魚類卻比較溫順,一般來說是混養的好種類,但切記不要和鯉科魚混養。因為鯉科魚會舐咬本類魚下垂的鰭條,給攀鱸科魚造成極大的損傷。此外,攀鱸科魚中的泰國鬥魚非常好鬥,不能與其他魚類一起混養。
攀鱸科魚在第一鰓弓上有輔助呼吸器官,並有豐富的血管網分佈。當水中缺氧時,魚即會遊至水面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此類魚在飼養中不會因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鱸科魚多為肉食性,部分品種會吃小魚。適應弱酸性軟水,ph值5.5-6.5之間,適應水溫20-30攝氏度。
繁殖時期,雌雄親魚都有婚色,體色特別鮮豔,尤是雄魚更是如此。攀鱸科魚的繁殖方式為卵生、體外受精、吐築泡沫巢,即雄魚常在雌魚産卵前選好一個水面平靜而有浮水植物的地方,一般多選在水族箱邊角處或者在水草葉片間,先從水面吸入一口氣,而後遊至營巢處吐出泡沫,繼而再吸氣,再次吐泡築巢,如此反復多次,構成一個泡沫巢。雌魚一般不參加築巢。
當泡沫巢做好以後,雄魚即追逐雌魚,如果雌魚的卵已成熟,即不逃離,聽從雄魚趕它至巢的下方,兩魚互相貼近而扭麯,在巢的下方翻轉身體而排卵與排精,完成體外受精過程。如此反復,雌魚可産卵數千粒,黏附在泡沫巢中。當雌魚卵産完,應立即把它撈出。因為雄魚會追逐雌魚,甚至把它咬死或緻傷。而雄魚則守巢護卵,並經常吐泡修巢加固。
在水溫25度左右的環境下,泡沫巢中的魚卵經過36-40小時就可以孵化成仔魚。剛孵出的仔魚仍然黏附在泡沫巢下,頭朝上尾朝下,如果有仔魚從泡沫巢中掉下來,雄魚就會銜回巢中。約2日齡,仔魚就能離巢遊動覓食。約10日齡,雄魚就會離開仔魚。當仔魚會遊動覓食時,最好把雄魚與仔魚分開飼養,因雄魚饑餓時會吞食仔魚。
鱸形目攀鱸科攀鱸屬的一種。因外形似鱸、能攀緣樹木而得名。體長圓形,側扁;鰓部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鰓上器官;鰓蓋各骨均有鋸齒;頭體均被櫛鱗,體部櫛鱗略大。背鰭與臀鰭均有鱗鞘,尾鰭圓形;尾柄很短且高;體灰緑色;體側約有10餘條黑緑色橫條紋,條紋或斷裂為斑點;鰓蓋骨後緣在二強棘之間及尾鰭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在中國見於南嶺以南水域。攀鱸喜棲居河口淡水區水草叢生的靜水或緩流內。幹旱時能鑽入泥中半米以上深處;雨後塘中尚無很多水時攀鱸能群集水內。有時爬到草上,用眶骨邊緣、鰓蓋的棘和偶鰭及臀鰭前部的鰭棘挂住草;有時能爬到岸邊的棕櫚樹上。食動物性餌料,以浮遊動物、小蝦、小魚等為食。攀鱸科魚類的繁殖方式多數由雄魚或雌雄魚建造專門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氣泡築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鳥巢狀。兩性有明顯差異;雄魚較大,鰭長,婚姻色明顯。産卵前雄魚之間進行爭鬥,甚至死亡。産卵期間雌雄魚之間進行婚姻嬉戲。成魚可長到25釐米,可食用。 |
|
Anabbas testudineus (Bloch);climbing perch
俗稱步行魚(walking fish)。
鱸形目(Perciformes)攀鱸科(Anabantidae)的小型亞洲淡水魚,學名為Anabas testudineus。以能在水外生活、爬行、攀登而聞名。可呼吸空氣,有迷器。體橢圓,淡褐或緑色,長約25公分(10吋)。生活於池塘及水溝中,有時藉助尾部及鰓蓋下緣的硬刺進行急跳,可短暫地離水或「步行」,故俗稱步行魚。
攀鱸俗稱過山鯽、飛鯽。體形略似羅非魚,但個體較小,長僅100毫米。
攀鱸棲息於靜止、水流緩慢、淤泥多的水體。當水體幹涸或環境不適時,常依靠擺動鰓蓋、胸鰭、翻身等辦法爬越堤岸、坡地,移居新的水域,或者潛伏於淤泥中。攀鱸的鰓上器非常發達,能呼吸空氣,故離水較長時間而不死,當水體缺氧、離水、或在稍濕潤的土壤中可以生活較長時間。攀鱸以小魚、小蝦、浮遊動物、昆蟲及其幼蟲等為食。為了捕食空中昆蟲,常依靠頭部發達的棘、鰓蓋、胸鰭等器官攀爬上岸邊樹叢。
攀鱸分佈在東南亞多水草的河口、湖泊、沼澤等地區,以能在陸地上行走而出名。它們以胸鰭支撐軀體,尾鰭左右擺動,像海豹般地嚮前挪進,並且可保持數小時的陸上生活,這是因為部分的鰓呈玫瑰花瓣般的皺褶狀,上面密佈生着毛細血管,能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排出血中的二氧化碳的緣故,攀鱸衹是虛有其名,事實上它並不能夠爬樹。
攀鱸科(Osphronemidae)歸屬鱸形目(Perciformes),原産於東南亞的水域中。本類魚主要産於東南亞和赤道非洲,種類不多但多數都是極受歡迎的種類。本類魚性格粗暴,對同類往往毫不留情,對其他的魚類卻比較溫順,一般來說是混養的好種類,但切記不要和鯉科魚混養。因為鯉科魚會舐咬本類魚下垂的鰭條,給攀鱸科魚造成極大的損傷。此外,攀鱸科魚中的泰國鬥魚非常好鬥,不能與其他魚類一起混養。
攀鱸科魚在第一鰓弓上有輔助呼吸器官,並有豐富的血管網分佈。當水中缺氧時,魚即會遊至水面直接從空氣中呼吸氧氣,因此,此類魚在飼養中不會因為水族箱缺氧而窒息死亡。攀鱸科魚多為肉食性,部分品種會吃小魚。適應弱酸性軟水,pH值5.5-6.5之間,適應水溫20-30攝氏度。
繁殖時期,雌雄親魚都有婚色,體色特別鮮豔,尤是雄魚更是如此。攀鱸科魚的繁殖方式為卵生、體外受精、吐築泡沫巢,即雄魚常在雌魚産卵前選好一個水面平靜而有浮水植物的地方,一般多選在水族箱邊角處或者在水草葉片間,先從水面吸入一口氣,而後遊至營巢處吐出泡沫,繼而再吸氣,再次吐泡築巢,如此反復多次,構成一個泡沫巢。雌魚一般不參加築巢。
當泡沫巢做好以後,雄魚即追逐雌魚,如果雌魚的卵已成熟,即不逃離,聽從雄魚趕它至巢的下方,兩魚互相貼近而扭麯,在巢的下方翻轉身體而排卵與排精,完成體外受精過程。如此反復,雌魚可産卵數千粒,黏附在泡沫巢中。當雌魚卵産完,應立即把它撈出。因為雄魚會追逐雌魚,甚至把它咬死或緻傷。而雄魚則守巢護卵,並經常吐泡修巢加固。
在水溫25度左右的環境下,泡沫巢中的魚卵經過36-40小時就可以孵化成仔魚。剛孵出的仔魚仍然黏附在泡沫巢下,頭朝上尾朝下,如果有仔魚從泡沫巢中掉下來,雄魚就會銜回巢中。約2日齡,仔魚就能離巢遊動覓食。約10日齡,雄魚就會離開仔魚。當仔魚會遊動覓食時,最好把雄魚與仔魚分開飼養,因雄魚饑餓時會吞食仔魚。
鱸形目攀鱸科攀鱸屬的一種。因外形似鱸、能攀緣樹木而得名。體長圓形,側扁;鰓部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鰓上器官;鰓蓋各骨均有鋸齒;頭體均被櫛鱗,體部櫛鱗略大。背鰭與臀鰭均有鱗鞘,尾鰭圓形;尾柄很短且高;體灰緑色;體側約有10餘條黑緑色橫條紋,條紋或斷裂為斑點;鰓蓋骨後緣在二強棘之間及尾鰭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在中國見於南嶺以南水域。攀鱸喜棲居河口淡水區水草叢生的靜水或緩流內。幹旱時能鑽入泥中半米以上深處;雨後塘中尚無很多水時攀鱸能群集水內。有時爬到草上,用眶骨邊緣、鰓蓋的棘和偶鰭及臀鰭前部的鰭棘挂住草;有時能爬到岸邊的棕櫚樹上。食動物性餌料,以浮遊動物、小蝦、小魚等為食。攀鱸科魚類的繁殖方式多數由雄魚或雌雄魚建造專門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氣泡築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鳥巢狀。兩性有明顯差異;雄魚較大,鰭長,婚姻色明顯。産卵前雄魚之間進行爭鬥,甚至死亡。産卵期間雌雄魚之間進行婚姻嬉戲。成魚可長到25釐米,可食用。
攀鱸-常見種類
攀鱸
藍星(藍三星)
原産地區:中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
體形和習性:藍星魚體長可達10-15cm,體高、側扁,胸腹部至尾柄未端呈長弧形。腹鰭長絲體胸位,臀鰭相應前位,鰭基延長直達尾鰭基部,尾鰭短,略分叉。通體藍灰色,在鰓蓋後、軀幹中部和尾柄處有三塊大黑斑。各鰭淡黃色。繁殖期臀鰭出現橙紅色寬邊。藍星魚最適宜生活的水溫是22-26℃,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有褶鰓可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雜食性,魚蟲、水蚯蚓、幹飼料、都攝食。藍星魚愛靜,不愛動。因此,不宜與好動的魚類混養。
繁殖特點:4-5月魚即性成熟,雌雄魚較難區分,雄魚顔色較雌魚豔麗,背鰭較尖長。繁殖的水溫應達27-28℃,其餘條件與飼養期相同。當雌雄魚配對人箱後,雄魚吐泡沫築浮巢,至浮巢達一定幅度後,雄魚開始追逐雌魚,雌魚遊到浮巢下,雄魚彎體擁抱雌魚,幾次擁抱翻滾後,完成産卵、排精過程,此時應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通常,受精卵在浮巢內經24小時孵出魚苗。
泰國鬥魚
原産地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
體形和習性:魚體長可達8CM。喜歡生活在22-24OC的水中。對水的雖酸鹼性、硬度不苛求。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兩雄相遇必定來場决鬥,相鬥時張大腮蓋,抖動諸鰭。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魚放養一缸,但他們不與其他的熱帶魚相鬥。雌鬥魚可以混養一缸。
繁殖特點:泰國鬥魚4-8月即性成熟。雌魚比雄魚體形小,色澤較差。選擇6釐米以上的做親魚。雌雄魚以1:1合缸後,雄魚吐泡築巢雌魚進入孵巢區,最後雄魚以體擁裹雌魚,並持續許多次後,完成産卵排精。這一過程幾乎持續兩天。受精卵孵化期間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2天後孵出魚苗,撈出雄魚。
中國叉尾鬥魚
原産地區:中國
體形和習性:魚體長可達5-10釐米。叉尾鬥魚對水質要求不嚴,在水溫20-25OC的髒水中,生長良好。喜食昆蟲幼體和魚蟲,也食幹餌料。性好鬥,又能吞食小魚,不宜混養。養時在水中多植水草和多放些石塊,為其設置藏身隱蔽之處。要用大型水族箱飼養,環境光綫要暗些。可以與別的魚混養。屬夜行性魚類,白天也攝食,夜間比較活躍,能躍出水面,水族箱最好加蓋。
繁殖特點:雌雄魚不宜區別,一般雄魚體色豔些,延長的鰭條較長。雌魚産卵300-400粒。其他特點同泰國鬥魚。
接吻魚
原産地區:馬來西亞、爪哇島等地。
體形和習性:魚體長4~10cm,長圓形,側扁,頭大口大,口唇上有鋸齒。體色淡紅肉色,口、眼部稍帶紅色,背鰭、臀鰭的鰭基很長,從鰓蓋後緣上下方開始對稱地直抵尾柄未端。尾鰭後緣中部微凹。接吻魚最適生長溫度22至26℃,喜偏酸性水。能颳食固着藻類,颳食時上下翻滾,極為活潑,接吻魚性情溫順,好動,宜與比較好動的熱帶魚混養。兩條接吻魚相遇會一邊接吻,一邊還要遊動並保持平衡。接吻魚接吻並非是親熱而是為了領地在打架。
繁殖特點:接吻魚6個月性成熟,雄魚出現婚姻色,由淡紅肉色轉為紫紅色,閃閃發光,雌魚紫色光不及雄魚鮮豔。雄魚經常尾隨雌魚時,是雌魚臨産預兆。以雌雄1:1的比例另放水箱。將水溫漸調開為28℃,雌魚産卵於水面,雄魚不築浮巢,受精卵24小時孵出魚苗。
攀鱸
麗麗魚(桃核魚)
原産地區:印度。
體形和習性:麗麗魚體長5cm,體形呈長橢圓形、側扁。雄體呈紅、橙、藍三色,頭部橙色、嵌黑眼珠紅眼圈,鰓蓋上有藍色斑;軀幹部有橙藍色條紋。背鰭、臀鰭、尾鰭上飾有紅、藍色斑點,鑲紅色邊;雌魚體色較暗,呈銀灰色,但也綴有彩色條紋,色彩奇妙娛目。腹鰭胸位,已演化成2根絲足。麗麗魚最適生長水溫23-26℃,比較愛清澈的老水。膽小,水中應多設水草、石塊供它們隱蔽棲息。性溫和,高興時,常噴水作樂。宜與溫和愛靜的魚混養。
繁殖特點:麗麗魚體長4釐米時可選作親魚,雌雄魚的區別除花色不同外,雌魚背鰭圓鈍,雄魚背鰭鰭端較尖。雄魚自擇配偶,並築巢。受精卵1天孵出魚苗,雌魚産卵後撈出,留雄魚守巢護幼。
珍珠魚(珍珠馬甲魚)
原産地區:泰國、馬來亞和蘇門答臘。
體形和習性:珍珠馬甲魚體長可達10-15cm,長橢圓形、側扁。背鰭高、短,臀鰭很長,從胸部開始直至尾鰭。胸鰭圓扇形。腹鰭長絲體橘紅色,可八方自由轉動,有觸角作用。體色基調藍灰色,胸部前綴有黃色;體側中部自吻部至尾鰭基部有一條黑色條紋,終端是一塊黑色圓斑。全身包括背鰭、臀鰭、尾鰭在內布滿銀色珠狀斑點,遊動時珠光閃爍,美麗無比。珍珠魚對水質要求不高,但喜歡有水草的環境,適溫範圍21-31℃,最適生長水溫23-25度。喜食高蛋白質餌料、活餌或幹的動物性飼料。珍珠魚平時性情溫順,可以和別的魚混養,但到了繁殖期變得暴躁、好鬥,此時要分缸單養。
繁殖特點:體長2cm以上,即達到性成熟,雌雄魚區別不顯著,雄魚體色鮮豔,背鰭比雌魚的背鰭長大。産卵箱宜大不宜小。雄有吐泡築巢和護卵的習性,雌魚産卵完畢撈出,留雄魚守巢護卵。一尾雌魚可産卵百餘粒至三五百粒不等。魚苗無力遊動,約四天後體內卵黃囊內營養吸收完了,開始自由遊動和覓食。
以上衹是常見的種類,此外還有藍曼竜,紅曼竜,暹羅鬥魚,巧剋力飛船好多品種。 |
|
panlu
攀鱸
Anabas testudineus;climbing perch
鱸形目攀鱸科攀鱸屬的 1種。因外形似鱸、能攀緣樹木而得名。體長圓形,側扁;鰓部具能在空氣中呼吸的鰓上器官;鰓蓋各骨均有鋸齒;頭體均被櫛鱗,體部櫛鱗略大。背鰭與臀鰭均有鱗鞘,尾鰭圓形;尾柄很短且高;體灰緑色;體側約有10餘條黑緑色橫條紋,條紋或斷裂為斑點;鰓蓋骨後緣在二強棘之間及尾鰭基部中央各具一大黑斑。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熱帶和亞熱帶。在中國見於南嶺以南各省(區)。
喜棲居河口淡水區水草叢生的靜水或緩流內。幹旱時能鑽入泥中半米以上深處;雨後塘中尚無很多水時攀鱸能群集水內。有時爬到草上,用眶骨邊緣、鰓蓋的棘和偶鰭及臀鰭前部的鰭棘挂住草;有時能爬到岸邊的棕櫚樹上。食動物性餌料,以浮遊動物、小蝦、小魚等為食。
攀鱸科魚類的繁殖方式多數由雄魚或雌雄魚建造專門的巢穴。有的在水面由粘液裹上氣泡築巢;有的用植物建成,呈鳥巢狀。兩性有明顯差異;雄魚較大,鰭長,婚姻色明顯。産卵前雄魚之間進行爭鬥,甚至死亡。産卵期間雌雄魚之間進行婚姻嬉戲。成魚可長到25釐米,可食用。
(張玉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