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攀枝花蘇鐵
目錄
No. 1
  拉丁名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中文名 攀枝花蘇鐵
  拉丁科名 cycadaceae
  中文科名 蘇鐵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四川(渡口、寧南、德昌、????源)、雲南(元謀)
  現狀 瀕危種。攀枝花蘇鐵是近來在四川南部金沙江幹熱河𠔌首次發現的古老而殘遺的蘇鐵屬植物,最初發現於渡口市附近的把關河西坡,後來在毗鄰的格裏平後山及寧南、德昌、????源和雲南華坪等縣的局部地區相繼發現,分佈面積約300公頃,植株約10萬餘數,並有比較穩定的群落。但受火災、放牧、樵采等人為因素的幹擾和破壞。特別是自攀枝花蘇鐵報道後,挖掘植株極為頻繁。近年來,産地有關部門雖已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破壞現象仍未杜絶。
  海拔下限(米) 11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態特徵 棕澗狀常緑植物,高1-2.5米,莖幹通常單一,覆被着宿存的葉柄基部。葉蠃旋狀排列,簇生於莖幹的頂部,羽狀全裂,長70-120釐米,葉柄上部兩側有平展的短刺;羽片70一105對,綫形,直或微麯,厚革質,長12一23釐米,寬6一7毫米,上面中脈隆起,下面,無毛,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偏斜,邊緣平或微反捲。雌雄異株;小孢子葉球單生莖頂,常偏斜,紡錘狀圓柱形或橢圓狀圓柱形,通常微彎麯,梗彎麯,長4-6釐米,密被銹褐色絨毛;小孢子葉楔形,長3-6釐米,先端寬三角形,中央有突起的尖刺,上面無毛,黃色或淡黃褐色,有光澤,下面具多數2一5(通常3-4)聚生的小孢子囊,最上部密被淡黃褐色絨毛;大孢子葉多數,簇生莖頂,呈球形或半球形,長14一18釐米,密被黃褐色至銹褐色絨毛;上部扁平,寬菱形或菱狀卵形,長8一10釐米,寬4.5一6釐米,羽狀半裂,裂片30-40,鑽形,長1-4釐米;下部柄狀,中上部兩側着生1一5(通常3-4)個胚珠;胚珠近四方形,無毛,金黃色,頂部紅褐色,中央有小凸尖。種子近球形或微扁,直徑約2.5釐米,假種皮桔紅色,具薄紙質、分離而易碎的外層,種子倒圓錐狀球形或倒卵狀圓球形,種皮骨質,平滑。
  特性 攀枝花蘇鐵分佈區地處金沙江中段,地勢陡峭,河𠔌深切,山體相對高度大,地形封閉,受幹熱河𠔌氣候效應的影響,其氣候鼕季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屬南亞熱帶半幹旱河𠔌氣候類型。年平均溫約20℃,最低溫-1---2℃,極端最高溫達40.7℃;年降水量約760毫米,幹濕季明顯,6--10月為濕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9%,11--5月為旱季;年平均相對濕度61%,2--5月則低於50%;無霜期294天。土壤為石灰岩、砂頁岩母岩發育而成的山地碳酸岩紅褐土和山地黃褐土,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鹼性)反應。攀枝花蘇鐵成叢生長,群落中喬木植物稀疏低矮,外貌呈稀樹灌叢,其組成種類因海拔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常見的種類為錐連櫟quercus franchetii skan、毛葉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p.、野漆toxicoden dron succedaneum ( l.) o.kuntze.、東桑子dodonaeaviscosa (l.)jacq.、金沙羊蹄甲bauhinia delavayi franch.、毛葉柿diospyros mollifolia rehd.et wils.、雅緻霧水葛pouzolzia elegans wedd.、毛禿銀葉綫鐵蓮clematis delavayi var.calvescentsschneid.、小菅草theneda hookeri (griseb.)a.camus
  小葉藎草arthraxon microphyllus hochst.、旱茅eremopogon delavayi( hack.)a.camus、芸香草cymbopogen distans(nees)w.wats、
  竜須草eulaliopsis binata(retz.)c.e.hubb.、扭黃茅heteropogon contortus(l.)beaur.ex roem.et schult.等。攀枝花蘇鐵根肉質,無主根、根部具有大量的珊瑚狀菌根,常生於岩壁石縫,具有抗旱,抗火,耐貧瘠的特性。在産地幾乎每年都有部分植株開花結實,花期始於3月,
  9月種子成熟。開花的雌雄植株,當年一般不再生新葉。
  保護價值 攀枝花蘇鐵為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種。它的發現,不僅表明橫斷山區目前仍存在有天然蘇鐵群落,而且把蘇鐵屬植物分佈的北界推移到北緯27°11′,對研究植物區係、植物地理、古氣候、古地理及冰川都有重要的意義。
  保護措施 攀枝花蘇鐵發現之後,渡口市科委非常重視,園林部門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破壞現象仍未完全杜絶。建議盡快在其分佈集中之地--把關河及格裏坪,建立攀枝花蘇鐵專項自然保護區。其它産地亦應采取保護措施,嚴禁挖掘植株。有關單位應積極繁殖,以滿足城市緑化的需要。
  栽培要點 參考叉葉蘇鐵與篦齒蘇鐵。
  ~~~~~~~~~~~~~~~~~~~~~~~~~~
  早在1951年植物學家就已經采到攀枝花蘇鐵的標本,當時誤認作篦齒蘇鐵,以後又誤作雲南蘇鐵。直到1981年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類學家正式確認。本種生長在金沙江幹熱河𠔌的特殊環境中,它的發現把蘇鐵植物自然分佈的北界上推到北緯27°11′,對植物地理區係和古氣候古地理研究有重要價值。隨着西南地區的開發,應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免遭破壞。現已定為國傢三級保護植物。
  攀枝花蘇鐵株高1-2.5米,幹經45釐米。葉集生於莖頂,葉柄有短刺,葉長70-120釐米,羽狀全裂,羽片70-105對,條形,長8-23釐米,寬4-7釐米。雄球花序紡錘狀圓柱形。雌球花序球形或半球形,直徑40-50釐米,大孢子葉上部寬菱狀卵形,密被黃褐色絨毛,篦齒狀分裂。
  本種適應於幹旱河𠔌的特殊生境,能在河𠔌岩壁的石縫中紮根生長。隨着河𠔌地區經濟開發,應註意保護生態環境。此外應大量遷地移植。在攀枝花公園已大量栽培。在昆明植物園、深圳仙湖植物園等地都已引植成功。
花木百科
  攀枝花蘇鐵介紹
  攀枝花蘇鐵 (Cycas panzhihuaensis L. Zhou et S. Y. Yang)
  科屬:
  蘇鐵科
  別名:
  形態特徵:
  攀枝花蘇鐵根肉質,無主根,根部具有大量的珊瑚狀菌根,常生於岩壁石縫,具有抗旱,抗火、耐貧者脊的特性。在産地幾乎每年都有部分植株開花結實,花期始於3月,9月種子成熟。開花的雌雄植株,當年一般不再生新葉。
  分佈與習性:
  分佈於四川南部渡口、寧南、德昌、????源與雲南北部華坪等地。生於海拔1100-2000米地帶的稀樹灌叢中。攀枝花蘇鐵分佈地區地處金沙江中段,地勢陡峭,河𠔌深切,山體相對高度大,地形封閉,受幹熱河𠔌氣候效應的影響,其氣候鼕季溫和,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屬南亞熱帶半幹旱河𠔌氣候類型。年平均溫約20℃,最低溫-1—-2℃,極端最高溫達40.7℃;年降水量約760毫米,幹濕季明顯,6-10月為濕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9,11-5月為旱季;年平均相對濕度61%,2-5月則低於50%;無霜期294天。土壤為石灰岩、砂頁岩母岩發育而成的山地碳酸????紅褐土和山地黃紅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偶有鹼性)反應。攀枝花蘇鐵成叢生長,群落中喬木植物稀疏低矮,外貌呈稀樹灌叢,其組成種類因海拔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常見的種類為錐連櫟QuercusfranchetiiSKan、毛葉橄仁TerminaliafranchetiiGagnep.野漆Toxicodendronsuccedaneum(L.)O.Kuntze.、東桑子Dodonaeaviscosa(L.)Jacq.、金沙羊蹄甲BxuhiniadelavayiFranch.、毛葉柿DiospyrosmollifoliaRehd.etWils.、雅緻霧水葛PouzolziaelegansWedd.、光禿銀葉鐵綫蓮Clematisdelavayrivar.calvescensSchneid.、小菅草Themedahookeri(Griseb.)A.Camus、小葉草ArthraxonmicrophyllusHockst.、旱茅Eremopogondelavayi(Hack.)A.Camus、小葉草ArthraxonmicrophyllusHochst.、旱茅Eremopogondelavayi(Hack.)A.Camus、芸香草Cymbopogendistans(Nees)W.Wats、竜須草、Eulaliopsisbinata(Rtez.)C.E.Hubb.扭黃茅Heteropogoncontortus(L.)Beaur.exRoem.etSchult.等。
  繁殖與栽培:
  繁殖用種子。種子壽命短。果熟采收後播於苗床,約1-2個月即可發芽出苗。幼苗期生長緩慢,須加強苗期管理。同時在母樹根基能萌生新苗,也可以分蘖繁殖。
  應用:
  攀枝花蘇鐵為我國特有的古老殘遺種。它的發現,不僅表明橫斷山區目前仍存在有天然蘇鐵群落,而且把蘇鐵屬植物分佈的北界推移到北緯27°11′,對研究植物區係、植物地理、古氣候、古地理及冰川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圖片:
包含詞
攀枝花蘇鐵林攀枝花蘇鐵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傢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