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辛棄疾 Xin Qiji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衹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
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
|
詩人: 歐陽修 Ouyang Xiu
捲綉簾、梧桐秋院落,一霎雨添新緑。 對小池閑立殘妝淺,嚮晚水紋如縠。 凝遠目。 恨人去寂寂,鳳枕孤難宿。 倚闌不足。 看燕拂風簾,蝶翻露草,兩兩長相逐。 雙眉促。 可惜年華婉娩,西風初弄庭菊。 況伊傢年少,多情未已難拘束。 那堪更趁涼景,追尋甚處垂楊麯。 佳期過盡,但不說歸來,多應忘了,雲屏去時祝。 |
|
詩人: 辛棄疾 Xin Qiji
摸鱼儿
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 怨春不語。 算衹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 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
|
詩人: 姜夔 Jiang Kui
嚮秋來、漸疏班扇,雨聲時過金井。 堂虛已放新涼入,湘竹最宜欹枕。 閑記省。 又還是、斜河舊約今再整。 天風夜冷。 自織錦人歸,乘槎客去,此意有誰領。 空贏得,今古三星炯炯。 銀波相望千頃。 柳州老矣猶兒戲,瓜果為伊三請。 雲路迥。 漫說道、年年野鵲曾並影。 無人與問。 但濁酒相呼,疏簾自捲,微月照清飲。 |
|
請鑒賞:
|
|
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麯名,後用為詞牌。本名《摸魚子》。雙調,一百十六字,押仄聲韻。 |
|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 詞篇名。南宋辛棄疾作。題為“淳熙己亥(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通過對春意闌珊、美人遲暮的感傷描寫,隱喻南宋小朝廷的衰落,抒發了自己受投降派排斥,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為作者的詞代表作之一。 |
|
摸魚兒:詞牌名。唐教坊麯名,本為歌詠捕魚的民歌。
又名《山鬼謠》,《陂塘柳》,《雙蕖怨》,《摸魚子》,《買陂塘》、《邁陂塘》、《雙蕖怨》。唐教坊麯。宋詞以晁氏《琴趣外篇》所收為最早,茲以取為準則。一百一十六字,前片六仄韻,後片七仄韻。前第四、後第五韻,定十字一氣貫註,有作上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領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論。雙結倒數第三句第一字皆領格,宜用去聲。
【定格】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韻)。
中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韻),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韻)。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韻)。
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韻),平平平仄平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韻)。
平仄仄(韻),仄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中仄(韻)。
仄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仄(韻)。 |
|
【摸魚兒•雁丘詞】其一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裏層雲,千山暮雪,衹影嚮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譯文:
天啊!請問世間的各位!愛情究竟是什麽?竟會要令這兩衹飛雁以生死來相對待? 南飛北歸遙遠的路程都比翼雙飛,任它多少的鼕寒夏暑,依舊恩愛相依為命。 比翼雙飛雖然快樂,但離別纔真的是楚痛難受。眼前的這一刻,纔知道這癡情的雙雁竟比人間癡情的男女還要更是癡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離的情侶已逝,真情的雁兒心裏應該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單,萬裏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飛萬裏越千山晨風暮雪,失去一生的至愛,形單影衹,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汾水一帶,當年本是漢武帝巡幸處,帝王遊幸歡樂的地方,每當武帝出巡,作儀仗的音樂是排蕭與建鼓合奏,樂工們坐在鼓車中演奏,樂聲響徹雲霄。可是現在已經一片荒涼,平林漠漠,荒煙如織。
漢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經無濟於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會再歸來! 雙飛雁生死相許的深情連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會和一般的鶯兒燕子一樣,死後化為一壞塵土。千秋萬古後,也會有像我和我的朋友們一樣的“鐘於情”的騷人墨客,來尋訪這小小的雁丘墳,縱情高歌,盡情的喝酒,來祭奠這一對愛侶的亡靈。
【鑒賞】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乙醜歲赴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纍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纔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托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乙醜”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贊,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鼕,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僥幸脫網後,想未來之路萬裏千山,層雲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裏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後藉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凄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但現在這裏卻簫鼓絶響,衹餘煙樹,一派凄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願》“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裏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也妒”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贊。“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後人的憑吊。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麯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摸魚兒》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傢小兒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為蹤跡之,無見也。其後踏藕者得二屍水中,衣服仍可驗,其事乃白。是歲此陂荷花開,無不並蒂者。沁水梁國用,時為錄事判官,為李用章內翰言如此。此麯以樂府《雙蕖怨》命篇。“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春動七情”,韓偓《香奩集》中自序語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嬌相嚮,衹是舊傢兒女。天已許。
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
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
人間俯仰今古。
海柘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
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鑒賞】
作者在小序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凄切哀婉的愛情故事。泰和年間,河北大名府有兩個青年男女,彼此相戀卻遭傢人反對,固而憤而投河自盡。後來人們纔發現他們在水中的屍體。由於這一愛情悲劇,後來那年的荷花全都並蒂而開,為此鳴情。故事哀婉,令人動情。這首詞就是作者聞聽此事後,抒發感想,嚮為爭取愛情自由而犧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顯示作者比較進步開明的思想。本詞與上首《雁丘河》同為姊妹篇。
全詞寫愛情悲劇,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寫蓮花並蒂的奇觀,由此揭開故事的源頭。“問蓮根”三句,起首一個“問”字引起人們的註意。“絲”諧“思”,意為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於荷塘,仍藕接絲連,愛情之思永存。“蓮心”實指人心,相愛卻衹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這樣的起句,表現作者聞聽此事後,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情緒激動,要詢問,要責問,要斥問,為什麽竟發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觸之大一語可見。“雙花”等兩句形象表明這對癡情男女至死不渝的愛情。“天已許”兩句,更表現作者憤怒的心情。他們的愛情感動的連蒼天都允許了,讓他們化作並蒂蓮,生死相依,為什麽仍有人不讓他們偕老白頭?這一問,感情更為強烈,矛頭直指禁錮男女愛情自由的封建禮教,表現作者進步的愛情觀。“夕陽無語”四句,面對詞人義正言辭的責問,沒有人能回答,衹見夕陽也在沉思,為苦命的鴦鴦哀悼。面對此情此景,就算是謝靈運所寫的傷感之詞,娥皇、女英這樣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趕不上這青年男女殉情給人們帶來的哀傷。“謝客”指謝靈運,善寫傷感之詞,造傷感之境。“湘妃”,傳說中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後舜南巡死於途中,二妃尋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後世稱她們為湘妃。以這兩個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揚今,更加襯托出作者對這樣事的悲傷。“未是斷腸處”,謝客的傷詞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麽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贊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精神。“香奩夢”兩句引用小序中韓偓《香奩集》自序語,用靈芝、瑞露這樣的仙物來映襯他們愛情的純潔神聖。
“人間”後三句,嘆惜這樣的愛情卻在俯仰之間,成為陳跡。但接下來的“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卻盛贊他們愛情的堅貞,任憑海枯石爛金不損,他們對世道的怨恨;就連黃土掩身也不滅其跡。“相思樹”,等三句更確切地表明作者的進步立場。雖然這對青年男女的愛情被頑固西風(指頑固守舊的封建勢力)所誤,但他們的愛情卻長存人間。因而又有下句“蘭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緒難寧,固而乘舟少住,憑吊這對青年男女用生命結成的並蒂蓮花。作者知道,頑固的舊勢力不會善罷甘休,若不及時憑吊,恐怕以後再來,就會“紅衣半落”,甚至於“狼藉臥風雨”了。同情之深,珍愛之切,掬之可出。結尾一句,以詞人的料想推斷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詞更添悲劇色彩。
此詞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見長,情之真,意之切,純情流露。全詞句句有情,充滿對青年男女愛情不幸的同情,充滿對頑固守舊勢力的憤怒,使詞充滿各種感情。此詞運用的手法富雜多變,或議論,或抒情,或寫景,或敘事,相互交雜,而卻皆有歸所,更增添作者所抒發的愛情故事的悲劇色彩。 |
|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衹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風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註釋:
⑴消 :經受
⑵落紅:落花
⑶算衹有殷勤:想來衹有檐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⑷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后失寵後被幽閉於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⑸脈脈:綿長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樓:高樓上的欄桿。
譯文:
再也經受不起幾次風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過去了。愛惜春天,尚且還經常擔憂花兒會開得太早而凋謝太快,那麽,何況如今面對這無數紅花落地的殘春敗落景象。我勸說春光:你暫且留下來吧,聽說芳草已生遍天涯,會遮住你的歸路,你還能到哪裏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歸去了。衹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絲結網,沾網住漫天飛舞的柳絮,想保留一點春的痕跡。
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別居長門宮,定準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擱了。陳皇后的美貌曾經也遭人嫉妒,縱然用千金重價買下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滿腹情意該嚮誰傾訴?請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揮霍無度,你們沒有看見楊玉環、趙飛燕早都變成塵土了嗎?憂國而不能參政,衹能做個閑官的心情愁苦極了!不要去高樓上憑欄遠眺,夕陽正落在暮靄籠罩的柳樹梢上,長夜即將來臨,望之使人斷腸。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衹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麯,亦有鬱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註釋】
1.同官王正之:據樓鑰《攻媿集》捲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銘》,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轉運判官,故稱"同官"。
2.消:消受,經受。
3.蘇軾《點絳唇》詞:"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4.長門事五句:《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這裏是說由於有人妒忌,即使千金買來《長門賦》也沒用,愁苦之情仍然無法得到安慰。
5.玉環:楊貴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安祿山叛變後,賜死於馬嵬坡。飛燕:漢成帝寵愛的妃子,後來廢為庶人,自殺。兩人皆以善妒著名。
【鑒賞】
此詞作於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藉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裏面的玉環、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權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轉徙頻繁,均未能久於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裏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的,被調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然更是失望。他心裏明白朝廷的這種調動就是不讓恢復派擡頭。一想到國傢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出"煙柳斷腸"的哀嘆。《鶴林玉露》雲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詞裏所流露的哀怨確是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采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緻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綫,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藉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鬱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綫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着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着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一句,實際是嚮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衹有堅持抗金復國纔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輓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輓留。詞裏,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儘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産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藉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姦佞小人,嚮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着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鬥爭。第三是纏綿麯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麯折盡致。
《摸魚兒》
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竜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裏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
張炎《摸魚兒》 Zhang Yan, "Mo Yuer" |
張炎《摸魚兒-高愛山隱居》 其一
愛吾廬,傍湖千頃,蒼茫一片清潤
晴嵐暖翠融融處,花影倒窺天鏡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橫孤艇
眠鷗未醒
甚占得蒓鄉,都無人見,斜照起春瞑
還重省
豈料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
林間即是長生路,一笑原非捷徑
深更靜
待散發吹簫,跨鶴天風冷
憑高露飲
正碧落塵空,光搖半碧,月在萬鬆頂
《摸魚兒》(別處梅)張炎 其二
嚮天涯、水流雲散,依依往事非舊。
西湖見說鷗飛去,知有海翁來否。
風雨後。
甚客裏逢春,尚記花間酒。
空嗟皓首。
對茂苑殘紅,攜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歸時候,花徑青紅尚有,好遊何事詩瘦。
龜蒙未肯尋幽興,曾戀志和漁叟。
吟嘯久。
愛如此清奇,歲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嘆西出陽關,故人何處,愁在渭城柳。 |
朱嗣發《摸魚兒》 Zhu heir hair "Mo Yuer" |
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
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
渾不記、漫手織回文,幾度欲心碎。
安花著蒂。
奈雨覆雲翻,情寬分窄,石上玉簪脆。
朱樓外,愁壓空雲欲墜。
月痕猶照無寐。
陰睛也衹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
君且醉。
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
一時左計。
悔不早荊釵,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
【簡析】
朱嗣發是宋末遺民。這是一首棄婦詞,寫一位女子與情人結合、遭棄和後悔的過程。
開篇三句:“對西風、鬢搖煙碧,參差前事流水”,寫一位女子對着瑟瑟的秋風,鬢發蓬亂,滿腹心事。意在說明:這個女子的遭遇很不幸,內心異常矛盾和苦痛。此刻,她浸入對往事的追憶,品嚐着愛情幻滅的苦澀的滋味。
“紫絲羅帶鴛鴦結,的的鏡盟釵誓”,女子回憶她和情人情投意合時的情景。男子給她係上佩戴鴛鴦結絲帶,表示他們的縷縷柔情;山盟海誓永不分開。“鏡盟”,藉徐德言與樂昌公主事,表示夫妻决不離異。“釵誓”,典自陳鴻《長恨傳》唐玄宗和楊貴妃“定情之夕,授金釵鈿合以固之。”的的“,非常明確的意思。
“渾不記,漫手織回文,幾度欲心碎。”筆鋒一轉,男子負心絶情前秦時蘇蕙苦苦思念丈夫竇滔,織錦用來寫首尾都能誦讀的詩寄到遠方,回文、織錦之典,用來指寄給丈夫的書信。女子“手織回文”,寄給情人而不得消息,依然傷悲而已。
上承定情,負誓,“安花著蒂。奈雨覆雲翻,情寬分窄,石上玉簪脆”,女方從男方漠然反應中看出事情已無可輓回,努力將是徒勞而已。愛情的花朵已經凋落,流不焉再有情。“雨覆雲翻”,句出自杜甫《貧交行》“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比喻男子的態度沒有恆常。女子一片真心,付之東流,兩人的愛情無法再維持下去了,最終走上了不可輓回的絶路。
這幾句表明了女子的願望,但男子態度無情無義,終於走上像玉簪一樣摧折。“朱樓外,愁壓空雲欲墜。月痕猶照無寐。”女子站在樓頭,思緒萬千。朱樓外,天空中沉沉雲霧,被她心頭沉重的愁緒壓得似乎要墜落下來似的。以雲襯愁,哪知愁比雲更厚更重。夜幕降臨,月突破雲的包圍,灑下銀色的光輝,使她久久不能安眠。幾點愁腸,幾處苦痛。
“陰睛也衹隨天意,枉了玉消香碎”,“陰情”偏取“陰”義,意表愛情生活的不幸。嗟嘆重拾,覺悟頓生。既然天意如此,也衹好順從天意,儘管為此而“玉消香碎”即憂鬱憔悴至死,也不是枉活一場?
“君且醉。君不見、長門青草春風淚。”想得通了,心胸頓覺豁達。“長門青草”,本於五代薛昭藴《小重山》“春到長門春草青”和韋莊《小重山》“繞庭芳草緑,倚長門”,又藉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幽居於長門宮事以自喻。“春風淚”王安石《明妃麯》“淚濕春風鬢腳垂”。春風指面,杜甫在《詠懷古跡》中有句“畫圖識得春風面。這幾句是女子的自我寬慰。寵辱皆是過眼煙雲,終究是一場空。何必為雲而耗神呢?
“一時左計。悔不早荊釵,暮天修竹,頭白倚寒翠。”“左計”,意謂失算。“荊釵”,《烈女傳》講:“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表示婦女的服飾樸素。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贊頌婦女生活清貧寂寞而品質忠貞高尚。
這首詞詞人藉棄婦之恨,寄托亡國之思。詞中用典甚多,但很精切。上片敘往事,敘事清晰形象;下片寫愁緒,藉景抒情,寓情於景。棄婦女之情、恨、悟渾然一體,於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衹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風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註釋:
⑴消 :經受
⑵落紅:落花
⑶算衹有殷勤:想來衹有檐下蛛網還殷勤地沾惹飛絮,留住春色。
⑷長門:漢代宮殿名,武帝皇后失寵後被幽閉於此,司馬相如《長門賦序》:“孝武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萬,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幸。”
⑸脈脈:綿長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環飛燕:楊玉環、趙飛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樓:高樓上的欄桿。
譯文:
再也經受不起幾次風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過去了。愛惜春天,尚且還經常擔憂花兒會開得太早而凋謝太快,那麽,何況如今面對這無數紅花落地的殘春敗落景象。我勸說春光:你暫且留下來吧,聽說芳草已生遍天涯,會遮住你的歸路,你還能到哪裏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歸去了。衹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絲結網,沾網住漫天飛舞的柳絮,想保留一點春的痕跡。
漢武帝陳皇后失寵,別居長門宮,定準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擱了。陳皇后的美貌曾經也遭人嫉妒,縱然用千金重價買下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滿腹情意該嚮誰傾訴?請你們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揮霍無度,你們沒有看見楊玉環、趙飛燕早都變成塵土了嗎?憂國而不能參政,衹能做個閑官的心情愁苦極了!不要去高樓上憑欄遠眺,夕陽正落在暮靄籠罩的柳樹梢上,長夜即將來臨,望之使人斷腸。
賞析:
道是休去倚危欄,休倚危欄時閑愁已是教人斷腸。春已逝,美人遲暮,而憂國之心亦是無處可訴,衹有自我勸慰將怨意化為凄婉,雖是纏綿婉約麯,亦有鬱憤英氣含而不露。
“詞意殊怨,然姿態飛動,極沉鬱頓挫之致。”(《白雨齋詞詩》)
【註釋】
1.同官王正之:據樓鑰《攻媿集》捲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銘》,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轉運判官,故稱"同官"。
2.消:消受,經受。
3.蘇軾《點絳唇》詞:"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4.長門事五句:《長門賦序》:"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上,陳皇后復得親幸。"這裏是說由於有人妒忌,即使千金買來《長門賦》也沒用,愁苦之情仍然無法得到安慰。
5.玉環:楊貴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安祿山叛變後,賜死於馬嵬坡。飛燕:漢成帝寵愛的妃子,後來廢為庶人,自殺。兩人皆以善妒著名。
【鑒賞】
此詞作於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藉春意闌珊和美人遭妒來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詞裏面的玉環、飛燕,似是用來指朝中當權的主和派。辛棄疾在淳熙己亥前之兩三年內,轉徙頻繁,均未能久於其任。他曾在《論盜賊札子》裏說:"生平剛拙自信,年來不為衆人所容,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這與"蛾眉曾有人妒"語意正同。作者本來是要積極建功立業的,被調到湖北去管錢糧,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調到湖南,還是管錢糧,當然更是失望。他心裏明白朝廷的這種調動就是不讓恢復派擡頭。一想到國傢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發出"煙柳斷腸"的哀嘆。《鶴林玉露》雲此詞:"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便在漢唐時,寧不賈種豆種桃之禍哉。愚聞壽皇見此詞頗不悅。"詞裏所流露的哀怨確是對朝廷表示不滿的情緒。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采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緻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綫,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藉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鬱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綫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着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着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這一句,實際是嚮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衹有堅持抗金復國纔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輓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輓留。詞裏,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儘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産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藉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后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己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姦佞小人,嚮投降派提出警告"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着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鬥爭。第三是纏綿麯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麯折盡致。
【簡析二】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1162年渡淮水來歸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愛國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南宋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戰前綫的重要位置上,衹是任命他作閑職官員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轉來轉去,大材小用。這一次,又把他從湖北漕運副使任上調到湖南繼續當漕運副使。漕運副使是掌管糧運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作這種官當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負。何況如今又把他從湖北調往距離前綫更遠的湖南後方去,更加使他失望。這次調動任職,使辛棄疾意識到:這是南宋朝廷不讓抗戰派擡頭的一種表示。不讓抗戰派擡頭,關係到辛棄疾個人,事情尚小;關係到國傢民族,那問題就大了。當時女真統治者的軍隊屢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他們不僅忘了“徽欽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淪陷區廣大人民長期置於女真族統治之下,過着水深火熱的生活。收復山河的大計,已為納金幣、送禮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棄疾目睹這種狀況,滿懷悲憤。他空有收復河山的壯志,而多年來一直無法實現。所以這次調離湖北,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摸魚兒》詞,抒發他胸中的鬱悶和憤慨。這首詞內容包括:第一,對國傢前途的憂慮;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第三,南宋當權者的不滿。
以下對這首詞作簡單的解釋: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氣,那裏禁得起再有幾番風雨的襲擊?這顯然不是單純地談春光流逝的問題。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於怕春去花落,他甚至於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因為開得早也就謝得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
“春且住”三句,由於怕春去,他對它招手,對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腳步,別走啊!但是春還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喚它歸來,又聽說春草鋪到了遙遠的天邊,遮斷了春的歸路,春是回不來了。因此産生“怨春不語”的感情。就是說心裏怨恨沒有把春留住,有話難以說出口來。
“算衹有”三句,意思是:看來最殷勤的衹有那檐下的蜘蛛,它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結網,用網兒來網住那飛去的柳絮。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后失寵的典故,來比擬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蛾眉見妒”,自古就有先例。陳皇后之被打人冷宮——長門宮,是因為有人在忌妒她。她後來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屬渺茫。這種復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麽人去訴說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興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別人來邀寵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安祿山攻破長安後,在兵亂中,唐玄宗被迫把楊玉環縊死於馬嵬坡。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後來被廢黜為庶人,終於自殺。“皆塵土”,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指趙氏姊妹)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
“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鬱悶。危欄,是高處的欄桿。意思是: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除鬱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着那被暮靄籠罩着的楊柳,遠遠望去,是一片迷蒙。這樣的暮景,反而會使人見景傷情,以至於銷魂斷腸的。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藉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完全對。這首詞中當然寫到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筆墨,寫出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傢大事,並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綺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可以說是這首詞中的“詞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總綫,有條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內容,把他那滿懷感慨麯折地表達出來。他寫“風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讀者不妨運用聯想,這“風雨”,難道不是象徵金軍的進犯麽?這“落紅”,難道不是象徵南宋朝廷外交、軍事各方面的失敗,以致失地辱國、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麽?“草迷歸路”,難道不是象徵姦佞當權,蔽塞賢路,致使一些有雄纔大略的愛國志士,不能發揮其所長,起抗戰救國的作用麽?然後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動物,它為了要輓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畫檐蛛網”句上,加“算衹有殷勤”一句,意義更加突出。這正如晉朝的著名畫傢顧愷之為裴楷畫像,像畫好後,畫傢又在頰上添幾根鬍子,觀者頓覺畫像神情生動起來。(《晉書·顧愷之傳》:“愷之嘗圖裴楷象,頰上加三毛,觀者覺神明殊勝”。)“算衹有殷勤”一句,也能起“頰上加三毛”的作用。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達作者對國傢的耿耿忠心。這兩句還說明,辛棄疾雖有殷勤的報國之心,無奈官小權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上片以寫景為主,以寫眼前的景物為主。下片的“長門事”、“玉環”、“飛燕”,則都是寫古代的歷史事實。兩者看起來好像不相聯續,其實不然。作者用古代宮中幾個女子的事跡,進一步抒發其“蛾眉見妒”的感慨,這和當時現實不是沒有聯繫的。而從“蛾眉見妒”這件事上,又說明這不衹是辛棄疾個人仕途得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關係到宋廷興衰的前途,它和這首詞的春去的主題不是脫節,而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過片處推開來寫,在藝術技巧上說,正起峰斷雲連的作用。
下片的結句更加值得註意:它甩開詠史,又回到寫景上來。“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二句,最耐人尋味。
以景語作結,是詞傢慣用的技巧。因為以景語作結,會有含蓄不盡的韻味。
除此之外,這兩句結語還有以下各種作用:
第一,它刻畫出暮春景色的特點。暮春三月,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曾用“緑肥紅瘦”四字刻畫它的特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紅瘦”,是說花謝;“緑肥”,是說樹蔭濃密。辛棄疾在這首詞裏,他不說斜陽正照在花枝上,卻說正照在煙柳上,這是用另一種筆法來寫“緑肥紅瘦”的暮春景色。而且“煙柳斷腸”,還和上片的“落紅無數”、春意闌珊這個內容相呼應。如果說,上片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是開,是縱;那麽下片結句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合,是收。一開一合、一縱一收之間,顯得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暮色蒼茫中的景象。這是作者在詞的結尾處着意運用的重筆,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它和這首詞春去的主題也是緊密相聯的。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辛幼安(即辛棄疾)晚春詞雲:‘更能消幾番風雨?……’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聞壽皇(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可見這首詞流露出來的對國事、對朝廷的觀點,都是很強烈的。
詞是抒情的文學,它的特點是婉約含蓄。前人說過:“詞貴陰柔之美”。晚唐五代的花間詞,就是如此。花間詞是詞中的婉約派。這一派詞的內容大都是寫兒女戀情和閑愁綺怨,而且是供酒邊尊前娛賓遣興之用。到了宋代,詞壇上除了婉約派外,又出現了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傢如蘇軾、辛棄疾,都是把詞作為抒寫自己的性情、抱負、胸襟、學問的工具的。內容變了,風格跟着也變了。比如辛棄疾代表作中有一首《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是抒寫作者抗戰的理想與願望的,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和婉約派詞迥然有別。在《花間集》中,是找不到這樣的作品的。
拿《破陣子》和這首《摸魚兒》比較,兩者內容相似,而形式上,也就是表現手法上,又有區別。《破陣子》比較顯,《摸魚兒》比較隱;《破陣子》比較直,《摸魚兒》比較麯。《摸魚兒》的表現手法,比較接近婉約派。它完全運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詞的內容,而不直接說明詞的內容。這說明,辛棄疾雖然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傢,但是一個大作傢,他的詞風是多種多樣的。儘管《摸魚兒》詞采用婉約的表達形式,並未完全掩蓋它的內容。讀這首《摸魚兒》時,讀者會感覺到在那一層婉約含蓄的外衣之內,有一顆火熱的心在跳動,這就是辛棄疾學蜘蛛那樣,為國傢殷勤織網的一顆耿耿忠心。
總起來說,這首《摸魚兒》的內容是熱烈的,而外表是婉約的。使熱烈的內容與婉約的外表和諧地統一在一首詞裏,這說明了辛棄疾這位大作傢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為這首《摸魚兒》詞的評語。
《摸魚兒》
辛棄疾
望飛來、半空鷗鷺。須臾動地鼙鼓。截江組練驅山去,鏖戰未收貔虎。朝又暮。誚慣得、吳兒不怕蛟竜怒。風波平步。看紅旆驚飛,跳魚直上,蹙踏浪花舞。憑誰問,萬裏長鯨吞吐。人間兒戲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 |
|
|
|
括摸魚兒 | 摸魚兒荼 | 摸魚兒梅 | 摸魚兒蒓 | 摸魚兒大 | 摸魚兒又 | 渾水摸魚兒 | 摸魚兒·海棠 | 摸魚兒重九 | 摸魚兒海棠 | 摸魚兒塵梅 | 摸魚兒太湖 | 摸魚兒艮嶽 | 摸魚兒燈花 | 摸魚兒春光 | 摸魚兒春暮 | 摸魚兒和韻 | 摸魚兒柳絮 | 摸魚兒守歲 | 摸魚兒湖上 | 摸魚兒·買陂塘 | 摸魚兒贈友人 | 摸魚兒別處梅 | 摸魚兒答二隱 | 摸魚兒壽虛𠔌 | 摸魚兒·東臯寓居 | 摸魚兒為趙窩壽 | 摸魚兒壬子初度 | 摸魚兒生日自述 | 摸魚兒東臯寓居 | 摸魚兒用實之韻 | 摸魚兒送張總領 | 摸魚兒憶劉改之 | 摸魚兒賦雲束樓 | 摸魚兒壽王城山 | 摸魚兒己卯元夕 | 摸魚兒西湖送春 | 摸魚兒壽葉製相 | 摸魚兒甲午送春 | 摸魚兒壽吳梘州 | 摸魚兒仲宣樓賦 | 摸魚兒重過西湖 | 摸魚兒壽賈師憲 | 摸魚兒登鳳凰臺 | 摸魚兒大宋食供 | 摸魚兒次韻送別 | 摸魚兒高愛山隱居 | 摸魚兒過東平有感 | 摸魚兒為趙懶窩壽 | 摸魚兒和辛幼安韻 | 摸魚兒詠小園晚春 | 摸魚兒和謝李同年 | 摸魚兒壽覺非居士 | 摸魚兒郫縣宴同官 | 摸魚兒·對茱萸一年一度 |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 摸魚兒·對西風鬢搖煙碧 | 摸魚兒·問蓮根有絲多少 | 摸魚兒·問世間情是何物 |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 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雲屋 | 摸魚兒·送王子文知太平州 | 摸魚兒·樓桑村漢昭烈廟 | 摸魚兒(憶劉改之) | 摸魚兒(又) | 摸魚兒(春光) | 摸魚兒(艮嶽) | 摸魚兒(登鳳凰臺) | 摸魚兒(壽吳梘州) | 摸魚兒(仲宣樓賦) | 摸魚兒(太湖) | 摸魚兒(重過西湖) | 摸魚兒(塵梅) | 摸魚兒(壽賈師憲) | 摸魚兒(次韻送別) | 摸魚兒(燈花) | 摸魚兒(為趙懶窩壽) | 摸魚兒(梅) | 摸魚兒(用實之韻) | 摸魚兒(為趙_窩壽) | 摸魚兒(壽覺非居士) | 摸魚兒(郫縣宴同官) | 摸魚兒(和辛幼安韻) | 摸魚兒(送張總領) | 摸魚兒(生日自述) | 摸魚兒(荼_) | 摸魚兒(壬子初度) | 摸魚兒(壽王城山) | 摸魚兒(過東平有感) | 摸魚兒(蒓) | 摸魚兒(答二隱) | 摸魚兒(柳絮) | 摸魚兒(高愛山隱居) | 摸魚兒(別處梅) | 摸魚兒(己卯元夕) | 摸魚兒(贈友人) | 摸魚兒(守歲) | 摸魚兒(賦雲束樓) | 摸魚兒(詠小園晚春) | 摸魚兒(壽虛𠔌) | 摸魚兒(西湖送春) | 摸魚兒(壽葉製相) | 摸魚兒(和謝李同年) | 摸魚兒(和韻) | 摸魚兒(春暮) | 摸魚兒(甲午送春) | 摸魚兒(湖上) | 摸魚兒·春日西湖泛舟 | 摸魚兒(重九) | 摸魚兒(東臯寓居) | 摸魚兒(海棠) | 摸魚兒高嘉定生日泰叔 |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 摸魚兒春日西湖泛舟 | 摸魚兒九日登姑蘇臺 | 摸魚兒辛巳自壽年五十 | 摸魚兒水東桃花下賦 | 摸魚兒和中齊端午韻 | 摸魚兒和巽吾留別韻 | 摸魚兒寶祐甲寅春賦 | 摸魚兒送上元主簿回府 | 摸魚兒為卞南仲賦月溪 |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 摸魚兒黃時中入郡幕 | 摸魚兒送陳太史東歸 | 摸魚兒題甘露寺多景樓 | 摸魚兒用前韻調敬德 | 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 | 摸魚兒楊教之齊安任 | 摸魚兒紫雲山房擬賦蒓 | 摸魚兒送汪水雲之湘 | 摸魚兒(摸魚子、買陂塘、邁陂塘、安慶模) | 摸魚兒(和中齊端午韻) | 摸魚兒(閩漕王幼學作碧灣丹嶂堂,歌此詞,以墨本見寄,依韻和之) | 摸魚兒(為遺蛻山中桃花作,寄馮雲月) | 摸魚兒(水東桃花下賦) | 摸魚兒(黃時中入郡幕) | 摸魚兒(壽王尉·癸未鼕至後五日) | 摸魚兒(己酉重登陸起潛皆山樓,正對惠山) | 摸魚兒(春雪客中寄白香岩、王信父) | 摸魚兒(為卞南仲賦月溪) | 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 | 摸魚兒(壽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紱麟之日) | 摸魚兒(肯堂欲惠書不果,藉蕭彥和梅花韻見意) | 摸魚兒(送陳太史東歸) | 摸魚兒(送汪水雲之湘) | 摸魚兒(今歲海棠遲開半月,然 | 摸魚兒(辛巳自壽年五十) | 摸魚兒(題甘露寺多景樓) | 摸魚兒(過期思稼軒之居,漕留飲於秋水觀,賦一詞謝之) | 摸魚兒(用前韻調敬德) | 摸魚兒(寓澄江,喜魏叔臯至) | 摸魚兒(紫雲山房擬賦蒓) | 摸魚兒(壽周耐軒府尹,是歲起義倉) | 摸魚兒(楊教之齊安任) | 摸魚兒(送上元主簿回府) | 摸魚兒(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堅後約) | 摸魚兒(送竇製幹赴漕趁班) | 摸魚兒(和陳次賈仲宣樓韻) | 摸魚兒(九日登平山和趙子固帥機) | 摸魚兒(荷花歸耕堂用時父韻) | 摸魚兒(餞黃侍郎疇若勸酒) | 摸魚兒和柳山悟和尚與李同年嘉竜韻 | 摸魚兒(高嘉定生日泰叔) | 摸魚兒(玉林君為遺蛻山中桃花賦也。花與主人,何幸如之,用韻和謝) | 摸魚兒(壽傅樞閣中李夫人) | 摸魚兒(九日登姑蘇臺) | 摸魚兒(和巽吾留別韻) | 摸魚兒(辛巳鼕和中齋梅詞) | 摸魚兒(和柳山悟和尚與李同年嘉竜韻) | 摸魚兒(懷雲崖陳乘車東甫,時遊湘潭) | 摸魚兒(邵清溪賦,效顰謾作) | 摸魚兒(今歲海棠遲開半月,然一夕如雪,無飲餘者,賦此寄恨。) | 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雲屋三首) | 摸魚兒(寶祐甲寅春賦) | 摸魚兒(丙午歸田,嚴灘褚孺奇席上賦) | 摸魚兒(隨湖南安撫趙德修自長沙回至瀂港,值其生日) | 摸魚兒(景定庚申會使君陳碧棲) | 摸魚兒(兩岩有石狀怪甚,取離騷九歌名曰山鬼,因賦摸魚兒,改名山鬼謠) | 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 | 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 摸魚兒壽王尉癸未鼕至後五日 | 摸魚兒摸魚子買陂塘邁陂塘安慶模 | 摸魚兒今歲海棠遲開半月然 | 摸魚兒壽柴守八月二十七日生正是夫子紱麟之日 | 摸魚兒景定庚申會使君陳碧棲 | 摸魚兒丙午歸田嚴灘褚孺奇席上賦 | 摸魚兒送竇製幹赴漕趁班 | 摸魚兒和陳次賈仲宣樓韻 | 摸魚兒隨湖南安撫趙德修自長沙回至瀂港值其生日 | 摸魚兒酒邊留同年徐雲屋三首 | 摸魚兒今歲海棠遲開半月然一夕如雪無飲餘者賦此寄恨 | 摸魚兒辛巳鼕和中齋梅詞 | 摸魚兒懷雲崖陳乘車東甫時遊湘潭 | 摸魚兒邵清溪賦效顰謾作 | 摸魚兒九日登平山和趙子固帥機 | 摸魚兒送邵瓜坡赴含山尉且堅後約 | 摸魚兒荷花歸耕堂用時父韻 | 摸魚兒玉林君為遺蛻山中桃花賦也花與主人何幸如之用韻和謝 | 摸魚兒壽傅樞閣中李夫人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