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 : 冶金 : 建築 > 摩擦學
目錄
No. 1
  摩擦學是研究相對運動的作用表面間的摩擦、潤滑和磨損,以及三者間相互關係的理論與應用的一門邊緣學科。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約有1/3~1/2消耗於摩擦。如果能夠盡力減少無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節省能源。另外,機械産品的易損零件大部分是由於磨損超過限度而報廢和更換的,如果能控製和減少磨損,則既減少設備維修次數和費用,又能節省製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費用。
  人類對摩擦現象早有認識,並能用來為自己服務,如史前人類 的鑽木取火。《詩經·邶風·泉水》中有“載脂載宣,還車言邁”的詩句,表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應用動物脂肪來潤滑車軸。
  應用礦物油作潤滑劑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書中提到酒泉延壽和高奴有石油,並且用於“膏車及水碓甚佳”。但長久以來摩擦學的研究進展緩慢,直到15世紀,意大利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才開始把摩擦學引入理論研究的途徑。
  1785年,法國庫侖繼前人的研究,用機械嚙合概念解釋幹摩擦,提出摩擦理論。後來又有人提出分子吸引理論和靜電力學理論。1935年,英國的鮑登等人開始用材料粘着概念研究幹摩擦,1950年,鮑登提出了粘着理論。關於潤滑的研究,英國的雷諾於1886年繼前人觀察到的流體動壓現象,總結出流體動壓潤滑理論。20世紀50年代普遍應用電子計算機之後,綫接觸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的理論開始有所突破。
  對磨損的研究開展較晚,20世紀50年代提出粘着理論後,60年代在相繼研製出各種表面分析儀器的基礎上,磨損研究纔得以迅速開展。至此,綜合研究摩擦、潤滑和磨損相互關係的條件已初步具備,並逐漸形成摩擦學這一新的發展中的學科。
  摩擦學研究的對象很廣泛,在機械工程中主要包括動、靜摩擦,如滑動軸承、齒輪傳動、蠃紋聯接、電氣觸頭和磁帶錄音頭等;零件表面受工作介質摩擦或碰撞、衝擊,如犁鏵和水輪機轉輪等;機械製造工藝的摩擦學問題,如金屬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超精加工等;彈性體摩擦,如汽車輪胎與路面的摩擦、彈性密封的動力滲漏等;特殊工況條件下的摩擦學問題,如宇宙探索中遇到的高真空、低溫和離子輻射等,深海作業的高壓、腐蝕、潤滑劑稀釋和防漏密封等。
  此外,還有生物中的摩擦學問題,如研究海豚皮膚結構以改進艦衹設計,研究人體關節潤滑機理以診治風濕性關節炎,研究人造心髒瓣膜的耐磨壽命以謀求最佳的人工心髒設計方案等。地質學方面的摩擦學問題有地殼移動、火山爆發和地震,以及山、海,斷層形成等。在音樂和體育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學問題。
  摩擦學涉及許多學科。如完全流體潤滑狀態的滑動軸承的承載油膜,基本上可以運用流體力學的理論來解算。但是齒輪傳動和滾動軸承這類點、綫接觸的摩擦,就還需要考慮接觸變形和高壓下潤滑油粘度變化的影響;在計算摩擦阻力時則需要認真考慮油的流變性質,甚至要考慮瞬時變化過程的效應,而不能把它簡化成牛頓流體。
  如果油膜厚度接近於接觸表面的粗糙度,還需要考慮表面紋理對潤滑油的阻遏和疏導作用,以及油溫所引起的熱效應。油膜再薄,兩摩擦表面粗糙峰點 也會發生接觸或碰撞,接觸峰將分擔一部分載荷,接觸峰點區域處於邊界潤滑狀態。在使用油性添加劑時,表面形成吸附膜,而在使用極壓添加劑時,表面形成反應膜。
  為瞭瞭解磨損的發生發展機理,尋找各種磨損類型的相互轉化以及復合的錯綜關係,需要對表面的磨損全過程進行微觀研究。僅就油潤滑金屬摩擦來說,就需要研究潤滑力學、彈性和塑性接觸、潤滑劑的流變性質、表面形貌、傳熱學和熱力學、摩擦化學和金屬物理等問題,涉及物理、化學、材料、機械工程和潤滑工程等學科。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摩擦學的理論和應用必將由宏觀進入微觀,由靜態進入動態,由定性進入定量,成為係統綜合研究的領域。
百科大全
  mocaxue
  摩擦學
  tribology
  研究表面摩擦行為的學科。摩擦學是研究相對運動的相互作用表面間的摩擦、潤滑和磨損,以及三者間相互關係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包括設計和計算、潤滑材料和潤滑方法、摩擦材料和表面狀態以及摩擦故障診斷、監測和預報等)的一門邊緣學科。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約有1/3~1/2消耗於摩擦。如果能夠盡力減少無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節省能源。另外,機械産品的易損零件大部分是由於磨損超過限度而報廢和更換的,如果能控製和減少磨損,則既減少設備維修次數和費用,又能節省製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費用。不過,摩擦也有可供利用的一面。
  簡史 人類對摩擦現象早有認識,並能用來為自己服務,如史前人類已知鑽木取火。《詩經·邶風·泉水》已有“載脂載□,還車言邁”的詩句,表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較普遍地應用動物脂肪來潤滑車軸。應用礦物油作潤滑劑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晉張華所著《博物志》。書中提到酒泉延壽和高奴有石油,並且用於“膏車及水碓甚佳”。但長久以來摩擦學的研究進展緩慢。直到15世紀,意大利的列奧納多·達芬奇才開始把摩擦學引入理論研究的途徑。1785年,法國C.A.de庫侖繼前人的研究,用機械嚙合概念解釋幹摩擦,提出摩擦理論。後來又有人提出分子吸引理論和靜電力學理論。1935年,英國的F.P.鮑登等人開始用材料粘着概念研究幹摩擦。1950年,鮑登提出了粘着理論。關於潤滑的研究,英國的O.雷諾於1886年繼前人觀察到的流體動壓現象,總結出流體動壓潤滑理論。20世紀50年代普遍應用電子計算機之後,綫接觸彈性流體動壓潤滑的理論有所突破。對磨損的研究開展較晚,50年代提出粘着理論後,60年代在相繼研製出各種表面分析儀器的基礎上,磨損研究纔得以迅速開展。至此綜合研究摩擦、潤滑和磨損相互關係的條件已初步具備,並逐漸形成摩擦學這一新的發展中的學科。
  學科範圍 摩擦學研究的對象很廣泛,在機械工程中主要包括:①動、靜摩擦副,如滑動軸承、齒輪傳動、蠃紋聯接、電氣觸頭和磁帶-錄音頭等;②零件表面受工作介質摩擦或碰撞、衝擊,如犁鏵和水輪機轉輪等;③機械製造工藝的摩擦學問題,如金屬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超精加工等;④彈性體摩擦副,如汽車輪胎與路面的摩擦(見地面車輛力學)、彈性密封的動力滲漏等;⑤特殊工況條件下的摩擦學問題,如宇宙探索中遇到的高真空、低溫和離子輻射等,深海作業的高壓、腐蝕、潤滑劑稀釋和防漏密封等。此外,還有生物中的摩擦學問題,如研究海豚皮膚結構以改進艦衹設計,研究人體關節潤滑機理以診治風濕性關節炎,研究人造心髒瓣膜的耐磨壽命以謀求最佳的人工心髒設計方案等。地質學方面的摩擦學問題有地殼移動、火山爆發和地震,以及山、海、斷層形成等。在音樂和體育以及人們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大量的摩擦學問題。
  摩擦學涉及許多學科。例如油潤滑的金屬摩擦副,處於完全流體潤滑狀態的滑動軸承的承載油膜,基本上可以運用流體力學的理論來解算。但是齒輪傳動和滾動軸承這類點、綫接觸的摩擦副,在計算它的流體動壓潤滑的承載油膜時,還需要考慮接觸變形和高壓下潤滑油粘度變化的影響;在計算摩擦阻力時則需要認真考慮油的流變性質(從應力、應變、溫度和時間幾方面研究物質變形和流動的物理性質),甚至要考慮瞬時變化過程的效應,而不能把它簡化成牛頓流體。如果油膜厚度接近於接觸表面的粗糙度,還需要考慮表面紋理對潤滑油的阻遏和疏導作用,以及油溫所引起的熱效應。油膜再薄,兩摩擦表面粗糙峰點將發生接觸或碰撞,接觸峰將分擔一部分載荷,接觸峰點區域處於邊界潤滑狀態。
英文解釋
  1. n.:  tribology
相關詞
材料機械工程汽車的無形磨損物理摩擦摩擦力術語
工業物理化學材料學百科大全力學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塑性流體動力潤滑
電流變液中國礦業大學機電機械設計機電學院物理學研究所材料科學
科研領域實驗室科學領域
包含詞
摩擦學的汽車摩擦學摩擦學設計
塑性加工摩擦學日本摩擦學者協會合肥工業大學摩擦學研究所
摩擦學國傢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摩擦學實驗室摩擦學者和潤滑工程師學會
中國礦業大學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研究所生物摩擦學:關節的摩擦和潤滑濟南益華摩擦學測試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