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提丟斯 titius, johann daniel
國傢或者地區:德國
學科:天文學家
發明創造:
簡歷
提丟斯(titius, johann daniel)德國天文學家。1729年1月2日生於普魯士的科尼茨(今波蘭的霍伊尼斯);1796年12月16日卒於薩剋森的維騰貝格。提丟斯是一位布商兼地方議會議員的兒子,其父死後由舅父養大。這位舅父是一個博物學家,他支持和鼓勵少年提丟斯對於科學的興趣。1752年,提丟斯在萊比錫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756年他在維磋貝格大學接受教授職位,並在那裏終其一生。使他名垂科學史的一件事,是他在1786年提出諸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非常接近於用下式表示的簡單關係:a=4+(2n×3),此處n的值依次取-∞、0,1,2,3,等等。這樣就産生了一個數列:4,7,10,16,28,52,100,…它與水星、金星、地球、火 星、----木星以及土星到太陽的相對距離相吻合。沒有任何行星可以填補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那個空缺。這一關係剛提出時並未受到人們的重視。1772年經波得*發表後纔逐漸引起天文學家們的註意。此後,人們便稱它為波得定則,可憐的提丟斯卻被冷落一邊。但是,七十年以後人們發現了海王星,便發覺這條“定則”其實衹是一種巧合,並無實際的科學意義。儘管如此,它確曾鼓勵了奧爾勃斯*和其它一些人朝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那個空白處去搜索行星類的天體,並且發現了衆多的小行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個假象行星,叫“第五未知行星”,所以有猜測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第五未知行星”爆炸後留下的殘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