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 掠海翼竜
拉丁文名: thalassodromeus
體長: 頭有1.4米高 身長約1.8米 翼展近4.5米
體重: 14千克
食物: 吃魚
生存年代: 1.1億年,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 巴西
辨認要决: 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
種類: 翼竜類
來
掠海翼竜拉丁文名(thalassodromeus)的含義是“sea runner”=“在大海奔跑的”。第一隻化石是在2002年7月18日在巴西發現的。中文翻譯名由恐竜.net確定。它像剪嘴鷗的捕食方式。
簡 介
巴西研究人員18日宣佈,他們新發現了一種會捕魚的翼竜的化石,為深入瞭解翼竜的捕食習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巴西裏約熱內盧國傢博物館 凱爾納等人在將於19日正式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對巴西東北部出土的翼竜化石進行的分析顯示,這是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全新翼竜種類,它可能生活於距今1.1億年之前。
翼竜骨骼比較脆弱,一般來說很難作為化石流傳後世。但在巴西新出土的翼竜頭骨化石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身體其他部位的化石。研究人員根據化石特徵推測說,這種翼竜有可能是棲息在遠古的鹹水湖邊,能夠展開寬大的翅膀飛掠湖面,用剪刀式的利喙,覓取水下的魚類為食。
新種翼竜被一些專傢稱為目前所發現的造型最為怪誕的生物之一。從化石來分析,它頭有1.4米高,身長約1.8米,翼展近4.5米,最為搶眼的特徵是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這一冠突約占其整個頭部體積的四分之三,比例之高,在今天仍然存活和已滅絶的所有動物中數一數二。這一骨頭突出的冠突形狀也讓人觸目驚心,像把刀片,也有點類似矛頭,據分析,它在翼竜飛行過程中可能起到了“舵”的作用。另外,冠突化石上還發現了縱橫交錯的溝槽,科學家們推測說,這可能是幫助翼竜調節體溫的發達的血管係統。
科學家們指出,新發現的翼竜頭骨的流綫造型和特殊的上下頜結構,都與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剪嘴鷗極其近似。據此,他們推斷這種翼竜可能也是和剪嘴鷗一樣,靠飛掠水面捕魚為生。 |
|
名稱: 掠海翼竜
拉丁文名: thalassodromeus
體長: 頭有1.4米高 身長約1.8米 翼展近4.5米
體重: 14千克
食物: 吃魚
生存年代: 1.1億年,侏羅紀晚期
生存地點: 巴西
辨認要决: 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
種類: 翼竜類 |
|
掠海翼竜拉丁文名(thalassodromeus)的含義是“sea runner”=“在大海奔跑的”。第一隻化石是在2002年7月18日在巴西發現的。中文翻譯名由恐竜.net確定。它像剪嘴鷗的捕食方式。 |
|
巴西研究人員18日宣佈,他們新發現了一種會捕魚的翼竜的化石,為深入瞭解翼竜的捕食習性提供了重要信息。巴西裏約熱內盧國傢博物館 凱爾納等人在將於19日正式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介紹說,他們對巴西東北部出土的翼竜化石進行的分析顯示,這是一種此前不為人知的全新翼竜種類,它可能生活於距今1.1億年之前。
翼竜骨骼比較脆弱,一般來說很難作為化石流傳後世。但在巴西新出土的翼竜頭骨化石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些身體其他部位的化石。研究人員根據化石特徵推測說,這種翼竜有可能是棲息在遠古的鹹水湖邊,能夠展開寬大的翅膀飛掠湖面,用剪刀式的利喙,覓取水下的魚類為食。
新種翼竜被一些專傢稱為目前所發現的造型最為怪誕的生物之一。從化石來分析,它頭有1.4米高,身長約1.8米,翼展近4.5米,最為搶眼的特徵是頭頂上巨大的冠狀突起。這一冠突約占其整個頭部體積的四分之三,比例之高,在今天仍然存活和已滅絶的所有動物中數一數二。這一骨頭突出的冠突形狀也讓人觸目驚心,像把刀片,也有點類似矛頭,據分析,它在翼竜飛行過程中可能起到了“舵”的作用。另外,冠突化石上還發現了縱橫交錯的溝槽,科學家們推測說,這可能是幫助翼竜調節體溫的發達的血管係統。
科學家們指出,新發現的翼竜頭骨的流綫造型和特殊的上下頜結構,都與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剪嘴鷗極其近似。據此,他們推斷這種翼竜可能也是和剪嘴鷗一樣,靠飛掠水面捕魚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