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拉丁名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evl.) rehd.
中文名 掌葉木
拉丁科名 sapindaceae
中文科名 無患子科
保護級別 國傢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貴州、廣西
現狀 稀有種。由於常年採種榨油,破壞嚴重,加上喀斯特地區的特殊生境,更新睏難,若不加以保護,將有滅絶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900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3一15米;樹皮黃白色,呈薄片狀脫落;小枝黃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狀復葉對生,葉柄長4一11釐米;小葉通常5,稀3-4,不相等,紙質,側生的橢圓形,中間的橢圓狀倒卵形,長約側生小葉的2倍,先端急漸尖,基部寬楔形,下延,下面疏生圓形、暗紅色腺點,側脈9一12對;小葉柄長1一1.5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約10一12釐米;花小,黃色至白色,兩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黃白色蹤點,萼片5,卵狀長橢圓形或橢圓形,兩面被柔毛,邊緣具睫毛;花瓣4一5,為萼片長的2一3倍,外被緊貼柔毛;雄蕊7一8;子房具長柄,紡錘形。蒴果梨形,紅褐色,連柄長2.2一3.2釐米,直徑5一12毫米;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有2重假種皮。
特性 主要産區屬中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8.3℃,1月平均溫8.4℃,7月平均溫26.3℃,年降水量1303.3毫米。土壤主要為石灰岩上發育的薄層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於石灰岩石山的石溝、洞穴、漏鬥及縫隙等處,土層淺薄,根係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節理、石隙間延伸生長,以適應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發性強,通常在樹幹基部或樹樁上萌發許多幼枝。為喜光樹種,在林內弱光下生長不如林緣或林內空曠處。3月底至5月初開花,10月果熟。天然下種能力弱,在林內很難見到幼苗,幼樹;種子富含油脂,易被動物咬食。
保護價值 掌葉木是殘遺於我國的單種屬植物,為亞熱帶石灰岩石山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特有樹種之一。其係統位置介於無患子科與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之間,對於闡明上述兩科的親緣關係和研究無患子科的係統發育均有科研價值。種子可榨油,供食用等。
保護措施 應選擇分佈集中的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點),加強生物學、生態學以及引種、育苗、造林等科學研究,以擴大本種資源。
栽培要點 果實成熟後隨即采收,將蒴果攤放陰幹,待果實裂開,取出種子放在盛有少量鹼水的容器中,輕輕揉搓,除去假種皮,洗淨晾幹,沙藏。種子壽命短,翌年春季點播或當年秋播。並可用扦插或壓苗法繁殖。 |
|
掌葉木介紹
掌葉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Levl.)Rehd.)
科屬:
無患子科
別名: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3-15米;樹皮黃白色,呈薄片狀脫落;小枝黃褐色,有散生皮孔。掌狀復葉對生,葉枘長4-11釐米;小葉通常5,稀3-4,不相等,紙質,側生的橢圓形,中間的橢圓狀倒卵形,長約側生小葉的2倍,先端急漸尖,基部寬楔形,下延,下面疏生圓形、暗紅色腙點,側脈9-12對;小葉柄長1-1.5釐米;花小,黃色至白色,兩性;花梗、萼片外密被黃白色腙點,萼片5,卵狀橢圓形,兩面被柔毛,邊緣具睫毛;花瓣4-5,為萼片長的2-3倍,外被緊貼柔毛;雄蕊7-8;子房具長柄,紡錘形。蒴果梨形,紅褐色,連柄長2.2-3.2釐米,直徑5-12毫米;種子卵圓形,黑色,有光澤,有2重假種皮。
分佈與習性:
主要分佈於貴州南部荔波、平塘、獨山、安竜、興義和廣西西北部隆林、樂業、凌雲、東蘭、南州、天峨、田林等縣的石灰岩山地。生於海拔500-900米的林中或林緣。
繁殖與栽培:
主要産區屬中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溫18.3℃,1月平均溫8.4℃,7月平均溫26.3℃,年降水量1303.3毫米。土壤主要為石灰岩上發育的薄層黑色石灰土和棕色石灰土,PH值6.5-7.5。大多生於石灰岩石山的石溝、洞穴、學習漏鬥及縫隙等處,土層薄,根係露出岩石表面,沿着岩石的節理、石隙間延伸生長,以適應水肥分散的喀斯特生境。萌發性強,通常在樹幹基部或樹樁上萌發許多幼枝。為喜光樹種,在林內弱光下生長不如林緣或林內空曠處。3月底至5月初開花。10月果熟。天然下種能力弱,在林內很難見到幼苗,幼樹;種子含油脂,易被動物咬食。
果實成熟後隨即采收,將蒴果攤放陰幹,待果實裂開,取出種子放在盛有少量鹼水的容器中,輕輕揉搓,除去假種皮,洗淨幹,沙藏。種子壽命短。翌年春季點播或當年秋播。並可用扦或壓條法繁殖。
應用:
稀有種。掌葉木是殘遺於我國的單種屬植物,為亞熱帶石灰岩石山常緑、落葉闊葉混交林的特有種之一。
圖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