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據理力爭
目錄
據理力爭 Argue
拼音: jù lǐ lì zhēng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賓語、狀語;

解釋: 依據道理,竭力維護自己方面的權益、觀點等。

資料來源: 北齊·魏收《魏書·陽固傳》:“崇雖貴盛,固據理不撓,談者欣焉。”

例子: 這是原則問題,一定要~。

jù lǐ lì zhēng jù lǐ lì zhēng
  根據道理而竭力爭辯
No. 3
  我們再去據理力爭,非達到目的不走!——巴金《傢》
No. 4
  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得,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文明小史》
No. 5
  根據道理盡力爭辯或爭取。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衹要於國計民生有關休戚的事,他在職責上,無論怎樣要據理力爭。更何況是有關桑梓的利益!” 麥雲 《第一次出擊》:“我一定要把水泥要過來,農民需要它;我應該據理力爭。”
No. 6
  詞 目 據理力爭
   音 jù lǐ lì zhēng
  釋 義 依據道理,竭力維護自己方面的權益、觀點等。
  出 處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老兄既管了一縣的事,自己也應該有點主意。外國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實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該據理力爭。”
  我們再去據理力爭,非達到目的不走!——巴金《傢》
  示 例 這是原則問題,一定要~。
英文解釋
  1. n.:  argue strongly on just grounds
近義詞
大權獨攬, 力排衆議, 名正言順, 一手包辦, 師出有名, 兵出有名, 應對如流, 一手遮天, 欺君罔世, 應答如流
反義詞
廣開言路, 笨口拙舌, 笨嘴笨舌, 笨嘴拙舌, 羣策羣力, 群策群力, 裁長補短, 鈍口拙腮, 集思廣益, 揚長避短, 拙口鈍辭, 拙口鈍腮, 拙嘴笨舌, 拙嘴笨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