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ā qiángjiǎo
比喻拆臺 。
比喻從根本上損害別人。
挖墻腳在中國由來已久,光知名的故事就有:為了學習而挖的,鑿壁藉光;為了逃命而挖的,雞鳴狗盜;為了偷羊而挖的,亡羊補牢;為了房地産而挖的,愚公移山等。至於沒有明文記載,但顧名思義,沒準也和挖墻腳有關的,就更多了——如麯徑通幽,另闢蹊徑,別有洞天等等。
中國是個故事泛濫的國度,故事多到中國人不再喜歡講和聽故事了,什麽東西多了就膩;不像國外,故事極其貧乏,於是至今念叨並賣弄《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故事,就如貧下中農老是在懷念過年時吃的那頓餃子一樣。故事講多了就變得高深,有了更多麯折和玄虛,因為太直白了沒人看,於是中國的故事越來越精緻,直到麯高和寡。國外的故事比起中國故事來,基本上屬於腌蘿蔔之類的鹹菜,本來上不得臺面,但卻正對了中國人那被故事弄膩了的胃口。於是,滿世界都是美國大片。
美國大片或許也算是挖墻腳吧,美國的鹹菜文化來挖中國精緻文化的墻角。古往今來,衹要有墻,那就不缺乏挖墻腳的。即使是一個無縫的蛋,那大約也總有幾衹蒼蠅在對着嗡嗡叫。著名的中國革命傢愚公先生,那種能為了少走兩步路而挖山不止的精神,讓所有的墻角都瑟瑟發抖。 畢竟,楞的怕不要命的,不要命的怕不要臉的。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你這兒混凝土鋼筋可都是真金白銀買來的,他回傢一硝二硫三木炭那樣一摻和,就是一包炸藥,讓你的高樓大廈成為紀念館——美國人挖別人的墻角前把自己傢墻角先上了裝甲,可惜,那還是成了紀念館。
挖墻腳,一種可貴而不難能的精神,在習慣快餐文明的今天,尤其值得提倡。培養一個新人,那需要花費多大的心血?而培養後還要擔心被挖走。直接挖一個多簡單,即使被挖走也不會很心疼。比如花點錢買輛二手自行車,先騎兩天,丟了就丟了。用十年時間看着一個女孩子長成女人,如果把她丟了,那就鬱悶大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女孩子變成女人的瞬間,把她挖過來。這種挖墻腳的行為,促成了大多數丈夫和丈母娘的矛盾;當然,兒媳婦和婆婆的墻角攻防演練也比臺灣的“漢光”演習好看的多。
毛主席對付挖墻腳是很有一套的,有很多經典理論,比如——“早已森嚴壁壘,更加衆志成城”。防患未然,關鍵是心防。就和佛教徒一樣,那些清規戒律的堅持,絶對不是因為有多少酷刑在腦袋上挂着,而是出於一種信仰。明朝朱元璋對貪官實行“剝皮”酷刑,可是明朝的貪官並不少。一塊肉爛了,你綁多少綳帶,也難擋住它流膿;就算擋住了流膿,那股味道總是擋不住的。國民黨不惜血本,暗殺加懸賞,中共的高級將領也沒跑過去幾個,現在卻有人提出了“高薪加酷刑”的養廉高招
在年輕人眼裏的“挖墻腳”是指搶了拆散一對戀人而並且使得自己喜歡的一方成為自己的男(或女)朋友。雖然看上去很不道德,但是愛情的事情誰說的清呢!
“衹要鋤頭揮得好,不怕墻腳挖不倒”,這裏的挖墻腳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詞語解釋
名稱:挖墻腳
拼音:wā qiáng jiǎo
解釋:比喻拆臺。
出處:毛澤東《統一戰綫的獨立自主問題》:“彼此不挖墻腳,彼此不在對方軍政軍內組織秘密支部。”
事例:他盡幹些~的事。
歇後語:壁角裏使矍頭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拆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