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即推拿”(429頁)。 用手或器械來回摩擦、揉捏或敲打身體的表面部分的行為,用於治療目的 亦作“ 按磨 ”。 1.用手在人身上推、按、捏、揉,以促進血液循環,通經絡,調整神經功能。《素問·血氣形志》:“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 醪藥。”《韓詩外傳》捲十:“ 子同 藥, 子明 灸陽, 子遊 按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按摩 法:按者,謂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謂徐徐揉摩之也……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摩其壅聚,以散瘀結之腫,其患可愈。”《百喻經·師患腳付二弟子喻》:“其師患腳,遣二弟子,人當一腳,隨時按摩 。” 宋 陸遊 《閑中作》詩:“呼童按摩 罷,倚壁欠伸餘。” 指一般的揉摩。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 趙得寶 怯痛地叫了一聲,他的左手連忙去按摩 着右胳臂。” 按摩 :用手在人體的一定部位上推、按、捏、揉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抵抗力,調整神經係統。
按摩 又可以理解為“推拿”,是以中醫的髒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並結合西醫的解剖和病理診斷,而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理療目的的方法,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 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 、運動按摩 和醫療按摩 。 按摩 ,古稱按鞽。其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醫學中獨特的治療方法之一。
原始社會,人類雜與大自然的鬥爭中,自身難免會遭到損傷或發生基本。如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損傷出血時,人們便本能地用手按壓以止血;當損傷使局部部位隆起時,人們又本能地通過撫摩、揉動使隆起變小或消失,從而緩解了腫痛。在長期的認識實踐過程中,按摩 逐漸從無意識的偶然動作演變成為人們自由運用的係統的治療方法。
按摩 是我過最古老的醫療方法。遠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明間醫生扁鵲用按摩 、針灸等方法成功地搶救虢太子的例子。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典--《皇帝內經》,共36捲162篇,其中《素問》9篇論及按摩 ,《靈樞》有5篇論述按摩 。如《素問。血氣形志篇》雲:“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 醪藥。”《內經》對按摩 療法有了較為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繼承和發揚按摩 奠定了理論基礎。
秦漢時期,按摩 以成為人民醫療上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根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皇帝岐伯按摩 十捲》(已佚)在此時期問世。《內經》中曾有按摩 工具的記載,《九針》中的“圓針”,既用於針灸,也用於按摩 ,常配合使用。
在三國時期,開始形成按摩 與導引、外用藥物配合應用的方法,出現膏摩、火灸。名醫華佗曰:“傷寒得始,一日在皮膚,在膏摩火灸即愈。”他還根據虎、鹿、熊、猿、鶴是動作,創造了最早的按摩 導引術--五禽戲。
魏、晉、隋、唐時期,設有按摩 科,又相應建立了按摩 醫政。《隋書。五官志》中有按摩 博士2人的記載,這說明隋代已設有按摩 博士的官職。《舊唐書。職官志》載有按摩 博士1人,保健按摩 師4人,按摩 工16人,按摩 生15人。按摩 博士在保健按摩 師和按摩 工的協助下,知道按摩 生學習按摩 導引之法,開始了在官府重視下有組織地開展按摩 教學活動。此時有按摩 專著問世,如《按摩 導引經十捲》。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每捲之末均有導引按摩 之法;《千金要方》雲“小兒雖無病,早起常以膏摩鹵上及足心,甚逼風寒。”;《唐六典》曰:“按摩 可除八疾,‘風、寒、暑、濕、饑、飽、勞、逸’”。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係統的按摩 療法。
宋、金、元時期,按摩 療法得到了進一布的發展。這時,不僅其治療範圍擴大了,而且還將按摩 用於婦科催産。宋代龐安時“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民間孕婦將産,七日而子不下,百術無所效,.......令其傢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嚀間生一男子。”,這說明當時按摩 對處理難産已經積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到了明代,太醫院將按摩 列為醫政十三科之一。隨着按摩 的進一步發展,許多按摩 專著相繼問世,以小兒推拿方面的專著居多,如我國現存最早似的小兒按摩 書籍〈小兒按摩 經〉及〈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
清代,“崇儒尊道”的封建禮教占據統治地位,認為按摩 “有傷大雅”,屬勞力者的“賤技”,係非“奉君之道”,遂使按摩 術遭到政府的冷落。但由於按摩 療效顯著,故在民間仍有發展,特別是小兒推拿比較盛行。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小兒推拿專著,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竜的〈優科推拿法〉、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張振鈞的〈釐正按摩 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這一時期對傷科病也進行了係統的總結,在〈醫宗金鑒〉中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隨着經驗的豐富,在理論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按摩 的治療法則和適應證也有可較為係統和全面的論述。
鴉片戰爭以後,由於帝國主義侵略,按摩 療法和中醫同學遭凄慘命運。國民黨政府崇洋媚外,對中醫學特別是按摩 采取民族虛無主義態度。1929年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的方針,又在1936年提出“國醫在科學上根據”,一律不許執業,從而排斥了中醫的社會地位,按摩 更被人們視為醫傢小道。於是,從事按摩 這以寥寥無幾。與此相反,巫神之道卻趁機行事,假藉按摩 手技為其說教塗脂抹粉、故弄玄虛,嚴重歪麯了按摩 療法。真正的按摩 療法僅僅停留在傢傳口授的窘地。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的中醫政策;保證了中醫的研究和發展,全國各地辦起了按摩 推拿學校、專科醫院。按摩 推拿的治療範圍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疾病。同時還開展了按摩 作用和治病機理的初步研究,以及按摩 推拿歷史文獻的整理工作,出版了〈按摩 療法〉〈中醫推拿講義〉〈中醫按摩 學簡編〉〈中醫按摩 髒腑圖點穴法〉〈新推拿十八法祥解〉等按摩 專著。
20世紀70年代末,國傢進一步重視中醫的發展,其中按摩 教育和醫療機構也紛紛建立或恢復。上海、北京、河南、陝西、山西等市相繼恢復興辦了按摩 學校,一些中醫院校增設了針推係,培養了數已千計的按摩 人才。80年代,長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新疆中醫學院、北京聯合大學,相繼開辦了盲人按摩 大專班和本科班。90年代,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了中國盲人按摩 中心對全國盲人保健按摩 和醫療按摩 實施規範化行業管理。目前,全國盲人按摩 事業正沿着健康的軌道蓬勃發展。
總之,按摩 具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已引起國際上多方面的重視,許多國傢已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我國古老的按摩 法必將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版的貢獻。 1.什麽是保健按摩 ?
保健按摩 是指醫者運用按摩 手法,在人體的適當部位進行操作所産生的刺激信息通過反射方式對人體的神經體液調整功能施以影響,從而達到消除疲勞,調節體內信息,增強體質,健美防衰,延年益壽的目的。
保健按摩 施術手法很多,如常用的表面按摩 法、揉捏池頸法、棉布摩擦法、背腰部的法、拍打法、四肢抽抖法等,它動作輕柔,運用靈活,便於操作,使用範圍甚廣,不論男女老幼、體質強弱、有無病癥,均可采用不同的施術手法,進行保健按摩 。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及人們的健康的需要,各種保健按摩 服務行業應運而生。如國內的保健按摩 、小兒保健按摩 、運動按摩 、美容按摩 、減肥按摩 、國外還有旅遊按摩 、情景按摩 、寵物按摩 等。
2.什麽是運動按摩 ?
體育與衛生相結合,兩者必將相互促進和發展,按摩 在體育運動中的應用,也就隨之發展,並逐漸形成了運動按摩 。
運動按摩 是以調整和保護運動員良好的競技狀態,增進和發展運動鞋員潛在體能,達到運動成績為其目的。
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實踐表明,它為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所起的作用和意義已越來越顯得重要了。
根據地運動員在各項運動中比賽,對他們在臨場前後所出現的各種變化,我們采用按摩 幫助他們剋服賽前發生的一些機能失調,消除賽後出現的疲勞,加速體能恢復,以利再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現將運動按摩 分為自我按摩 ,運動前按摩 和運動後按摩 ,分別敘述於後:
(1) 運動前按摩
體育運動一般分為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在這些活動之前進行的按摩 ,稱為運動前按摩 。它能促使人體的神經、肌肉、關節、內臟器官和心理情緒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面對的運動的和心理的負擔,從而預防傷病菌,提高體力,發揮積極的作用。
(2) 訓練前按摩
運動訓練前的按摩 ,要求幫助運動員提高訓練作業的能力;幫助促進身體素質的發展,有得於預防疾病,促進人體各係統的器官都動員起來,以適應即將參加的運動活動。在具體操作上,必須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以及運動員的個體特點進行。一些能量消耗較多的運動項目,中長跑、遊泳、自行車、籃球、足球、排球等,如采用按摩 的方法,來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準備活動,這就為運動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3)賽前按摩
運動競賽前的按摩 ,名賽前按摩 。通常在起賽前 15 — 30 分鐘完成。有時,當運動員在接到競賽的通知時,就出現了賽前狀態,有的人會出現不良情況,需要進行醫學處理,這就是說,需要在競賽前若幹天就進行按摩 。例如,競賽前,運動員過分緊張,晚上不易入睡或入睡後多夢易醒,或惡夢不安等,影響運動員的睡眠休息。由於夜不得眠,出現白晝精神不振,煩躁不安,食欲不佳等癥狀。這將影響運動員參加競賽時所必須的良好競技狀態。出現這種情況時,就應該進行鎮靜安眠的按摩 。
若失眠的時間較長,癥狀更劇的運動員,在用上法按摩 之外,還要按摩 氣衝穴,掐、揉神門穴,掐行間穴等。所有這些刺激,用力都不要過重,以有輕微酸脹感為度。通常要進行 20 分鐘,或更長的時間。 起賽前狀態,運動員在起賽前過度興奮,坐立不安,情緒激動,脈搏升高,呼吸迫促,甚至出現多尿,動作的準確性和協調性也受到不良影響,其結果是妨礙運動技術水平的充分發揮。
(4)運動後按摩
激烈的運動訓練或競賽之後,運動員的神經、體液、循環、呼吸、消化、代謝和酸鹼平衡等方面,都要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時破壞了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但它很快又達到新的平衡,這個新的平衡,通常都標志着機體工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內環境各機能係統達到平衡的過程中,有時出現遲緩環節,一般的表現有:精神過度緊張,失眠,肌肉緊張,疲勞等。運動後的按摩 ,可以促使這些現象消除,加速內環境達到新的平衡,加速提高對運動負荷的能力,加速完成對後面運動負荷的準備。
運動後按摩 所采用的手法、用力的大小、時間的長短等,均應根據運動員的體質、性別、運動項目的特點,特別是要求根據運動後反應出來的情況(如頭昏脹、欲嘔、四肢乏力、肌緊張、失眠等)來决定。需要遵守個別對待的原則,不可千篇一律。我們通常采用的手法,有撫摩、揉捏、推壓、振動和抖動等。對體質強壯,肌肉戚豐滿者,按摩 力量應當重些,時間應當長些;反之,用力則要輕些,時間應當短些。運動員在十分疲勞的情況下,常采用經穴按摩 ,其手法是按、壓、分、揉、掐、推等,以疏通氣血,內外通達,平衡陰陽,使運動能力得到較快的恢復,並有所提高。
運動後的全身按摩 :通常是一周一次的進行。在訓練後休息 1 — 2 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後進行。最好是在溫水浴後,在溫暖、清靜的室內進行。運動員舒適地躺在床上,裸露被按摩 的部位,依照胸、腹、上肢、下肢的次序。順血液和淋巴回流的方向進行按摩 。使用揉捏、推壓、搖晃、抖動等手法,用力是由重到輕。同時根據各個部位的疲勞情況,循經取穴。施行揉、捻、推、掐等手法,以調和氣血,更快地消除疲勞。如按摩 進行到運動員快要入睡,應停止按摩 ,給被按摩 者輕輕蓋上被子,以防止感冒。運動員睡醒之後,便會精神飽滿,全身舒適。
3.什麽叫做醫療按摩 ?
又稱推拿療法、傷科按摩 ,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也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主要應用按摩 以達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療法。 養生與醫療術語。通過按壓或揉摩人的身體以健身或治病的方法。出《靈樞·九針》:“形勢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 醪藥……”《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岐伯按摩 》十捲,唐太醫署始設按摩 博士、按摩 師。唐釋慧琳《一切經音義》捲十八《十輪經·按摩 》:“凡人自摩自捏,申縮手足,除勞去煩,名為導引。若使別人握搦身體,或摩或捏,即名按摩 也。”明清以來,按摩 又被泛稱為推拿。《釐正按摩 要術》:“推拿者,即按摩 之異名也。”
按摩 中醫稱摩治
摩治:即按摩 。《石室秘錄·摩治法》:“摩治者,撫摩以之也。譬如手足疼痛、髒腑瘀結、頸項強直、口眼歪斜是也。法當以人手為之按摩 ,則氣血流通,痰病易愈。” 按摩 不但能令你身心得到放鬆,有效的按摩 好能增進各種護膚品的吸收,還你光滑美豔的容顔。堅持每天正確的按摩 讓你肌膚年輕每一天,錯誤的按摩 手法卻會加重肌膚的受損。 1 ╟ 放鬆擡頭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沿着眉毛,重複運用深度的大挾捏動作。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以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擡頭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2 ╟ 平滑蹙眉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尖,以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蹙眉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3 ╟ 調理魚尾紋
運用大拇指與食指指腹,以輕柔的小挾捏的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指腹與魚尾紋的接觸面需呈90度。
4 ╟ 強化顴骨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在顴骨部位,運用深度的大挾捏動作,以刺激肌膚的承托組織。
5 ╟ 提拉法令紋
運用大姆指與食指的指腹,沿着法令紋,以輕柔的小挾捏動作輕滑挾捏肌膚表面。
6 ╟ 重塑面部輪廓
從下巴尖延下頜骨至太陽穴運用深度大挾捏動作。將手指往手心捲麯,運用畫圓的方式按摩 。 由於按摩 結束後,臉部皮膚需要休息,所以,按摩 最好是在睡前進行。洗臉或出浴後,臉部皮膚清潔而濕潤,是按摩 的最佳時機。此時一定要先塗上一層按摩 霜(一般知名化妝品牌都有專門的按摩 霜),也可以塗一些化妝專用的橄欖油。按摩 霜或橄欖油的作用是使臉部皮膚光滑,從而使手指和手掌動作順利。如果不塗任何東西,會很容易拉傷面部皮下纖維,使皮膚粗糙。因此,不能「幹搓」。
按摩 的基本動作是「搓」、「敲」、「捏」,要把這三種動作協調起來進行按摩 。 精油具有平復神經的作用,可以鎮定精神,消除神經緊張及壓力感,緩和焦躁不安情緒。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一款適合的精油並且搭配正確的穴位點擊,可以疏通經絡,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肌體疲勞的情況。
肩井穴:位於後頸根部與肩膀的中央。
點擊方法:拇指指面按壓,或用食指、中指做圈狀按摩 。
功效:舒緩頸肩部酸痛、背部疼痛、上肢酸麻等癥狀。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空調病、電腦病的侵襲,越來越多的辦公室美眉正在為得不到安心的睡眠而發愁。下面我們便為美眉們介紹一套可以拯救睡眠的按摩 操,你們可要看仔細了哦!1.抹額
兩手指麯成弓狀,第二指節的內側緊貼着印堂,從眉間開始嚮前額兩側抹壓,約做40次左右。
2.搓手浴面
先將兩手搓熱,如手掌過於粗糙可塗抹適量護膚霜。隨後掌心緊貼前額,用力嚮下摩擦直到下頜,連續做10次左右
3.按揉腦後
以兩手拇指羅紋面,緊按風池部位,用力旋轉按揉幾下,隨後按揉腦後,約30次左右,有酸脹感為宜。
4.按摩 耳廓
人體軀幹和內臟在耳廓均有一定反應部位,按摩 耳廓有助於調節全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健康。
5.拍打足三裏穴
該穴位在膝蓋骨外側10釐米處,輕輕拍打至有酸麻脹感即可。
6.泡足踏石
取一些小鵝卵石鋪在水盆底,倒入溫水,泡足踏石20分鐘。 通過不同的手法不同的經絡穴位按摩 ,可使各經經脈相通,增強機體免疫力,強健身體,益壽延年。一、十指梳搔頭皮法
頭為“諸陽之會”,腦為髓之海,乃諸陽經氣的彙聚處。每日早晚以十指嚮後梳搔前額發際至枕後發際各60次。
本法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治腦血管病變等。
二、搓掌揉臉法
人們到了老年經脈氣血不足,面色少華。每天早晚雙手搓掌至發熱,揉面部各60次,激發面部氣血,使面部充盈紅潤,面肌富有彈性,有防老祛皺、精神煥發之功能。
三、搓揉耳廓法
“耳為腎之竅”,腎開竅於耳,耳為六條陽經經脈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發熱有燒灼感為宜。本法有防治耳聾、耳鳴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膿性中耳炎者禁用)。
四、扣齒彈舌法
齒屬腎,“腎主骨,腎氣虛,齒不健,八八則齒發去”。老年者常扣齒則健齒,齒健則福。每日早晚扣齒各60次,可健齒防牙病和牙齒脫落等。
“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每日早晚彈舌各60次,彈舌是對腦的良性按摩 ,有健腦護腦之功。
五、頸項部按摩 法
頸項部是人體經脈通往頭部和肢體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 各60次,有防治頸椎病、血管性頭痛、腦血管病的功能。
六、肩胛部按摩 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陽經脈交會之處,每日早晚按摩 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頸椎病的功能。
七、上肢部按摩 法
上肢部位為“手三陰手三陽之脈”的要道,是內連髒腑外絡肢節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從上內側腋下(極泉穴)至腕部內側(內關穴);從外側腕部(外關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經脈、調和氣血之功能,對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八、脅肋部按摩 法
脅肋部位為肝膽經脈(期門、章門)所交會,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氣、清肝利膽之效。對治療肝膽疾病和岔氣、肋間神經痛有效。
九、腹部穴位按摩 法
腹為任脈經過之處,每日早晚雙手重疊放在臍部(神厥穴),上下左右順時針方向按揉60次,然後再以同樣手法逆時針方向按揉60次,可改善消化係統、生殖泌尿係統的功能。
十、腰部按摩 法
“腰者腎之府”,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藏精。每日早晚按摩 腰部(腎俞穴、命門穴等),使腰部發熱,則能強腎壯腰,對治療腎虛腰痛、風濕腰痛、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腰部疾患有良效。
十一、骶尾部按摩 法
骶尾部為人體“大樹之根”,按摩 骶尾部八骨?穴和長強穴,每日早晚各60次,有治療腰骶痛、改善性功能之療效。
十二、下肢部按摩 法
下肢部位為“足三陰足三陽”之脈的要道。每日早晚拍打由下(三陰交穴—懸中穴)嚮上(足三裏—陰陵泉)和股下段(梁丘穴—血海穴)至股上段(風市、環跳穴),如此反復拍打60次,對活血理氣、舒筋通絡、調理脾胃效果尤佳。
晚睡前溫水泡腳30分鐘(鼕季水溫42~45℃),兩足稍晾幹後反復搓推足心(涌泉穴)60次,涌泉穴為腎經之源,對溫腎補腎健腦、改善血液循環有效。 按摩 可以增加皮膚與肌肉的彈性,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加皮膚光澤,使皺紋平展,非常簡單。“歲月不留痕”需要每一天的堅持。按摩 時一般使用無名指,衹有在施行重點刺激時,纔可以運用中指。
第一步:力壓明淨額
額頭是最易出現皺紋的部位。
按摩 時先由下往上,然後由內側嚮外側,最後手指由發際滑至太陽穴,用力按壓太陽穴的美容點。按壓此點時一般會感到輕微的疼痛,可據此尋找它。
第二步:輕撫盈盈目
眼睛周圍的皮膚最容易出現皺紋和水腫,而且此處的皮膚一旦鬆弛,就很難恢復原來的狀態。
眼睛周圍小皺紋的預防:用中指的指肚沿下眼瞼的內側嚮外側,稍微用力進行滑動按摩 ,返回時在肌膚上輕輕地滑動,這樣反復做3次。上眼瞼亦是同樣要領。
眼角周圍小皺紋的預防:從外眼角嚮太陽穴方向,左右同時按壓10回,按壓時嚮斜上方提一提。
第三步:逆揉尖尖鼻
鼻子與兩眼之間是最容易産生橫皺紋的部位。為了伸展鼻梁,按摩 時要由下往上進行,最後以手指夾住鼻子兩側,做壓迫動作。還有,一定要下决心改掉皺鼻子的壞習慣哦!
第四步:圈劃桃花頰
將手指由下往上如畫圓般移動。首先按摩 下頜到耳下的部分,然後由嘴角到耳中央,接下來是鼻的周圍到太陽穴,然後再依次按摩 臉頰的下方,即眼睛正下方3釐米處、鼻子兩側1釐米處及下頜部分。
第五步:笑翹櫻桃唇
由於經常咀嚼、說話、大笑,所以嘴角也是容易乾燥、産生皺紋的部位,必須時時註意預防嘴角下垂。
按摩 時做上擡嘴角的動作,以中指按壓人中部位,其他手指垂下來按壓嘴角兩側及下頜外側。
第六步:柔按清秀頜
臉型同樣是年齡的外在表現,要緊縮下頜,預防雙下巴的出現。
下頜處的按摩 方法是:以手掌反復做揉搓上擡的動作,最後用中指輕輕按壓耳朵下方後停止。此處有下頜神經,千萬不可施力過重。
第七步:輕搓天鵝頸
頸部往往是自己不易覺察到、而別人卻能一目瞭然的部位。頸部的皮膚很薄,活動次數又多,且經常受到衣服的摩擦,所以很易産生皺紋或泛黑等老化現象,所以平日應多加保養。常在頸部擦上化妝水及乳液,同時順着肌紋按摩 。 頸部的按摩 用全部手指,由下往上揉搓。註意,頸部兩側有頸動脈,按壓時力量要輕。這樣不僅可以預防皺紋的産生,還可改善頭部及肩部的血液循環呢!
第八步:幹洗玉狐面
用兩手掌嚮頜部用力幹洗臉20次,每天最少做2遍。這個辦法能有效地預防皺紋的過早出現,對已經形成的皺紋,也能讓它變淺、變小。伊能靜、張曼玉都是有名的狐面美人,如果你按照這個辦法堅持下去,也能擁有一張光潔嫵媚的狐狸臉。 壓力導致的肌膚問題不是以單一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讓我們對它瞭解更多,沉着應對這些相伴而生的睏擾。第一步:減緩壓力
用拇指指尖輕輕按壓眉頭上方,持續3秒鐘後釋放,而後對眉毛至發際綫間區域反復進行自下而上的按摩 動作。
第二步:消除緊張
用食指輕輕按壓太陽穴,持續3秒鐘後釋放。
第三步:完全放鬆
用食指輕輕按壓內眼角區域,持續3秒鐘後釋放。
第四步:促進微循環
從下頜兩邊開始,用食指和中指,以畫圓圈的動作,輕輕按摩 整個面頰,直至太陽穴處,以促進面部的血液運行,增強肌膚的彈性,可按摩 60秒鐘左右。
第五步:增強肌膚彈性
將手指並攏,用手掌輕輕拍打面部,從上而下,從下而上,使皮膚受到輕微的震動,可拍打數十次。此法可保持皮膚的紅潤光澤,增加其彈性。
第六步:增強舒適感
掌心輕輕按壓臉頰,逐步嚮外按揉至耳部。耳垂後的凹陷處被稱為“耳下腺”,這裏最容易堆積老舊廢物,用中指按壓,然後捋着脖子的筋嚮下按摩 。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兩大類。缺血性中風包括腦血栓、腦栓塞、腦血管痙攣;出血性中風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中風多數發生在中老年人當中。在發病前患者常有頭暈、身體乏力、手腳麻痹等癥狀,或者有多年的頸椎病、高血壓病等。
缺血性中風患者在發病時常有突然昏倒或口吐泡沫、口眼歪斜、肢體抽搐或軟癱,當日或數日後出現一側手腳癱瘓——即偏癱癥狀。
按摩 治療中風具有雙嚮調節(包括溶栓、止血)作用,可解除頸腦血管痙攣和降低顱內壓等。許多人在為中風患者按摩 時重點衹是放在手腳上,故收效較差。以下介紹中風的按摩 方法——
按摩 步驟:先按摩 患者肩頸部和頭臉部,再按背腰部,最後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 力度先輕後重,循序漸進。
按摩 次數:每天可按摩 1次,每次按1小時。
按摩 方法:發病1個星期內患者取仰臥位進行按摩 ,頭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後可取仰臥、側臥、坐位。
按摩 頭頸部時,1、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頸部的斜方肌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大腸經、三焦經等;2、用手指按摩 患者肩頸部的肌肉和天柱、啞門、風池、肩井、廉泉等穴;3、用手指按揉患者頭臉部的肌肉和百會、囟會、印堂、太陽、人中等穴。
按摩 背腰部時,用手指或掌跟揉按患者背腰部的竪脊肌、腰方肌、脊柱和相關的督脈、膀胱經等。
按摩 上肢時,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上肢的肌肉和天府、麯澤、手三裏、外關、內關、合𠔌等穴。
按摩 下肢時,用手指拿捏揉按患者患側下肢的肌肉和血海、足三裏、委中、涌泉等穴。
按摩 胸部時,揉按患者胸腹部的肌肉和華蓋、玉堂、膻中、中脘、天樞、氣海等穴。 按摩 腳心能增強血脈運行,調理髒腑,舒通經絡,增強新陳代謝,從而強身健體,祛除病邪。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堅持按摩 腳心。人的腳掌密佈許多血管,故科學家把腳掌稱為人的“第二心髒”,腳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起點。
按摩 這個穴位,有滋陰補腎、頤養五臟六腑的作用。經常按摩 腳心,能活躍腎經內氣,強壯身體,防止早衰,有利於健康長壽。老年人常按摩 腳心,還能防止腿腳麻木,行動無力,腳心涼冷等現象。
按摩 腳心時,還要多動腳趾。祖國醫學認為,大腳趾是肝、肺兩經的通路。多活動大腳趾,可舒肝健脾,增進食欲,對肝脾腫大也有輔助療效。第四趾屬膽經,按摩 可防便秘、肋骨痛。常按摩 腳心、腳趾,對神經衰弱、頑固性膝踝關節麻木痙攣、腎虛、腰酸腿軟、精神性陽痿、失眠、慢性支氣管炎、周期性偏頭痛及腎功能紊亂等都有一定的療效或輔助治療作用。
按摩 手法要正確,否則達不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坐在床邊,將腿屈膝擡起,放在另一條腿上,腳心歪嚮內側,按摩 左腳心時用右手,按摩 右腳心時用左手,轉圈按摩 ,直到局部發紅發熱為止。 按摩 主要用於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所以最常用於傷科疾病和各種痛證。 但也有一些情況不能采用此法,否則會影響病人的身體康復,貽誤治療時機。
下面介紹幾種不能按摩 的病人:
1、流感、乙腦、腦膜炎、白喉、痢疾以及其它急性傳染病的病人。
2、急性炎癥的病人,如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肺炎、急性闌尾炎、蜂窩組織炎等。
3、某些慢性炎癥如四肢關節結核、脊椎結核、骨髓炎。
4、有嚴重心髒病、肝髒病、腎髒病及肺病的人。
5、惡性腫瘤、惡性貧血、久病體弱而極度消瘦虛弱的人。
6、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或過敏性紫癜的病人。
7、大面積的皮膚病人或患潰瘍性皮炎的病人。 一般的保健按摩 正常的感覺是有一定的酸脹感,如果令人出現刺痛或疼痛到難以忍受甚至大叫出來,都是不正常的,極有可能已經造成軟組織的挫傷以及皮下出血,當時可能看不到癥狀,可是第二天癥狀就會顯示出來。
不正規的按摩 所産生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尤其是所謂的放鬆按摩 。在經過衛生部門審批發牌的醫療機構裏,按摩 屬於中醫科的治療項目。患者筋骨方面出現了問題,首先要經過醫生的診斷,配合照 x光片確定發病部位後纔會加以按摩 治療,正規醫生絶不會在沒有精確診斷的情況下就胡亂為患者按摩 。 按摩 與推拿以中西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各種手法技巧或器械為作用力,直接作用於人體表面的特殊部位,産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最終通過神經係統調節,體液循環調節,以及筋絡穴位的傳遞效應,達到舒筋活骨,消除疲勞,防治疾病,從而提高和改善人體生理機能的各種操作手法。 簡單易行,不需要什麽特殊設備,療效顯著,無副作用、經濟實惠,健康生活. 一、按摩 産生的客觀性
按摩 ,又稱推拿,古稱按磽、案杌等,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逐漸總結認識和發展起來的。在原始社會,原始人在生産勞動時或與野獸搏鬥中,必定有一些外傷發生,出現疼痛,他們自然地用手去撫摸,按揉逐步收到效果。人類本能地重複應用一些能夠祛病的撫摸`按揉手法,經過時間的延續,這些手法得到發展和積纍。約在幾千年前,我國祖先就為按摩 奠定了基礎,並逐步形成我國的按摩 學科。從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辭中可以發現,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有"按摩 "的文字記載。
二、按摩 起源時間相關記載
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說:"上古之時,醫有俞跗,治病不以湯藥, 酒而以橋引、案杌、毒熨等法。這些記載中的"齊摩"、"案杌"、"橋引" 都指的是按摩 。 春秋戰國及其以前時期,《莊子》、《老子》、《旬子》、《墨子》等著作也提到了鍛煉及自我按摩 的方法。《周禮疏》中記載的扁鵲治愈虢太子屍厥的醫案,不僅說明這種綜合性治療産生的奇特效果,而且說明按摩 在臨床應用中的重要作用。 秦漢三國時期《皇帝內經》不僅記載了按摩 的起源,而且指出了按摩 的作用和應用。《素問。血氣形志篇》說:"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 、醪酒。"指出了經絡不通,氣血不通,人體中的某個部位就會出現疾患,在治療上可以用按摩 的方法疏通經絡氣血,達到治療的作用。在這個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部按摩 專著《皇帝歧伯按摩 十捲》。 (一)推拿與按摩 的內容
1、擺動類手法:一指禪推法、各種振法、各種揉法、各種抖動法等。
2、摩擦類手法:推法、運法、擦法、颳法、搓法、摸法、梳法等。
3、擠壓類手法:按、點、壓、掐、捏、抓、彈法等。
4、叩擊類手法:各種拍法、擊法、點穴法等。
5、運動關節類手法;各種搖法、板法、伸屈法、端法、頂法等。
6、復合類手法:推摩法、按揉法、振顫法、點按法、牽抖法、旋轉法、搖按法等。
7、特定手法:胸外心髒按壓法、背法、踩躋法等。
(二)推拿與按摩 的分類
推拿與按摩 :保健性推拿與按摩 、醫療性推拿與按摩
與按摩 操作有關的名詞、術語
手掌、掌根、虎口、大魚際、小魚際、指腹、指尖、掌指關節、指間關節、手腕、前臂、上臂、肘尖。
推拿與按摩 的常用手法
【內容提要】
推拿與按摩 的常用十七種手法:
1、 推法 2、擦法 3、揉法 4、揉捏法 5、搓法 6、按法 7、摩法 8、拍擊法 9、抖法 10、運拉法 11、拿法 12、滾法 13、颳法 14、掐法 15、彈筋法(提彈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順筋法) 一、推法
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於被按摩 的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綫推動為推法。輕推法具有鎮靜止痛,緩和不適感等作用,用於按摩 的開始和結束時,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間。重推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整復,活血散瘀,緩解痙攣,加速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於按摩 的不同階段。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於被按摩 的部位上。
2.根據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為輕推法和重推法。選定力度後進行單方向的直綫推動。一般推3~5次。
(二)動作要領
1.輕推法時用的壓力較輕;重推法時用的壓力較重。作全掌重推法時,四指並攏,拇指分開,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擡起,必要時可用另一手掌重疊按壓於手背上,雙手同時嚮下加壓,沿着淋巴流動的方向嚮前推動。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推進的速度要緩慢而均勻,但不要硬用壓力,以免損傷皮膚。
二、擦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緊貼在皮膚上,作來回直綫的摩動為擦法。具有溫經通絡,行氣活血,鎮靜止痛,能提高皮膚溫度,增強關節韌帶的柔韌性等作用。輕擦法多用於按摩 開始和結束時,以減輕疼痛或不適感。重擦法多插用於其他手法之間。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大魚際、小魚際或掌根部位着力於皮膚上。
2.根據力量大小選擇輕重手法作來回直綫的摩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腕關節要伸直,使前臂與手接近相平,以肩關節為支點,帶動手掌作前後或左右直綫往返擦動,不可歪斜。
2.按摩 者手掌嚮下的壓力要均勻適中,在擦動時以不使皮膚褶疊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較快,往返擦動的距離要長,動作要均勻而連貫,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膚充血潮紅為度,防止擦損皮膚。
三、揉法
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於一定的部位上,作圓形或蠃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的手法為揉;。具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活血散瘀緩解痙攣、軟化瘢痕、緩和強手法刺激和減輕疼痛的作用。全掌或掌根揉,多用於腰背部和肌肉肥厚部位。拇指揉法多用於關節、肌腱部。拇、中指端揉是穴位按摩 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手掌、掌根、大魚際、小魚際、拇指或四指指腹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作圓形或蠃旋形的揉動,以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隨手指或掌的揉動而滑動。
(二)動作要領
揉動時手指或掌要緊貼在皮膚上,不要在皮膚上摩動,手腕要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或整個手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不要過分牽扯周圍皮膚。
四、揉捏法
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並攏,手成鉗形,將全掌及各指緊貼於皮膚上,作環形旋轉的揉捏動作,邊揉邊捏邊作蠃旋形地嚮心方向推進的手法為揉捏法。具有促進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能增加肌力和防治肌肉萎縮,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肌肉疲勞和活血散淤止痛等作用。多用於四肢、臀部等肌肉肥厚處,常與揉法交替使用。
五、搓法
用雙手挾住被按摩 的部位,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的手法為搓法。具有疏經通絡,調和氣血,鬆弛組織,緩解痙攣,加速疲勞消除,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等作用。適用於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和肩、膝關節處最為常用,常在每次按摩 的後階段使用。
(一)方法與步驟
1.雙手呈抱物形着力於肢體部位,挾住被按摩 的部位。
2.相對用力、方向相反,作來回快速地搓動,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兩手用力要對稱,動作柔和而均勻,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2.運動前,若采用壓力大、頻率快而持續時間短的搓動,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運動後,若采用壓力小、頻率緩慢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搓動,能加速消除肌肉的疲勞。
六、按法
用指、掌、肘或肢體的其他部分着力,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 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約30s),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的手法為按法。具有疏筋活絡,放鬆肌肉,消除疲勞,活血止痛,整形復位等作用。拇指按法適用於經絡穴位,臨床上常與拇指揉法相結合,組成“按揉”復合手法,以提高按摩 效應及緩解用力按壓後的不適感,掌按法多用於腰背部、肩部及四肢肌肉僵硬或發緊、也用於關節處,如腕關節、踝關節等。用指端、肘尖、足跟等點按穴位,是穴位按摩 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指、掌、肘或肢體其他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由輕到重地逐漸用力按壓在被按摩 的部位或穴位上,停留一段時間,再由重到輕地緩緩放鬆。
3.按法中以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最為常用。拇指或示、中、環指面着力,按壓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稱指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掌面或掌根或雙掌重疊按壓體表某一部位,稱掌按法。
(二)動作要領
1.按壓着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操作時用力方向要與體表垂直,由輕逐重,穩而持續,使力達組織深部。
2.拇指按穴位要準確,用力以病人有酸、脹、熱、麻等感覺為度。
七、摩法
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附着於被按摩 的部位上。以腕部連同前臂,作緩和而有節奏的環形撫摩活動的手法為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活血散瘀和鎮靜、解痙、止痛等作用。刺激輕柔緩和舒適,常用於按摩 的開始,以減輕疼痛或不適;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手法,治療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痛經等病癥。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示指、中、環指指面或手掌面省力,附着於被按摩 的部位。
2.肘關節要微屈,腕關節要放鬆,指掌關節自然伸直,輕輕放在體表上;腕部要連同前臂在皮膚上作緩和協調的環旋移動。
(二)動作要領
1.可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均勻往返的連貫操作。
2.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3.用力不可太重 。
八、拍擊法
用手掌或手的尺側面等拍擊體表的手法為拍擊法。常用的有拍打法、叩擊法和切擊法3種手法。均具有促進血液循環,舒展肌筋,消除疲勞和調節神經肌肉興奮性的作用。多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肥厚處。緩緩的拍打和叩擊,常用於運動後加速消除疲勞;用力較大,頻率較快,持續時間短的切擊。,常用於運動前提高神經肌肉興奮性。單指或多指的叩擊是穴位按摩 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拍打時,兩手半握拳或五指並攏,拇指伸直,其餘四指的掌指關節屈麯成空心掌,掌心嚮下。叩擊時,兩手握空拳,尺側面嚮下。也可用5個手指或3個手指或一個手指指端叩打在一定的部位上。切擊時,兩手的手指伸直,五指並攏,尺側面嚮下。
2. 兩手有節奏地進行上下交替拍打。
(二) 動作要領
1.拍打時,肩、肘、腕要放鬆,以手腕發力,着力輕巧而有彈性,動作要協調靈活,頻率要均勻。
2.叩擊和切擊時,以肘為支點進行發力。叩擊時肩、肘、腕要放鬆;切擊時肩、肘、腕較為緊張,力達組織深部。動作要協調、連續、靈活。
九、抖法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上下快速抖動。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具有疏筋通絡、放鬆肌肉、滑潤關節的作用。多用於肌肉肥厚的部位和四肢關節,常用於消除運動後肌肉疲勞,是一種按摩 結束階段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分肢體抖動法和肌肉抖動法兩種。
1.用肢體抖動法時,用雙手或單手握住肢體遠端,微用力作連續小幅度的快速抖動(上肢可做上下左右的抖動,下肢一般可做上下抖動)。
2.用肌肉抖動法時,用手輕輕抓住肌肉,進行短時間的左右快速抖動。
(二)動作要領
動作要連續、均勻,頻率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抖動的幅度要小,頻率一般較快,用力不要過大。
十、運拉法
用一手握住被按摩 者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近端肢體,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運動的手法為運拉法。具有滑潤關節,舒筋活血,防止或鬆解關節粘連,改善關節運動功能和糾正小關節處的微細解剖位置改變等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及頸腰部。常在按摩 的後階段使用,能增進關節的活動幅度和消除關節屈伸不利等疲勞性酸痛。
(一)方法與步驟
1.按摩 者一手握住關節遠端肢體,另一手握關節近端肢體。
2.在關節的生理活動範圍內作被動性的運動。
3.常用的有肩、肘、腕、髖、膝、踝等關節的運拉法。
(1) 肩關節運拉法:按摩 者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另一手按在肩部上方,然後使肩關節作外展、內收、旋內、旋外及環轉運動,
(2)肘關節運拉法:按摩 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另一手輕輕托住肘後,然後使肘關節屈伸及旋轉運動。
(3)腕關節運拉法:按摩 者一手握住腕關節上方,另一手握住手掌中部,然後使腕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4)髖關節運拉法:被按摩 者取仰臥位,髖、膝屈麯。按摩 者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上方,然後作髖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和環轉運動。
(5) 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 者取仰臥位。按摩 者—手握住踝部,另一手按於膝關節上,然後使膝關節作屈伸與旋內旋外等運動。
(6) 踝關節運拉法:被按摩 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按摩 者—手握住小腿下部或托住跟部,另—手握住前足掌,然後作踝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及旋轉運動。
(二)動作要領
1.運拉時動作要緩和,用力要穩;動作幅度要在生理活動範圍內做到由小到大。
2.作環轉運動時,可沿着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進行。
十一、拿法
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食、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着力,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揉捏為拿法。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緩解痙攣等作用。主要用於頸項、肩背及四肢部。臨床上常拿風池等穴位及頸項兩側部位,治療外感頭痛;也用於運動過程中振奮精神,是穴位按摩 的常用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單手或雙手的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面着力。
2. 作相對用力,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進行有節律的提拿。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肩臂要放鬆,腕要靈活,以腕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為主,用指面相對用力提拿。
2.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3.拿法刺激強度較大,拿捏持續時間宜短,次數宜少,拿後應配合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強刺激引起的不適。
十二、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着力,附着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 的部位上,此為滾法。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的活動能力和韌帶的柔韌性,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本法壓力較大、接觸面積較廣,適用於肩背部、腰骶部及四肢部等肌肉較肥厚的部位,常用於治療運動損傷及消除肌肉疲勞。
(一) 方法與步驟
1.用手指背側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突起部分着力於皮膚上。
2.通過腕關節伸屈和前臂旋轉的復合運動,持續不斷地作用於被按摩 的部位上。
(二)動作要領
1.肩臂和手腕要放鬆,肘關節微屈約120°,即腕關節屈麯、前臂旋後時嚮外滾動約80°,腕關節伸展,前臂旋前時嚮內滾動約40°。
2.着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滾動的頻率每分鐘約140次。
十三、颳法
拇指屈麯,用指甲(也可用硬幣、匙等代替)在病變部位作單方向的勻速颳動的手法為颳法。鬆解粘連,消散瘀結,改
善病變部位的營養代謝和促進受傷組織的修復。常用於治療髕骨張腱末端病。
(一)方法與步驟
1.拇指屈麯,用指甲(可用硬幣、匙等代替)着力於病變部位上。
2.拇指端屈麯作單方向的勻速颳動。
(二)動作要領
1.颳動時用力要均勻。
2.颳時可蘸些水,切勿損傷皮膚。
十四、掐法
用拇指指端或指甲緣着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嚮下按壓的手法為掐法。具有消腫,防止粘連及開竅醒腦,提神解痙,行氣通絡的作用,適用於消除局部腫脹。常用於急救,是穴位按摩 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端着力,選取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
2.用持續或間斷的力垂直嚮下按壓。
(二)動作要領
1.用於局部消腫時,必須從腫脹部位的遠心端開始,以輕巧而密集地手法嚮下切壓皮膚,依次嚮近心端移動,移動的速度宜緩慢,用力不可過大。
2.用於點掐穴位時,要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緊貼示指橈側緣,用拇指指端或指甲(以指代針)着力於穴位上,用力逐漸加重,以引起“得氣”為度,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感。
3.用於急救時,手法宜重、快,但要防止指甲刺破皮膚。
十五、彈筋法(提彈法)
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他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速提速放的手法為彈筋法。具有舒筋活絡,暢通氣血,解痙止痛,對局部神經有強刺激作用。一般用於治療肌肉酸痛和肌肉痙攣等。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與示、中兩指或拇指與其餘四指指腹將肌肉或肌腱拿住。
2.象木工彈墨綫一樣的形式,拿住肌肉速提速放。
(二)動作要領
1. 用指腹着力,切勿用指端用力內掐。
2.用力要由輕到重,剛中有柔,每處每次可提l~3下,然後使用輕揉法,以緩解因提彈而引起的不適感。
十六、撥法(分筋、撥筋)
用雙手的拇指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來回撥動的手法為撥法。具有分離粘連,消腫散結,解痙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肌肉肌腱和韌帶的慢性損傷。撥與揉結合,即撥揉是穴位按摩 常用的手法。
(一)方法與步驟
1.用雙手拇指或單拇指的指端陷壓於一定部位上。
2.適當用力作與韌帶或肌纖維垂直方向的來回撥動。
(二)動作要領
操作時拇指端要深按於韌帶或肌肉、肌腱的一側,然後做與韌帶和肌纖維成垂直方向的撥動,好象彈撥琴弦一樣。也可沿筋內的一端依次嚮另一端移動彈撥,使局部有酸脹感,並能耐受為度。
十七、理筋法(順筋法)
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順着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的手法為理筋法。具有調和氣血,順筋歸位的作用。多用於治療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
(一)方法與步驟
1.用拇指指腹壓迫傷部。
2.順着肌纖維、韌帶或神經行走的方向緩慢移動,以順理其筋。
(二)動作要領
1.操作時傷部應盡量放鬆,用一手拇指指腹固定傷部的健側端,另一手拇指指腹沿着韌帶、肌纖維和神經行走的方向嚮患端順理,也可以從傷部的上端嚮下端順理,反復數遍;
2.用力必須均勻持續,指腹移動必須緩慢。
十八、捏法
1.用拇、食兩指或拇、食、中三指提捏某一部位稱為捏法。
2.用力較輕,適用於淺表的肌膚組織。
3.捏法應用於脊部稱為“捏脊”。較長用於幼兒,可治療消化不良。
十九、扳法
1.用雙手嚮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關節伸展或旋轉,稱為扳法。
2.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四肢關節功能障礙及脊椎關節小關節錯縫等癥。
3.常有:頸椎扳法、腰椎扳法、肩關節扳法(內收、上舉)、
二十、拉法
1.拉法屬於牽拉、拔伸的方法,故也稱為牽引法或拔伸法。
2.本法較多應用於中醫傷科的正骨方面。
3.應用時動作要穩而持續,不可用一突發性的猛力;要根據不同的部位和病情,適當控製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
4.常有:頸椎拔伸法、肩關節拔伸法、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 w 手法:推、揉、揉捏、叩打和運拉
w 操作步驟:被按摩 者取坐位,按摩 者立於其身後,兩手分別放在被按摩 者頸部的兩側,自上而下做輕推摩,當推至頸根時,兩手分別轉嚮兩側肩部,重複數次後,自頸上部嚮下外側直至肩胛部作揉和揉捏。用力先輕後重,幾次後,再揉胸鎖乳突肌,接着叩打背部,最後囑咐被按摩 者做頭部各個方向的主動活動。 w 手法:推摩、擦摩、揉、按壓、叩打
w 操作步驟:被按摩 者取俯臥位、頭轉嚮一側。上肢伸直平放於軀幹兩側,或一側上肢屈麯墊於頸下,按摩 者站立於其身旁,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上體稍前傾。先做輕推,自腰部起推至肩胛骨下角,然後嚮外展開,再轉嚮腋窩。力量由輕到重。輕推之後,在腰背部用手掌或掌根自下而上做大面積的揉,棘突兩旁用拇指指腹自下往上揉。在肋間處可用指腹做推摩和擦摩。在擦肩胛骨下角及內側緣時,按摩 者用一手頂住被按摩 者的肩部,用另一手的手掌內側自上而下擦摩。雙手並列按壓兩側竪脊肌及脊柱。再後自下而上切擊脊柱兩旁的肌肉,最後以輕推結束。 w 手法:推摩、擦摩、揉、按壓、運拉
w 操作步驟:按摩 者站在被按摩 者對面,先從指間關節嚮腕關節做輕推、擦摩數次後,然後在手指的掌側和背側做橫嚮的推摩和擦摩,再沿手指兩側嚮上推摩,到手背部沿着掌骨間進行推摩、擦摩和揉,再重點揉腕關節,然後按壓腕關節,按壓時,按摩 者兩手十指交叉,兩掌根夾住被按摩 者的腕關節,相對用力,力量由輕到重,重複數次,最後做指間、掌指及腕關節的運拉而結束。 w 手法:推摩、揉、揉捏、搓、抖動、叩擊、運拉
w 操作步驟:兩人相對站立或坐,按摩 者站在被按摩 者側方,由肘部嚮肩部進行幾次輕推摩,然後對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三角肌及肩關節進行揉和揉捏,接着由肘至肩部來回搓動。搓肩部時,一手緊壓在肩關節前面。另一手壓在肩胛骨中上部進行搓動,然後叩擊三角肌、抖動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最後運拉肩關節和輕推結束。 w 手法:推摩、擦摩、揉、運拉
w 操作步驟:被按摩 者取坐位或臥位。按摩 方向從遠端嚮近端進行,先從足趾、足背、踝部嚮小腿方向做幾次輕推,然後用指腹或小魚際在足背和踝關節周圍做擦摩和揉,以揉為主,繼後做趾關節和踝關節的運拉,最後以輕推結束。 w 手法 推摩、擦摩、揉、揉捏、搓、抖動和運拉。
w 操作步驟:被按摩 者取臥位或坐位,膝關節屈麯。按摩 者站立或坐於被按摩 者小腿同側,先從踝關節到膕窩做幾次輕推,然後雙手或單手揉捏小腿三頭肌,在揉捏過程中可插入輕推或抖動,接着在膝關節周圍,特別是兩側副韌帶處做揉和擦摩,以揉為主,繼後搓膝關節及小腿,最後進行運拉和輕推結束。 w 全身按摩 的手法與局部按摩 的手法基本相同。全身按摩 的體位與按摩 順序一般是:先俯臥按摩 頸部 背部 腰部 臀部;然後仰臥,先按摩 胸部,後按摩 腹部,再取坐位按摩 四肢。在按摩 肢體時,應先按摩 大肌肉群,後按摩 小肌肉群。
w 按摩 時,應做完一個部位再做另一個部位,做完一側再做另一側。
w 全身按摩 的時間約30-60min。
【按摩 器材分類】
按摩 棒/錘
按摩 床/按摩 床墊
按摩 靠墊
按摩 枕
按摩 椅墊/坐墊
按摩 椅/按摩 沙發
按摩 腰枕
【國際知名按摩 器材品牌排名】
傑凱恩 anmo
按摩
massage
中醫治療方法。是選用不同的操作手法,作用於人體全身或局部,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主要作用是改善神經功能,促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和淋巴循環,增強肌肉的新陳代謝。按摩 的方法主要有五種:撫摩、擦摩、揉捏、敲打和顫摩。 按摩 (軟組織損傷和疾病,關節脫位)
按摩 著作。天津醫院石傢莊市交通運輸局醫院合編。此書總結李墨林中醫按摩 經驗,並以現代醫學知識介紹按摩 療法原理、治療步驟、患者各部位功能鍛煉法。編者以現代醫學理論闡述頸椎綜合徵、凍結肩、顳關節脫位等各部位28種軟組損傷等疾患之鑒別診斷;在介紹諸病證之按摩 準備手法、治療手法及其他輔助療法方面,則以中醫經絡學說為依據。間附典型病例,以資驗證。末附常見穴位圖及常用方劑。197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按摩 】 (雜語)涅槃經二十九曰:“按摩 故,得手軟相。” n.: osteopathy, rubdown, tripsis, give massage, rubbing and pressing the body, usu with the hands, to relieve or prevent stiffness or pain in muscles, joints, etc v.: massage v. masser, faire un massage 推拿 , 推拏 桑拿 保健 推拿 理療 頸椎病 醫療 中醫 內功推拿 百科大全 行經火療 休閑 娛樂 美容 豐胸 健康 運動 中醫詞典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