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類 : 藥品 : 文體用品 : 軍事測繪 : 冶金 : 運動休閑 : 影視歌麯 > 指南針
目錄
指南針 Zhi Nazhen  

No. 2
  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綫的切綫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嚮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zhǐ nán zhēn zhǐ nán zhēn
  利用磁針製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磁針的一端總是指着南方
No. 4
  比喻辯別方向的依據
No. 5
  利用磁針指着南北兩方的性能製成的指示方向的儀器。是我國古代重大發明之一。參閱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藥儀》。
No. 6
  比喻辨別正確方向的依據。 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下:“這些子看得透徹,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真是箇試金石、指南針。”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二》:“假使我真有指導青年的本領……我决不藏匿起來,但可惜我連自己也沒有指南針,到現在還是亂闖。”
No. 7
  指南針(a compass; a magnetic needle/a guide; a guiding principle)
概述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指南針的前身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綫的切綫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嚮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産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瞭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嚮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指示方向的原理
  地球是個大磁體,其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地磁北極在地理南極附近。
  指南針在地球的磁場中受磁場力的作用,所以會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傢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麽,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麽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係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着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瀋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麽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産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産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嚮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决定磁針的指嚮,這種說法很容易啓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嚮之間的關係,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衹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嚮地理方位的坐標係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綫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綫上,指南針所指嚮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係統决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係統所决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係統,但他認為决定磁針指嚮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範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着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磁現象的發現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纍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捲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鹹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麽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衹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鬥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竜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司南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嚮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𠔌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衹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幹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嚮。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纍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纔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嚮,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嚮為南。
指南針——從“吸鐵石”說起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纔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麽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嚮北方,s極總是指嚮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麽,世界上哪個國傢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産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鹹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着鐵器想去行刺,衹要經過那裏,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鬥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衹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指南針的發明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遊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註》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嚮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綫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着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嚮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瀋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瀋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嚮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夢溪筆談》是瀋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他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産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嚮也就不同。但瀋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瀋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挂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瀋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瀋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瀋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係——水針和旱針。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麽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嚮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準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嚮,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着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嚮,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衹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蠃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蠃”,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衹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嚮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嚮磁極時必嚮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註意利用了磁傾角。瀋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嚮更加準確。
磁性質的應用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産、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衹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纔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鬥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製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綫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采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綫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瞭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着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麽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於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瞭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産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指南針在古代主要被堪輿傢們用於相宅相墓,同時也被用於航海及其他。正是這後者對人類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針纔得以躋身於古代四大發明的行列。我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於航海,始於宋代朱彧1119年寫的《萍洲可談》,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之後,類似的文獻層出不窮,這表明在航海活動中,指南針普及得相當快。這一發明後來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歐洲的航海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都産生了巨大影響。
電子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個重要的導航工具,甚至在gps中也會用到。電子指南針將替代舊的針式指南針或羅盤指南針,因為電子指南針全采用固態的元件,還可以簡單地和其他電子係統接口。
  電子指南針係統中磁場傳感器的磁阻(mr)技術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和現在很多電子指南針還在使用的磁通量閘門傳感器相比較,mr技術不需要繞綫圈而且可以用ic生産過程(ic-like process)生産,是一個更值得使用的解决方案。由於mr有高靈敏度,它甚至比這個應用範圍中的霍爾元件更好。
為什麽叫指南針?
  就是因為這東西用來指南的。況且,最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一書中,就記載了現在稱為指南針的原型——司南,“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並在東漢王充《論衡》中便記述了司南的具體形製,“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且,指南針不但最早為中國發明,並隨後演變成羅盤並應用於航海事業上。北宋朱彧所著《坪洲可談》一書中,最早記載了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情況,“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隱晦觀指南針”。其後,南宋福建路市舶司(當時管理對外貿易的政府機關)提舉趙汝適在所著《諸蕃志》中提到,“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勝似係焉”。
  就在這一時期(北宋末南宋初,約為1180年左右),中國的指南針(或者說羅盤)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此後,羅盤在世界航海事業上被廣泛應用,因此纔有15世紀-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理大發現。這一切,按照中國官方的歷史教科書來看,由於這一淵源關係,歐洲人的指南針亦是應來“指南”。
  後來查了一下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指南針詞條,纔發現事情遠非“指南”一說這麽簡單。
  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有兩個不同的詞條來解釋:
  第一個詞條為“direction determinants”,即方向指定儀器,解釋如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有磁指南和機械指南兩種,磁指南發明於公元前3世紀,稱為‘司南’……機械指南儀器為指南車,約在3世紀發明……”
  第二個詞條為“compass”,譯為“羅盤”,即通常意義上用於航海的指南針。解釋如下:“航海或勘測時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測嚮儀器,……最老、最常用的羅盤為磁羅盤,……12世紀,顯然中國和歐洲的航海傢都各自發現,一塊天然磁石,一種自然界存在的磁性礦石,漂在水中木棒上時總是指嚮北極星方向……”
  兩個詞條其實是對指南針作了區分。一種是在陸地上、較簡單的指南儀器,源於中國司南(也應該僅僅使用於出産在中國的指南針),另一種是用於航海和勘測上、較專業的指北儀器,歐洲和中國同時出現,無先後之分。
  分歧就這麽出來了,對比這兩個詞條,發現大英百科全書似乎把“中國是最早發明指南針”這一說法完全給推倒了,因為在歐洲歷史上,羅盤纔是真正的“指南針”,並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爭霸海權和開拓殖民地等近現代歷史的决定性事件中,與火炮和航海術一樣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對“中國古老的指南針”不但否定,而且用了兩個不同的詞條加以區分。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也有指南針和羅盤(磁羅盤)兩個詞條,但不論是對指南針的解釋,還是對羅盤的解釋,都最終追溯了到戰國的“司南”,這兩種不同的指嚮儀器是同源關係,而沒有像歐洲觀念中區分的如此涇渭分明。
  因此,康熙的說法和佩雷菲特對其的嘲笑便有了答案——顯然,康熙認同指南針和羅盤同出一源,用來指南,而作者佩雷菲特則按西方人的觀念,認為指南針顯然應該是羅盤;佩雷菲特則認為,羅盤是歐洲人自己發明的,與中國的“司南”沒有必然聯繫,羅盤用來指北,而中國的司南則用來指南。這似乎是一種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誤解。當然,羅盤和“司南”到底什麽關係,現在還是各有各的說法。
  此外,佩雷菲特對康熙固執地認為指南針用來指南作瞭解釋。他認為,康熙之所以認為指南針用來指南,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南是四個方位中最尊貴的方位,皇帝的御座、宮殿、陵墓,寺廟,甚至紫禁城,一切尊貴的建築物都朝嚮南方。他繼續寫道,“雖然皇帝是來自北方的滿人,他的論據卻是始料不及的:‘在北方,一切活動在凋萎,在衰亡。吸引磁針的力量怎麽可能來自北方呢?’……‘力量、精氣和繁榮都在南方’”。
  聽佩雷菲特一說,似乎也不無道理。但,中國史書上對司南的記述確實為“其柢指南”,並沒有因為後來“南”變成了一種皇帝尊貴的象徵纔改的方向。這位曾先後六次訪問中國的法蘭西學院院士,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康熙認為指南針指南是合理的這一固執的想法,到底算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是誤解呢?
  到現在來說,中國人認為指南針指南,歐洲人認為指南針指北,皆合理。因為現在的指南針為棱形,指針兩頭均衡,並非如“司南”衹有一個杓柄,指南指北之爭,似乎徒費口舌。
指南針的發展史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麽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麽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製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幹、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於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衹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磨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瀋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裏,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綫,把絲綫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瀋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
  二、同名電影-【指南針
  《指南針》:新銳製片人打造愛情悲劇電影
  片名:指南針
  製片人:鬍傑
  製片主任:王淳
  導演:陸革命
  編劇:鬍傑陸革命
  領銜主演:劉嘉羽飾竜雪兒
   羅鳴飾張凌
  主演:鬍穎藝飾安惠
   陳實秋飾燒賣
   付玲飾張冰
  出品:華影竜視影視文化機構
  類型:劇情/愛情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四個大學同學:青春陽光的青年漫畫傢竜雪兒(劉嘉羽飾)在一次偶遇中愛上了張凌,而張凌有一段悲慘的經歷:張凌(羅鳴飾)、心田(鬍穎藝飾)、tony(王振濤飾)、藍想(顔嘉琪飾)因為共同的理想創立了心凌軟件開發公司,並開發出了功能最強勁的“指南針”防黑客軟件。然而資金的不足讓心凌公司陷入了睏境,藍想的捨身付出換回的衹是一份讓心凌公司存活的定單,卻沒有得到張凌的愛,當藍想突然發現張凌所愛的是心田時痛不欲生,憤恨離去。因愛成恨的藍想為了報復張凌,另外成立了藍想軟件開發公司,並决定與心凌公司抗衡到底。此時,沐浴在愛河中的張凌還不知道他所愛的心田因有先天腦部基因缺失綜合癥已經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心田為了給張凌留住最美麗的影像,决定讓同時深愛着自己的好同學tony編造了一個死亡的謊言,並希望在自己臨死前為張凌完成他的“指南針2號”軟件的開發。tony為了愛默默的承受着。心田的突然去世,讓張凌跌入了痛苦的深淵,整天以酒度日。竜雪兒並决定用她那份執着的愛去撫平張凌創傷的心。藍想為了打跨心凌公司,通過假心田(安惠)實施間諜行動,竜雪兒為了幫助張凌,一度想挫敗藍想的陰謀。但張凌根本不相信安惠其實是藍想的間諜,故事又進了一個撲朔迷離的局面,竜雪兒應該怎麽辦……
  【主演介紹】
  《指南針》由年輕的女演員劉嘉羽主演。從從《青春兵團》裏的莫尼卡到《將裝修進行到底》飾小柳,從《歡喜冤傢》裏的小慧到《別撒手》裏的田田,雖然劉嘉羽不是大紅大紫,但卻深得圈內人和觀衆的贊許……
  【拍攝花絮】
  拍攝電影《指南針》是製片人鬍傑潛藏心裏多年的情結,他希望通過《指南針》這部電影能引導一個正確的愛情理念,遇到了真愛就要勇敢的去愛,機遇是不會停下來等人的,衹有勇於追求的人,真愛纔會留在他的身邊,那怕這份愛是短暫的,也是沒有遺憾的。想愛就愛,劉嘉羽飾演的竜雪兒就是一個果斷而理性的追求愛情的女孩……
指南針的始祖
  目前傳統的觀點認為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嚮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𠔌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衹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幹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嚮。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纍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纔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司南模型是由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根據《論衡》中的記載,考證並復原的。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嚮,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嚮為南。
  但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的一觀點一直受到學術界的質疑。首先,在《論衡》中,並未指出司南是磁勺子,而且,在剛認識到磁石吸鐵的同時就發現其指極性不符合認識的規律,另外要把磁石加工成能指南的磁勺,要有意識地‘順其南北極嚮’磨鏤。在十一世紀指南針發明以前,古文獻中從未有過磁石兩極以及它的指極性的記述。50年代錢臨照院士曾受郭沫若之托試圖以天然磁石製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而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物為鎢鋼在人工電磁場中磁化,這在兩千多年前是無法辦到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已不再展出司南的模型。東北師大教授劉秉正於1956年就對司南的磁勺說提出質疑,80年代後又通過用天然磁石指極性實驗以及考據指出《論衡》以及《瓢賦》中的司南是天上的北斗, 而其它的文獻中的司南或是指南車如《鬼𠔌子》,可能是行事的準則,也有可能指官職如《韓非子》。其他也有一些學者如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李志超認為司南是磁石放在瓢中,杭州大學教授王錦光提出司南是磁勺子放到水銀池中(《論衡》中的地為“池”)。2005年中國國傢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根據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認定“司南之杓”杓字實為酌,那麽看來“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司南是機械齒輪裝置的指南車。但這些質疑還沒有被科技史學界所普遍接受。
指南針的樣式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遊戲。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嚮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綫的方向上。鐵片燒紅後,溫度高於居裏點,鐵片中的磁疇便瓦解而成為順磁體,蘸水淬火後,磁疇又形成,但在地磁場作用下磁疇排列有方向性,故能指南北。因我國長江黃河流域一帶地磁有大約50度左右的傾角,如水平放置,則衹有水平方向分量起作用,而以一定角度放入水中,則使魚磁化的有效磁場強度增大,磁化效果更好。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瀋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瀋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嚮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夢溪筆談》是瀋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他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産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嚮也就不同。但瀋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瀋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挂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瀋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瀋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瀋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係——水針和旱針。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麽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嚮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準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嚮,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羅盤定位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着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嚮,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衹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蠃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蠃”,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衹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嚮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嚮磁極時必嚮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註意利用了磁傾角。瀋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嚮更加準確。
指南針的發展史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製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麽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麽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製的。這個模型是後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製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幹、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到了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製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後加熱並沿子午綫方向淬火使之被地磁場磁化(詳見上指南魚部分)。這種人工傳磁方法製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衹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瀋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裏,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塗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綫,把絲綫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於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瀋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並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為什麽叫指南針
   最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一書中,就記載了現在稱為指南針的原型——司南,“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並在東漢王充《論衡》中便記述了司南的具體形製,“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
  且,指南針不但最早為中國發明,並隨後演變成羅盤並應用於航海事業上。北宋朱彧所著《坪洲可談》一書中,最早記載了航海中使用指南針的情況,“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隱晦觀指南針”。其後,南宋福建路市舶司(當時管理對外貿易的政府機關)提舉趙汝適在所著《諸蕃志》中提到,“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釐之差,勝似係焉”。
  就在這一時期(北宋末南宋初,約為1180年左右),中國的指南針(或者說羅盤)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入歐洲。此後,羅盤在世界航海事業上被廣泛應用,因此纔有15世紀-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理大發現。這一切,按照中國官方的歷史教科書來看,由於這一淵源關係,歐洲人的指南針亦是應來“指南”。
  後來查了一下大英百科全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指南針詞條,纔發現事情遠非“指南”一說這麽簡單。
  在大英百科全書中,有兩個不同的詞條來解釋:
   第一個詞條為“direction determinants”,即方向指定儀器,解釋如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有磁指南和機械指南兩種,磁指南發明於公元前3世紀,稱為‘司南’……機械指南儀器為指南車,約在3世紀發明……”
  第二個詞條為“compass”,譯為“羅盤”,即通常意義上用於航海的指南針。解釋如下:“航海或勘測時在地球上使用的基本測嚮儀器,……最老、最常用的羅盤為磁羅盤,……12世紀,顯然中國和歐洲的航海傢都各自發現,一塊天然磁石,一種自然界存在的磁性礦石,漂在水中木棒上時總是指嚮北極星方向……”
  兩個詞條其實是對指南針作了區分。一種是在陸地上、較簡單的指南儀器,源於中國司南(也應該僅僅使用於出産在中國的指南針),另一種是用於航海和勘測上、較專業的指北儀器,歐洲和中國同時出現,無先後之分。
  分歧就這麽出來了,對比這兩個詞條,發現大英百科全書似乎把“中國是最早發明指南針”這一說法完全給推倒了,因為在歐洲歷史上,羅盤纔是真正的“指南針”,並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爭霸海權和開拓殖民地等近現代歷史的决定性事件中,與火炮和航海術一樣扮演了功不可沒的角色。對“中國古老的指南針”不但否定,而且用了兩個不同的詞條加以區分。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也有指南針和羅盤(磁羅盤)兩個詞條,但不論是對指南針的解釋,還是對羅盤的解釋,都最終追溯了到戰國的“司南”,這兩種不同的指嚮儀器是同源關係,而沒有像歐洲觀念中區分的如此涇渭分明。
  因此,康熙的說法和佩雷菲特對其的嘲笑便有了答案——顯然,康熙認同指南針和羅盤同出一源,用來指南,而作者佩雷菲特則按西方人的觀念,認為指南針顯然應該是羅盤;佩雷菲特則認為,羅盤是歐洲人自己發明的,與中國的“司南”沒有必然聯繫,羅盤用來指北,而中國的司南則用來指南。這似乎是一種不同文化背景上的誤解。當然,羅盤和“司南”到底什麽關係,現在還是各有各的說法。
  此外,佩雷菲特對康熙固執地認為指南針用來指南作瞭解釋。他認為,康熙之所以認為指南針用來指南,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南是四個方位中最尊貴的方位,皇帝的御座、宮殿、陵墓,寺廟,甚至紫禁城,一切尊貴的建築物都朝嚮南方。他繼續寫道,“雖然皇帝是來自北方的滿人,他的論據卻是始料不及的:‘在北方,一切活動在凋萎,在衰亡。吸引磁針的力量怎麽可能來自北方呢?’……‘力量、精氣和繁榮都在南方’”。
  聽佩雷菲特一說,似乎也不無道理。但,中國史書上對司南的記述確實為“其柢指南”,並沒有因為後來“南”變成了一種皇帝尊貴的象徵纔改的方向。這位曾先後六次訪問中國的法蘭西學院院士,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康熙認為指南針指南是合理的這一固執的想法,到底算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還是誤解呢?
  到現在來說,中國人認為指南針指南,歐洲人認為指南針指北,皆合理。因為現在的指南針為棱形,指針兩頭均衡,並非如“司南”衹有一個杓柄,指南指北之爭,似乎徒費口舌。
二、同名電影-指南針
  片名:指南針
  製片人:鬍傑
  製片主任:王淳
  導演:陸革命
  編劇:鬍傑陸革命
  領銜主演:劉嘉羽飾竜雪兒
  羅鳴飾張凌
  主演:鬍穎藝飾安惠
  陳實秋飾燒賣
  付玲飾張冰
  出品:華影竜視影視文化機構
  類型:劇情/愛情
  劇情簡介
   故事講述了四個大學同學:青春陽光的青年漫畫傢竜雪兒(劉嘉羽飾)在一次偶遇中愛上了張凌,而張凌有一段悲慘的經歷:張凌(羅鳴飾)、心田(鬍穎藝飾)、TONY(王振濤飾)、藍想(顔嘉琪飾)因為共同的理想創立了心凌軟件開發公司,並開發出了功能最強勁的“指南針”防黑客軟件。然而資金的不足讓心凌公司陷入了睏境,藍想的捨身付出換回的衹是一份讓心凌公司存活的定單,卻沒有得到張凌的愛,當藍想突然發現張凌所愛的是心田時痛不欲生,憤恨離去。因愛成恨的藍想為了報復張凌,另外成立了藍想軟件開發公司,並决定與心凌公司抗衡到底。此時,沐浴在愛河中的張凌還不知道他所愛的心田因有先天腦部基因缺失綜合癥已經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心田為了給張凌留住最美麗的影像,决定讓同時深愛着自己的好同學TONY編造了一個死亡的謊言,並希望在自己臨死前為張凌完成他的“指南針2號”軟件的開發。TONY為了愛默默的承受着。心田的突然去世,讓張凌跌入了痛苦的深淵,整天以酒度日。竜雪兒並决定用她那份執着的愛去撫平張凌創傷的心。藍想為了打跨心凌公司,通過假心田(安惠)實施間諜行動,竜雪兒為了幫助張凌,一度想挫敗藍想的陰謀。但張凌根本不相信安惠其實是藍想的間諜,故事又進了一個撲朔迷離的局面,竜雪兒應該怎麽辦……
  主演介紹
   《指南針》由年輕的女演員劉嘉羽主演。從從《青春兵團》裏的莫尼卡到《將裝修進行到底》飾小柳,從《歡喜冤傢》裏的小慧到《別撒手》裏的田田,雖然劉嘉羽不是大紅大紫,但卻深得圈內人和觀衆的贊許……
  拍攝花絮
   拍攝電影《指南針》是製片人鬍傑潛藏心裏多年的情結,他希望通過《指南針》這部電影能引導一個正確的愛情理念,遇到了真愛就要勇敢的去愛,機遇是不會停下來等人的,衹有勇於追求的人,真愛纔會留在他的身邊,那怕這份愛是短暫的,也是沒有遺憾的。想愛就愛,劉嘉羽飾演的竜雪兒就是一個果斷而理性的追求愛情的女孩……
三、樂隊名稱―指南針
  指南針樂隊的陣容包括: 劉爭榮(主唱)、 周迪(吉他)、 郭亮(鍵盤)、 嶽浩昆(貝司)、苑丁(薩剋斯)、鄭朝暉(鼓手)。 指南針無法逃脫的歌唱 如果夢的那頭有美麗的期待 化作孤獨情鳥飛過那蔚藍 --指南針:"愛着誰" 我相信在一個真誠與詩性可以被剋隆的世代,堅持嚴肅的抒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8月13日對指南針樂隊的采訪之前,我甚至於認為這個沉寂已久的樂隊已失卻了原創的激情與勇氣。然而現在,"指南針人"用他們的音樂給了我一個反面的說服。 "指南針人"的身影逸出我們的視綫已久,但我想提醒朋友們,在急切地想與"指南針人"進行對話之前必須有一種新的心理準備。這張專輯在音樂語言與觀念方面,基成熟程度都已遠遠超越了我們此前熟知的指南針樂隊的範疇。無論我們曾經懷有怎樣善良的願望與美好的記憶,現在你都必須尊重"指南針人"的感受。他們認為指南針樂隊真正的誕生,是以1994年6月重慶籍主唱劉爭榮的出現為標的。而在此之前,他們似乎衹是一個機械提供旋律的伴奏樂隊,洛兵量身定做的詞作不是他們的內心經歷與情感的真實體驗,而他們的創作由於過分遷就主唱而沒有充分展現出自己的個性,甚至與羅琦之間也從示存在真正愉悅的合作。在這個意義上,他們更傾嚮於把現在這張作品視為指南針樂隊的首張專輯。
  在與"京文"簽約之前,"指南針人"的主要活動是為提供他們排練器材與場地的香港安恆利公司作形象宣傳,演出地域與場次都極度為有限。1995年曾與超載樂隊一道,坐在一輛敞篷車上以純粹吉普賽人的方式巡演浙江各地一帶,觀衆的火爆反應令樂隊既欣慰又心有餘悸。在上海的"上戲",他們目睹了前三排椅子瞬間被踩爛殆盡。而在另外一些場合,他們邂逅了特種部隊。他們為不能面對呼喚"指南針"名字的朋友而感到愧疚與難過。但他們已知道有那麽多人需要沐浴這樣的音樂,這或許正是他們在生活的窘境中不為各種欲望利誘所動的唯一緣由。 專輯從有製作意圖到排練、進棚歷時一年,而真正的創作自樂隊組建之日即已開啓。"指南針人"摒棄了曾令他們紅極一時的單一的HARD ROCK 風格,不拘泥、不刻意追求某種特定的音樂理念與語言模式。周迪說,我們崇尚自由而自然的創作,我們的作品是衆多音樂元素的融合,其中有一些歐美潮流的東西,也有根植於我們生活土壤的民樂的成分("幺妹")。我們衹是指南針樂隊,給一種框框反而很可怕。在這張包括製作、編配等完全由"指南針人"擔綱的專輯中,劉爭榮幾乎包辦了所有的詞作。 劉在今年迄今唯一令我感動的情歌"無法逃脫"中他那極具感染力、穿透力的嗓音及出色的節奏控製能力,傳達出一種執着的信念及不矯飾的坦誠。我相信爭榮1992年在那間陰冷潮濕的地下室裏記敘內心深處的情懷時,一定被一咱刻骨銘心的失愛之痛深深擊中。爭榮創作時習慣於遵循自己很土地、很生活的狀態,並以此寄托自己的幻想和希望"給和平一個機會"和"枯蔞·生命"表達了對寧靜傢園和潔淨土地的追悼,"再也沒有想法"與"輕氣球"是對希望與自由的禮贊,"靈歌"則是對脆弱易逝的生命的懷戀。而貫穿於這張專輯中的真誠與熱情則始終是爭榮的創作主題,這就是象他 "指南針"的理解那樣指南針並不僅僅是一種定位器,她指涉社會、生活及人的情感幻夢等各個層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在各種欲望之中迷失了自己。 曾經有一首翻錄的殘缺而粗糙的歐美歌麯深深打動了"指南針人"到現在他們也不知道那首歌名和演唱者是誰。"指南針人"把那種未知的感受描繪成一種苦難中不屈生長的靈魂("巫師")。"指南針人"相信創作之源來自現實在心靈的投射,而吸毒與放縱衹會導致虛幻、麻木與毀滅。這個夏天,城市子夜暗淡的暈圈斜照映在居民區一隅的磚路上,那裏時常有他們躍動的影子。 沉默之後的出擊 沉默,是一種感受並汲取生活以達到生命個體完美和臻於圓滿的存在方式。然而對於那些創作表達者來說,沉默衹是通過靜寂來積聚生命力和擴展延深思維空間的某種特定階段,它最終將走嚮宣揚,在傳播中完成自身使命並實現價值。
  指南針,沉寂了三年的指南針樂隊即將推出自己的新專輯,這對而今漸趨疲頡的國內原創音樂來說無疑會是一次適時怡當的血液輸入和營養補充吸收。整整三年了,沒有聽到有關這支樂隊的消息,他們在這漫長的一千多個晝夜裏仿佛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在時光的衝刷中接近了遺忘。衹是偶爾,不斷傳來的關於樂隊前任主唱羅琦的消息還在屢屢提示我們,不要忘記指南針的存在。 一九九七年年初,指南針樂隊簽約了匯集國內精品原創樂隊音樂的北京京文音像公司,成為其旗下藝員,同時這也是自零點、子曰、鮑傢街43號、鐵玉蘭樂隊之後的又一支京文樂隊新軍。自此,京文樂隊集團已擴展至五支,再加上老將崔健、玉迪,可謂規模宏大,實力強勁。現在的指南針樂隊,已由清一色的"川軍"組成他們是主唱劉爭榮、鍵盤手郭亮、吉它財迪、貝斯嶽浩昆、鼓手鄭朝暈和薩剋斯手苑丁,除了主唱劉爭榮之外,其餘樂隊成員均為指南針原樂隊樂手。劉爭榮在九四年羅琦離隊後加入指南針並出任主唱,一直至今。 對於指南針樂隊的上一張專輯來說,其實它自身的音樂價值要遠遠地少於它背後的故事,而這故事則可以說是至今仍留在人們記憶中的唯一有關於這張專輯音樂川軍"的真正實力。 在這張新的專輯中,共收錄了《無法逃脫》、《幺妹》、《愛着誰》、《枯蔞·生命》、《巫師》、《輕氣球》、《靈歌》、《給和平一個機會》、《新年》、《再也沒有想法》十首作品,全部為首次推出的樂隊原創作品:《無法逃脫》是一首創作於92年的情歌,通行易解的旅律中完全沒有那種流俗的傷感和凄婉,而是以一種堅定坦然的面目出現在音樂之中,主唱劉爭榮激涌豪邁而近於咆哮的歌唱使人倍感流暢,有一瀉千裏、淋漓盡致的痛爽之情;《幺妹》中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豐富了這張專輯的音樂內涵,同時也綻露出了這支樂隊獨特的風土文化根基的魅力;在《愛着誰》這首歌中,無論是鍵盤手恰到好處的音色選擇及聲場位置,還是主唱歌詠情緒的抑揚把握,抑或是歌麯間奏部分清冽流俐的吉它箱琴SOIO,都使這首歌麯堪稱為佳作;《巫師》是一首講述夢境地的作品,樂麯開始之前兒童的喃喃細語到歌麯結尾處鬧釧鈴聲振響時音樂的戛然而止,以及歌麯中段極度為精彩的鍵盤SOIO,均給人一種全新的聽覺感覺;《枯萎·生命》和《給和平一個機會》中對於緑色與和平意義的認識使人能感到這支樂隊在思索角度上的擴展以及在思想上的漸趨成熟;而《再也沒有想法》中流露出的對生活的迷惘則顯示出了當今青年普遍存在的灰色情緒與心靈睏惑,它展現出了一種在低迷的時代重壓下無奈的存在狀態,"再也沒有想法"是逃避,也是解脫的途徑,但它不是唯一。 縱觀整張專輯,無論在創作、編麯上還是在演奏、演唱上,指南針樂隊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高,他們的音樂在帶給人全新感受的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大陸第二代樂隊音樂的希望。指南針樂隊在三年的沉默之後終於一鶴衝天,有了實質性的轉變與飛越,這不能不令人欣喜。因為今天真正在音樂上的探尋與進步已是如此稀少,而太多的音樂人也已與音樂商人無異,在這種時候,我們需要保護和守衛每一顆清醒明正的心靈,因為他(她)們是未來中國音樂的脊梁和希望。
一、指南針概述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産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瞭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嚮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的始祖
  目前傳統的觀點認為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嚮南方。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𠔌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衹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幹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嚮。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纍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纔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司南模型是由我國著名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根據《論衡》中的記載,考證並復原的。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嚮,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嚮為南。
  但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的一觀點一直受到學術界的質疑。首先,在《論衡》中,並未指出司南是磁勺子,而且,在剛認識到磁石吸鐵的同時就發現其指極性不符合認識的規律,另外要把磁石加工成能指南的磁勺,要有意識地‘順其南北極嚮’磨鏤。在十一世紀指南針發明以前,古文獻中從未有過磁石兩極以及它的指極性的記述。50年代錢臨照院士曾受郭沫若之托試圖以天然磁石製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而王振鐸先生的復原物為鎢鋼在人工電磁場中磁化,這在兩千多年前是無法辦到的。現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已不再展出司南的模型。東北師大教授劉秉正於1956年就對司南的磁勺說提出質疑,80年代後又通過用天然磁石指極性實驗以及考據指出《論衡》以及《瓢賦》中的司南是天上的北斗, 而其它的文獻中的司南或是指南車如《鬼𠔌子》,可能是行事的準則,也有可能指官職如《韓非子》。其他也有一些學者如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李志超認為司南是磁石放在瓢中,杭州大學教授王錦光提出司南是磁勺子放到水銀池中(《論衡》中的地為“池”)。2005年中國國傢博物館研究員孫機根據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認定“司南之杓”杓字實為酌,那麽看來“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司南是機械齒輪裝置的指南車。但這些質疑還沒有被科技史學界所普遍接受。
  另外人們常把指南車當成磁性指南工具,實際上指南車是應用機械原理進行指南的。這在學術文獻中也經常被混淆。如認為《鬼𠔌子》中的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實際上歷代引《鬼𠔌子》中的司南從前後文看都是說指南車。如《宋書·禮志》,唐·李善註《文選》中左思吳都賦,《太平御覽·車部四》等。這是在閱讀文獻是應該註意的。
百科辭典
  zhinanzhen
  指南針
  compass
    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在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作為一種指嚮儀器,被廣泛應用於軍事、測量和日常生活之中。其最大的歷史功績,是用於海上導航。
    指南針是一種磁性指嚮儀器。它與以齒輪係為基礎的指嚮機械即指南車完全不同。磁石的一個最易被人發現的特性是它的吸鐵性。在戰國晚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就有“慈石召鐵,或引之也”的話。這種吸鐵性曾被喻為慈母愛戀子女,因此,秦漢以前,都把磁石寫成“慈石”。
    最初的指南針叫做“司南”。戰國時的《韓非子》裏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話;《宋書·禮志》所引的《鬼𠔌子》裏也說:“鄭人取玉,必載司南,為其不惑也。”所說的“司南”大概就是指用磁性指南指示方向的器具。關於司南的形體及其機製,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曾有記述:“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裏的“地”,是指漢代□占用的“地盤”。地盤中央的天池,平淨光滑,四周刻有由八幹、十二支、四卦組成的二十四嚮。司南勺可能是用天然磁石摹仿當時常用的酒樽中勺的形式,采取琢玉的工藝琢製成的。它的底部呈球面圓形,勺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嚮南方(圖1司南和地盤復原模型,並見彩圖司南和地盤復原模型)。古代司南的實物至今沒有發現。這裏所說的,是對《論衡》等古代文獻和考古資料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北宋初年,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約成書於1044年)中介紹了一種“指南魚”。“魚法用薄針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形,置炭火中燒之,候通赤,以鐵鈐(鉗)鈐魚首出火,以尾對正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這是一種磁化過程。薄針葉應是一種碳鋼,把魚燒紅至居裏點以上後,讓它在地磁場中急速冷卻,使其産生相變,以獲得剩磁性。由於北宋都城在開封,地磁場方向應是北端嚮下,因此要讓魚尾正對子位(即北方)並略嚮下傾斜,才能得到最大的磁化強度。這是利用地磁傾角現象的一種經驗方法。“以密器收之”,可能是把鐵葉魚收藏在放置有天然磁石的密器內,減少退磁作用,以保持它的剩磁性。這種指南魚使用時,衹要在無風處將魚放入盛水的碗中,讓它浮在水面,等到靜止的時候,魚首便會指南(圖2指南魚復原模型)。
    北宋科學家瀋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另一種磁性指嚮儀器。他寫道:“方傢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這是又一種由經驗積纍的更為簡易的磁化法,是磁性指嚮儀器發展史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在近代電磁鐵出現以前,指南針都是用這種方法製造的。瀋括還着重指出,指南針所指的方向“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中國有關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夢溪筆談》中還介紹了磁針裝置技術的4種試驗:“水浮多蕩搖,指爪及碗唇上皆可為之,運轉尤速,但堅滑易墜,不若縷懸為最善。其法取新纊中獨繭縷,以芥子許臘綴於針腰,無風處懸之,則針常指南。”其中水浮法的磁針,據宋代寇東□的《本草衍義》和元代程綮的《三柳軒雜記》引用《夢溪筆談》這段文字所增補的闕文可知,是靠橫貫或者積貫一根到數根燈芯草之類可以漂浮的物體而取得浮力的(圖3瀋括指南針四種試驗復原)。20世紀50年代以來,磁縣、大連、丹徒等地出土的元代“王”字瓷碗,碗中繪有三大點,中貫一細劃,有的還在碗底背面圈足內墨書一“針”字(圖4大連出土元代磁州窯繪浮針瓷碗)。這表明此類瓷碗是元代的水浮針碗。王字表示水浮磁針的形象,中貫的細劃代表磁針,三大點代表浮漂。浮漂安在磁針的中部和兩端,使磁針能在水面上保持平衡
英文解釋
  1. :  Zhi Nazhen
  2. n.:  Compass,  guide,  device for finding direction, with a needle that points to magnetic north
法文解釋
  1. n.  boussole
近義詞
羅盤, 羅經
相關詞
人物搖滾歌手運動潛水鬆拓電子表海德網大智慧
股票軟件指北針磁偏角野外生存司法考試教育培訓輔導法教學法
司法考
包含詞
大指南針魔力指南針
指南針教育淘寶指南針
網絡指南針電子指南針
新手指南針植物指南針
指南針樂隊指南針大廈
航海指南針指南針頭飾
三棱鏡指南針指南針人才網
指南針瀏覽器指南針的指嚮
指南針鑰匙扣阿古斯指南針
指南針的發明指南針商業廣場
指南針教育集團數據恢復指南針
淘寶指南針購物指南針燈鑰匙扣
指南針用於航海指南針的發展史
為什麽叫指南針軍用指南針補給
類似指南針的儀器淘寶指南針皇冠店
指南針計算機學校基姆加爾的指南針
投資港股的指南針成都指南針計算機學校
電腦上網新手指南針電腦組裝與維護新手指南針
西安西華置業指南針酒店WindowsXP新手指南針
指南針LED燈鑰匙扣指南針教育集團紅牌樓分校
指南針職業技術學校成都指南針職業技術學校
四川成都指南針計算機學校四川指南針電腦學校
指南針萬能網絡電視隴南市指南針廣告有限公司
河南指南針文化廣告有限公司俄科學家發明新型星際“指南針”將用於火星探測
投資港股的指南針:港股直通車隴南市指南針廣告有限公司宕昌分公司
白銀市指南針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港股的指南針港股直通車
福建指南針照明電子有限公司張掖市指南針廣告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