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拿破侖執政(1799—1804)和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1815)時代,法國資産階級為了在歐洲建立法國的政治和經濟霸權,同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領先地位,以及兼併新的領土而與奧、普、俄、英為核心的反法聯盟進行的一係列戰爭。 |
|
| 18世紀後期,資本主義在歐洲大陸獲得一定發展。但除荷蘭外,各國仍處於封建統治下,尤其是法國的封建專製統治達到頂峰。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歐洲各君主國驚恐不安,奧、普率先出兵干涉。1793年,奧、普、英、荷、西、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結成第一次反法聯盟,出兵進攻法國,遭法國軍民頑強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盟解體。1798年12月,英、俄、奧、葡、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俄軍進入意大利,打敗法軍。奧地利不僅奪回在意大利的領地,還企圖入侵法國。英軍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並一度在荷蘭沿海地區登陸。雖然反法聯盟因內部分裂導致俄軍退出戰鬥,但法國仍面臨大軍壓境、國內政局動蕩的嚴峻局面(見法國革命戰爭)。在此形勢下,富有野心的拿破侖·波拿巴(1804年12月起稱拿破侖一世)於1799年11月上臺執政。從此,法國進入一個新時期,即拿破侖時期。在該時期法國與反法聯盟進行的戰爭被稱為拿破侖戰爭。 |
|
時間 (1799.11~1812.5)
1799年11月,拿破侖建立軍事獨裁以後,法國同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俄國、英國、奧地利、奧斯曼帝國和那不勒斯王國)處於戰爭狀態,處境十分睏難:當時,拿破侖·波拿巴的法國遠征軍正在對埃及進行遠征,蘇沃洛夫對意大利和瑞士的遠征結束了法國在意大利的統治,在上萊茵河的奧軍大有入侵法國之勢;英國對法各港口實施封鎖。為了扭轉局勢,拿破侖决定擊敗在北意大利的15萬奧軍,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從而使英國喪失在大陸上的立足點,並迫使同盟國和談。秘密集結在瑞士邊境上的倉促編成的法國後備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波河河𠔌,出現在奧軍後方。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戰役中,拿破侖擊敗奧軍。同年12月,莫羅將軍統率的法軍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戰勝奧軍。翌年2月,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同年10月,法國又分別同土耳其和俄國簽訂了和約。英國因喪失同盟國,被迫同法國簽訂亞眠和約。然而,這一和約並未消除英法之間的矛盾。拿破侖企圖擊敗英國,便在布倫地區開始集結法國海軍和遠征軍的兵力。但是,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的失敗,使拿破侖不能在不列顛島登陸。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
俄國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儘管同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國的結盟建議。1805年4月11日,俄英締結了彼得堡盟約,從而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參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麥、兩西西裏王國和奧地利。同盟各國計劃派出一支50萬人的聯軍。
1805年9月底,拿破侖將法軍22萬人在萊茵河一綫展開。法軍乘同盟軍分散之機,前出到奧多瑙河集團軍的後方,並在烏爾姆戰役中將其擊潰。抵達戰區的俄軍陷入睏境。俄軍司令官庫圖佐夫巧妙地實施機動,纔使其軍隊免遭合圍,並在奧爾米茨地域同從俄國開來的一個軍和奧軍的殘部會合。但是在奧斯特裏茨戰役中,俄奧聯軍遭到失敗。奧地利遂退出戰爭,並同法國締結了普雷斯堡和約。拿破侖軍隊的堅决行動導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體,並使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得到鞏固。拿破侖同俄國媾和的企圖完全失敗。俄國全權代表於1806年7月20日簽署的巴黎和約被俄國國務會議否决。
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魯士不待同盟各國作好軍事準備,就於同年10月1日嚮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法軍撤過萊茵河。拿破侖拒絶普魯土的要求,並出兵侵入圖林根,繼而侵入普魯士。10月14日,在耶拿—奧厄斯泰特戰役中,法軍擊潰了普軍。1806年11月28日,俄對法宣戰。拿破侖企圖在波蘭和東普魯士的領土上,經過一次或數次交戰擊敗俄軍,迫其簽訂對法有利的和約。但是,拿破侖未能實現這一計劃。在最初的大規模的普烏圖斯剋會戰中,拿破侖未能圍殲俄軍。隨後,在普魯士—埃勞戰役中,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拿破侖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裏德蘭一戰中獲勝,繼而前出到俄國邊境。拿破侖未敢渡過涅曼河,因為他深知俄國的軍事資源並未枯竭。戰爭可能演變為對法不利的持久戰。俄國政府在大陸上沒有同盟國,並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進行戰爭,衹得接受法國的和談建議。1807年7月,在季利濟特締結了法俄和法普和約。俄國參加了大陸封鎖,並於1807年10月對英宣戰。締結季利濟特和約後,拿破侖實際上控製了整個西歐和中歐。
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開進葡萄牙。但是,法國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為引起西班牙人民強烈憤懣。1808年,馬德裏爆發起義。從此西班牙人民開始了反抗法國占領軍的法西戰爭。1809年1月,拿破侖把內伊和蘇爾特兩元帥統率的相當龐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國,因為在中歐正孕育着一場新的戰爭。英國政府已將奧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奧地利被迫與法簽訂了申布倫和約。1809年奧法戰爭中,拿破侖軍隊付出了很大努力纔取得勝利,因為奧軍戰鬥素質有了提高。在這一時期,拿破侖還遇到歐洲各國人民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1809年4月,蒂羅爾農民在戈費爾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普魯士、威斯特伐利亞、不倫瑞剋和薩剋森也發生了反法起義。所有這些起義儘管都被法軍鎮壓,但證明在歐洲已産生了反抗拿破侖壓迫的新生力量。
一個幅員遼闊的拿破侖帝國在連續不斷的侵略戰爭中形成。拿破侖戰勝第五次反法聯盟後,法國直接或間接統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地區。拿破侖帝國從原來88個省擴展到130個省,人口達7500萬。歐洲大陸主要國傢奧地利、普魯士臣服於法國,俄國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侖的聲望和勢力達到頂點。 |
|
| ——戰敗國承擔的戰爭賠款和為供應部隊徵收的捐稅。對歐洲各國的直接掠奪,以及對法有利的關稅稅率——這一切保障了拿破侖政府、法國資産階級和軍閥階層的固定收入。但同時,拿破侖帝國的內外矛盾也削弱了自己的實力。由於頻繁地募兵和增加課稅,法國各階層居民的不滿情緒在增長。英海軍對法各港口的封鎖使法國難以把殖民地的貨物運進國內,因而引起了某些工業部門的危機。俄國警惕地對待法國的擴張,是大陸阻止拿破侖實現爭奪世界霸權計劃的中堅力量。拿破侖的侵略政策越來越針對俄國。他開始積極進行對俄戰爭的外交和軍事準備。1812年春,法國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軍事同盟。根據盟約,為了對俄作戰,普軍2萬人,奧軍3萬人歸拿破侖指揮。法國的其它附庸國政府也開始訓練遠征俄國的軍隊。俄國政府獲悉法國進行戰爭準備的消息後,采取了加強軍隊和預防戰時孤立無援的措施。1812年4月,俄國同瑞典締結了彼得堡盟約,規定雙方共同行動,反對法國。雙方都認為必須把與俄國處於戰爭狀態的英國拉入同盟。戰爭爆發後,俄英締結了和約。結束同土耳其的戰爭,並締結布加勒斯特和約,對俄國來說,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
|
時間(1812.6~1814.4)
法、俄矛盾由來已久。兩國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在奧斯曼、波蘭和中歐地區的爭奪十分激烈、為稱霸歐陸,拿破侖以俄國破壞“大陸封鎖”為由,集結“大軍”60餘萬人(其中第一梯隊44萬餘人),於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國。戰爭初期,法軍擁有絶對優勢,俄軍被迫退卻。9月7日博羅季諾之戰後,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總司令M.I.庫圖佐夫率部轉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裏的卡盧加,威脅法軍後方交通綫。俄國軍民堅壁清野,開展遊擊戰。拿破侖的處境每況愈下,被迫嚮沙皇求和,遭拒絶。10月,法軍冒着嚴寒撤退,俄軍跟蹤追擊。11月26~28日,法軍西渡別列津納河時遭重創,幾乎全軍覆沒(見法俄戰爭)。與此同時,法軍在西班牙屢遭失敗,被迫撤出馬德裏。
拿破侖軍隊在俄國的失敗,成為歐洲爆發反拿破侖民族起義的信號。1813年2月,俄、普結盟。英、西、葡、瑞、奧相繼加入,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拿破侖組建新“大軍”迎擊,5月經呂岑之戰和包岑之戰打敗普俄聯軍。此後,拿破侖分兵據守易北河漢堡至德纍斯頓一綫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纍斯頓會戰中,法軍雖取勝,但損失慘重。10月16~19日,雙方進行萊比錫之戰,薩剋森軍隊倒戈加入聯軍,法軍被擊敗,拿破侖率殘部逃出戰場。反法聯軍乘勝追擊,進逼法國邊境。1814年1月,聯軍20餘萬人進入法國境內。拿破侖集結約8萬人阻擊聯軍,在塞納河流域遲滯聯軍達兩個月,並於3月21日率部東進馬恩河,企圖把聯軍引離巴黎。聯軍不予理睬,全力嚮巴黎推進,於30日迫使巴黎守軍投降。4月13日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侖宣佈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衹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
|
拿破侖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共和國,重新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國王,波旁王朝復闢。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共和國共和國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侖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蘭西共和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共和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
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闢。拿破侖被流放聖赫勒拿島。戰爭至此結束。
一個時代落幕了,拿破侖戰爭延續15年之久,其直接後果是反法聯盟取得了勝利,封建王朝復闢,但它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喚起了歐洲民族覺醒,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
|
第一,拿破侖戰爭具有革命性。參加反法同盟的歐洲大陸各君主國害怕法國革命會引起本國革命,自己也落得與路易十六同樣的下場,因而十分仇視革命的法國,他們要設法撲滅法國革命以恢復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拿破侖政權則是以戰爭的手段來維護法國資産階級的利益和鞏固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從這個角度看,拿破侖前期戰爭是兩種社會制度的戰爭,這些戰爭是革命的:保衛偉大的革命,反對反革命君主國聯盟。
第二,拿破侖戰爭具有侵略性和爭霸性。就其侵略性來說,拿破侖曾把比利時、荷蘭及意大利一部分合併為法國領土;他入侵埃及,攻打莫斯科,還想霸占西班牙,以及派兵遠征海地等,都是拿破侖戰爭的侵略性的體現。此外,當拿破侖徵服一個國傢時,便強迫被徵服國傢降低關稅或幹脆取消關稅,以利於法國商品的傾銷。同時,他也從被徵服國傢中奪取原料和財富。所以這些都有利於法國的工商業發展。拿破侖還在被徵服國傢的學校中強製推行法語,加重人民的捐稅,大量地徵兵,用被徵服國傢的人力、物力來擴大他對歐洲的侵略。就其爭霸性來說,資本主義的英國擔心法國強大後會與它爭奪歐洲和海上霸權,就積極聯合歐洲各封建君主國,組織反法同盟,以削弱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因而拿破侖與英國的戰爭,是兩國之間為本國資産階級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而與俄國的戰爭也是要爭奪歐洲的霸權。所以說,當拿破侖建立了法蘭西帝國,奴役歐洲許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國傢的時候,法國的民族戰爭便成了帝國主義戰爭。 |
|
| 列寧把以掠奪為目的的侵略別國領土的戰爭稱之為帝國主義戰爭,他寫道:“拿破侖的帝國主義戰爭繼續了許多年,占去了整整一個時代,表現了帝國主義關係和民族解放運動交錯在一起的異常復雜的情景。結果,歷史經過是無能為力的。交戰雙方在戰爭中追求的决定性的目的和在戰鬥行動中使用大量軍隊,改變了戰略的特點。集中步兵和騎兵在炮兵的支援下給敵人以猛烈打擊的進攻,成了戰鬥行動的基本方法。拿破侖的戰略特點是力圖以一次或數次總决戰决定戰局或整個戰爭的成敗。拿破侖廣泛實施重兵機動,以求創造對總决戰有利的形勢和保證在主要方向上的對敵優勢。拿破侖戰爭進一步發展了戰術。各國軍隊都采用縱深戰鬥隊形,即射手的散開隊形與步兵的縱隊相結合的隊形。預備隊成為戰鬥隊形的組成部分。縱隊作縱深配置,增強了步兵在戰鬥中的突擊力量,軍隊能夠在戰場上更廣泛地實施機動。十九世紀初,許多新的作戰方法的改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拿破侖的統帥才能分不開的。拿破侖戰爭决定了十九世紀前半期軍事學術發展的基本趨勢。” |
|
| 拿破侖戰爭使中歐、西歐及南歐的封建秩序從根本上發生動搖,同時又“給法國資産階級社會在歐洲大陸上創造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適當環境”。因此,拿破侖戰爭對於歐洲起了進步的作用。但是,拿破侖戰爭也有侵略的一面,而且它的侵略性質到戰爭後期越來越明顯了。(摘自《世界通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略有修改) |
|
Napolun Zhanzheng
拿破侖戰爭
Napoleonic Wars
1793~1815年拿破侖一世指揮法國軍隊對抗反法聯盟的一係列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大陸。
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和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普魯士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侖·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准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傢退出反法聯盟,衹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侖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意大利北部,1797年 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 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侖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徵,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陸。拿破侖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傢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侖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侖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侖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1800年5月8日,拿破侖攻擊意大利北部的奧軍。6月14日,取得馬倫戈戰役的勝利,占領了意大利。1801年2月9日在呂內維爾簽訂《法奧和約》,法國的要求幾乎全部得到滿足。1802年3月26日法英簽訂亞眠條約,第2次反法聯盟解體。
拿破侖在埃及作戰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侖占領漢諾威。1804年拿破侖稱帝,為拿破侖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 3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9月26日,拿破侖一世從巴黎抵斯特拉斯堡。法國開往奧地利的大軍共18.6萬人。10月20日,法軍奪取烏爾姆要塞,奧軍慘敗,法軍乘勝追擊,11月13日進入維也納,旋即渡過多瑙河。12月 2日,拿破侖一世親自指揮法軍在奧斯特利茨與俄奧聯軍决戰 (見彩圖奧斯特利茨戰役前夜的野營(1805))。俄奧聯軍約 1.5萬人陣亡,2萬人被俘,炮兵幾乎被全殲。而8萬法軍損失不到9000人。12月26日雙方簽訂《普萊斯堡和約》。第 3次反法聯盟解體。
拿破侖一世在奧斯特利茨戰場
為了鞏固在德意志中西部地區的統治,拿破侖一世於1806年 7月建立萊茵同盟。拿破侖一世的權力深入德意志心髒,直接威脅普魯士,普魯士嚮俄國求援,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1806年10月 8日法普戰爭開始,法軍投入19.5萬人,普軍投入17.5萬餘人。雙方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進行兩次戰鬥,普魯士全軍覆沒。10月27日拿破侖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大陸封鎖妨礙俄國農業原料銷往英國,導致俄國對法宣戰,但俄軍節節失利。至1807年 6月19日,法軍直驅涅曼河。俄軍建議休戰。1807年 7月7~9日,法國同俄、普先後簽訂《提爾西特和約》,第 4次反法聯盟瓦解。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侖一世决定占領不願同英國斷絶關係的葡萄牙。1807年11月29日法軍進入裏斯本。1808年3月23日又攻占了馬德裏。5月10日,拿破侖一世任命其兄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5次反法聯盟。1809年4月14日奧軍進入巴伐利亞,在阿本斯貝格同法軍激戰,奧軍損失1.3萬多人。4月22日在埃剋米爾交戰,拿破侖一世獲勝。 5月拿破侖一世進入維也納。7月6日奧軍 |
|
| 歷史 | 拿破侖 | 海戰 | 軍事 | 德纍斯頓 | 戰役 | 德國 | 人物 | | 軍事傢 | 元帥 | 意大利 | 奧地利 | 哈布斯堡王朝 | 葡萄牙 | 西班牙 | 英國 | | 法國 | 百科大全 | 俄羅斯 | 戰爭 | 歐洲 | 萊比錫 | 軍隊 | 騎兵 |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