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擬話本】它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是由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最早應用這一名稱﹐指的是宋元時代産生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但與話本又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認為它們是由話本嚮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學術著作應用擬話本這一名稱﹐專指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即魯迅稱之為“擬宋市人小說”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說﹐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鐘》﹑《石點頭》﹑《醉醒石》﹑《幻影》等。這表明擬話本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馮夢竜編選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擬話本的成就,是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寶庫。這三部小說集相繼輯成並刊刻於明代天啓年間。“三言”總收小說一百二十篇,每書四十捲,每捲一篇。這是馮夢竜從大量傢藏古今通俗小說中“抽其可以嘉惠裏耳者”精選出來的。約三分之一是宋元話本,三分之二是明代擬話本。
名詞解釋。擬話本(網絡整理版)
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定義命名,認為是由話本嚮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與話本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這種文學形式主要繁榮於宋朝。 |
|
nihuaben
擬話本
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最早應用這一名稱,指的是宋元時代産生的《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和《大宋宣和遺事》等作品。它們的體裁與話本相似,都是首尾有詩,中間以詩詞為點綴,辭句多俚俗。但與話本又有所不同,“近講史而非口談,似小說而無捏合”,“故形式僅存,而精采遂遜”(《中國小說史略》)。魯迅認為它們是由話本嚮後代文人小說過渡的一種中間形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學術著作應用擬話本這一名稱,專指明末文人模仿話本形式編寫的白話短篇小說,即魯迅稱之為“擬宋市人小說”的作品,如《三言》中的部分小說,以及《二拍》、《西湖二集》、《清夜鐘》、《石點頭》、《醉醒石》、《幻影》等。這表明擬話本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
(周兆新) |
|
- n.: novel written in the style of script for telling-story
|
|
|
|
| 擬話本小說 | 明代擬話本 | 擬話本小說八段錦 | | 擬話本小說《八段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