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擬棘竜
  擬棘竜
  中文名稱( chinese )→擬棘竜
  拉丁文學名( name )→ parasaurolophus
  含義( meaning )→ 像櫛竜的恐竜[中文校正--櫛:梳子和篦子的總稱,喻像梳齒那樣密集排列着。在此處櫛比棘好,形象生動,又約定俗成。]
  目( order )→ ornithischia 鳥臀目
  亞目( suborder )→ genasauria 頜齒類
  cerapoda 角足竜類
  ornithopoda 鳥腳亞目
  類(infraorder)→euornithopoda 真鳥腳類
  iguanodontia 禽竜類
  euiguanodontia 真禽竜類
  dryomorpha 橡樹竜類
  ankylopollexia 直拇指竜類
  styracosterna 硬棘竜類
  超科(super family)→iguanodontoidea 禽竜超科
  hadrosauroidea 鴨嘴竜超科
  科( family )→ hadrosauridae 鴨嘴竜科=真鴨嘴竜類
  euhadrosauria 真鴨嘴竜類=鴨嘴竜科
  亞科( subfamily )→ lambeosaurinae 賴氏竜亞科
  族(tribe)→ parasaurolophini 副櫛竜族
  屬( genus )→ parasaurolophus 副櫛竜
  模式種( type species )→p. walkeri
  其它種( other species )→p. cyrtocristatus
  p. tubicen
  錯誤歸屬種( 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 period )→ 白堊紀晚期campanian to maastrichtian
  分佈( found in )→ 加拿大的艾伯塔地區和美國
  發現地層( stratum )→ ...
  食性( diet )→ 草食
  典型狀態( length up to )→ 9-10米長 3米高
  推測體重( mass )→ ...
  發現者( discoverer )→ parks, 192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parks, 1922
  鴨嘴竜科的頭上都有一塊形狀怪異的隆起,其中又以擬棘竜最顯眼。有人說那塊怪異的隆起是可以在水中呼吸的氣官,不過我認為應該是互相傳音的共鳴室吧!在鴨嘴竜類當中,既有光頭的,也有載帽的。擬棘竜就是一種戴帽的恐竜,它的頭冠長在鼻骨上,充滿了通道。空氣從鼻孔吸入,經過這些通道才能到達肺部。這些通道是這類恐竜的發聲器,就像圓號中彎麯的管子。擬棘竜的身體上有典型陷處,剛好可以把長長的頭冠的頂端擱在上面,就像隨身帶着挂物架一樣。
  有一位古生物學者近日做了一個一米長的精確模型,呈管狀,正好從擬棘竜的頭頂伸出。他發覺到吹奏管狀物,産生非常奇特的共鳴聲音,很像阿爾卑斯山麓吹奏長角號的聲音。同時另一種理論認為一些鴨嘴竜具有可以膨脹的──很可能是顔色鮮明的──一塊皮膚覆在鼻孔緣。這部份功能很像共鳴器以製造出低沉的反響餘韻的回聲,或許很像海獅、大象的吼聲。擬棘竜的前肢十分的強健,既可以用於四足行走時支撐體重,又可以用於遊泳和涉水。當擬棘竜在地面吃東西的時候,它就可以靠四足站立。它依靠它那非常敏銳的感覺隨時警惕着危險的來臨。當它受到驚嚇時,就用兩條後腿奔跑並將尾巴伸直以保持平衡。它還可以靠兩條後腿站起,去吃高樹上的葉子。 擬棘竜有一條能夠左右擺動的尾巴,可以起到槳的作用。由於沒有什麽其他的防禦手段,這個大尾巴在對付來犯之敵方面可幫了大忙了。擬棘竜靠大尾巴可以遊到安全的深水區,把進攻者甩在後面。有些科學家認為,擬棘竜的頂飾是用來掃清擋路的樹葉,或作為空氣的“貯存罐”但是,這個碩大的頂飾可能有助於恐竜相互識別。這個頂飾大概標志着擬棘竜的性別和年齡。它們的頭骨化石表明,成年雄性擬棘竜的頂飾要大於同一種群中幼竜和雌性竜的頂飾。以前曾有人認為,這個頂飾是擬棘竜潛水時的裝置呼吸。當擬棘竜潛到水下去吃水生植物時,用這個頂飾作為通氣管。恐竜的身體在水下,衹將這個頂飾的頂端露出水面。如果這種猜測是可能的,頂飾的頂端應該有氣孔,但事實上沒有。所以,專傢們不得不承認擬棘竜不是史前使用通氣管潛遊的動物。就像人類使用喇叭放大自己的聲音一樣,擬棘竜也用它們的頂飾發出聲響,使同伴能夠聽到。它可以使管狀頂飾內的空氣發生震動,從而發出吼叫聲。在很遠以外的恐竜可以識別出這種聲音。這種聲音不僅可以使擬棘竜相互識別,而且還可以提醒同伴危險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