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種中文名:披鹼草
種拉丁名:elymus dahuricus turcz.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披鹼草屬
屬拉丁名:elymus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須根狀,根深可達100釐米。稈直立,高70—160釐米。葉片長8—32釐米,寬0.5—1.4釐米,葉緣被疏纖毛。穗狀花序直立,一般具有23—28個穗節,穗軸中部各節具2枚小穗,而接近頂端及基部的僅具1枚,小穗含3—6個小花,二穎幾等長,披針形;外稃背部被密短毛,芒長1.2—2.8釐米;內稃脊被纖毛。基盤較大,馬蹄型,斜截;凹陷,具長柔毛。小穗軸宿存,棒狀,顯著上粗下細,被細小纖毛,頂端膨大,凹陷。穎果長橢圓形,長約6毫米,頂端鈍圓,具淡黃色茸毛,腹面具寬而深的腹溝,沿溝底有一隆起的深褐色綫。胚橢圓形,長約占穎果長的五分之一,突起,尖端伸出。
地理分佈
披鹼草為旱中生多年生牧草。野生種在世界上主要分佈於北半球寒溫帶的蒙古、蘇聯、日本、朝鮮、土耳其、印度等國傢。在蘇聯、披鹼草主要分佈於歐洲部分的中山地帶、東西伯利亞、西西伯利亞、中亞,天山、帕米爾及土庫曼一帶;在蒙古,主要分佈於北方森林草原地帶,日本主要見之於北海道;印度、土耳其僅分佈在西北部及東部地區。我國,披鹼草主要分佈於哈爾濱、瀋陽、北京,太原、成都一綫以酋的廣大地區,整個分佈呈東北至西南走嚮,橫跨黑竜江、吉林,遼寧,經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錫林部勒盟、烏蘭察布盟南部,河北壩上地區,陰山山地、伊剋昭盟等地,進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以至四川西北部而達青海及新疆等地。此外,雲南昆明附近亦發現有分佈。其分佈區的年平均氣溫為-3—16℃,1月份平均氣溫為-28—-30℃,7月份平均氣溫為15—24℃,≥1o℃的積溫為1660—3200℃之間,無霜期100—280天,年降 水量為150—600毫米,其分佈區的植被類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及高山草原地帶,對水、熱條件要求不嚴,適應環境能力強,是我國披鹼草屬牧草中分佈最廣、最為刁見的種類。披鹼草引入栽培的歷史不久,蘇聯在二十世紀初引入栽培。我國於1954年由崔有文推薦,在華北及西北地區栽培,嗣後,原內蒙古草原研究所,在錫林郭勒種畜場進行較大面積試種。從七十年代以來,該草已在我國華北、內蒙古及東北部逐漸推廣,並開始成為主要牧草品種。
生態特徵
披鹼草種子千粒重約為4.0—4.5剋,高於垂穗披鹼草(elymusnutans),加拿大披鹼草(elymucanadensis),老芒麥(elymussibiricus),短芒披鹼草(elymusbrejaristatus)與麥賓草(elymustangutorum)相近。種子在萌發時首先吸收水分,其吸水率占種子幹重的62%,是我國該屬牧草中吸水較少的一種。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5℃,最高溫度為30℃,超過30℃時種子不能萌發,萌發時的最適溫度為20—25℃。在適宜的水,熱條件下,一般萌發迅速而整齊,如在25℃條件下,當水分充足時,3天後即可萌發,從第四至第六天,80%以上的種子均可萌發,種子萌發時,其貯藏營養物質的消耗,約占純淨穎果重的10%左右。披鹼草屬牧草中的一些種,如肥披鹼草、老芒麥、青紫披鹼草、圓柱披鹼草及加拿大披鹼草,種子采收後,均有較長的後熟期,視種類不同可達3個月至1年以上。但披鹼草的種子後熟期較短,據測定,僅40—60天,與短芒披鹼草及垂穗披鹼草相近,因此,用頭一年所采收的種子至第二年春季播種時,無需進行種子處理。披鹼草種子的種用壽命,在北方室溫條件下,可保存2—3年,屬短命種子類。在大田播種條件下,4月下旬播種,播後7—8天萌發,種子萌發時先長出胚根。披鹼草有種根4條,第一條種根在播後的第8天出現,第二條種根在播後的第10天出現,第三條種根在第16天出現,第四條根則在第28天出現,各條種根均以前期生長較快,後期漸趨緩慢,以後播的28—48天內生長較為迅速。苗期一般地下部分較地上部分生長迅速,播後經50天幼苗進入三葉期,此時地下及地上部分的比例約為3:1。披鹼草在播後的38天左右,開始生出節根(次生根或永久根),由於節根的形成與發育,種根的作用逐漸減退,據研究,種根的生活時期約為50天左右。播種當年,節根入土深度可達70釐米,第二年達110釐米以上。在灌溉條件下,生活3年的植株,在100釐米土層中,根量的70%分佈於0—10釐米的土層中,0—20釐米土層中的根量占總根量的87%,50釐米土層以下,根係極少,僅占,總根量的4%。
披鹼草在播種當年苗期生長很慢,春播條件下,播種當年部分枝條可進入花期,但不能結實,至第二年後即可完成整個生育期。一般在內蒙古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返青,此時日平均氣溫為9—11℃,7月中旬開花,8月上旬種子成熟。生育期為100—126天。在生育期內,從返青至種子成熟所需≥10℃的積溫為1700—1900℃,從返青至開花為1300℃—1600℃。從返青至拔節需60—65天,拔節至抽穗為13—15天,抽穗至開花為7一10天,開花至種子成熟為20—25天。披鹼草的生育期,有隨栽培年限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生活第二,三年為124天,第四年為116天,第五年為114天。從返青至拔節以前,無論其生長強度及生長速度均較緩慢,從拔節至開花則較迅速,以後生長又趨於緩慢,關於披鹼草在一年內不同生育期間的生長速度及強度見。從圖中還可以看到,不同年齡的披鹼草,其生長勢有較大的差別,第二年及第三年無論其生長速度及生長強度均較一致,但第四,五年均呈明顯的減弱,因此,該草的利用年限最適期為第一,二年,屬短期多年生牧草。披鹼草具有較長的果後營養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初地上部分開始枯黃,從返青至枯黃,歷時180—190天,利用時間較長。披鹼草一般單株圖23—分蘖可達30—50個,最多可達100個。7月中旬披鹼草進入開花期,其花期晚於同屬牧草中的短芒披鹼草、垂穗披鹼草(6月上、中旬),亦遲於麥賓草、圓柱披鹼草、青紫披鹼草、老芒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而與肥披鹼草、加拿大披鹼草相近。從第—個花序開花開始至草叢全部花序開花,所持續的時間約為13天左右,開花不很集中,如短芒披鹼草進入開花後的第二天,50%以上的花序進入開花,第四天85%以上的花序進入開花。披鹼草在不同時期的開花花序數為:第二天占7—8%,第四天占29.1%,第六天占45.5%,第八天占59.4%,第十天占80.3%,因此,開花持續期長,種子成熟不一致,種子的落粒性很強,採種期稍有延誤或採種方法不當,則種子損失很大。披鹼草一穗開花延續時間,視年份、地區不同為8—10天,以14—16天內,但小花開放較多時間多在開花後的4—8天內,關於披鹼草早穗開花期及其開花動態。
披鹼草屬穗狀花序,一穗開花的順序如同一般穗狀花序禾草,即穗狀花序中上部的小穗首先開放,然後嚮花序上下小穗延及,在一個小穗中,下部小花首先開放,並逐步嚮上延及,頂端小花不開放,或雖開放但常多不結實。在—日中,披鹼草上午不開花,開花時間多在13—16時內,有的年份可延至18時,但大量開花時間多在14—16時內,例如1980年,14—16時開花數占一月內開花數的97.5%;1981年占77.3%;1982年為95.9%。一日內大量開花時的適宜氣溫為30—35℃(27—35℃),相對濕度為45—55%。雨天及氣溫較低或濕度過大的天氣,披鹼草的花也不開放。每一小花開放時,內稃首先開裂,二者之間的夾角約在20度左右時,雄蕊出現,40—60度時,柱頭露出稃外,花藥散放花粉並下垂,共需10分鐘左右的時間,開放15分鐘後開始閉合,一個小花從開始開放至完全閉合,歷時30—45分鐘。披鹼草並非嚴格的異花授粉植物,其白花授粉時的結實率較高,1980—1982年的觀察,在自花授粉條件下,調查的25342個小花中,結實的種子粒數有15530個,其結實率為61.3%,套袋隔離授粉條件下,調查16102個小花中,結實的有9323個,結實率為57.8%。但是在強迫自花授粉時,所獲得的種子與自由授粉的比較,品質較差,自由授粉時種子的千粒重為5.62剋,而在強迫自花授粉時,種子的千粒重為4.82剋。
披鹼草屬多倍體植物,染色體數目為42,由於大麥草族植物染色體的基數為x=7,因此該草屬為6倍體,即2n=6=42。據報道在本種中還發現有3x的多倍體細胞,即2n=3x=21。核型分析表明,披鹼草的2l對染色體中,有16對染色體為中間着絲點(m)型(臂比為1.07—1.7),有5個為近中點型(sm)(臂比為1.7—3.0),此外尚有兩對隨體染色體。披鹼草能適應較廣泛的土壤類型,從自然分佈的情況,諸如黑鈣土、暗慄鈣土、慄鈣土及黑垆土地區均有分佈,披鹼草具有一定的耐????能力,室內萌發試驗表明,當鈉????(nacl)含量達0.2%時,對其種子萌發無影響,含量為0.5%時,發芽率降低19%,當含量為0.7%時,與對照相比下降40%,甚至在1%時,也有一定的發芽能力。從表中可以看出,披鹼草的耐????能力高於無芒雀麥、肥披鹼草、紫芒披減草、麥賓草;而低於蘇丹草、草蘆、黑麥草、短芒披鹼草及垂穗披鹼草。具有中等抗????能力。土壤ph值的高低,對披鹼草種子的萌發影響不大,室內研究,當土壤ph為2—3時,對種子萌發有一定影響,而ph為4—11時,種子萌發率無差異。但ph對幼苗及種根的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當ph為3—4時,呈現不適應的徵狀,生長的第九天測定,幼苗的種根生長顯著低於ph為5—9時的植株,有的甚至腐爛,且無細小側枝出現,當ph為10時,幼苗生長緩慢,種根死亡較多,但有側根出現,賈豐生研究認為,在苗期對ph的要求不嚴,但隨着植株的生長愈顯示出對酸性的不適應性。
披鹼草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年降水量為250—300毫米的地區生長尚好,根據內蒙古白旗額裏圖牧場栽培,在旱作條件下,當土壤很瘠薄時,1974—1975兩年平均畝産;量為188公斤(幹草),在較肥沃的土壤上則可畝産500公斤左右。披鹼草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在內蒙古錫林浩特地區,1月份平均氣溫為-280℃,絶對最低氣溫為-370℃的條件下,其越鼕率可達98—99.5%,即使播種期較晚,衹要幼苗已達2—3片葉時,就能順利地越鼕。於白旗額裏圖牧場分期播種試驗表明,在1974年8月23日及9月3日播種的小區,第二年越鼕良好,越鼕率顯著地高於同期播種的羊草及無芒雀麥。披鹼草在刈割後具有再生能力,但再生草的産量較低,為一次刈割型牧草。據報道,在生長的第二至四年內,抽穗期刈割第一次時,再生草産量占兩次刈割時總産量的14.7—24.3%,開花期進行第一次刈割時,則再生草産量相應占8.5—19.1%,成熟期刈割則不能形成再生草。
飼用價值
披鹼草具有較高的産草量,在內蒙古引種,有灌溉條件下,畝産幹草可達375—650公斤,旱地栽培,畝産可達175—200公斤。産草量以利用的第一、二年為最高,以後逐漸下降。花期刈割,第二年幹草産量每畝可達337.45公斤,第三年畝産為283.65公斤,第四年畝産257.3公斤,第五年則下降至90.65公斤,僅占第二年的26.9%。適宜的利用年限為2—4年。在一年內,不同刈割期,以成熟期産草量為最高,三年平均畝産391.05公斤。開花期刈割畝産377公斤,抽穗期刈割畝産255.85公斤,成熟期刈割時産草量略高於開花期,但由於品質下降,其蛋白質總收穫量反低於開花期。披鹼草的種子産量較高,在內蒙古,灌溉條件下,每畝可産63—132公斤,旱地為20—57.4公斤。披鹼草為中等的飼料品質,在不同生育期內,各種化學成分含量如表23—2。在披鹼草草叢中,葉占的比例較少,莖稈所占比例大,而質地粗硬,是影響飼料品質的主要原因。據測定,莖占草叢總重量的50—70%,葉占16—39%,花序占9.5—19.0%。分蘖期各種傢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所調製的青幹草,傢畜亦喜食。遲於盛花期刈割調製的幹草,莖稈粗硬而葉量少,可食性下降,利用率下降。
栽培要點
1.披鹼草適應性較強,對播種期要求不嚴,在北方旱作栽培條件,雨季播種(7—8月)是抓全苗的關鍵措施,由於播期較晚,配合播前采用兩次鋤地或耙地,對於消滅田間雜草具有重要意義。
2.調製幹草的適宜刈割期以抽穗至始花期較好。
3.種子落粒性強,采用人工或馬拉機具刈割採種時,以種子蠟熟期為宜。
4.披鹼草雖較抗旱,但在條件許可情況下,灌水施肥是提高産量,改進飼料品質的重要措施。 |
|
牧草科名禾本科
牧草科拉丁名Gramineae
牧草科英文名Grass Family
牧草屬名披鹼草屬
牧草屬拉丁名Elymus L.
牧草屬英文名Wildryegrass
天然牧草披鹼草
牧草學名Elymus dahuricus Turtz.
牧草英文名Dahuria Wildryegrass
牧草圖片
地理分佈披鹼草的野生種在世界上主要分佈於北半球寒溫帶的蒙古、俄羅斯、日本、朝鮮、土耳其、印度等國傢。在中國主要分佈於哈爾濱、瀋陽、北京、太原、成都一綫以西的廣大地區,整個分佈呈東北至西南走嚮,橫跨黑竜江、吉林、遼寧,經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錫林部勒盟、烏蘭察布盟南部,河北壩上地區、陰山山地、伊剋昭盟等地,進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以至四川西北部而達青海及新疆等地。此外,雲南昆明附近亦發現有分佈。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疏叢型,須根狀,根深可達100釐米。稈直立,高70~160釐米。葉片長8~32釐米,寬0.5~1.4釐米,葉緣被疏纖毛。穗狀花序直立,一般具有28~38個穗節,穗軸中部各節具2枚小穗,接近頂端及基部的僅具1枚;小穗含3~6個小花,二穎幾等長,披針形;外稃背部被密短毛,芒長1.2~2.8釐米;內稃脊被纖毛。基盤較大,馬蹄型,斜截,凹陷,具長柔毛。小穗軸宿存,棒狀,顯著上粗下細,被細小纖毛,頂端膨大,凹陷。穎果長橢圓形,長約6毫米,頂端鈍圓,具淡黃色茸毛,腹面具寬而深的腹溝,沿溝底有一隆起的深褐色綫。胚橢圓形,長約占穎果長的1/5,突起,尖端伸出。細胞染色體:2n=6x=42。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種子千粒重約為4.0~4.5剋。種子在萌發時吸水率占種子幹重的62%,是該屬牧草中吸水較少的一種。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5℃,最高溫度30℃,超過30℃不能萌發,萌發最適溫度20~25℃。當水分充足時,3天後即可萌發,從第四至第六天,80%以上的種子均可萌發,種子萌發時,其貯藏營養物質的消耗約占純淨穎果重的10%左右。披鹼草的種子後熟期較短,據測定,僅40~60天,與短芒披鹼草及垂穗披鹼草相近。因此,用頭一年所采收的種子至第二年春季播種時,無需進行種子處理。披鹼草種子的種用壽命,在北方室溫條件下,可保存2~3年,屬短命種子類。在大田播種條件下,4月下旬播種,播後7~8天萌發。苗期一般地下部分較地上部分生長迅速,播後經50天幼苗進入三葉期,此時地下及地上部分的比例約為3∶1。播後的38天左右,開始生出節根(次生根或永久根),由於節根的形成與發育,種根的作用逐漸減退。據研究,種根的生活時期約為50天左右。播種當年,節根入土深度可達70釐米,第二年達110釐米以上。在灌溉條件下,生活3年的植株,在100釐米土層中,根量的70%分佈於0~10釐米的土層中,0~20釐米土層中的根量占總根量的87%,50釐米土層以下,根係極少,僅占總根量的4%。播種當年苗期生長很慢,春播條件下,播種當年部分枝條可進入花期,但不能結實,至第二年後即可完成整個生育期。一般在內蒙古4月中下旬或5月初返青,此時日平均氣溫為9~11℃,7月中旬開花,8月上旬種子成熟。生育期為100~126天。在生育期內,從返青至種子成熟所需≥10℃的積溫為1700~1900℃,從返青至開花為1300~1600℃。從返青至拔節需60~65天,拔節至抽穗為13~15天,抽穗至開花為7~l0天,開花至種子成熟為20~25天。生育期有隨栽培年限的增加而減少的趨勢,生活第二三年為124天,第四年為116天,第五年為114天。從返青至拔節以前,生長強度及生長速度均較緩慢,從拔節至開花則較迅速,以後又趨於緩慢。披鹼草具有較長的果後營養期,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一般10月中旬至11月初地上部分開始枯黃,從返青至枯黃,歷時180~190天,利用時間較長。披鹼草一般單株分蘖可達30~50個,最多可達100個。7月中旬披鹼草進入開花期,從第一個花序開花至全部花序開花,所持續的時間約為13天左右,開花不集中。因此,開花持續期長,種子成熟不一致,種子的落粒性很強,採種期稍有延誤或採種方法不當,則種子損失很大。披鹼草並非嚴格的異花授粉植物,其自花授粉時的結實率較高,據觀察,在自花授粉條件下,調查的25342個小花中,結實的種子粒數有15530個,結實率為61.3%;套袋隔離授粉條件下,調查16102個小花中,結實的有9323個,結實率為57.8%。但是在強迫自花授粉時,所獲得的種子與自由授粉的比較,品質較差,自由授粉時種子的千粒重為5.62剋,而在強迫自花授粉時,種子的千粒重為4.82剋。能適應較廣泛的土壤類型。從自然分佈的情況,諸如黑鈣土、暗慄鈣土、慄鈣土及黑垆土地區均有分佈。具有一定的耐????能力,也有一定的發芽能力。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和較強的抗寒能力。還有一定再生能力。
飼用價值有灌溉條件下,每公頃産幹草可達5625~9750千克,旱地栽培,每公頃産幹草2625~3000千克。産草量以利用的第一二年為最高,以後逐漸下降。花期刈割,第二年幹草産量每公頃可達5063千克,第三年産4256千克,第四年産3860千克,第五年則下降至1360千克,僅占第二年的26.9%。適宜的利用年限為2~4年。在一年內,不同刈割期,以成熟期産草量為最高。開花期刈割,每公頃産草5655千克,抽穗期産草3840千克,成熟期産草量略高於開花期,但由於品質下降,其蛋白質總收穫量低於開花期。種子産量較高,在內蒙古,灌溉條件下,每公頃可産945~1980千克,旱地為300~861千克。在披鹼草草叢中,葉占的比例較少,莖稈所占比例大,而質地粗硬,是影響飼料品質的主要原因。據測定,莖占草叢總重量的50%~70%,葉占16%~39%,花序占9.5%~19.0%。分蘖期各種傢畜均喜采食。抽穗期至始花期刈割所調製的青幹草,傢畜亦喜食。遲於盛花期刈割調製的幹草,莖稈粗硬而葉量少,可食性下降,利用率下降;為中等品質飼草。 |
|
牧草名稱披鹼草
牧草學名 Elymus dahuricus(Turcz) Nevski
牧草圖片
來源與分佈披鹼草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均有野生分佈。目前,在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寧夏、青海等省、區已廣泛栽培。披鹼草的耐旱、抗風沙、耐????鹼等特性都為老芒麥、垂穗披鹼草所不及。在幹旱,多????鹼、多風沙的地區披鹼草仍不失為首選草種。
牧草形態披鹼草是禾本科披鹼草屬多年生疏叢型草本植物。株高80~130釐米,最高達150釐米。須根發達、粗壯,深可達110釐米。莖直立,稈較粗,具3~6節,基部節間較上部節間短,略有膝麯。葉片肥厚,披針形,長15~30釐米,寬0.8~1.2釐米;葉面粗糙,粉緑,有時內捲,下面光滑;葉緣有纖毛;葉鞘光滑包莖,多超過節間,上開裂,下閉合;葉舌截平。穗狀花序,直立,較緊密,長14~20釐米,接近頂端各穗節,各具一枚小穗,其餘穗節均有二枚小穗,每小穗3~5花。穎披針形,先端漸尖,具短芒,成熟後外嚮開展。內外稃近等長。穎果橢圓形,深褐色。種子千粒重3~4剋。
牧草特性披鹼草屬旱中生牧草,適應性廣,特耐寒抗旱,在鼕季~41℃的地區能安全越鼕。根係發達,能吸收土壤深層水分,葉片具旱生結構,遇幹旱葉片內捲成筒狀,以減少水分蒸發,增強抗旱能力,從而在幹旱條件下仍可獲高産。較耐????鹼,在土壤pH值7.6~8.7的範圍內,生長良好。具有抗風沙的特性,適於風沙大的????鹼地區種植。分蘖能力強,分蘖數一般可達30~50個,條件好時分蘖數達100個以上。性喜肥,氮肥供應充足時,分蘖數增多,株體增高,葉片寬厚,産量和品質也顯著提高。生育期120~130天。壽命短,可利用4~5年,通常利用四年就應酌情予以更新。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披鹼草開花後迅速衰老,莖稈較粗硬,適口性不如其他禾本科牧草。但在孕穗到始花期刈割,質地則較柔嫩,青緑多汁,青飼、青貯或調製幹草,均為傢畜喜食。其再生草用於放牧,飼用價值也高,一般每畝幹草200~400千克,有灌溉條件時可達500千克。結實性好,畝産種子60千克左右,其鮮草,幹草的營養成分都較豐富。披鹼草除飼用價值外,其抗寒、耐旱、耐鹼、抗風沙等特性是相當突出的,有其它禾本科牧草不能比擬的經濟價值。
栽培技術(一)整地與施肥 牧區新墾地種植時,應在土壤解凍後深翻草皮,反復切割,交錯耙耱,粉碎草垡,整平地面。可當年播種披鹼草,或先種一年生作物,如燕麥、油菜等,二、三年後再播建披鹼草草地,頭兩年可不施肥,耕地種植時,應在作物收穫後淺耕滅茬。蓄水保墒,翌年結合翻耕施足底肥,每畝有機肥1000~1500千克,過磷酸鈣15~20千克。然後耙耱整平地面,進行播種。(二)種子與播種 種子質量要求達到國傢規定的Ⅲ以上種子標準。種子田必須播種Ⅰ級種子,生産田播種Ⅲ級以上種子均可。播前要檢驗待播種子的品質,判定級別,計算出實際播種量。機播時還要做斷芒處理。牧區建立披鹼草人工草地在土壤解凍後即可播種,宜早不宜遲,最遲不過6月中旬。可采用燕麥等一年生作物保護播種,提高人工草場播種當年的牧草産量。保護播種的播種期應以保護物的最適播種期為準。天然草地補播改良有地面處理時,宜在牧草萌發前播種,無地面處理時,從土壤解凍至6月中旬均可播種。每畝播種量,種子田1~1.5千克,生産田1.5~2.0千克。天然草地補播,視補播地段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不少於其人工草場的單播量。用燕麥、油菜保護播種時,燕麥、油菜的播種量是其單播的1/3~1/2。與中華羊茅、草地早熟禾、花苜宿混播時,披鹼草的播量不低於其單播量的60%~70%。披鹼草可撒播,可條播。生産田條播行距15~25釐米,種子田條播25~30釐米。坡地(<25度)條播,其行嚮與坡地等高綫平行。大面積撒播應以10~20畝為單元分區劃片播種;要求播種量與播種面積對應一致,並做好落粒密度檢查,認真控製播種的均勻度。播種後要做出苗檢測,缺苗或漏播地段應及時補播。(三)田間管理 播種後,特別是牧區,最好是設置圍欄,妥善保護。披鹼草播種當年,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應選用適宜的化學除莠播種劑,如2,4-D丁脂乳油或人工除草1~2次。生活第三年的草地草叢密集,根係絮結,應在早春用輕耙鬆土,改進土壤通透性,增強牧草生機。披鹼草對水肥反應敏感,産量高峰期過後,應結合鬆耙每畝追施有機肥1000~1500千克,以提高産草量,延長利用年限。利用5年的草地可延遲割草,采用自然落粒更新復壯草叢,也可人工播種達到更新的目的。(四)收穫與利用 播種的當年可以在鼕季土壤解凍後,有控製地輕度放牧。晚秋與早春嚴禁放牧,以免因牲畜貪青啃食造成破壞。刈牧兼用草地放牧利用時應劃區輪牧,草高15釐米時開始放牧,高度下降到5釐米停止放牧。切忌雨天高密度放牧,以免過度踐踏造成草地損傷。收草應在花期進行,收種應在全田果穗60%變黃時進行,遲則種子脫落。收種和刈割牧草的留茬均在5~7釐米為宜。
常見牧草病害禾草冠銹病
常見牧草蟲害亞洲飛蝗、寬須蟻蝗、小翅雛蝗、狹翅雛蝗、西伯利亞蝗、草原毛蟲類、稈蠅類、粘蟲、麥長管蚜、麥二叉蚜、禾縊管蚜、意大利蝗、無網長管蚜、蠐螬、螻蛄類、金針蟲類、小地老虎、黃地老虎、大地老虎、白邊地老虎、大墊尖翅蝗、小麥皮薊馬、麥穗夜蛾、跳甲類、葉蟬類 |
|
- n.: lyme grass
|
|
披鹼草屬 | 肥披鹼草 | 毛披鹼草 | 垂穗披鹼草 | 粗穗披鹼草 | 無芒披鹼草 | 青紫披鹼草 | 圓柱披鹼草 | 短芒披鹼草 | 紫芒披鹼草 | 黑紫披鹼草 | 加拿大披鹼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