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披毛犀
目錄
No. 1
  披毛犀[coelodontaantiquitatis;wooly rhinoceros] 已絶滅的一種哺乳動物,歸於奇蹄目犀科雙角犀亞科。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根據在西伯利亞發現的披毛犀凍屍,在波蘭發現的浸泡在瀝青沉積裏的屍體,以及法國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壁畫,現代人得知披毛犀體表披有禦寒的長毛和濃密底絨毛。這類動物頭骨長而且大,頭部和頸部嚮下低垂,額上和鼻上各長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長大,嚮前傾斜伸出。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認為是在更新世冰期氣候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但是在氣候溫和的草原環境的沉積裏也發現過披毛犀的化石。生活時代大約距今12000~4000年之間。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佈範圍,幾乎遍布歐亞大陸北部,最北界限大約在北緯72°,最南到北緯33°。中國的披毛犀化石較集中的分佈在東北平原,在華北、西南也偶有發現。
科學發現
  2009年10月初,中國吉林省汪清縣廟嶺水泥廠工人黃勝國采石時,發現一塊完整動物頭骨化石。專傢鑒定這是一萬年前即已滅絶的披毛犀頭骨化石。
  測量發現,該頭骨長78釐米、寬40釐米,重20多公斤。這枚頭骨呈深黃色,整個頭骨除出土時被人為輕微損壞外,基本保持完整,特別是頭骨上的牙齒依然十分堅硬,牢固地排列在牙床上。
  汪清縣文體局工作人員說,汪清至今還沒發現過舊石器時代遺址。不過,人類的出現是與古生物相伴隨的,披毛犀和猛獁象也都曾是人類的狩獵對象。披毛犀化石的發現為下一步在該區域尋找人類化石提供了依據。披毛犀是在一萬年前滅絶的,按此推斷,一萬年前汪清可能就有人類活動。汪清出土如此完整的披毛犀頭骨化石尚屬首次。
  披毛犀特點
  披毛犀約長3.7米。它的鼻端有兩衹角,前端的角比眼睛之間的角大約長1米。它的毛長、耳細、腳短厚及敦實的身體。披毛犀的石洞壁畫在前腳及後腳之間有一條深色闊帶,但其正確性則不清楚。鼕天時,披毛犀用它的角推開雪來吃草。
  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後及衍生的成員,非常適應其生活環境。堅實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適應當時古北區的草原凍原環境。它們的分佈亦按冷暖氣候的循環而擴展及收縮,數量亦因冰河時期過去而遷徙及消失。就像大部份犀牛,披毛犀與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着相似的體形及形態。
包含詞
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