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人物 > 報恩
目錄
《報恩 repay an obligation》
詩人: 薑特立 Jiang Teli

  報恩須烈士,拂意是忠臣。
  君看傾邪輩,哨哨似婦人。
bào ēn bào ēn
  由於受到恩惠而予以報答知恩~。
bào ēn bào ēn
  報答所受到的恩惠
No. 4
  報答恩惠。《漢書·蓋寬饒傳》:“奉法宣化,憂勞天下,雖日有益,月有功,猶未足以稱職而報恩也。” 宋 梅堯臣 《雙羊山會慶堂記》:“堂之前許其置佛,俾報恩奉佛兩得焉。” 方之 《楊婦道》:“求你們哪位藉點糧食給我,我今生還不了債,來生做牛馬報恩!”
No. 5
  報恩(1058~1111),黎陽人,俗姓劉。他生於碩儒世傢,從小就通治國方略,考試登第。他厭倦塵境,嚮朝廷辭官,出傢為僧,朝廷準從了他的請求。於是他傾心於禪宗祖道,謁訪諸多高僧。後來當朝丞相請他到少林寺講經開示,不久他又應詔在少林寺住下,參禪說法。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報恩】 (術語)世有四恩,為報酬之而盡心致力也。有報恩經。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報恩】  恩,又稱恩惠或恩德。即有好處施於他人。受恩惠者,盡心竭力報答之,叫做報恩。佛傢的報恩思想,始於佛世。藏經中收有《報恩經》七捲。《經》中說佛在世時,其弟子阿難聞外道譏佛不孝,便去告佛,佛當即召集大衆講述自己如何盡孝的事實。他說他過去生中是須闍提太子時,曾以身肉濟父母之難。此生成佛之後,又先上忉利天為母說法等等。佛認為這些都是盡孝報恩的行為。佛教寺院中每年農歷七月十五的盂蘭盆會,又是根據《盂蘭盆經》的報恩思想而舉行的宗教活動。傳說佛的大弟子目蓮,以神通力,見其母墮餓鬼道(佛教講的六道之一),受倒懸之苦,就請示佛陀解救的辦法。佛以此因緣而說《盂蘭盆經》。經中說:“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心地觀經》還列舉佛弟子必須報答的四種恩(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三寶恩)。(無名氏)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報恩】報答恩惠。
英文解釋
  1. n.:  repay an obligation,  pay a debt of gratitude
  2. v.:   repay another's kindness or favors,   show gratitude
法文解釋
  1. v.  revaloir (payer de retour) un bienfait
近義詞
報恩
相關詞
典故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