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風景名勝 : 中國 >福建 >三明 > 報國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報國寺投訴電話三明市旅遊投訴電話:0598-826641682258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報國寺〕俗稱上饒寺或饒山寺,坐落在金饒山麓,始建於梁竜德年間(921年),建築面積1368平方米,寺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禪房、地藏樓、觀音樓等,共13廳64間,建築典雅、莊嚴肅穆,檐柱走廊均係精雕細刻,古色古香,精緻優美,是少有的古代宮殿式建築。因年代久遠,厲經劫難,特別是1984年遭泥石流衝擊,整座寺廟幾瀕頽廢。後經人民政府拔款,社會團體及熱心人士捐助整修。1987年1月1日北美佛教協會會長廣賢法師回國現光,復返闊別30餘年的祖廟報國寺朝拜,並捐贈人民幣一萬元,作為修繕及重塑佛像之用,現己修葺一新,重放異彩,可供遊覽觀光。
北京報國寺
寺院概況
  北京報國寺
  報國寺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報國寺前街1號,處於北京明城墻遺址公園位於市中心地域,東起城東南角樓,西至崇文門,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墻遺址及城東南角樓占地3.3公頃,緑地面積12.2公頃。原有殿7進,後有毗盧閣,高36級。閣下有瓷觀音像高尺餘,寶冠緑帔,手捧一梵字輪,係神宗時景德鎮瓷窯所貢獻,為舊京八寶之一,謂之窯變觀音,梁間曾懸《勝果妙因圖》1軸。寺內還有嘉慶六年(1801)《五彩天尊仙女》1軸。現寺中仍保存成化二年(1466)御制碑,和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重要殿宇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均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綫上。
  ①山門。面闊3間,五檁硬山頂,前出廊,1997年復建。
  ②第一進殿。為昭忠祠山門,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有石獅兩座,東、西兩側置龜趺石碑各1通。
  ③第二進殿。為天王殿,面闊3間,七檁懸山頂。殿前置龜趺石碑2通。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七檁硬山頂。
  ④第三進殿。為大殿,面闊9間,七檁歇山頂,灰筒瓦,緑琉璃瓦剪邊。殿前建有磚石月臺。大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面闊各5間,五檁懸山頂。
  ⑤第四進殿。為後殿,面闊5間,七檁懸山頂。後殿左右建有朵殿,面闊各3間,七檁硬山頂。後殿東、西兩側建有配殿,形製與朵殿相同。
  ⑥第五進殿。原為毗盧殿,高36級,閣外環飾遊廊,清代已毀。現尚存明憲宗御制建寺碑和清代御制重修報國寺詩碑。
歷史沿革
  報國寺始建於遼代,但規模很小,“有寺無額”,世稱小報國寺
  明初塌毀。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重修,改名慈仁寺,俗稱報國寺。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因“國舅爺”周太後的弟弟周吉祥看破紅塵要矢志出傢當和尚,由皇傢撥內帑錢糧在小報國寺的舊基上,擴建為“慈仁寺”,周吉祥去當了住持。擴建後的慈仁寺規模宏大,有七層殿房,錯落有緻,後院建有“毗盧閣”,閣高三十六級,周圍長廊,可登臨遠眺,“望盧溝橋行騎,歷歷可數”,京師之景盡收眼底。毗盧閣中還收藏有窯變觀音一尊,為鎮寺之寶。毗盧閣窯變觀音和寺內金代所栽的兩株雙竜奇鬆,被稱為寺內“三絶”。在明末出版的《帝京景物略》中,就收入了名士、詩人吟唱報國寺“三絶”的詩詞40多首。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
  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得以重修,改名“大報國慈仁寺”。
  但隨着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城墻遺址
  歷史上明城墻全長40公裏,始建於明永樂17年(公元1419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崇文門至城東南角樓一綫的城墻遺址全長1.5公裏,是原北京內城城垣的組成部分,是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標志。其城東南角樓是全國僅存的規模最大的城垣轉角角樓,始建於明代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城墻破損嚴重,為保護文化遺産,修復城墻,在原址建設了明城墻遺址公園。報國寺位於遺址公園內。公園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突出展現城墻的殘缺之美。漫步公園內,古樹掩映,緑草茵茵,綿延古樸的明城墻及深沉凝重的角樓仿佛在嚮人們訴說民族的滄桑。公園內“老樹明墻”“殘垣漫步”“古樓新韻”“雉堞鋪翠”等景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展現崇文深厚之文化積澱,令人平添無限的遐思。
報國寺書市
  位於南城廣安門內大街路北的千年古剎報國寺,如今是以經營書籍、郵票、錢幣為主的文化市場。
  在明末清初,報國寺就曾是京城最著名的書市,比琉璃廠書市還早許多年。這裏曾是當時文人墨客的雅遊之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佳話。
  清朝定都北京後,實行滿漢分城而治。南城成為漢族及其他各民族官員、文人和科考舉子們的聚居之地,會館、試館雲集宣南一帶。原在內城燈市口城隍廟的書市也遷至報國寺。殿前廊下,書攤相連;寺周街巷,書鋪林立。報國寺原有傳統花市,每月逢五之日的廟會,遊人如潮,文人雅士們紛紛來此逛書市、賞花、登毗盧閣,可謂盛況空前。因報國寺環境幽雅,寺內設有客房,不少文人墨客經常留宿寺內,曾為《聊齋志異》作序的“山左大詩人”高衍,在京任吏部侍郎時,就常常寓居在報國寺,他的登毗盧閣,寫京師秋色的“野色橫古今,西風滿帝州。山寒雲外出,水運日邊流……”很有名氣。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孔尚任等也是報國寺書市的常客。王士禎是著名詩詞大傢,著有詩詞集《帶經堂集》、《池北偶談》、《漁洋詩話》等,其詩論“神韻”說,傳承至今,影響廣泛。康熙年間,王士禎官至刑部尚書,入值宮中南書房,但他仍未改文人本色,常到報國寺來逛書市。孔尚任有《廟尋王士禎》一詩,含有一段傳說,詩云:“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禦車掃徑皆多事,衹嚮慈仁廟裏尋”。詩的意思是講,自從王士禎入值宮中南書房,身居要職,想見一面不容易了。可他仍有逛報國寺書市的習慣,要想見他就到慈仁寺來吧。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傢經史學家顧炎武,人稱“亭林先生”。他在清順治十五年(1658)來京後,即寓住在報國寺內,每日除瀏覽書市外,潛心著述和學術研究。他提倡“知行合一”、“博學於文”、“行之有恥”,對後人影響很大。他的《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等著作,為研究北京歷史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顧炎武去世後,許多友人、名人常來報國寺祭祀。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翰林院編修何紹基、張穆等集資,在報國寺顧炎武生前居住的西小院修建了顧亭林祠。幾經風雨,現已修繕一新,保存完好。
  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大地震,報國寺大部建築坍塌。雖然,乾隆十九年(1754),得以重修,並定名“大報國慈仁寺”,但隨着琉璃廠書市的興起,報國寺書市漸而衰落。而今,報國寺又秉承數百年之文脈,成為書市文化廣場,實為盛世之舉。
寺院概況
  報國寺位於峨眉山麓,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四川峨嵋山的衆多寺廟裏,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戶,是遊峨眉山的起點。這裏寺周楠樹蔽空,紅墻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裊裊,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嚮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後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輓來鳳亭,恰似一隻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守護着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禦題,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衹“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出現,夜有萬盞聖燈來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邊“鶴駐雲歸”,意為鶴停下了,雲歸山岫,喻指清涼靜地,含有道傢韻味。大門上的聯語:“獨思喻道,敷坐說經。”前者是說靠自己的思維明白佛經的道理,就是佛學講的“獨覺”境界。後句是說高僧大德鋪設好法座嚮弟子講經說法。
  整個寺廟係典型的庭院建築,占地60餘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裏舉行。這裏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寺內正殿有四重,依山而建,一重比一重高,顯雄偉自然。寺內藏經樓下,有一座明代的瓷佛像,形態生動大方,是件珍貴文物。前殿有一座7米,14層的紫銅塔,塔身鑄有4700多個佛像,還刻有《華嚴經》全文,故名“華嚴塔”,也是一件貴重文物。報國寺門口,新建一亭,挂有明嘉靖年間聖積寺所鑄的一口大鐘。鐘高2.3米,重10餘噸,敲鐘時聲聞30餘裏,當時因在晚上敲,故名“聖積晚鐘”。
  報國寺還設有峨嵋山文物管理所,收藏各種陶瓷玉石、文獻字畫、金屬器皿和戰國時代出土的兵器、工器等。
重要殿宇
  報國寺殿宇雄偉,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賢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級升高。
  彌勒殿
  第一殿為彌勒殿,供奉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纔會重降人間,在華林園竜華樹下成佛,三次說法,廣度衆生。所以稱他為“未來佛”。門上這副對聯:“看他皤腹歡顔,卻原是菩薩化相;願你清心滌慮,好去睹金頂祥光。”上聯描寫彌勒的形象,說他還衹是菩薩;下聯是說祝願所有遊山者放一下切顧慮,一心一意登上金頂去看佛光。來峨眉山不上金頂睹佛光是一大遺憾,等於沒有到峨眉山。這裏祝願大傢都登上金頂,佛光正等待着你們。再請看這副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無所不容。”這是對彌勒菩薩的畫像,體現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寬容大度的高尚品德。聯語有很深的哲理,啓迪人們對人處世要心胸開闊,要有容人之量。
  彌勒後殿供的是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面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唇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大雄寶殿
  第二殿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裏供奉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境內)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於那時社會的動蕩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悉達多的深思,因而出傢修行,尋求解脫。經過六年苦行,嘗盡千辛萬苦,最後又經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於徹悟大覺,成了佛。看門柱上這副對聯:“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法傳千古,普度衆生證菩提。”“三乘”是佛教引導教化衆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聲聞”是聞佛之聲教,斷見思之惑而人涅磐,為佛道中的最下根。“緣覺”是觀因緣無師自悟。“菩薩”即“菩提薩垂”,就是以佛道救衆生。這裏可以將“三乘”概括為:他覺--自覺--覺他三種境界。整個意思是說:通過佛教的三種途徑,引導教化衆生走上覺悟之路,達到解脫的目的。再請看這副聯語:“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上聯是說峨眉山秋月朗朗,午夜山風如佛在說法時果决無畏的聲音,這聲音就象獅子的吼聲。下聯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象王宮)嚮四衆弟子講經說法,開示覺悟之路,講得天花亂墜。還有一副聯語:“竜歸法座聽祥偈,鶴傍鬆煙養道心。”便是對山門那塊橫匾“鶴駐雲歸”的最好解釋。
  釋迦佛的左龕是泥塑彩繪金身文殊菩像。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他是衆菩薩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協同釋迦牟尼宣講佛法。他和普賢菩薩一起,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這副聯語就是對他的評價:“智鏡高懸施法雨;慧燈遍照應群機。”把“智慧”二字嵌入聯中,意思是文殊菩薩用智慧潤澤衆生。右龕是地藏菩薩金身坐蓮像。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蘖沙”,譯為地藏,佛經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托,要在釋迦佛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衆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衆生。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副對聯就是贊頌他度脫沉淪决心的偉大精神:“聖願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迷途覺悟,難教沉溺負慈恩。”
  殿內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羅漢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隨行弟子。後龕內供的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七佛殿
  登上石階便是第三殿七佛殿。請先看這副對聯:“功德逾恆河,七寶莊嚴大千世界;層峰摩霄漢,三峨雄秀伯仲昆侖。”什麽是“功德”?就是做的好事,“恆河”是“恆河沙”的簡稱,“七寶”一般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這裏泛指珍貴的材料。“大千世界”,佛教指整個宇宙。“霄漢”指雲霄和天河。“伯仲”即兄弟,“昆侖”即喀喇昆侖山。整個意思是:用極珍貴的材料和高尚的法行美化了整個世界,其功德超過了印度恆河裏沙的數量;大峨、二峨、三峨既雄且秀,層層山峰直插雲霄,可與巍巍昆侖山媲美。
  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捨佛、南無屍棄佛、南無毗婆屍佛。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坯模,然後在坯模上面塗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幹後脫去坯模,最後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保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臺,體態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你看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徵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面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臺下的“小鬼”是什麽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臺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釋迦牟尼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這裏還有一副禪聯:“覺樹開曇花,三世諸佛,慈光普照大千世界同登彼岸;峨眉長靈芽,七尊如來,哀憐攝受億萬衆生共證菩提。”“覺樹”即“菩提樹”,“曇花”即“優曇花”,為無花果類,這裏指祥瑞之花。“三世佛”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彼岸”即“涅磐”,就是佛教徒圓寂。佛教認為人包括肉體和靈魂兩個部分,修成正果的人,死後靈魂不滅,要到另一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靈芽”,泛指具有靈性的花木。“如來”,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絶對真理”。也就是循此真理達到佛的覺悟。“攝受”,佛以慈心攝取衆生。“菩提”即覺悟。整個意思是:菩提樹開着祥瑞的花,三世佛的慈光照耀着整個世界衆生,一起到達極樂境界;峨眉長着有靈性的植物,七尊如來佛哀憐接受了億萬衆生,幫助他們覺悟。左壁挂有“七佛偈”木屏四條,是我國北宋詩人、書法傢黃庭堅書,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左邊是“吟翠樓”,上懸蔣介石1935年在峨眉寫的“精忠報國”橫匾,右邊的客房,叫“待月山房”。
  七佛殿後,以觀音菩薩塑像為主,結合歷史故事、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組群像。觀音又叫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的脅侍菩薩。佛經說,觀世音菩薩能顯現多種化身,說法救度衆生。你看他右手舉楊枝,左手傾淨瓶,婷婷玉立竜頭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飄然立於荷葉之上。金童旁是戒裝裹身的趙子竜,再旁為東、南天王,手執琵琶、寶劍。玉女旁是美髯飄拂的關雲長,再旁為西、北天王,執傘、握蛇。另外還有“羅漢伏虎”、“蒲公採藥”,最高處是“唐僧師徒取經像”。群像右側還有一龕,供奉漢白玉雕刻的藥師佛坐蓮像。藥師佛又稱大醫王,他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相傳他在成佛時曾發下十二大誓願,願除一切衆生疾苦,治無明痼疾,令一切衆生身心安樂。
  七佛殿下矗立一座十四層高(約七公尺)的紫銅華嚴塔,為明朝萬歷年間鑄造,塔身鑄有小佛4700尊和『華嚴經』全文,佛像歷歷在目,字跡清晰可見,是中國現存最大銅塔。寺內還有高2.4米的永樂瓷佛,是明永樂年間江西景德鎮燒製的瓷佛像,佛身上有許多小竜,每個小竜中都放有一個小金佛,各具神態。此外還有重達2500斤的明嘉靖大鐘。
  普賢殿
  最後一殿為普賢殿。供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梵語為“三曼多跋陀羅”,即普遍賢善的意思。普賢因廣修“十大行願”,又稱“大行願王”。“願”是理想,“行”是實踐。峨眉山是普賢菩薩道場,所以將他供於最後一殿。殿門上寫着“金粟莊嚴便是菩薩住處;曇花燦爛照徹納子愛心。” 意思是用金黃色裝飾的殿堂, 是普賢菩薩的住處;優曇花燦爛的光輝,照透了禪僧的愛佛之心。還有一副聯語:“普濟有情,願王垂慈,宛嚮峨眉尋妙諦;賢德無量,衆生瞻仰,靈冥空寂悟禪心。”上聯是說普賢菩薩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幫助衆生求得解脫的真理;下聯是衆生瞻仰菩薩的無限賢德,在空靈寂靜時感悟參禪的清靜寂定心境。普賢殿樓上為“藏經樓”,是保存經捲的地方。
  沿普賢殿石階而下,至七佛殿右側,是峨眉山佛教協會,再下至大雄殿右側,為新建的“祗園”,是接待國內外佛教團體和講經的地方。通過隔墻圓門,便是“花影亭”,裏面有池有亭,有珍貴的花木。步入其中,勞倦頓清,心靜神安。再步出彌勒殿前,左有1993年新建的鐘樓、法物流通處,右有鼓樓和茶園。整個寺廟係典型的庭院建築,占地60餘畝,一院一景,層層深入,蔚為壯觀。佛教協會的許多大型法會都在這裏舉行。這裏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傢領導人以及外國名人、佛教團體。報國寺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請隨我到對面的鳳堡鐘亭參觀。
歷史沿革
  報國寺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寺裏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為普賢菩薩,因為峨眉山是普賢道場;道教是廣成子,據說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過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輿,和孔子同時代,楚王請他去做官,他裝瘋不去,後來隱居峨眉山。會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時期儒、釋、道有過一段融洽的歷史。
  清初會宗堂遷至現址,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聞達重修。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御賜“報國寺”名。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廣惠擴建。
  解放後多次維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門。
保護植物
  報國寺旁有兩棵國傢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是峨眉山最古老的蕨類植物,距今約億八千多年前中生代侏羅紀留存下來唯一幸存的木本蕨類,是與恐竜同時代的植物,被人們稱之為“活化石”。
交通情況
  從西昌、攀枝花、昆明、成都、重慶、西安、北京等地,乘火車到峨眉山旅遊的遊客,可在成昆綫上的峨眉山站下車,該站距峨眉山風景區大門(報國寺)僅10公裏。樂山到峨眉山之間常年均為旅行熱綫,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班汽車發出,單邊車程不足1小時。峨眉山市長途客運中心有發往成都、樂山、夾江各地的班車。峨眉山市到樂山市的車次很多,最晚一趟班車在下午6:00左右。
上海報國寺
  1、寺院概況<IMG src="http://www.zh5000.com/eWebEditor/uploadfile/200711717514666.jpg" border=0>報國寺是上海玉佛寺下院,位於上海市青浦區朱傢角鎮澱峰村碧波蕩漾的澱山湖畔。
歷史沿革
  報國寺原址關王廟,建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因祀關羽,故名“關王廟”。關王廟後有一株古銀杏,樹圍達6米,高達36.5米,東西冠徑達標7米,樹齡已有1050多年,約為五代時所植,它是上海地區最古、最大的一株千年古銀杏,也是關王廟盛衰歷史的“見證人”,更是澱山湖上漫長歲月裏往來船衹的天然航標。
  1985年以來,關王廟重新整修,保持了明代古建築風貌,並成為佛教徒舉行佛事活動的場所,香火日益旺盛。
  1989年當時的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真禪法師將關王廟加以修繕擴建,並改為上海玉佛寺下院,取佛教徒齊心報效祖國之意,定為“報國寺”,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寺名。
  1990年新加坡佛教信徒贈予報國寺釋加如來和觀世音菩薩兩尊玉雕像,玉質細膩,色澤晶瑩。登上報國寺觀音殿殿閣,憑欄遠眺,萬裏碧空和波光粼粼的澱山湖點綴得更加生動、空靈。
江蘇蘇州報國寺
  1、寺院概況<IMG src="http://project.zhulong.com/proj/ProjectPic/20/2030/203099/2008012116331241_3.jpg" border=0>
  報國寺,坐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竜街)穿心街三號。空間位置十分優越,北鄰着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於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蘇州報國寺內現設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
歷史沿革
  報國寺始建於宋代鹹淳年間,原在文廟西,名“報國禪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甚盛。
  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順年間僧志學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
  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百間,占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
  嘉靖萬歷年間東南擾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頽廢。萬歷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受法三千餘人,受戒萬餘人,飯僧數十萬人,是為報國寺最盛時期。
  清鹹豐後,佛教復衰,至光緒末,僧楚泉見寺日趨衰敗,發心重興,特赴京請頒藏經。楚泉離寺後江蘇巡撫程德全聽信幕僚謊話,言報國寺有寺無僧,遂將全寺沒收改建植園。楚泉請經回蘇,寺已易主,衹得藉地安藏以待機緣。
  民國二年程德全罷官閑居,始研佛學而生信心,深悔當初毀寺之舉,乃於民國十年出資購穿心街原中軍衙署,重建報國寺,但規模較小,僅四畝有餘,延請楚泉住持。楚泉辭世,其徒明道繼任。
  民國十九年(1930年)二月,迎請高僧印光來寺掩關。印光法師居報國寺後,弘法利生聲名遠播,皈依者不下百萬,故昔日穿心街上人接不暇,頗具盛況。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印光法師破關而出,至滬說法,懇切開示護國息災,後因妙真老和尚之請,移居靈岩山寺。明道歿後報國寺改作靈岩山寺下院。
  1950年後寺廟被醫院和工廠藉用。
  1958年成為民居。
  1992年秋市佛協議請收回,創辦佛教文化事業,得政府支持,歸還房産。市佛協籌資三百餘萬元進行重修。修葺後的報國寺占地1300平方米,有山門、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房、印公關房等主要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寺廟風格,印公關房按原貌復修,藏經樓寬敞明亮。大殿為五開間,建築面積144平方米,氣勢宏偉。
寺院概況
  報國寺位於四川省樂至縣城東北二十公裏竜門鄉之金龜山,占地三萬多平方米。據《樂至縣志》記載,報國寺始建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歷盡滄桑,幾度興廢;如今值國運昌盛,佛教興隆,歷兩代住持之艱辛締造,廣大信衆之盡心護持,終使蜀中現存不多的千年古剎歷劫重光。
  報國寺四圍青山環抱,背山臨水,環境清幽,林木蔥鬱,怪石嶙峋;千年古樹,唐季殘碑,宋明石棺;將殿、堂、池、橋、亭、洞及摩崖造像融為一體,拾級攬勝,高低錯落,迂回麯折,蔚為奇觀。
重要殿宇
  報國寺佈局雅緻,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等五重殿堂。主要供奉有彌勒佛、四大天王、韋陀菩薩、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十八羅漢等諸佛菩薩像及思摩、本空、離欲等祖師像近六十尊,造像生動莊嚴。其中,有從緬甸迎回大小玉佛二十三尊,其中接引佛高達四米,重十餘噸,實為珍稀文物。目前,在國內寺院中,擁有緬玉佛像數量之多,佛像之大,尚屬罕見。
相關詞
旅遊
包含詞
報國寺村報國寺社區蘇州報國寺
報國寺文物樂至報國寺報國寺廟會
青浦報國寺報國寺樂山報國寺及顧亭林祠
報國寺(樂山)